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魎在古代傳說中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說「魑魅魍魎」,這個成語在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劇以及遊戲中經常出現,然而它們最初的意思是怎樣的呢?

魑:附身作祟的山神或怪物

這種作祟的山神或者說怪物,實際上就是導致人們在山間、叢林行路遭遇「鬼打牆」的東西。當然,它也有可能附在人的身上,讓人變得「不像自己」。在遠古時,人們就發現有的人的狀態很像被什麼東西附了身,如貓、狐、鼬、鬼、神,甚至是已經死亡了的人。

魅:女巫,魅惑人的精靈

魅,在甲骨文中其實是一個「鬼」字,旁邊加一個「彡」,是長發的意思。人們又根據「魅」的特點,將右側換成了「妹」的一邊,即整體上變成了一個「魅」,其實也是巫女的意思。這是遠古時候,人們祭祀時的懷孕的女巫。女巫負責通靈,有時也作法對人施加旨意。故而在後來,被用於表示「蠱惑、魅惑人的精靈」。

下圖為魅惑往來船隻的海妖塞壬。

魍:水怪,水猴子、河童

魍還有個寫法,蝄。有個詞語叫魍像魍像就是傳說中的海神。譬如《文選·木華<海賦>》:「天吳 乍見而髣髴,蝄像暫曉而閃屍。」而單獨一個「魍」字,則是三歲小孩一般的水鬼。如南北朝·南朝梁《玉篇》云:「魍,水神,如三歲小兒,赤黑色。」可見,魍的形象,是赤黑色三歲小孩,而且在水裡。很明顯,它就是傳說中的水猴子,在日本被叫做河童。

魎:高大的鬼怪

魍魎兩個字通常是一起出現的,魍魎又被寫作「罔兩」,亦作「罔閬」,兩字同時出現,也是水神、水妖,抑或是被糾纏、迷惑的意思。但「魎」自己也有它本身的含義,魍前面已經說了,光說「魎」。它是一種高大的鬼怪,並且與樹木有關。《國語》曰:「木石之怪,夔罔兩。」可見,它和宮崎駿《幽靈公主》中的鹿神非常類似。

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在古代特指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的統稱,現指形形色色的壞人。


文物小奇談:傳說當中的「魑魅魍魎」指的是妖魔鬼怪,還是怪力亂神?

現如今,我們一談到「魑魅魍魎」就等於是說妖魔鬼怪,也用來比喻各種生活中的壞人,它們從「鬼」字旁,可深究起來,這幾個漢字的內涵卻是挺深刻的。

有據可查的是,這幾個字最早出現在《左傳 宣公三年》,上面寫的是「魑魅罔兩,莫能逢之」。到東漢年間,張衡在寫《西京賦》的時候,就已經改為「魑魅魍魎,莫能逢旃」。

魑,古書上也寫作「螭」,它的本字是《說文解字》中的「離」,許慎解釋為「山神、獸形」,是一種上古猛獸。

事實上,在古書當中「魑魅」較為常見的是連用,也有學者解釋他們是人面獸身的妖怪,用來迷惑百姓。「魍魎」兩個字也是連用多,有時候也寫作「方良」、「罔兩」,在《周禮》的記載中,他們卻是蒙著熊皮的神獸,是山澤之神,能驅除邪魅,保護群眾的。隨著時代的演變,這兩個詞逐漸合流,統一成了妖魔的代名詞。

喜歡就留言、關注、轉發,有不同意見也歡迎留言給我一起探討

亦文亦物,行程數萬,撰文百萬字,一分鐘簡單幹脆,解讀古建築的精彩


我是大學老師,語言學和國學的愛好和研究者……

我是專攻語音學的,現在就「魑魅魍魎」四字的讀音作出最原始的解釋。

「魑」:人死以後其實就是此人已離開我們了,離開「辭」音c),捲舌音為ch,於是就有了「魑」(音ch)。因此,「魑」其實就是死去之人

「魅」:不存在的,稱之為「沒」(音mei),人死以後也就是說此人了,所以有了「魅」(音mei)。因此,「魅」其實也是死去之人

「魍」:死也稱之為「亡」,所以有了「魍」(音wang)。因此,「魍」其實還是死去之人

「魎」:之後,埋入墳中,溫度較高的夜間有時可以看到淡淡的火光,老百姓稱之為「鬼火」(科學已經解釋,是人體的磷揮發自燃的結果),鬼火當然是「亮」(音liang)的,所以產生了「魎」(音liang)。因此,「魅」還是意指死去之人

