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金代的女真族和建立清朝的滿族之間有什麼關係?


謝謝邀請,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梳理一下金朝的女真族是些什麼人。按史書上的記載,遼金時期的女真人大體可以分為三個組成部分:

一是熟女真。契丹建國後,滅掉了渤海國,將治下的女真人分成兩大類型,社會發展程度較高,從事定居和農耕生活的那部分女真人(稱為熟女真)編入戶籍,並把他們從今長春、吉林一帶遷徙到以遼陽為中心的渤海故地。這部分女真人因遷居和編入戶籍,由遼朝直接統治,包括「合蘇館女真」等部。

熟女真被遼朝支解和遷離女真聚居地,經過百年的發展,已經失去了「女真」的特性和認同了,金朝建立後,金朝的女真人是如何看待熟女真的呢?

《金史》里有一段金太祖阿骨打發布的詔令:

收國二年(1116年)正月詔曰:

自破遼兵以來,四方來降者眾,直加撫恤。自今契丹、奚、漢、渤海、系遼籍女真、室韋、達盧古、兀惹、鐵驪諸部官民,已降,或為官軍所俘獲逃遁而還者,勿以為罪,其酋長自官之。

可見,金朝初年,上層統治集團並不把那些早已被編入遼朝戶籍的「女真人」視為「同族」,而是把他們和契丹、奚、漢、室韋諸族並列。

二是生女真。生女真指的是原本生活在第二松花江以東廣大地區的社會發展程度較低的、過著游牧生活的女真人,遼國征服這部分女真人後,沒有把他們納入直接的管理之下,不編入戶籍,而是讓他們「自推雄豪酋長,小者千戶,大者數千戶」,處於一種分散的部族自治狀態。他們是女真人的「主體」,「地方千餘里,戶口十餘萬」,內部部落眾多,金國的建立主要依靠的是整合了這部分女真人的力量。

三是東女真。這部分女真人聚居於長白山地區,其內部組成複雜,主要是不同時期從各地遷來的女真部族融合而成的,他們主要是渤海國、遼國興起過程中,逃亡到長白山地區的,包括「長白山女真」以及「女真完顏部」等。這部分女真人較有政治、軍事鬥爭的經驗,金朝皇族完顏氏後來遷徙到生女真聚居地,最後取得領導地位。

理清了金代女真人的情況,接下來再說一說金代的女真人後來到那裡去呢?

金國建立後,為了改善女真人的生活環境(阿保機曾說女真舊部所居之地多瘠鹵,不宜居)和加強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大量女真人外遷,首先是遷到原遼國的核心,聚居於內蒙古的東北地區,到滅亡北宋後,大量女真人又進一步遷入中原地區,比如1133年「悉起女真土人散居漢地」,「令下之日,比屋連村,屯結而起」。到金朝中後期(金世宗時的統計),河北的女真人有100多萬,河南有60到70萬,在中原地區的一共將近200萬,而留居東北的女真人大約也有200萬,另外還有40萬在內蒙古的東北地區。可見女真人後來大部分都離開了東北故土了。

最後,我們來說說滿族和女真的關係。遼金時代的中國東北地區,生活的人群是很龐大的,「女真」只是其中的一類,而且在金代大部分內遷到中原,而滿族的祖先跟他們有關,但並不是「同族」。遼金時代東北地區最主要的人群是說「通古斯語」的唐代的靺鞨各部族,包括由粟靺鞨形成的渤海人及其後裔等部族,還有被統稱為「五國部」各部族(他們應該是唐代黑水靺鞨的後裔)等。

五國部後來又叫「胡里改部」,他們與「女真」的關係最為密切,他們語言相近、居住地相鄰、文化風俗相似,但從當時契丹人、漢人的認知,女真人的自我定位以及「他們的自我認同來」看,「他們」雖然在金國建立前後被女真人征服,成為「金國」的臣民,但他們中的主體並不屬於或者沒有加入「女真」這個民族共同體中。女真人也不認同「胡里改人」是自己人,《金史》里有一句很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狗彘之子同處,豈能生育。胡里改與女直豈可為親也。」順便說一句,當年宋朝被俘的徽欽二帝被囚禁的「五國城」,正是胡里改路的治所。

