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會不會帶來失業潮?


在未來20年之內,人工智慧仍然是追求機器人與人協作,而非徹底的無人化。

除了汽車等已經具有很高自動化程度的機械製造業外,未來較短時間內有可能被顛覆的行業包括:

1.物流倉儲行業。由於人口的老齡化以及所有經濟體逐漸向全渠道關應鏈市場的全球轉型趨勢,物流倉儲行業可以說是對智能機器人需求最大的行業之一,也可能是作業模式最快被顛覆的行業。亞馬遜公司目前已經在自己的配送中心部署了一支機器人大軍用於分揀和包裝。自動導引運輸車(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AGV)等輪式移動機器人是物流行業最近幾年重點引進的產品。未來,智能設備的普及或將大幅改變快遞和物流行業的面貌。年底爆倉、招工用工難、暴力分揀等弊端都會得到改善。通過機器人下單、分揀並送貨上門,類似工廠車間的流水化作業使得快遞行業更加有序、高效,實現電子商務、倉儲、快遞各環節無縫對接。

2.施工與裝修行業。裝修施工行業是典型的高危行業,其中的很多工作如高空作業、油漆噴塗等是典型的對人的身體有著直接或間接傷害的工種。眾所周知,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命的價值得到越來越高的重視,對生命的損傷造成的成本必然會越來越高。因此,這個領域對自動化的需求甚為迫切,在不久的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分工較為精細的機器人 參與此項工作。

3.交通運輸行業。無人駕駛汽車可能將逐步取代手動駕駛汽車。其 實,自動駕駛車輛在20年前就已經問世,而之所以如今在馬路上一輛自 動駕駛汽車都看不到,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自動導航系統本身,而是基於安 全性的標準與合規問題,如一旦出現交通事故的權責界定問題。雖然近一 段時間由於谷歌等巨頭的介入,無人駕駛行業再次得到了輿論的關注,但 在可預料的未來時間範圍之內,自動駕駛可能只能先在特殊道路中推行, 短期內大面積取代現有技術基本無望。

總之在未來,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可以將人們從機械化的體力勞動中徹 底解放出來,幫助人們完成許多重複性日常工作,提局全社會的運作效 率。

但經過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最有可能被智能機器人顛覆的行業普遍 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這與世界人口的老齡化等趨勢密切相關,但這並不 意味著知識密集型行業就不會受到影響。

基於大數據與雲計算的人工智慧 技術將會在未來取代人類的部分腦力勞動。不僅會計、律師、理財師等較 為程序化的服務工作會通過雲端的人工智慧系統來完成;而且人工智慧還 可以依靠其超強的計算能力對海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做出最優解,進而 為人們的日常行為決策提供建議,提高全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

傳統經濟學認為資源是稀缺的,所以人們對資源的需求勢必會提升資源的價格,抬高生產成本。過高的價格會抑制人們的需求,進而影響生產 廠商的行為,這將會造成生產力提升的瓶頸。而在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時 代,這種論斷將被顛覆,因為資源,特別是信息資源可以被共享和重複使用。

機器人可以同時勝任不同的工作,每經過一天,其技能和生產力水平便 會提高一個層次,以往人們在生產中所需要經歷的學習曲線將會以驚人的速 度向下平移。

機器人是僱員,也是一項資產,人們對其擁有所有權。 生產經營當中的"應付職工薪酬"變成了折舊管理費,且該項費用能夠通過機器人不斷學習更新提升的生產力所彌補。

至於好不好,肯定是好事,從上文 的本質上看就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社會運轉效率,這還不是好事?

至於為什麼所謂新技術只在中國大行其道,而其他國家態度是有所保留的?這個問題毫無根據,不知道你從哪裡得到的論斷。


當機器和人工智慧出現,會怎樣擠壓人類的就業機會?谷歌 Co-founder 和 CEO 拉里.佩奇給出了他的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拉里.佩奇幾乎很少對外公開發表言論。

他指出:在美國,曾經絕大部分工作都是農業工作,但現在,與農業相關工作只佔美國勞動力的 2%,他預計這個替代過程會加速。

以下為他的原話(英文編譯)

我完全相信我們應該生活在一個物質很豐富的時代,人類學家已經幫我們找出那些能使我們感到快樂的東西:住房、安全,以及讓孩子擁有很多機會等。但實際上,要提供這些東西不難,要提供這些東西實際所需的工作量也很小。

