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第二段描寫的繪畫美?
謝悟空邀請。
徐志摩(1897一1931),是五四以來最受歡迎的新詩詩人,沒有之一。《再別康橋》一經發表,立即引起轟動,徐志摩也籍此成了新月派詩人領軍人物。新月派詩作的成功,主要得益於其創作理念。即主張『』音樂美、畫面美、建築美『』,《再別康橋》便是這一主張完美結合的典範。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
幾個輕輕的連綿迭宕,構成了歡快柔美輕鬆的節奏,二四押韻的韻腳,更讓人咀嚼回味。招手作別、西天雲彩,一幅動感畫面撲面而來。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
為何是『』金柳『』?以前多的是碧柳、翠柳,詩人別開生面,讓夕陽金色陽光染紅河畔柳樹,賦於她新娘般美麗,讓人耳目一新,更增添了畫面神秘的美感。而『』柳『』、『』留『』,則給『』再別『』一個更依戀不舍而傳統的詮釋。
跟上段一樣,我們又看到了不一樣的畫面:河畔柳是靜的,波光里的艷影則是動的,蕩漾的心頭更充滿對美好情感的流露,做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完美統一。
《再別康橋》的成功,主要在於其仍據有傳統詩歌的音韻美感和情感碰撞,也得益於引進了西方建築結構美感理念,既滿足了傳統欣賞口味,又挑起了對西方世界的嚮往。調和了傳統與時髦的尖銳矛盾。
筆者始終認為:詩歌的美麗絕不在詞藻是否華美,必須是情景、情感、動感、靜感完美合一。
謝謝悟空小秘書的邀請!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的第二節這樣寫到: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心頭蕩漾。
當我們讀到全詩的第二節的時候,腦海中即可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在悠悠然流淌的康河岸邊,飄逸著許多蒼翠欲滴的柳樹,而那柳樹窈窕的身姿、流瀉的柳枝,似一位靜靜思考的艷麗婦人,她衣著華麗,明目皓齒,慢悠悠漫步在康河邊,讓徐志摩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愛人,自己夢寐以求的那個新娘,而這時的徐志摩卻只想靜靜地看著,就像欣賞著一幅畫一樣!
短短四句,為我們勾勒出一幅美不勝收的油畫系的色彩感,中國水墨畫系的風情。
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里「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蕩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他運用的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繫緊密:「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和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還有,它並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它和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節是化客為主,第三節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和康橋的密切關係。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民國時期,新月派主將聞一多提出了一個詩歌美學觀點,即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所謂的繪畫美就是指,詩歌里要有意境和畫畫感,呈現出一種可以看得到,可以感知到的立體畫面,給人強烈視覺形象,從而帶給人審美享受。這種詩學觀點跟中國山水畫的造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山水畫不但要看著好看,還要達到可以欣賞,可以遊玩,可以居住的審美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賞心悅目,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品。
徐志摩《再別康橋》第二段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嬌娘……」句子中選用了一系列色彩明快的詞語,提煉出了鮮明的詩歌意象,如夕陽,金柳,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雲彩,夕陽,星輝斑斕等等,為讀者呈現了一系列鮮活生動的畫面感,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完全可以通過想像,感受到畫面色彩的絢麗和畫面意境的深遠綿長,體驗到詩歌繪畫美帶給人的愉悅感受。
《再別康橋》整首詩,在創作手法,跟唐代王維所提倡的「詩中有畫」的詩學觀點,帶給人的審美感受是一致的,把藝術相通的本質表現得很貼切,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謝謝頭條悟空邀請!