所以,我的結論是:金朝的女真人和清朝的滿族人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但不是同族。


在古代,中國東北有四大族系,分別是華夏族系、肅慎族系、穢貊族系和東胡族系,漢人的祖先很早就來到了我國的東北地區進行生產勞動,給東北帶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因此,華夏族系是東北的一大族系。

先秦時期,在我國的東北地區有一個肅慎,《左傳》中曾經說:「肅慎、燕、亳,吾北土也。」說明早在西周時期,肅慎就與中央王朝有了往來,並且周天子還視肅慎為「吾北土」。在周武王時期,肅慎曾向周王朝進貢楛石砮。

肅慎後來發展為挹婁、勿吉、靺鞨、女真、滿族,因此滿族和女真人的祖先,最早可以追述至先秦時期的肅慎,靺鞨曾經建立過渤海國,女真人建立過金朝,滿人在建立了後金政權,這就是肅慎族系的大致發展脈絡,因此滿人與女真人的淵源關係是非常明確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畫像)

滿人的習俗與女真人也有很多的相似性,比如髮式,《三朝北盟彙編》中認為女真人的髮式是:「婦人辮髮盤髻,男子辮髮垂後,耳垂金環,留腦後發,以色絲系之,富者以珠玉為飾。」女真人「辮髮垂後」的髮式與滿族人非常類似。

鮮卑人、契丹人、蒙古人屬於東胡族系,司馬遷的《史記》中有「燕北有東胡、山戎」的說法,先秦時期,活躍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另一個部族就是東胡人,當然東胡人活動的區域靠近蒙古草原,在肅慎人的西邊。

後來的烏桓人、鮮卑人、契丹人、蒙古人皆是東胡族系。

高句麗人與扶餘人與穢貊族系有一些淵源關係,而高句麗人與扶餘人中的一部分還有可能遷徙到了日本列島。

以上就是我國東北地區諸民族發展的大致脈絡。


女真族,又稱女貞、女直,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肅慎,其基本的民族形態成型於唐朝時期,初見於唐初。

想了解「金女真」和「滿族」的區別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兩者之間的歷史淵源。

11世紀之前,女真族的實力還是非常弱小的,他們大多生活在東北亞地區,生活環境惡劣略,主要依靠狩獵為生,還沒有較為完整的社會制度。無奈之下,金女真只得向契丹人俯首稱臣,並且被分化為「熟女真」、「生女真」兩大部分,且每個分支都包含幾十個部落,始終聚集不起較為強大的戰力。

後來,生女真中較為強大的完顏氏進入社會變革時期,開始冶鐵、耕種、修築房屋、定居.....並且在完顏氏的女里之下先後合併了較多的部落,形成了龐大的軍事部落聯盟,儘管聯盟內部並不是十分穩定,但終究有了抵抗的能力。

完顏阿骨打時期,女真部落一舉統一,經過多年的發展,軍事實力、社會實力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公元1115年,女真族在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驅逐契丹的統治,建立「金」,女真族進入了一段時間的聚集和發展時期。

1234年,元朝建立,為了避免好戰的女真族反叛,蒙古人將女真人重新劃分為建州、海西、野人各部。

根據歷史記載:"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真人直生長漢地,同漢人"

由此可見,元朝時期,為了削弱女真族,蒙古人對女真的人口也進行了限制,大約剔除了2/3的人口,大大削弱了女真族的勢力。

明朝時,為了對 「外族」進行有效的統治,成立了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建州三衛」的形成標誌著「滿族主體」的形成,此時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先民們也都採用了女真族的名號,而後來滿清的主體也就是建州三衛。

因此,我認為女真和滿族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雖然他們的民族認同感一樣,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血脈交融已經有了變化。