我猜測:要提供這些東西實際所需的工作量,只是現在人類勞動力的 1% ,或者更低。所以有個觀點是錯誤的,這個觀點是:每個人都需要瘋狂工作,以去滿足人們的需求。

但如果什麼事都沒得做,人們會很不高興,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作為個體,我們需要感覺自己被需要,以及感覺到自己具備生產力。

不過,我意識到真正的問題可能在這裡:們這種希望被需要的感覺,和我們真正需要的工業之間,沒有一個很好的匹配。

有件事情是這樣的:我曾經與維珍航空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談論過這件事,他告訴我,他們有個很大問題是:英國沒有足夠多的工作。

為此,布蘭森正竭力勸說人們,去僱傭兩個兼職的人,而不是僱傭一個全職員工。

這樣做可能會給僱主帶來稍大成本,但年輕人至少可以有一個半天的兼職,總好過他們完全沒有工作。

以這個邏輯類推的話,我想,如果一個國家有全球範圍的失業或大範圍失業問題,她可以把每個人的工作時間縮短,也就是儘可能僱傭更多兼職的人,而不是僱傭全職員工。

事實上,我也曾問過很多人,「你想要一個額外的休假周嗎?」 我發現 100% 的人都表示想要;「那麼兩個星期的假期,或者每周工作四天呢?」還是 100% 的人想要。

也就是說,絕大部分人都喜歡工作,但也都喜歡能有更多時間和家人在一起,或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所以,這將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這個方式就是:

找到一種協調機制,去縮短每周工作的時間。然後如果一個國家的工作機會減少了,她能夠做出調整,讓人們仍然有工作。


近期,由於人工智慧的投入和信息化的進步,導致銀行動輒裁員上萬,物流行業也是裁員不斷的情況下,越來越讓人看到人工智慧帶來的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尤其是經濟和就業的問題。

這裡主要是從經濟角度談談人工智慧能否最終代替人工。

我們從凱恩斯的消費理論來看待這個問題!

根據凱恩斯定義,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投資傾向=邊際就業量。如果科技的發展表示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也即邊際成本下降,那也必然意味著資本效率的提高。

這就會使得投資傾向上升,這也意味著就業率的提高。

回到現實情況,人工智慧的興起,促使資本流向人工智慧相關領域,從而增加人工智慧領域相關就業。

但是人工智慧促進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同時,必然會導致一部分企業落後於社會平均生產力水平,這些落後的企業要麼虧損,要麼倒閉。

但是對於高於社會平均生產力水平的企業而言,則意味著盈利和市場規模的擴大。

然後就產生一個博弈問題,究竟是高於社會平均生產力水平的企業和勞動力佔據社會多數還是低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企業佔據多數的問題。

毫無疑問的是,短時間內高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企業肯定會是少數,而且會在短時間內形成相對競爭優勢,但是其招收的人數很有可能遠遠落後於社會平均生產力水平及以下人數。

這也意味著,新企業有效需求人數<舊企業人數。這也必然會導致新增的需求遠遠小於被淘汰的人數。

這是關鍵的所在,就是越是新技術,越是需求勞動力人數越是門檻高,越是人數稀少,越是舊技術和低門檻,容納的就業人數越多。

意味著新技術帶來資本效率提高的同時,社會總就業人數降低,然後資本和資源向少數人集中趨勢越明顯。

如果人數的降低帶來了總需求的降低,則社會衰退,如果總就業人數的降低被新技術帶來的有效新增需求和消費傾向所覆蓋,那麼意味著社會進步。

大部分人類被擠出交換市場是存在這樣一種情況,譬如朝鮮,由於壟斷導致的資源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而大部分人則不得不掙扎於生存底線。

還是那個公式,如果收入增加導致消費傾向增加,如果社會生產力或者科技進步導致勞動力成本下降和資本效率提升,會導致某個行業的就業人數增加。

但是對於全社會而言,如果生產力進步帶來的部分企業資本效率提升總和與部分個體消費傾向增加總和小於被淘汰的部分企業和被淘汰的個體消費傾向減少,那麼新技術會導致社會總需求降低,從而出現一種衰退!

