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是怎麼計算古代GDP的?
GDP(國內生產總值)統計的誕生,至今也不過80幾年,而且最初的統計指標非常簡陋,只是大致的國民收入報告。
作為一項偉大的發明,統計指標也是逐步完善的。目前的統計指標相對穩定,但各國的計算數據採用也是有差異的。
比如GDP並不能完整且令人信服的說明國民收入的真實性,也不能準確的反映全體國民生活水平的變化,這與最初頂著「國民收入報告」桂冠是不符的。
那麼對宋代,明代等的GDP計算,目前也只能有估算這一種方式了。
估算依據的各類指標本就是估算的,最後的統計結果也就謬之千里了。
這個問題是否得到了回答,或者說有這個估算的數據好還是沒有的好呢?
有人公開說,如果讓我選一個朝代生活,我選宋代。這不僅是社會人文政治環境的選擇,或者是不滿足現實所處的時代,同時也是宋代的經濟條件帶來的信心。
宋代與明代的經濟發展總量,到底出於當時全球的什麼地位,與同時代其它國家和地區相比較發達到什麼程度,一些經濟學家給出了數據,不僅有中國的學者,同樣也有外國學者,甚至是國外學者首先提出來的(一個叫Angus Maddison的英國人。英國人比較喜歡搞驚悚,比如李約瑟就寫了中國科學發展簡史,其實很多錯誤,甚至為了銀子故意誇大討好,越驚悚越賺錢,現在誰在拿這個出來作為依據,多半是被取笑的)。
比較討巧的方法是先人為的統一貨幣,然後再用這個貨幣去衡量某個經濟體的購買力,得出個大致結論。結果就出來了一個中國GDP遙遙領先世界1800年,這對喜歡四大發明,幾千年文明史,等等牛×掛在嘴上,吃祖宗飯的國人來說,很是安慰。所以從不缺乏拿著撥款搞驚悚喜迎合的國內經濟學家來說,找到了一個發揮估算特長的時髦領域。
這本來是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在我看來,有價值,但不夠科學,這麼急著推出來,大概是標新立異,也可能是拋磚引玉,有討論價值沒有實用價值,引起誤導的可能性更多更大。
如果局限於學術討論還好,拿出來說事就很無聊了。
其實建立這個統計模型不難,難的是數據採集。雖然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經濟本身數據並不複雜,無非就是農業,商業,手工業等不多的領域,也可以通過國防軍費開支,基礎設施建設,公務員數量及待遇,甚至是皇家用度等,也可以不包括醫療國民福利等,也能有個大致的估算。但估算就是估算,搞出小數點後幾位來,簡直沒法讓人信服,比計算民族復興達到了某個百分比還讓人肚子迷糊。
謝小蜜與@布丁記憶邀
@布丁記憶已經給出了正確答案
既蒙邀請,就再繞繞舌
最早用現代經濟學概念量化古代經濟的是英國人安格斯.麥迪遜,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給出了下表
從表中很清楚地看到,公元1000年時,中國地區GDP佔比為22.7/100,低於印度地區的28.9/100。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當時的中國地區除北宋外還包括契丹、党項、吐蕃諸部、回鶻諸部、西南夷、大理等諸多政權宋朝相對當時其它周邊地區從制度上講要完備一些,但是宋朝的統計數據也不太靠譜,如下表
最重要的糧賦收入在《長編》和《通考》中相差50/100左右。統計不合理的地方還在於
我知道銀錢赤字可以通過增發來彌補,但是作為以農為本的宋朝,糧食收入遠少於支出,這個缺口怎樣彌補?讓我百思不得其姐
在生產方式與科技水平都沒有出現質變的情況下,一般來說,人均收入不會有太大差距,人口總數與社會財富總量成正比。
所以我認為,宥於統計手段,古人給出的數據也只能視為一個大致概念,不可盡信,何況現代人在空調房內腦補的GDP呢
題外
宋朝GDP佔比在網文中由不明覺厲的50/100上升到60/100,吸引了無數人關注;受此啟發,袁老師勇敢地將宋朝GDP佔比發明到80/100以上,一炮而紅;在2017年的某次講座中,高老師更是將這一比率提高到令人瞠目的90/100以上,獲得了全世界關注的目光
嘿嘿,除了我大宋子民,讓其他人都吃土去吧!