徐志摩的這首現代詩《再別康橋》,兼具了詩人聞一多先生對現代詩所應表達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的三美的巔峰之作,無論是情、意還是景都表達的淋漓盡致,完美至極。1、從這首時的創作背景來看,是徐志摩第三次重返歐洲造訪英國朋友均未如願,又訪康橋時觸動了往昔的種種,既表達了對康橋的眷戀、留戀、依戀,又把這種情感用康橋的草木水波、夕陽雲彩與自己超然洒脫的心境巧妙的結合在一起,把康橋之美描繪的令人心馳神往、若即若離。2、《再別康橋》背景之二,是徐志摩1928年11月6日第三次旅歐途中在中國南海的游輪上所作。徐志摩在情感上可以說是落寞的,他和林徽因在康橋相識相戀,這也是作為詩人的他所應具有的浪漫情懷特質,然而當他和張幼儀離婚後,本來期盼與林徽因能長廂廝守,然而林徽因缺突然回國與梁思成結了婚,一度令徐志摩情感落寞,但在他的情感世界裡與林徽因之間的曾經的浪漫種種及美好只能深深的埋在心底。當再次來到康橋,離別康橋時自然而然的觸動起他美好的回憶。3、我們一起重溫徐志摩在這首詩里所展示的繪畫之美。整個詩歌的第二節把康橋的美景與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浪漫愛情巧妙的揉和在一起「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本節給大家描繪出了夕陽下的康橋美景,用夕陽餘暉下的搖曳的金柳來襯托康橋的別樣之美,把金柳比作夕陽中的新娘,既描繪了一副夕陽夕照美人的美景,讓人浮想聯翩,又暗示了一段即將日暮的情感,或者已經結束的情感,既有浪漫的美,又有傷感的憂傷。夕陽中的新娘也許就是暗指曾經愛戀的林徽因,本來和張幼儀的離婚就是為了娶林徽因這個新娘,可惜緣分未到,只能化作夕陽終至日暮,最終化作朦朧的夢境。如果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中第二段的描寫想像成一幅畫,我覺得應該是一幅畫面流動性與視覺通透性極好的水彩風景畫。
當我讀到"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時,腦海中自然而然就浮現出了這樣的畫面,黃昏時分,夕陽溫柔地撒在康河的水面上,波光粼粼,那金色映紅了河岸邊的垂柳,也令詩人感到心湖蕩漾,詩人撐著船,望著這美景,思念著心中那個姑娘,河岸邊的垂柳彷彿知道了詩人的心思,竟呈現出好似新娘一般的,溫柔而又嬌羞的模樣。
讓詩人沉醉的,不只是這康河的風景,還有那個和他一起看過風景的姑娘……
謝悟空邀請回答! 記得小時候讀到此詩時,只是給人一種唯美的詩畫感受,現在再讀,感覺又不一樣。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中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第二段二十六個字,河畔、金柳、夕陽、新娘、波光、艷影、我……蕩漾。這些詞語聯繫在一起組成了一幅絕美的畫面,同時又把作者的內心感受溶入畫中,擬人的手法不留痕迹的過渡到作者的內心活動。作者以古詩詞的押韻,結合現代詩歌的寫作手法,把自己的追求與對現實的不滿表現得淋漓盡致,整首詩還表現出作者心高氣傲的一面。 這首再別康橋,特別是第二段的景物描寫,不管是初讀還是多次吟誦,不管是粗讀還是細讀,每次的感覺都不一樣,讀著詩的時候,詩中景象,不由自主地就在你腦海里刻畫出讓人難忘的畫面。這也是詩歌的最高境界,以物詠人,以詩言志。
或許是受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張的影響,徐志摩寫了許多具有美感的詩歌。
「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三美」中的音樂美是指詩歌每節(小段)韻腳都像音樂的韻律。建築美是指詩歌的格式好像建築一樣。繪畫美指的是新月派詩歌的每小節(小段)都是一個可畫出的畫面。
《再別康橋》這首詩歌,就符合「三美」的標準,無論是詩歌的韻律,格式,還是詩歌所具備的畫面感都是這樣。這首詩歌是徐志摩在英國康橋(劍橋)大學留學時所作,在那裡他遇見了林徽因,因此詩性大發,以致回國後,寫了大量詩歌。他為新月派的詩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這首詩歌是徐志摩寫康橋的,但字裡行間,不難看出,他在用擬人的手法來寫康橋。康橋像一位美女,那美女是誰呢?不言而喻。正如林徽因所言,他筆下的林徽因不是真正的林徽因,而是理想化的林徽因,所以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也就說林徽因貌美與才華激發了徐志摩的創作激情。
至於繪畫美,其實每段都有一個畫面,這是新月派的詩歌特色。正因為有真摯的感情的依託,所以這種美並不虛無縹緲,並不厭惡人。
那河畔的金柳,婀娜多姿,此時的金柳,這一意象已升華為詩人心中的新娘。不信你看波光里映襯著的美麗影子(艷影),已不是柳樹,水裡都是你美麗的影子,詩人朝思暮想的人。在詩人的心裡引起思慕的漣漪。我想要是一位畫家,憑藉四句詩,一定能畫出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們不是畫家,但心裡一定也有屬於自己的一幅圖畫了。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柳是古留別詩意象,取柳、留諧音。徐更近一步,把柳比作夕陽中的新娘(金柳是夕照下柳色),暮色降臨,新娘在家,詩人揮別,作最後回首一望,心裡是什麼滋味?有千般不舍。下面兩句,「波光里的...」是實景,船房樹等,冠之艷影,足見詩人對康橋感情之深,同時緊承頭兩句,把這種情感形象化,寫成對新娘的感情在心頭柔波蕩漾。前兩句寫有千般不舍,後兩句寫萬種柔情。此時詩人的心一定是軟軟的。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以上是個人體會,還請大家多多指教!
謝謝邀請!徐志摩寫的《再別康橋》中第二段描寫的雖然是離別康橋時的黃昏美麗景色,但其中也深藏寄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詩人因不能和曾經在康橋相識的林因徽結婚,用河畔的金柳和新娘比喻林因徽的嬌顏,用夕陽來形容和林因徽相處短暫的美麗的時刻,略帶傷感。「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就是指詩人心潮起伏難平,象水中波瀾在蕩漾,不斷浮想起林因徽妙曼的身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