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過別人,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沒人理你,你會不會絕望?


謝邀。

個人認為,當你覺得被幫助是應該的,甚至是必須的時候,事與願違你或許就會絕望。

幫助大致有本能幫助,有選擇對象的幫助,有目的的幫助等。

有目的的幫助,付出是特定的,記憶深刻。毫無疑問這類付出需要回饋,期望值越高,達不到目標就越容易失望,但不至於絕望。

本能幫助沒有出發點,沒有目的,不局限被幫助的對象。這種幫助在付出的時候沒有為什麼,沒有值不值得的考量,甚至不計個人安危,無暇顧及其他邊界條件。付出時大多處於人的本能慣性,閃爍的是人性中最純真最善良的一面,也不會刻意保留在記憶中。

本能幫助具有先天性,能否被更多地激發與社會環境和理念有莫大關係。因此具有社會效應,也最有可能引發社會關注。付出者未必需要個體回饋,但社會導向和保護不利時絕望的是大眾,這種絕望是最可怕的。

例如,老人跌倒時扶還是不扶的問題。在五六十年代,不扶會受到大眾鄙視,會受到輿論的討伐。但當下,儘管大多數人內心傾向於扶,但現實成了敢不敢扶的選擇。

有選擇對象的幫助,付出幫助是責任,而責任更多地轉化成本能,是應該的或者是必須的,這類幫助往往局限於親近的人。付出未必需要刻意記憶,但在你最需要而不得的時候容易讓你絕望。越是親近的人,你對他付出越多的人,越容易讓你絕望。


謝謝邀請。幫助了別人,你對別人是否有所期求,這是檢驗你幫助別人是否真善的試金石。聊齋《考城隍》有語:"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善欲人知便非真善,如若是「善欲人報」呢?佛家對善惡的標準是:利己為惡,利他為善。所以,毛主席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振聾發聵的口號。敢於提出並踐行這樣的口號,證明毛主席是真善人,是菩薩再世。修行者的終極目標是成佛、成神,那麼,就要象毛主席他老人家那樣,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樣,佛菩薩我們也是做得的。我有恩於他人,他人卻以怨報德,我若生煩惱心、怨恨心,便證明我此前之施恩還是為了自己,那便不是善,而是惡了。別人是以德報德,還是以怨報德,那是別人的事,在我來說,只管「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久而久之,你會發現,一切善行都是會有回報的,這回報不是來之受你恩惠之人,而是來自上蒼的眷顧和佑護。


謝邀,幫助別人,是我們每個人的美德。在我需要的時候他們即使沒幫助我,我也不會生氣。他可能是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又或許他也正有困難。但我相信投之以木桃,定能報之以瓊瑤。所以我不會生氣、絕望的!


會難受甚至傷心。但不會因為別人不幫而絕望。畢竟你幫助他人的時候,是一種自發的善心,而沒有事先與受助者約定有回報,那被幫者是否回報是由受助者的人品決定的。我們沒法要求回報,也不要指望回報。再說,被幫的人不予回報,也不一定忘恩負義,不排除有這種人,甚至比例可能還不小,但一定有知恩圖報的人,也許是他有某些原因,幫不上忙,但他一定會以某種方式關心你。靠自己,克服困難,吉人自有天相,天無絕人之路,一切都會過去的!


當然難過啊,絕望不會,我還有很多重要的人怎麼能絕望呢。

幫助人的時候其實沒有想那麼多,但是事後你有難了,看到別人能幫不幫的話,還是覺得心寒。可是你不能每一次有難都渴望別人的幫助啊,那樣太難過了,也太被動了。愛你的人一定放心不下你,他會自己來到你身邊。你能做的,就是儘力而為。

其實渴望幫助本身就是一件讓人絕望的事。


幫助別人出於助人,不求別人能回報。在自己需要幫助時,當然希望當初幫助過的人能出份力,不理不顧也沒關係。別人幫助了應該感謝,不幫助也不要覺得人心冷淡之類的。


我也有過類似情況,當時很失望很失望,幾近絕望,應該和你現在的感覺差不多!不過後來想想「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人活在世上都是做好自己做應守的本分,沒什麼錯,別人不幫你,關鍵是自己不夠好,不夠分量,或許這樣想就不會那麼痛苦


謝邀,能幫別人時必幫,但是有些人習慣了別人幫,一次沒幫就有矛盾。在我需要幫助時叫幾次都沒人理,當面都不肯來幫。能幫人是件好事!幫不倒人是沒辦法。自力更生堅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人間有愛不會絕望。


推薦閱讀:

TAG:我本善良 | 社會 | 心理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