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袁隆平對世界以及對人類的貢獻?
貼一篇我以前寫的文章作為回答,當時評論區太熱鬧了。發出去幾個小時就讓頭條不明不白的刪了
罵袁隆平「吃飽了撐的」的那個人,不怕歷史上那些饑民活扒了你?
福林說歷史 2017-10-01 01:52這兩天,微博上一個叫譚延桐的人火了,這位自詡為「思想家」的三流作家滿嘴都是對袁隆平的嘲諷與不屑,罵袁老的研究是「吃飽了撐的」,「雜交水稻是破壞自然規律」等等。
本來我只把他當成一個嘩眾取寵的跳樑小丑,懶得搭理他,但看到這種言論下面居然還有幾千個贊同,一萬多條轉發!再聯想起最近我國頂級量子通訊科學家被一夥「流氓」死亡威脅的事件。我覺得不能沉默了,儘管我還是個沒幾個粉絲的頭條新人,發出來可能也沒多少人看到。但這口氣不吐不快,不替袁老說幾句公道話都對不起我這麼多年吃的大米!
譚某人說袁老「只站在一個很小的角度,既吃飯的角度看問題」,知道什麼叫「民以食為天」嗎?我們才吃了幾十年飽飯?這就放下碗罵娘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飢餓的掙扎史!
從公元前205年到1930年,正史記載中國歷史上共有118個時期發生過人相食的記載,平均不到20年就要發生一次餓到人吃人的嚴重饑荒,而「大飢」事件就有近500起,平均4年一次!
四月,關東旱,郡國四十餘飢,人相食。——《前漢書·武帝本紀》
漢高帝二年,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漢書·食貨志》
關中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資治通鑒·卷40》
京師大飢,民相食。——《資治通鑒·卷49》
任城、梁國飢,民相食。——《後漢書》
是歲,淮揚飢,人相食。——《明史·武宗紀》
順治二年,耒陽、襄陽、光化、宜城大飢,人相食。——《清史稿·卷44·志十九·災異五》
民國30年(1941)-民國32年(1943)河南省大旱,人相食。——《黃炎培年譜》
……
你以為饑荒是電影《1942》這樣的?
不!其實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人相食」的饑荒靠演技和化妝是演不出來的。
這還不包括野史的記載,近代的民國更是幾年就發生一次餓死幾十上百萬人的饑荒。譚某人出生於1962年,在他出生的前三年間中華大地發什麼了么不要多說了吧!這是我們國家最近的一次大饑荒,現在在世的很多老人都還經歷過的。
直到進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通過大量開荒和水利建設,中國人總算是擺脫饑荒,但飢餓依舊存在,吃飽飯仍是大多數人的奢望,就我爸小的時候,那時是七十年代初,我爸三兄弟和我爺爺一家四口每天能夠管飽的也只是紅薯,米飯每頓只夠煮一碗。紅薯雖然現代人當做健康粗糧偶爾吃一次還挺香的,但當做主食吃不頂餓,而且吃多了燒心、胃反酸水。
為什麼不多種好吃的水稻而要種難吃的紅薯呢?第一是沒那麼多可以種水稻的水田,更主要的是當時水稻的單量太低了,精耕細作每畝產量才兩百公斤左右,相比之下,現在普通水稻全國平均單產都在400公斤以上,超級雜交水稻單產更是到了一千公斤以上。
不過按譚某人說的「質量」和「遵循自然規律」來說的話,當時我們那的水稻可是採用數千年傳承的古法育種,生長過程不施加任何化肥、農藥,種植於青山綠水間、純手工栽種,完全「遵循自然規律」,口感絕對不比今天80元一斤的日本越光米差。但這有什麼用呢?只有過年時才可以敞開了吃幾天。
家鄉的稻田
在這樣的國情史料下你和我說吃飯是個小問題?「水稻的產能和質量在一起,永永遠遠是質量第一」?(註:他說的質量指的是口感,早期雜交水稻產量很高,但口感較差)我怕你是吃飽了撐的撐蠢了吧!