反之,新技術會導致社會進步,這也是在一個社會系統決定某種新技術的時候,同樣會考慮是否帶來大量就業或者大量失業。

但是長遠來看,科學技術革命必然會打破舊有平衡,而只有保持和科學技術同時進步,提高個人競爭壁壘和資本門檻,才能保證社會在每一次進步或者變更的時候,立於不敗之地。

應該來說,科學的每一次重大發展,都會產生一次洗牌和個體競爭優勢的建立,也會淘汰一部分企業和個人。國家如此,企業如此,個人也是如此。

但是無論科學技術水平如何進步,吃飯,喝水,穿衣,住宿,交通都無法避免,也即所謂需求彈性為0的企業和需求,這也使得依賴於這些行業的就業供給彈性為0。

對於人工智慧是否會代替人:對每一個個體而言,智能思考一件事:你的工作時間成本創造的價值有沒有機器人高?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智慧發展迅速,顯然對各個行業都有一定影響。有些人認為人工智慧可以替代大部分人類的工作,造成失業潮。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革掉一些落後的東西,但又會新增大量新的工作機會。對此AI界的「大牛」們是怎樣看待的?讓我們跟隨光明動科普來了解下吧。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74f0006c793e180ce8d", "vname": "", "vid": "682625afa1ef47faa20b01a6f9298f89",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489700010a10984354c8",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474f0006c793e180ce8d",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2762682},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5463084},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2224867}}, "md5": "d352d29f6dd0aefb20bfec2fbe0433c4", "duration": 147.48, "file_sign": "d352d29f6dd0aefb20bfec2fbe0433c4", "thumb_uri": "474f0006c793e180ce8d", "vu": "682625afa1ef47faa20b01a6f9298f89"} --}


人工智慧帶來失業潮實業潮是不可避免的,人工智慧能讓原來人力密集型生產變成只需要少數人管理的的生產,而且質量、效率比人力高,成本比人力低。在質量、效率、成本三佔優的條件下,人工智慧取代人是必然現象。比如,說汽車生產原來是人力密集型,現在在自動化流水線上,只需要少數的品管員,就可以完成生產,現在富士康也因人力成本增加,開始大規模使用機器人,還有快遞業的順豐,使用機器人不僅工作準確,而且減少了人力成本。所以只要技術到位,人工智慧一定會讓人類下崗。既然人工智慧對就業衝擊這麼大,那麼對社會的影響是好是壞呢?答案是人工智慧會讓社會的貧富差距拉大,大批人將無業可就,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個現像目前還沒發生,當科技到達一定程度時,如果不採取一定政策,遲早會出現這種問題的。其實有些國家政府已經開始對人工智慧採取手段了,比如美國總統特郎普要求企業停止使用機器人生產,改用人工生產。有些國家開始對機器人生產徵收額外的附加稅。這些手段都是減少失業率,增加就業崗位的方法。


看怎麼回答,又會,又不會。說會,是因為人工智慧替代了你的工作,你當然失業了。說不會是因為人工智慧又會帶來許多新的工作崗位。就像工業革命使得很多農民失去的工作失去了地,但同時工業革命又帶給了農民很多新的工作,他們必須去城市在機器邊工作。而對中國來說正好可以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所以前幾年,中國人社部還在制定怎麼延長退休年齡以解決勞動人口比例下降。並且還出台了一個二孩政策。所以人工智慧的到來,不僅不會產生失業潮,反而會優化我們的勞動結構。以上僅是我的一隅之見!以做拋磚引玉。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我在頭條號中寫的一篇名為《你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替代嗎?》這篇文章,有詳細的回答。

人工智慧不管多厲害,它的基礎都是計算機,無論是現在的電子計算機,還是正在研發中的量子計算機,本質上都是所謂的圖靈機,都是在進行邏輯運算。暫時看不到它跨越想像力這道天塹的能力。

如果你是一個有想像力的人,一個可以在不相關的事物之間建立聯繫和洞察的人,一個可以讓其他人認可這個洞察、形成共同信念的人,那不管你現在的社會地位如何,你都可以說:不用害怕人工智慧,它只是成就我的工具而已。

人工智慧會代替:

1、

文書律師會計走向消亡

2、

技術取代保安,保護隱私的顧問身價提升

3、

呼叫中心由智能機器人代替,人工只負責情感維繫

4、

初級醫生、初級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替代。

5、

部分藝術工作者


推薦閱讀:

TAG:科技 | 人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