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紙幣上的頭像除了慈禧、李鴻章,為什麼還有載振的頭像?


清末外國銀行入侵,金融秩序混亂,政府財政吃緊,1905年,清政府設立戶部銀行,開始發行銀兩票和銀元票,後因戶部改名,又改稱為大清銀行。

大清銀行出現之前,清朝各地官銀也發行鈔票,品種繁多,印刷的頭像可不止是慈禧、李鴻章,各地巡撫的頭像也堂而皇之地出現在這些鈔票上,下圖是江蘇裕蘇官銀錢局通用鈔票,頭像是江蘇巡撫陳夔龍。

大清銀行成立後,各地分行開始印刷有慈禧和李鴻章頭像的兌換券,多是小銀元票。

為了把各地銀行發行的兌換券早日做到全國通用,大清銀行京師總行也付出了努力,1909年,大清銀行統一發行了李鴻章頭像的鋼板銀元票。

由於慈禧已經去世,宣統皇帝年齡太小,鈔票是很嚴肅的印刷品,放上個小屁孩未免有失莊重,看上去跟年畫似的,所以採用了小皇帝他爸攝政王載灃的頭像。

這批印有載灃的鈔票還未及發行,大清就被民國入替,因此也成為了廢票。

題目中提到的載振,他當時擔任的是大清農工商部的尚書一職,不管是農工商部的前身商部的建立,還是清朝戶部銀行的成立,都與他有很大關係,是在他出洋考察後,根據民間呼聲和國外考察經歷,向清廷提出的建議而最終被採納,因此,他對晚清實業和金融業的正規化實有大功。

即便如此,大清銀行總行也不可能印刷他的頭像,他的級別不夠。

清朝紙幣上的確有過載振的頭像,但不是出自大清銀行或戶部銀行,而是出自上海的信成銀行,它是由上海實業家周舜卿創辦的。

周舜卿攀附上載振之後,也跟隨他出國考察,由此產生了在上海成立銀行的想法。載振當時的商部雖然成立了,但銀根是把握在戶部手裡,也面臨著內部分權的矛盾,因此,周舜卿的上海信成銀行作為民營內資銀行獲得了載振的商部特批,具備了發鈔資格。

上海信成銀行印刷有載振的頭像,也會使得人們對銀行本身的信任感增多,人家畢竟是慶親王家族,又是商部尚書,有這份擔保,銀行業務開展的也比較順利。

由於大清銀行發鈔之初就嚴格限定以九成現銀為發行準備,並無擴大發行之實,信譽頗佳,之後的民國政府也對市面上的大清鈔票實行了嚴禁的回收兌換工作,導致現在流傳極少,收藏價值很高。而同時期各省發行的很多鈔票,由於各地執政者水平參差不齊,胡亂作為,最後有多家銀行破產,發行的鈔票淪為廢紙,民國政府也予以拒付。

當然,假如能把它們保存一百年,放到現在,收藏價值仍然是不錯的。


你好,清代發行過三種紙幣:用銅錢作為單位的大清寶鈔,用銀兩作為單位的戶部官票以及用銀元作為單位的銀元票。而印有頭像的紙幣則是清末大清銀行發行的銀元票,頭像有李鴻章和攝政王載灃,並沒有慈禧頭像。而出現慈禧頭像的只有紀念銀幣和紀念銅幣,並沒有正式出現在清代任何一種正式流通幣上。

&清代浙江省和雲南省為慈禧做壽上貢的紀念銀幣,市場參考價250000元。

宣統三年(1911年),度支部印製局又發行新鈔,面額分別有一元、五元、十元、一百元四種,為中國第一種採用雕刻版技術印刷的紙幣。但正式發行的流通票只有十元一種,而且存世甚少,據目前統計,這種正式流通的十元大清兌換券,浮出水面的存世品不超過二十枚。

&1911年載灃像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十元,珍品,八五成新,2005年中國嘉德成交價100000元。

之所以不用宣統帝頭像而用載灃的頭像,按規矩宣統年鈔票要用宣統皇帝像,但因宣統年幼,還顯稚嫩,於是就改為其父攝政王載灃像。不過這套鈔票還未來得及發行清朝就覆滅了,一元、五元、五十元、一百元幾種面值只有各種試色及試版票,所以目前保存下來的極少,為清代紙幣中的珍罕品。

&1911年載灃像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一元、五元、十元、一百元樣票各一枚,珍品,全新新,市場參考價500000元。

另外,大清銀行在宣統元寶(1909年)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製了正面左側有李鴻章像及以風景為主的鋼板銀元票100萬張,面值也有五種,分別為一元、五元、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但這種中國銀行兌換券本來發行量不大,而且在戰亂中損失殆盡,所以目前存世量也極少,十分珍貴。

&宣統元年李鴻章像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五元樣票正反各一枚,全新,2003年中國嘉德成交價14000元。

不過這種清代紙幣由於十分稀少,很多人並不了解這種銀元票,少有的一些真品也早已被少數藏家搜羅雪藏,所以市場關注度沒有人民幣收藏高,顯得不溫不火。市場價格不如銀元珍品和人民幣珍品市場火爆,所以市場價相對前兩種較低。


