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語出自《詩經》的哪一篇?」?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現代都是描述夫妻感情深厚,但這句詩原本卻是為了描述戰友之情。


此詩出自《詩經·國風·邶風》中的「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毛詩序》中說:「『擊鼓』怨州吁也;衛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州吁於公元前719年殺死衛桓公篡位,其後積極聯合陳、蔡、宋國一起伐鄭。所謂「平陳與宋」,就是指衛國與陳國、宋國聯合出兵。

縱覽「擊鼓」全詩,通篇都表露出一股消極厭戰、抑鬱煩悶的情緒。「擊鼓」的後半部分更是怨氣甚重,直指當年生死與共的兄弟,如今背信棄義,不願隨同出征。普通的將士當然是無法自主決定自己是否能上戰場的,只有身份地位都相當高的人才可以隨時決定是否參加親征。考慮到衛州吁曾經擔任衛國武將多年,「擊鼓」之辭更像是州吁當年共事的同袍將士在腹誹州吁。當年將士們與州吁同處軍營之中時,彼此「死生契闊,與子成說」,還曾經發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當然不是軍營里的將士「基情」深厚的山盟海誓,而是兄弟之間的患難與共、生死相依的臨戰誓言。如今衛國出征外國,將要去征討的還是強大的鄭國;州吁強行壓迫當年的同袍將士前往戰場當炮灰,自己卻躲在國內——所以衛國將士們才發出了「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的悲號。

更為可能的是,這些厭戰的將士,就是年初夥同州吁一起造反,殺死衛桓公的篡位之人。州吁篡位之前,對這些跟隨他造反的同袍將士們許下了燦爛輝煌的明天,結果到頭來還是要讓他們上戰場去送死。鼓動造反之時,州吁在眾人面前是口若懸河、信誓旦旦;但到真正篡位成功後,卻言而無信,違背了當初的承諾。這讓衛國將士們都看穿了州吁的虛偽,對他已經是徹底失望。

州吁不得人心,垮台是遲早之事。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詩經·邶風·擊鼓》。《毛詩序》中說:「『擊鼓』怨州吁也;衛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諷刺春秋時期衛國州吁亂用兵,關於這點前面一個答友已經說的很詳細,我就在這裡不贅敘(不同意他說這些人是弒殺桓公之人,學術不容信口開河)。

現在我要說的是影響現代人普通人更多的朱熹的解釋。

朱熹《詩集傳·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釋義:從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為室家之時,期以死生契闊,不相忘棄,又相與執手,而期以偕老也!

從役者因困苦而念其妻子,想起結婚之時同生共死的誓言,願意和所愛之人執手一生,隨著歲月一同老去,直到化為塵化為土。

其實朱子之說也並非憑空杜撰而成,魏王肅就曾經說過「言國人世家之志,欲相與從生死,契闊勤苦而不相離,相與成男女之數,相扶持俱老。」,雖然王說不如鄭玄之說得到後世晉唐的認可,但是在宋代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比如歐陽修《詩本義》就言此詩的主旨為「言國人世家之志,欲相與從生死,契闊勤苦而不相離,相與成男女之數,相扶持俱老。」其實歐陽修並非現代人所認為的隨時擺出一副道貌儼然的樣子,其作為「余情」而寫的詞道盡了男女纏綿之情,比如世人所熟知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男女相約相誓,何等多情。到了朱熹,雖然其做《詩集傳》是本著「善者師之而惡者改焉」的目的,但是他卻認為《詩》是「男女想與歌詠,各言其情」,並且他對《詩經》中諸詩的說法難免有牽強之感,但是卻挖掘出了詩歌的原始意義:男女言情而作。

自從朱子解說一出並且隨著其官學地位的確立,其說便在元明得到了廣泛傳播。雖然清代中後期考據學興起,比如戴震、陳奐等人運用詳盡的考據竭力尊崇《毛序》的正統地位,但是朱學已成氣候,更有學者將兩者取其適,比如方玉潤《詩經原始》釋為「追憶室家敘別之盟」,總體上說是沿用了《詩集傳》,將此句看作是夫妻間的盟誓。


參考書目

1.朱熹《詩集傳》鳳凰出版社

2.《十三經註疏》中華書局

3.方玉潤《詩經原始》 中華書局

4.知乎網友


《詩經》邶風中的《擊鼓》篇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最早出自《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擊鼓》講的是戰爭,不管是窮兵黷武的四處征戰,還是保家衛國的戰鬥,士兵面對的都將是與親人的別離,這個別離也許很短,也許很長,長於一生。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所以在原詩中這句話是用來描寫戰士們在上戰場之前立下的誓約,「今日我與你一同奔赴沙場,無論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誼。在現代我們多用來祝福結婚的新人,表達對他們美好愛情的祝願。


推薦閱讀:

TAG:詩經 | 文化 | 執子之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