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於1114年統一女真各部,立國「大金」並起兵反遼;此後同為女真族的努爾哈赤於1616年再次統一女真各部,建國「大金」,正式反明,史稱「後金」。可見阿骨打和努爾哈赤都是女真後裔,努爾哈赤是血統純正的女真人,是完顏氏滅國後余留的女真人演化而來,後金與金是一脈相承的關係。直到愛新覺羅·皇太極即為之後,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大清」,「後金」和女真的名號才正式廢止。


歷史上建立「大金」的「女真族」與建立「大清」的「滿族」沒有「血統」與「歷史承接關係」。

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首領率部族在契丹族「大遼」統治下的區域里,宣布建立了「大金」王國,史稱「前金」。 北宋時期,在宋北部交替與「大宋」並存的先後有契丹族「大遼」,女真族「大金」,蒙古族「蒙古帝國」(忽必烈繼承汗位後,改稱「大元帝國」)。這些游牧民族都心馳神往南部「土地肥沃,人們富裕」的「大宋」。 先有宋遼年年幾乎都有「征戰」與「應戰」。在「大遼」之地上冒出成氣候的「女真族大金」之後,「大宋」想收穫失去的「幽雲十六州」,解除在已取得戰爭勝利而簽訂的「澶淵之盟」對宋的「小辱」,迅速制定了「聯金抗遼」戰略。在宋有力的支持下,金迅速打敗了遼。在無任何制肘之後,金逐步強大起來,隨後也打起了「大宋」的「主意」。宋朝君臣建的是一個理想化的「重文輕武的國度」,以為用白銀、絲絹等物質能滿足游牧民鐵騎的「味口」。

後有1126年金大舉進攻宋,結果就出現了丟盡趙氏皇顏的「靖康之恥」。此刻的宋僅有半壁江山,只能在臨安(杭州)偷安。

再後有為雪「靖康之恥」,1189年南宋又聯合在「大金」東北稱雄並建國的蒙古大汗鐵木真(1184年鐵木真被推舉為族汗),採取「聯蒙抗金」。1234年蒙破金後(攻佔國都北京),金朝遺部南下西進又建立了「西金」王朝。「西金」遺部又流落到中亞地區建立了小王朝。但是,時間不長,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幾度西征,踏平了亞洲、歐洲土地上的所有國家,建立了以「中央汗國」為中心的四大從屬汗國。女真族至此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了,與其他民族進行了多民族的融合。

人們一定會問,大明朝時的「建州女真各部又是怎樣的呢」?努爾哈赤1616年在建州舉兵,以「大金後人之名」號統建州「女真各部落」,並建立「金國」,史稱「後金」。其實,這個「建州女真部落」僅僅是個「歷史地域名詞」,沒有任何「血統」。努爾哈赤在建州建立「金朝」也是「稱王者的假借之名」,其實建立「後金」的滿族與女真族也沒有文字、語言、史載等任何承接。到1636年皇太極直接就改「金」為「大清」。

僅是鄙見,與諸君共敘進!


女真族實際上就是滿族。

女真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最早可追溯到漢代,曾向漢、唐、遼、元、明稱過臣。女真人自古以來就擅長打獵和游牧,長年生活在北方地區,如今北方人仍用的「火炕」就源於女真族。而我國東北部就是女真族的發源地。

(女真人圖)

明朝中晚期,遼東以北地區長年嚴寒加劇,形成了「小冰河」時期。女真人在遼東地區忍受著終年的嚴寒,寒冷迫使他們忍受災荒和飢餓,他們強烈要求入關遷居中原,但得到了漢人們的反對。

明萬曆44年(1616年),女真族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稱汗,建立後金政權,割據遼東,並施以明朝「七大恨」的罪名,對明朝發起了進攻。

(努爾哈赤像)

明天啟6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與明軍展開交戰中不幸身亡。接著,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稱汗,繼續與明軍展開交戰。

