標籤:

儒家思想的中心內容是什麼?


儒家的核心就是「禮」,儒教也稱「禮教」。子曰,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什麼是禮? (絕不是我們今天講的禮貌的「禮」) 禮,就是當時的生活習慣,就是「等級制」。

自商周以來,「禮」,或者等級制就一直是統治階層用來維護正常體制運轉和社會生活的工具。古時候人是被分為諸多等級的,又說十二等,也有說十六等的。殷周春秋戰國時期,有許多關於等級的名稱;現在也很難弄得清楚。《左傳》中說:「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仆臣台。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王、公、大夫、士四個等級可以說都屬於奴隸主階級,其他六個階級屬於奴隸階級。一種等級代表一種身份。所謂的禮,就是等級制度及其有關行為的規定。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孔子又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儒家把禮看作政治上的頭等大。而孔子所重視的就是這種等級制度。春秋末年,周禮衰微,禮崩樂壞,孔子感慨天下無道,實際上他所感嘆的也就是等級制度,所以孔子畢其一生「克己復禮」。所以說,儒家的核心,就是「禮」。其他諸如,仁義禮智信,等等,不過是實現這個核心的手段而已。


儒家思想?那要看是漢前還是漢後了!

如果是漢前,那當是仁義、中庸之道,並法先王,並且是重禮道,這個禮可不是簡單的禮儀、儀仗,而且對上位者有著嚴格的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很多時候是對上位者說的,想要明白或者研究還是要研究先秦的儒學,才是正宗,但後世為了避諱,或者經歷戰火,都有不少的更改,甚至遺失,也容易誤導讀書者。

如果是漢後的話,就是打著仁義的幌子來奴化百姓用的皇學罷了,從董仲舒提出「三綱」以後,儒學就變味了,宋真宗的《勸學詩》讓讀書人都變成了為了黃金屋、顏如玉去讀書,一旦登科,便等於這些都是朝廷給你的,你就要無條件的聽朝廷擺布,再到明朝的八股文,也被清朝可謂發揮到了極致,所以漢的儒早非彼儒了。


儒家思想的中心內容有五個字:仁、義、禮、智、信。

孟子對儒家思想的理解是這樣的: 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講的沒有信。信是後來漢朝董仲舒加的。

我的理解是: 仁者愛人,像劉備一樣仁厚;義者義氣,像關羽一樣講究;禮者秩序,爹是爹,兒是兒,領導是領導,下屬是下屬;智者合理,不違背規律;信者誠信,不欺瞞不騙人,時興的話叫靠譜。我的理解不一定準確,也不見得全面,但是容易理解。


總之:繼三皇,承五帝,延周禮,續史記

大名之:儒儒,恭恭,肅肅,慎慎。

參政為臣,制禮,定樂,詔制,問策。

習之六御,禮、樂、射、御、書、數. 而非六藝,

一,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二,樂,尊君,樂民,調和陰陽之風,雅,韻,律,

三,射,兵之角,斗,騎,射,

四,御,駕,駛,馳,騁,

五,書,詩,經,傳,記,策,

六,數,蓍葦,乩扶,候風,星象之學,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義,捨生取義,以仁孝治國,講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從創立到現在大約有兩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

儒家的核心思想:

修身養性,齊家治國。中庸之道,中庸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把握陰陽的大智慧,尤其講變通,中是整全的,但我們無法同時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變成了合理。當它大才合理的時候,這個中就代表大,當它小才合理的時候,這個中就代表小,當它極端才合理的時候,中就代表極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這個合理點,達到以虛控實的目的。仁義禮只是安人法,將心比心平衡的方法。還有經權之道。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儒家基本上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儒家的「禮治」主義的根本含義為「異」,即使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只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治亂,取決於等級秩序的穩定與否。儒家的「禮」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如違反了「禮」的規範,就要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姦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繫。「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每天學點健康小知識,為自己健康做加法,公眾號:FACE299,每天為你推送健康小常識。


情懷上講究「內聖外王」;

行跡上講究「極高明而道中庸」;

進退上講究「窮則獨善其身,達州兼濟天下」;

社會抱負講究「小康」、「大同」、「天下歸仁」。

具體上講究入孝出弟、忠信為主、「五常」制行、「四心」治心、勤「九思」、日「三省」,學「三綱」、衍「八目」、修「六證」、汲「三達德」、「有教無類」、以「仁孝」、「明明德」行佈於天下。

用孔子的話來梳理一個個人修養的脈絡,那就是:

「克己復禮以為仁」,

「當仁不讓於師」,

「吾道一以貫之」。

這個脈絡同樣可映射於社會實踐。

解決個人問題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人人解決了個人問題,社會問題不解而解。


儒家思想的中心內容就是:仁政。在甲骨文中,仁字是由小人兩個字組成的。小人即是古代普通百姓的稱謂。仁政,就是針對小人實施的政策,方略。古代有兩種仁政,一種是以周文王為代表的,輔助小人的相民仁政(《周易》中很明顯)。另一種就是孔丘推出的以孝為仁本的仁政思想。這種以孝為仁的思想,推及政治即是愚忠盲從(孝以事君,悌以從長)。這種貰官抑民的仁政,有利於維護森嚴等級制度,和極少數統治者(君子)們的特殊地位和豐厚利益。他提出的〝仁者愛人〞,是強調對上層的敬愛,絕不是對下層的慈愛。你們有誰見過他說愛百姓(小人)了嗎?現在的文教界整體進行文化造假,杜撰謊言和詭辯,來欺騙黨和人民。企圖用謬論給黨和人民織造一件中國版《皇帝的新衣》,讓中國黨和人民在當今世界面目出醜。用心險惡,值得警惕!


孔子被稱為儒家的鼻祖,孔子一生提倡的就是仁,仁者愛人,明君要實行仁政,仁的前面先要有禮,春秋後期各國之間發生很多戰爭,有的都是一些很小的事,孔子認為就是因為禮樂崩潰引起,孟子是孔子的儒家傳人發揚了儒家仁的精神,提出苛政猛於虎,有為之君要實行仁政,君為輕,民為重,統治者要廣施仁政,以民為子,以仁待之,政權才能穩定,百姓才會擁戴,中國的歷史上從西漢的董仲舒提出統治者為天子後,歷經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都承讓了儒家的正統地位,每一朝的社會進步,百姓安居樂業,國富民強也都是統治者實際了仁政所取的,西漢的文景之治,東漢的光武中興,唐朝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都是實行提倡了仁政才能取的,相反的秦朝實行暴政只傳了三代就被滅了,幾個朝代的滅亡的主要原因都是繼位者沒有發揚仁政,提倡仁學所導致的,當今是日新月異的社會,社會發展很快,孔子提倡的仁學對我們還是很有現實意義的,仁學是值的大家學習並發揚下去。


儒家思想的中心內容是:孔孟之道(中庸之道) 一一克已復禮,忠孝禮智信。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講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