這個問題問得挺好,不過配的圖片和問題沒有什麼直接關係,還有很大的誤導性,前面有些回答的朋友明顯被問題里的圖片給帶溝里去了。

先來說一下問題中的圖片瑕疵。

(這張紙幣上的人像實際是攝政王載灃)

問題中出現了兩張清代紙鈔的圖片,除了帶有李鴻章頭像的之外,另外一張標為「大清銀行兌換券」的鈔票上面,所出現的人物其實並不是載振,而是當時清王朝的攝政王載灃。

清王朝末年,地方不斷出現發行紙幣的情況,為了整頓幣值,清政府中央也決定發行國家紙幣,為此首先於1904年成立了清王朝的中央銀行——戶部銀行,到了1906年又更名為大清銀行。1909年,大清銀行聘請美國著名製版師海趣擔任印製局技師長,於1910年設計出票樣,根據當年頒行的《幣制則例》,稱為「大清銀行兌換券」。

(攝政王載灃的照片,大清銀行兌換券上的頭像即根據這張照片雕版)

在當時,作為中國國家法定貨幣的「大清銀行兌換券」上,原本應該出現國家元首宣統帝的頭像,只是宣統皇帝只是個4歲的幼童,以幼童的頭像放到國家貨幣上,顯然不夠威嚴,於是乎決定改用宣統皇帝的生父、攝政王載灃的頭像。

大清銀行兌換券原計劃發行一圓、五圓、十圓、一百圓四種面額,只是因為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這套紙幣胎死腹中,僅僅印刷了部分票樣,並未實際發行流通。

說完問題中被張冠李戴的「載振頭像鈔票」的背景,再來說真正的印有載振頭像的清代鈔票。

(印有載振頭像的華商信成銀行鈔票)

(載振照片,華商信成銀行鈔票上的頭像即根據這張照片雕版)

印有載振頭像的清代鈔票,並非清政府官方發行的紙幣,而是1906年江南商人周舜卿成立的華商上海信成銀行,經清政府商部批准之後,於1907年印行的紙幣,屬於民間資本銀行取得國家批准後發行的鈔票,分為一圓、五圓、十圓三種面額,票面上出現的人像都是載振。

至於為什麼把載振印在鈔票上,其實理由非常簡單,和載振是皇親國戚並沒有直接的關聯,而是因為華商信成銀行之所以能夠發行紙幣是獲得了清政府商部的批准,而當時商部的尚書就是載振。相當於是一家民間銀行獲得財政部批准發行紙幣後,把財政部部長的照片印到了鈔票上。


清朝紙幣上有慈禧、李鴻章還好說,畢竟一個是最高統治者,一個是洋務派代表人物,一個是至高權力,一個是權力中樞代表。但是為什麼有載振,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載振這個人,這還要看一下他的身世和履歷,他是個既靠關係上的紙幣,又似乎代表著朝廷的「新氣象」。

身世:載振出生於1876年,是奕劻的長子,弘曆的玄孫,血統純正,且為長子。

履歷:1902年,貝子身份,代表清朝赴英參加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加冕典禮。並對法、比、美、日

四國進行了訪問;

1903年赴日本考察第五屆勸業博覽會。回國後,載振積极參加洋務運動和新政,並在他的主 張下,上奏成立商部,並出任尚書;

1906年,成立農工商部,出任大臣。

當時農工商部的成立被視為洋務運動的一大成果,載振也因此名噪一時,成為了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也就是在這時,載振正是得意之時,清廷開始發行紙幣,再加上他的各種關係,載振似乎也就成為了紙幣上的最佳人選。既代表著皇室又代表著新政,代表著清廷的新氣象。

雖然載振登上了紙幣,並且積极參与新政,但是他真的是八旗子弟中的優秀代表嗎?並不是。

1907年,天津南段警察局總辦段芝貴想當黑龍江巡撫,於是賄賂載振,並花巨資買下名歌姬楊翠喜,載振因受賄被御史上書彈劾,但是慈禧為了皇家顏面,假裝調查,但是最終僅以「查無實證」不了了之。但此時的載振很是沒面子,奕劻也讓他辭職,從此載振逐漸淡出政治圈,開始從事金融商業活動。1947年,因病死於天津,終年71歲.


1905年,清政府設立戶部銀行,這是我國最早的中央銀行,1908年改稱大清銀行,1909年清廷統一全國幣制,決定印製「大清銀行兌換券」,紙幣上印有慈禧、李鴻章、載振頭像,後新發又印有宣統父親載灃的頭像。

對於其他三位都很好理解,但是載振這個人為什麼被印上紙幣,很多人就不太理解了。

這實際與他的經歷有關,晚清慈禧一直倡導洋務運動,在這個大背景下,載振於1902年出使英王的加冕典禮,併到美、法、比、日四國行訪問。

1903年他從日本訪問回來後積极參与新政,奏請成立商部,在他的力薦下,1906年,光緒帝宣布成立農工商部,載振任尚書。

經過這些的表現,載振成為了八旗優秀子弟的代表,因此在之後發行的紙幣上印有他頭像。


推薦閱讀:

TAG:清朝 | 慈禧 | 李鴻章 | 文化 | 歷史 | 載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