安格斯.麥迪遜自己可能也覺得這種數據沒有說服力,只在著作中用過一次。不過,我認為麥迪遜的工作並非完全沒有價值,比如,從他的表中可以看到,明朝GDP佔比高於宋代的中國地區,與明朝大臣丘浚《足國用議》相印證
「竊惟我朝疆宇比宋為廣,而百年以來無甚鉅費,……戶口之數較之宋雖略相當,而今日墾田則過之遠矣……是宜國家儲積數倍於宋焉……況今日之全盛庶富,非宋可比」
還可以與下表相印證
農業社會的糧食畝產與經濟發展程度成正比
歡迎自認為在氣候與農業生產關係方面比竺可楨更權威的大Ⅴ指正。
宋朝稅賦繁重已是共識;在我的印象中明朝稅賦最輕~田賦三十取一,不收商稅(扯三餉的出門右拐)
薅最多羊毛的宋朝被朱元璋認為「宋制不足法」,被趙翼認為「民之生於是時者,不知何以為生也」,被錢穆認為「積貧積弱」
至於明末農民造反,則要歸結到遼東戰事、東林清流、以及氣候變化等原因造成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與明朝的制度設計本身關係並不太大。
常年不薅羊毛,猛地薅起來,羊感覺不太適應,再加上天寒地凍草稀毛少,羊顯得更不樂意,對著薅手就是一頓踩踢。當羊發覺原來薅了毛就不用上餐桌時,薅手已經吐血身亡
綜上,釣魚認為
正經研究古代經濟的學術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網路大Ⅴ的YY成果具有極高的上春晚價值
GDP的確是現代概念,沒有詳細數據的情況下,難以計算古時的GDP。但是古時還是有歲入,也就是政府稅賦收入的記錄。可以用歲入近似地替代GDP進行計算。我查看了近三十年中國財政收入和GDP的曲線圖,發現財政收入和GDP的變化基本是同步的,GDP增長快時,財政收入增長也快,但無論如何GDP值總是高於財政收入值。原因是,GDP因為重複計算較多,總會比財政收入高。用財政收入代替GDP值進行計算,實際上是把當時的經濟情況估低了。比如北宋仁宗時,中國人均GDP是古代中國最高的,同時總值也是古代中國最高的,北宋稅峰值達到一億六千萬貫。宋一貫兌一兩白銀。十兩白銀值一兩黃金。一宋兩等於40克。一貫也就相當於4克黃金。用黃金折算,這筆稅收約2000億美元。按當時人口約一億計算,人均GDP最高為2000美元。這是非常保守的估值。麥蒂孫曾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估算宋時人均GDP為400多美元,是嚴重計算低了。對宋朝GDP懷疑的人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商業帶來的利潤遠超農業。宋朝稅賦中70%以上來自商業。現在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商業的利潤的豐厚。第一,《後漢書》:「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漢時的海貿就可以獲利十倍。第二,大航海時代,西方開闢的香料之路,貿易利潤高達70倍。第三,宋時,中國已經掌握白糖製造技術,有《糖霜譜》出版。白糖價格很低,而當時歐洲並無此項技術。白糖是赤裸裸的炫富工具、奢侈品。一磅白糖可以換取等重的黃金。如果沒有貿易交換,白糖僅僅就是白糖而已。哪怕現在,農民種出的瓜果蔬菜賣不出價格,也只能當垃圾爛在地里。至於,宋朝海外貿易的繁盛,不需我多說。其實,把宋朝稅賦收入去掉70%,你會發現剩餘基本和其他朝代是持平的。宋朝財政收入高,高就高在商業海貿帶來的利潤上。然後,我想就「為國釣魚」回答的一些錯誤進行指正。本來應該是在其評論里發布的,但篇幅過長,就歸入我的回答了。首先,「為國釣魚」引用錢穆宋朝「積弱積貧」的觀點。(積弱是另一個話題,暫時不討論)「極貧」是指財政收入入不敷出,那是因為宋朝政府開銷大,並非錢收不上來。宋朝開銷有以下幾點。第一,政府中高級官員工資福利待遇高。第二,宋政府花錢把大量流民編入了軍隊,稱之為「廂軍」。(當然,這也造成大量宋軍戰鬥力低下)明末,高、李、張等裹協流民起義,曾多次被明廷招安過,但明廷沒錢養他們。他們降之後又反了,反覆如此直至推翻了明朝統治。