總結上述,「魑魅魍魎」全部都是指死亡之人,後人經過加工形成其他的想像之物。

其實在我看來,我們的祖先是不迷信的……

若有其他問題,特別是漢語發音問題【例如:體重越來越小為什麼稱之為瘦shòu】,歡迎留言評論或追問。


「魑魅魍魎」這四個字雖然難寫,但是名氣卻非常之大,後人還為此附會了一個虛假的清朝文人智斗八國聯軍指揮官的段子,成就了一副對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把邊。」,也算是文人意淫的新高度。那麼「魑魅魍魎」這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從字面上來看,我們就已經猜到了七八分,因為這四個字的偏旁均有一個「鬼」字,這說明,魑魅魍魎,至少與「鬼」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的。

好吧,就讓我們根據掌握的文獻材料,扒扒這四個怪物的畫皮吧……

【最早記載「魑魅魍魎」的文獻是什麼?】

最早記載「魑魅魍魎」這個詞語的文獻是《左傳》。《春秋左氏傳·宣公三年》有一段歷史是這麼說的:【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文中的「螭魅罔兩」就是如今的「魑魅魍魎」,雖然四個字中有三個不一樣,但是意思完全相同。並且,到了東漢時期,「罔兩」兩個字就增加了鬼邊偏旁了。

【「魑魅魍魎」代表了那些妖魔鬼怪?】

魑魅魍魎與鬼有關,說明這四個生物的邪惡。按照民間傳說的觀點,「魑魅」和「魍魎」是上古時代黃帝與蚩尤大戰之時請來的鬼怪救兵,「魑魅」就是成精的屎殼郎,而「魍魎」是成精的蜘蛛。當然,這類民間解釋毫無根據可言,都是根據自己的好惡加以取捨,我們還是從文獻資料角度做一個粗淺的解釋。

首先說「魑」,這個字與「螭」字是通假字,《漢書》顏師古注曰:【文穎曰:「龍子為螭。」張揖曰:「赤螭,雌龍也。」如淳曰:「螭,山神也,獸形。」師古曰:「許慎云:『離,山神也』,字則單作,螭形若龍,字乃從蟲。】四個人進行注釋,四家的意思都不太相同,文穎說「螭」是龍子,如淳和許慎都說「螭」是山神,而張揖說「螭」是母龍,莫衷一是。宗福邦的《故訓彙纂》對「螭」的解釋是:像龍但沒有角的怪物。「魑」也成為這一類鬼神的總稱。

(木精,圖片均來自互聯網)

再說「魅」。有一個詞語叫「魅力」,也就是吸引人的力量,由此可知,「魅」這種生物,具有迷惑人的本領。《說文解字》解釋是:「魅」為老精物。此外,魅還被解釋為「百年老鴞」。詩鬼李賀《神弦曲》中有一句詩是這麼寫的:百年老鴞成木魅。如果我們讀過《西遊記》,應該還記得唐僧師徒到達小雷音寺之前,唐僧就曾經被木精幻化的美女們給糾纏住了,最終被豬八戒一頓釘耙刨了根系,徹底死翹翹了,這些木精就是「魅」。

而「魍魎」總是成對出現,許慎《說文解字》對此的解釋是:「罔兩,山川之精物也」。而《史記索引》中,引用東吳韋昭的註解則是:魍魎,山精,好學人聲而迷惑人也。由此看來,「魍魎」屬於山中精怪。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魍魎」的形象又發生了變化,成了「孤魂野鬼」,再後來變成了鬼魂、邪物之類令人恐怖的東西了,並且一直延續至今。以下是文獻舉例——

1、魍魎是孤魂野鬼——《史記正義》引裴矩《西域記》云:【(鹽水)在西州高昌縣東,東南去瓜州一千三百里,並沙磧之地,水草難行,四面危,道路不可准記,行人唯以人畜骸骨及駝馬糞為標驗。以其地道路惡,人畜即不約行,曾有人於磧內時聞人喚聲,不見形,亦有歌哭聲,數失人,瞬息之間不知所在,由此數有死亡。蓋魑魅魍魎也。】

2、魍魎是鬼魂邪物——《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載:「基大驚,問其吉凶。輅曰:『直官舍久遠魑魅魍魎為怪耳。」;《晉書·葛洪傳》載:「臣愚以為陰陽陶烝,變化萬端,亦是狐狸魍魎憑假作慝。願陛下采臣愚懷,特遣谷出。」;《南史·嗣伯傳》載:「夫邪氣入肝,故使眼痛,而見魍魎,應須邪物以鉤之,故用死人枕也。


第一次見到這四個字還是小時候在家裡看VCD,無意中發現家父購買的眾多碟片中,恰好有一部片子的名字就叫《魑魅魍魎》,然後查閱字典才知讀音,並很中二的用改正貼加註了拼音…再後來看《射鵰英雄傳》,裡面談到琵琶琴瑟與魑魅魍魎的對聯,以及後來的三國殺追鬼模式上,我才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