直到1973年,袁隆平研究出雜交水稻,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進行大面積推廣,全國達到208萬畝,增產全部在20%以上。從1976年到1987年,中國的雜交水稻累計增產1億噸以上,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6000多萬人。之後,中國人才開始吃飽。今天的80後、90後才沒有過飢餓的經歷。
如果一個90後說吃飯是個小問題,那隻能說是蠢,你一個經歷過飢餓年代的人還這樣說只能說你是壞!包藏禍心了。
更可笑的是譚某人還大言不慚地說什麼「10個科學家也抵不上一個思想家」,求您別給思想家這個群體招黑了,如果你這樣的人也配稱為思想家,我願意用10個你這樣的「思想家」換袁老多活一百年!
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那年他還是個年輕的小夥子。
1973年,秈型雜交水稻培育成功。他雖到中年,看起來還是那麼年輕有幹勁!
2017年,中國人早已吃飽,「海水稻」、「無鎘稻」再傳福音,但您已經不再年輕~
但願蒼生俱飽暖,耄耋高齡下農田
一個88歲老人的夢想
「禾下乘涼」夢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是我真實做過的夢,我看到田裡的水稻產量很高,有高粱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人可以到稻穗下乘涼。
第二個夢叫「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的稻田種上了雜交稻,以每公頃增產兩噸來算,每年可增產1.5億噸的糧食,會多養活4億到5億人口。」
53年前,您為了中國人不再挨餓,在農田裡一待就是半個世紀。如今,我們的都能吃飽了,有人還能吃飽了撐著來罵您了!而您卻熬白了頭、累彎了腰……
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為了中國人能夠吃好、吃得安全,為了全世界能夠遠離飢餓,88歲的您再一次走上了征程!
袁隆平院士對中國農業乃至整個中國人民生活的影響巨大而久遠。從一般雜交稻的研究成功到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將我國水稻的產量從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先後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經77 歲的他還有兩個願望,一個是到2010年,第三期超級稻要實現試驗田畝產900公斤;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1987年袁隆平即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2001年獲國務院頒發的200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世界糧食獎勵基金會頒發的世界糧食獎;2007年4月就任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
這位視科學為生命的科學家為了雜交水稻事業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獻。對中國乃至世界農業發展貢獻巨大。到200 6年,我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稻56億多畝,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多養活7000多萬人。同時雜交水稻還被推廣到全球30 多個國家和地區。
前天跟長輩一起吃飯聽到一句話:從袁隆平雜交水稻推廣那年開始,我們開始寬裕了,能吃飽飯了。
我不知道對世界的貢獻,反正對我們國家的貢獻肯定是影響巨大而久遠的。
袁隆平院士作為中國雜交水稻的開創者和奠基者,是受到了世人所公認的,所獲取的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乃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是名符其實的,是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的發明者和領軍帶頭人。袁隆平對世界、對人類的貢獻尤其巨大,他研究和發明的雜交水稻高產成果,實實在在地解決了世界上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類的吃飽問題,多養活了上億人。他的貢獻在科學界不但意義深遠,而且在國際上也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他的存在的價值無可估量,是任何一位科學家都無法超越的,是世界上最引人矚目的偉大的科學家。
袁隆平唍土,作為農民的兒子,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為了讓雜交水稻的品質與產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幾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勞動在自己的崗位上,孜孜不倦,忘我的工作。從六十年代起開始繁育雜交水稻品種至今,其中有幾次的成果領先和超過世界水平,是中國唯一的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農博士、土專家。是的,他沒有太高的學歷作為資本,也沒有太多的學術論著供自已炫耀,可他是在實實在在做事,踏踏實實做人,他對人類與世界的貢獻大家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袁隆平是二十一世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是農民的兒子,他無愧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
作為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研究的工程院士袁隆平,在雜交水稻增產技術攻關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每年增產的稻穀可以多養活7000多萬人,雜交水稻同時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所以說袁老對世界,對人類有重大的貢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