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氣不降,下必濕寒」是什麼機理?
謝謝邀請回答
"胃氣不降,下必濕寒",這一說法,實際上是概述了人體消化系統功能失調的一種現象。人體的消化系統主要有脾胃組成,脾胃屬土,同居中焦。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胃為陽土,喜潤而惡燥。脾與胃共同完成水谷受納、腐熟、消化吸收與輸布。脾氣的特點以升為順,胃氣的特點以降為和,二者經脈互相絡屬,配合成臟腑陰陽表裡關係。
脾主運化轉輸,胃主受納腐熟。胃與脾一納一運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消化吸收輸送營養的功能。如果胃不能正常納谷與腐熟,必然影響脾的運化,若脾不能健運,也會影響胃的受納與腐熟,可導致胃失和降,甚則「胃氣上逆」。主要癥狀有不思飲食,胃部脹滿,噯氣,呃逆,或胃脘疼痛,嘔吐等。
因此,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主要在脾主運化的功能。脾主運化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主管運輸和消化。水谷入胃經初步腐熟(消化)後,由脾進一步幫助消化,所產生的精微(營養)物質吸收後再由脾氣幫助運送到全身各部,以滋養臟腑四肢。其二是運輸水濕,協調人體水液的敷布代謝。上述運化功能的發揮除靠脾之陽氣充盛外,還要靠命門之火(腎陽)來幫助。腎居下焦,內居元陽,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故脾氣健運,腎陽充盛,則胃氣調和,飲食香甜,體格健壯,精力充沛;反之,若脾氣(陽)虛弱,或命門火衰,則寒濕內生,水谷運化失常,則出現消化力弱,食欲不振,食後脹滿、胃氣不降,腹脹便溏等癥狀,時間久了就會出現疲乏無力,肌肉消瘦。此即是題主所說的"胃氣不降,下必濕寒"之原因。
金木水火土為五行,萬物以土為母,在人體上也是這樣。樹木莊稼都從土壤里生長出來,人身也以土為母,脾胃表裡關係都屬土,土為一身之母。脾胃消化食物,轉化成能量,人才能生存。有脾土而後生肺金,肺金生腎水。這就是五臟相生的順序。就是說脾土是肺金的媽,肺金又是腎水的媽,也就是脾胃媽壯,肺金兒才壯,肺金媽壯,腎水兒才壯。胃土不好,腎水能好嗎。用五臟相剋的順序來說脾土克腎水,就直接告訴你有生亦必有克,沒有克的話,臟腑太旺沒有制約,成為無政府狀態,機體就不能正常運轉,所以說如果不明白五臟生克的定理,哪知道脾土克腎水,也就是胃氣下降,土就不好,下是指腎能不濕寒嗎?
大道至簡,其實很簡單。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膽汁」起到承上啟下的傳遞作用,胃氣的降都要伴隨膽汁的排放相一致,膽汁在12指腸與食物混合往下運行,膽汁承載「寒」運送給大腸、腎,大腸和腎已經夠「寒」了,才會拒絕接收「濕寒」,通過神經反饋迫使膽汁上逆,呃逆、嘔吐,嚴重的會吐出膽汁,都是膽汁通過神經起到的作用。用溫膽湯加減就能解決問題。
人身上清下溫為順。大自然中熱往上升,寒往下降,如果人身也是上熱下寒就死了,老人舌尖紅多死症。中氣運化上熱下降入水生氣。人身由肺胃膽下降為順,降力不足則現火氣本性,咳嗽噁心嘔吐發熱失眠足冷。手三陰足三陽主降,胃氣不降則逆,所以降胃氣半夏生薑之類,有些內傷病,補火無用反而加重,就是右降不足。內傷中小建中降膽經,麥冬湯降肺胃。把火氣降下入水生氣是一個圓運動,如果不降人就會生病。下虛。降必補中以助中氣運轉。有實熱另說。
大家去看四聖心源吧,別在這裡瞎逼逼了,
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水不滯,火降則下水不塞,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清上溫,以中氣善運謝謝相邀!
機理是沖脈為奇經八脈之一,起於胞中,與任脈相連,與腎臟器化相通。胃氣虛而不降,更助其上逆之勢,沖氣胃氣,並而上逆,以致「阻塞飲食,不能下行,多化痰誕。因腹中膨悶,甚則兩脅疼脹,頭目眩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