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君」是什麼爵位?
「君」在周代是一種諸侯級別的貴族的尊稱。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在西周青銅器曾經出現過「邦君」的稱呼,不過這個「邦君」並不是指後來的「國君」,可能只是周朝國都居住的某個特殊集團的領袖,並非周天子,卻有一定的號召力,這種「邦君」後來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後來出現的「邦君」基本上就是「國君」的同義語。在青銅器銘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中小型諸侯國的國君直接稱「某君」,有時候則自稱「某公」,在一定程度上「君」、「公」可以互換。這種用法一直到戰國時期還普遍存在,比如東周君也可以稱東周公,薛君也可以稱薛公。臣子對主上可以稱呼為「君」。戰國時期的「君」一般特指稱王的諸侯所冊封的新貴。典型的就是戰國四君子。諸侯王對於自己家族的貴戚或者有功之臣進行封賞,給予其一塊封地作為他們的食邑,他們便可以以封地名稱「某某君」,如薛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也可能君王給他們榮譽稱號,比如武安君。或者是他們死後有某種尊號,比如靖郭君、孟嘗君。還有一些封君,不稱「君」而稱「侯」,比如穰侯魏冉、應侯范睢、文信侯呂不韋。在秦國,逐漸產生了倫侯和列侯兩種爵位。秦國有封地的「侯」大概相當於列侯。與「君」之間的差異似乎不是很明顯。可能「君」成為一種偏榮譽的封號。授予「君」的貴族可能沒有多少實權,而授予功臣的「君」可能沒有多少封邑,類似「倫侯」。在趙國,有春平侯,又被稱為春平君,似乎在趙國「君」與「侯」的界限不明顯。
就是各國國君在自己的領土上給王公貴族和有功的人分封一塊地盤,領主可以收稅,可以養門客,但是不能建立軍隊。秦國後來改為封侯。比如商鞅就是商君,但後來的就叫候了,比如穰侯。
天子只有一個(稱王),(君是國主封的最高等級的爵位)各諸侯在各自封地就蕃(公侯伯子男)封國(西周)。但封國也可以封臣,比如齊侯(姜齊)他本身是侯爵,他在他的封國封家臣,不能封他手下為候吧?齊侯他是周的封建領主,那麼他封手下地位次於他,那麼君這個爵位,孕育而生了(這是西周暫且說家臣,到了東周就不一樣了,天子衰敗,直接封臣了。)一國國王就一個。
沒有這個爵位級別,不過因為封無可封,所以新造的。先秦的時候高於侯爵,低於公爵,因為公爵是王子王孫專有的,侯爵又不足以顯示功勞。西漢時許平君封后之後,按成例許父是要封侯的,可霍光為了降低許家勢力,封君,即有侯爵待遇但是無侯爵封號
戰國時代的君沒有固定爵位,只是一國的最高領導人,爵位隨該封國的地位而定,如果是公國那該國國君的爵位就是公,如果是子國那國君爵位就是子,同理公候伯子相應封國的國君均有相應的爵位。而有名的四大公子如春申君信陵君孟嘗君平原君都不是君,稱呼裡帶君是後人對他們的尊稱,只能算是儲君,當時人們都稱他們為公子。
就是古代的尊稱,春秋戰國時代稱呼比較普遍,一般是君主,大臣和人民群眾給有名氣,道德,能力或官職的人的尊稱,不是爵位,官位。日本繼承了這一點,管姓什麼就叫什麼軍,例如李君,王君,太君等。
有漢以前先秦時期,貴族文士武士最大之理想即封君建邦,最初也只有國主或大諸侯稱君,隨著五等爵級在大國諸侯中興盛,諸侯中的諸侯用君也用得普遍起來了,不過君不是爵位,好似敬語尊稱,封君就意味著有高度自治的所有權和治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