和妖靈精怪一樣,魑魅魍魎也是獨立的個體。《說文解字》中說「魑」的模樣與龍相似,但全身卻是發黃的。而有關「魅」的文字記載很簡單,《山海經·海內北經》里形容魅是就是人的模樣,不過是面色黑點,且「縱目」(眼球突出?),大概就是三星堆出土的那些個銅器的模樣吧。但在《山海經·西次四經》中,「魑魅」就變成了「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的木石之怪了。

「魍魎」經常是協同出現,《春秋左氏傳》中「罔兩」(魍魎)就是水神的代名詞。而在《國語》中它的含義又變成了喜歡學人說話以迷惑人類的木石之怪。

而在民間,不同時期對魑魅魍魎的解釋也不同,村裡對這四個小鬼的解釋也頗為形象化,其中魑是沒有角的惡龍,與龍沾親卻難入龍冢;魅是成精的夜貓子,也就是貓頭鷹,俗話說「不怕貓頭鷹叫,就怕貓頭鷹笑」,但無論是它笑還是叫,其聲線都像哭泣,所以自古貓頭鷹被視為不祥之物,多少也是這個緣由;而魍是夭折的小孩幻化的小鬼,這種鬼並不害人,晚上卻能干擾小孩子的睡眠;至於魎,有部分地方認為它是藍色小鳳凰,也有人說是雷神。這些個比喻大家權且當神話聽,莫當真…

當然,現在一說魑魅魍魎,大多時候就是在比喻那些「各有特點」的惡人了。


文/邏輯文史游

嗯差不多就是這樣。


傳說中川澤山林的妖怪。

最早記錄這個詞的,是左丘明的《左傳·宣公三年》。

當時還寫作「螭魅罔兩」,發音一樣,後世統一變成了「鬼」字旁。

那麼,這個詞語和什麼典故有關呢?

《左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代,五霸之一的楚莊王領兵征討小國陸渾。

當軍隊行經洛陽郊區時,庄王為炫耀武力,令周人畏懼,竟在周朝境內列兵示威。

周定王又驚又怕,馬上派大臣王孫滿獻上許多禮物,以討好庄公。

楚庄公接見了王孫滿,又知周定王甚是忌憚自己,不禁大為得意,挑釁地問道:「你們五官里珍藏的鼎長什麼樣子?有多大?又有多重呢?」

周朝,其實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雖然說勢力敗落了,但好歹這個名分還是有的。

而「鼎」,是周朝的王權象徵之一。

對「鼎」打主意,說穿了就是對最高王權打主意。所以後世把爭王權稱作「問鼎」,比如「問鼎天下」。金庸寫了一個小說,就叫《鹿鼎記》,「鹿」是逐鹿中原的意思,「鼎」是問鼎天下的意思。

那麼你們就明白了,楚庄公的這句話很不懷好意,問鼎長什麼樣子,作為臣子,這是毫不掩飾自己要奪權的野心了。

這個大臣王孫滿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一聽這話,立即回擊說:「鼎的表面鑄滿妖魔鬼怪的圖樣,好讓百姓們都能認清妖怪的樣子。如此一來,百姓們在山林水澤之間,一旦碰見了『螭魅罔兩』,便能加以辨別,好立刻躲避。」

這話其實就有點暗示楚庄公是妖魔鬼怪了。

說完,王孫滿又繼續說:「王位的取得與保有,不在於有沒有鼎,而在於是否有崇高的道德威望足以服人。以前夏桀昏庸無道,他的鼎就被商朝奪走了。六百年後,商紂王很殘暴,他的鼎又被周王朝拿走了。周成王很擅長占卜,拿到鼎之後曾經佔了個卦,說周朝的帝王能延續三十世,周朝的壽命能有七百年。這是天命,雖然說周朝現在式微了,但天命還在。」

這番話,把楚莊王噎得啞口無言,只好撤兵離開洛陽。

杜預對《左傳》的這段話註解,說:「螭,山神,獸形。魅,怪物。罔兩,水神。」

可見應該指山裡和水裡的鬼神。

不過在後世,「魍魎魑魅」已經變成「壞人」的代言詞了。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靠邊。」這是一句流傳頗廣的對聯,甚至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都加以引用。

不過民間傳說中的「魑魅魍魎」最早指的並不是四小鬼,而是兩隻怪獸,一隻屎殼郎狀,另一隻蜘蛛狀。在黃帝與蚩尤大戰時,曾充當蚩尤的救兵,一個屎殼郎狀,後被黃帝制服。

在中國古典文獻中,「魑魅魍魎」倒真的被解釋成了四小鬼了。宗福邦的《故訓彙纂》就認為「螭」是一種像龍但沒有角的怪物;許慎的《說文解字》則將「魅」解釋為老精物,或者百年老鴞;「魍」是那些沒有實體,較為虛幻的鬼怪代稱; 「魎」指戰死沙場無法發返鄉的孤魂野鬼。