早在朱元璋朱棣打天下的時候,女真人就已向明朝稱臣過。明崇禎9年(1636年),皇太極為了隱瞞女真族曾向明朝稱過臣的事實,改後金國號為「清」,改女真族名為「滿洲」,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滿族。

1644年,清兵在漢奸吳三桂的帶領下入住中原。從此,中原268年的統治權落到了滿清貴族的手裡。

所以,女真族實際上是滿族的前身,女真人改族名為「滿洲」,實際上是為了洗白。


東北地區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地之一。在大興安嶺山脈生活著東胡族糸少數民族,包括鮮卑,烏桓,契丹,室韋的少數民族。以游牧打獵為生。中部松花江平原地區生活著穢陌人,以農耕為主,以後建立了扶餘國和高句麗。遼寧地區生活著古代漢族。在東部黑龍江長白山地間生活著肅慎人,以農耕和漁獵為生。生活在密山新開流文化先民就是肅慎人祖先創造的,距今已有六七千年歷史了。肅慎人很早就同中原地區交往了,《左傳》裁"肅慎,燕,亳吾北土也。"證明周的時侯東北地區就被視為中原的勢力範圍。把肅慎來朝,進貢尺矢苦弩作為文治武功的一個標準。以後不同歷史時期,在中原王朝的史籍中,肅慎人有不同的稱呼。漢魏之際叫挹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叫鞅鞨。唐時靺鞨分為兩部分,生活在長白山區的叫粟靺鞅鞨,唐玄宗時期大祚榮建立渤海郡國,分五京,十五府,號稱海東盛國,926年被契丹國耶律阿保機所滅。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靺鞨人叫黑水靺鞨,唐朝時設黑水都督府管轄。遼國時,把生活在長白山一帶的渤海人遷到遼寧南部生活叫熟女直,納稅編入遼籍,把生活在第二松花江地區以北的黑水靺鞨稱作生女直。1114年,生活在生女直的完彥部首領完彥阿骨打起兵反遼建立大金國,滅遼,亡宋統治著東起淮水,西到大散關以北的中國地區。生活在關里的女真人在金國滅亡後除了戰亂被殺的,其餘倖存的逐漸融入漢族之中,作為民族主體的女真人不存在了。東北地區剩餘的女直人和周圍地區少數民族幾百年的融合,到明朝中後期分化為三部分。生活在遼寧地區的叫建州女真,生活在松花江流域域的叫海西女真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稱野人女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逐漸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在赫圖阿拉(遼寧新賓老城)建立政權,國號金,歷史上稱後金。1636年皇太極把女真改稱滿洲,把金改清,以瀋陽為都城建立村建政權。經過三代人努力,1644年清軍入關建立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生活在東北的大部分女真人在清初「從龍入關」享福去了,生活在遠東一帶的女真人經過幾百年的融合形成今天的赫哲族。


部落、民族、國、都是統治者為維護自己的統治而劃分的勢力範圍。古代,作為強者自然要籠絡強迫其周圍的一部分人跟隨他,被他管理奴役,為他爭奪財物、女人、和勢力範圍。範圍小的時候稱部落,人多時候就稱民族。這個首領原來是什麼民族,這些人就是什麼民族,為了統治的需要有時還改還民族名稱。勢力範圍再擴大就稱為國家,這個國的國王、皇帝是什麼民族也就成為這個國家的主要民族。也就是說這個部落、民族、國家人的劃分是以首領、國王、皇帝的民族成分而確定的。努爾哈赤的祖輩是女真人部落的一個首領,與宋朝時期的金國皇帝是一個民族。他在父親部落的基礎上籠絡很少族人爭奪勢力範圍,逐漸做大,為進一步擴大勢力範圍,蒙敝漢人,奪取大明江山,於明朝末期,改女真族為滿族,改後金為大清國。


看圖,我一直懷疑這些歷史劇的設置,不分五冬六夏,大熱天的你也讓大遼國大金國的富豪們帶個貂皮帽子,垂兩條貂尾。人就是這麼顯富的嗎?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中國古代史 | 金朝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