到底誰更「積貧」,一目了然。第三,宋朝是中國古代自然災害最多的朝代。宋政府曾多次、大力賑災,這也是需要耗費錢糧的。第四,宋朝教育水平發達。 在宋代之前,許多城市沒有正規的學校。知識被上層壟斷。宋代城市中普遍出現學校,是教育史上一個發展的里程碑。教育蓬勃發展是必須有比較豐厚的物質基礎,某種意義上說,是社會發展的晴雨表。《宋會要稿》:「天下諸縣皆置學」,形成歷史上第一個遍佈於縣以上城市的官學網路。官學學生全部享受公費補助,由官府供養。徽宗時期,「於各鄉村城市教導童稚」,更廣泛地開辦了小學。類似的條目可以羅列很多,宋朝的「積貧」並非明朝時期的沒有錢,而是在有錢的情況下開銷大。才給某些人造成「積貧」的印象。再者,我指正「為國釣魚」中關於宋、明稅賦的一些不足。 表面上看,明朝工商稅並不高。據《大明會典》《明史 食貨志》記載,明初商品要交商品稅,牙錢鈔,塌房鈔。實際上是三種稅費共收。明初商稅為三十稅一,三種共收,實際稅率變為十分取一。這樣實際算起來,稅率並不低。明朝商業稅低,並非是因為明朝積極發展商業,而是明朝對於商業認識嚴重不足,極度輕視商業所致。最好的實例就是,自隋唐以來,外國商舶等來華,中國政府都要抽稅。宋元兩朝亦如此。唯獨到了明朝,外國人運貨來華傾銷,竟不被課稅。何況中國人自己做買賣,捐稅十分沉重,禁令十分嚴苛。明朝控制本國商人的方法可謂多種多樣。外出行商,必要向政府交錢,申請路引。行商路引制與有眀一代幾乎相始終,成為限制商人活動的桎梏,嚴重阻礙了社會經濟發展。 投店住宿必須備有官府署發的「店歷」,這成為官府掌握控制行商動態行徑的又一重要環節。 除了向商人課徵高額稅外,還強迫商人為皇室、朝廷及各級官府衙門提供無償勞役和貨物。比如, 明時為籌錯軍餉,行「開中」鹽法,商人需為軍隊納糧輸鹽。在這項制度下,富人以權相勾結,把持鹽場存積鹽,鹽利多為權貴、太監等侵佔,形成勢力龐大的官商集團,一般商人無力相抗。權貴肆占存積鹽,使常販鹽日減,一般商人運糧換取鹽引後,支不倒鹽,只能長期守支,陷入困境。這在《明史 食貨志》和夏燮《明通鑒》均有記載。我前面分析過海貿利潤的豐厚,宋時較高的稅賦對於開放海貿帶來的利潤只是九牛一毛。而且對於流動攤販這樣的小經營者,宋朝的稅收是很低的。符號現在稅制「殺富濟貧」的原則。而宋政府為商人提供的便利也在歷朝歷代也是罕見的。比如為了防止官員參與、壟斷利潤豐厚的海貿, 宋朝廷有令:食祿之家,不許與民爭利,不許權貴官吏經營海外貿易,不許官吏私買舶商貨物。…內外文武官敢遣親信於化外販鬻者,所在以姓名聞。而且 宋朝就有退稅的政策。並且不是出口的退稅,是「地稅」的退稅。大文豪歐陽修曾解釋過這種政策:政府盈利了,不應該把錢財上繳國庫「化為朽壤」,而應該與百姓、商人分享,這樣使商人更踴躍納稅——此與商賈共利,取少致之術也。節日期間,宋朝普通百姓是可以進入皇家園林玩賞的,居然還可以在裡面擺攤設點。這點估計現在都比不上。因此,在看似高的稅賦下,宋朝普通民眾的生活在大部分時間實際上過得很逍遙。宋時百姓的生活,在我的頭條回答《幾千年來古代的中國外國,普通百姓都是勉強填飽肚子的嗎?》有詳細描述,這裡就不贅述了。通過以上闡述,我們發現「為國釣魚」所提的那個「今日之全盛庶富,非宋可比」,就和「治隆唐宋」一樣,完全是個笑話。明朝是封關禁海時間最長的朝代。禁海時間甚至朝過清朝,在那麼抑商的條件下,憑什麼和唐宋比經濟?靠種地?而且,最後可以明確指出,中國經濟從明清時期開始落後就是和當時封閉的重農抑商制度有著極大關係,而「為國調魚」卻把制度關係退得一乾二淨,這是最大的錯誤。時間、篇幅關係,就先論述這麼多吧。
肯定是估算出來的,這個不用質疑。怎麼估算的了,主要依靠兩方面,一是根據史料文獻記載,當時的農業產出,市場進行估算。一般只要不是特別動亂年代,史料文獻還是能查到比較多的信息。而且古代中國主要是農業生產為主,手工業及服務業相對產出比例較低。所以可以直接根據估算出來農業產出與市場GDP的高低直接用一定固定比例加上手工業和服務業的GDP就行。二可以根據當時人口數量最低生存的水平大概估算出當時年產總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