當然,在不同文獻里,對「魑魅魍魎」的解釋不盡相同。如有的文獻將「魍魎」解釋為水神或者小鬼。可以說,通過「魑魅魍魎」可以管窺中國古代人對未知事物的理解和豐富多彩的鬼文化。


魑魅魍魎在今天已經變成了妖怪的合稱,在以前則是說的三種妖怪,下面興揚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三種妖怪,希望大家都不要遇到他們。

《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還是在《左傳》有「投諸四裔,以御魑魅」的記載,通過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魑魅關係很近,但魍魎和他們關係很遠。

杜預注釋也反應了這種看法,他認為魑魅,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在今天魑在很多人眼中是螭,這樣一種沒有角的龍。但在《說文》中是,「魑,若龍而黃。」也就是說魑知識是一種像龍的妖怪,東漢大儒鄭玄直接說:「魑,猛獸也。」

興揚綜合他們看的看法,魑是一種像龍,但是沒有腳的猛獸妖怪,極有可能是鱷魚一類的怪物成精。

古人對於魅的看法是一致的,《周禮》說,「以夏日至,致地示鬽」,鄭玄註:「百物之神曰鬽。」《說文》說,「鬽,老物精也」。

簡單說就是年老成精的叫做魅。

在《莊子》中,「罔兩」是影子外層的淡影,可見於《莊子?齊物論》中,有一段罔兩與「景」(影子)的對話。

在漢儒蔡邕《獨斷》魍魎是帝顓頊的兒子,居住在弱水之中。綜合來看就是魍魎是生活在陰影之中的妖精。


魑魅魍魎四字即各種鬼神妖怪的統稱之意,若要分別細述,那麼魑是指的山神,魅是地上的怪物,魍魎是木石之怪,或說是水怪。

「魑」字古通「螭」,《左傳》、《周禮》等經典注釋中均有:「螭、山神,獸形」類似的記錄,意即為「螭」即是《山海經》中有所記錄的獸形山神。張衡的《東京賦》、薛綜的《二京解》中,均有「魑魅、山澤之神」的說法,與「螭」字同,可見「魑」字古意為獸形的山神崇拜孑遺。

「魅」字古通「襪(wa,四聲)」,《山海經》中記錄為:「襪,其為物,人身黑首從目。」意思是「襪是像人一樣而黑色連目的怪物」。《史記·五帝紀註》中有「螭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左傳》註解中有「螭魅,山林異氣所生,爲人害者。」均把魅視為同人形的鬼物。

而「魍魎」一詞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搜神記》中有:「昔顓項氏有三子,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兒鬼。」將魍魎視為水中的鬼物;支持這一說法的有《左傳》註解:「罔兩,水神。(『罔兩』即『魍魎』) 」有可能是將「罔兩」與「罔象」一詞產生了混淆(罔象,水怪名,《夏鼎志》有:「如三歲兒,赤目,黑色,大耳,長臂,赤爪。」)

「魍魎」的另一種官方說法是木石之怪,出自《孔子家語·辨物》:「木石之怪夔魍魎。」將魍魎與夔並列為木石之怪的代表;《說文解字》中有:「罔兩,山川之精物也。」則是把魍魎和魑魅同樣列為山川中的鬼神之類。

在後世的志怪記錄中,魑魅魍魎不僅僅是山川怪神鬼魅的代名詞,也成了蚩尤與黃帝爭奪天下時的屬下與幫凶,《路史》中有:「「蚩尤乃驅罔兩,興雲霧,祈風雨,以肆志於諸侯。」《通典》中有:「蚩尤乃師魑魅,以與黃帝戰於涿鹿,帝命吹角作龍吟以御之。」皆記錄魑魅魍魎曾被蚩尤所驅役,並能夠興雲作雨,但害怕龍吟。


謝謝邀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四個字應該如何讀,以前我也不知道,但自從知道了這個故事,我就會了!

據說在清朝末年,八國聯軍無惡不作,在某次和清政府的談判過程中,有一位聯軍代表非常傲慢無禮,想在談判前侮辱我們,故意出了個對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意思就是把八國聯軍比喻成高高在上的王,欺壓我國人民,此時清朝代表聽到這個對聯,有的面面相覷,有的不知該如何作答,這時,一位代表站了出來,他大聲說的:「強盜,休莫張狂,且聽我下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意思就是把列強比喻成鬼怪,都是害人精,那位外國代表聽了之後,不禁灰灰溜走!

其實,這四個字,就是四種怪物,最早出自《左傳宣公三年》,魑代表山神,具有虎形,魅代表宅神,乃是豬頭人形,魍是水怪,魎乃是木石之怪,總之都是害人的鬼怪!


推薦閱讀:

TAG:傳說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