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第一集讀後感有哪些?


《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行為規範。首先要求我們在家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要謹慎,對別人要講信用。和所有人都友愛相處,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如果還有剩餘的精力,就應該去學習聖賢的經典。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強調學與行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德才兼備的有用之人。

捫心自問。當看到父母為我們日夜操勞而漸浙衰老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弟子規:入則孝》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和"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的教誨,真正做到盡一份自己的孝心,讓父母多一份安心嗎?

當我們的父母生病卧床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弟子規:入則孝》中"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的教誨,真正做到精心護理父母,以此來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了嗎?

當我們和兄弟姊妹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弟子規:出則弟》中"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的教誨,真正做到相互忍讓,使家庭保持和睦,讓父母少一份擔心了嗎?

當我們和長輩相處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第子規:出則弟》中"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的教誨,真正做到尊敬長輩,以實際行動來弘揚中華民族敬老的傳統美德了嗎?

做為一名學生,當我們的吃穿不如別人而感到自卑的時候,你是否埋怨過父母,你是否想到《弟子規:謹而信》中"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勵。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的教誨,真正做到拋棄虛榮,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做一個德才兼備的棟粱之才了嗎?

當我們看到助人為樂的好事時,我們是否想到《弟子規:泛愛眾》中"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的教誨,真正做到棄惡揚善,來共同弘揚社會正能量了嗎?

當我們抱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時候,我們是否想到《弟子規:謹而信》中"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的教誨,真正做到自覺改正自己的錯誤,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做一個有益於國家和社會的人了嗎?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人人都能真正做到《弟子規:出則弟》中"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所教誨的那樣,人人都把別人的親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來對待,那麼世界將會變成多麼美好的人間啊!


謝邀!

我個人觀點,有錯勿怪!

弟子規,其實就是交我們怎麼做人的,如何孝順父母,如何尊師重道,如何與人相處。

如何孝順父母?

孝順是一個人的本份,父母花了心思養育了我們、教育了我們,才把我們安全的撫養長大,父母的深情,跟高山一樣高,如海水一樣深,這一種恩情,我們是永遠也報答不完的,到底我們該怎樣孝順父母呢?

在生活上,物質的需求已不成問題,主要是精神上的關懷,要讓父母滿足,不能因為我們的工作忙或者是個人的原因而忽略了父母,在外打拚的同時,不要忘記家中的父母。

回報父母,其實很簡單:平時多打電話問候一下,有時間常回家看看  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時感到後悔莫及,等有些事你懂了,但已沒有去做的意義了。因此,我們現在能做的,就儘力去做。

做一個孝順的孩子,讓自己無愧於心。要知道:我們過得幸福,父母才會快樂。  入則孝,出則悌,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裏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如何尊師重道?

現如今的社會,對師長的尊敬又有多少,很多人都一種思想,現在的師長一點都沒有師長的樣子,憑什麼要我們去尊敬?可是你們有沒有從師長那裡學到知識呢?既然學到了,那麼就是受了師恩,為什麼連教你們無價的知識的師長都不值得你們尊重了呢?那麼試問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值得你們去尊重?

有人會說,我們是付錢上學的,師長也是拿工資的,我並不欠師長的,這樣的認知我覺得非常可笑,什麼時候金錢已經和知識畫上了等號!

師長也是需要生活的!那些不尊重師長的人,你摸摸良心難道不會痛嗎?古時候,學生學習也有束脩一說,怎麼沒見有多少學生說不應該呢?怎麼沒見學生說知識是我用金錢換來的呢?說到底還是人心變了。

還有人說,現在的師長連自己都有道德問題,如何讓我尊重?那我就想問問,師長也是人,師長這個群體有多大,你知道嗎?千萬之數,這麼多人裡面出個一千為人不夠正派的師長,算不算多?萬分之一!

可是這萬分之一被報道出來就是鋪天蓋地,這才讓人們覺得如今的師長都是道德有問題的!

北宋時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一天,楊時和學友游酢,因對某個問題有不同看法,為求得正確答案,就一起去程頤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他們行至半途,就下起雪來了。趕到程頤家時,適逢程頤坐在火爐旁閉目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門外等候。過了良久,程頤醒來,從窗口發現了站在風雪中的楊時和游酢,他們渾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程頤急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到了程門理學的真諦,世稱"龜山先生",被後人推崇為"程學正宗"。"程門立雪"的典故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影響久遠。

如何以人相處?

與人相處實在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說得再多,這方面更多的還是要靠人生感悟。

我不知道別人有什麼樣的感受,就我個人覺得,經過一些事情之後,再看看弟子規,你會發現內里的知識可以給你很多的感悟!

或許言辭有些過激,有錯勿怪!


讀《弟子規》印象最深的是在2015年的冬天,我供職的公司為打造學習型的企業,培養有文化,有專業技能型的員工隊伍而開設了國學文化普及《弟子規》。

《弟子規》第一篇主要講的是「百善孝為先」!弘揚孝敬,孝心,孝道,尊敬,孝順自己的父母,不做讓父母親傷心的事情。

改革開放以來,大部分的人為了提升生活品質,改變家庭面貌,選擇了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創業的道路。離開年事以高的父母,常年累月在打拚。於是對父母的關心,照顧就少了許多。還有一些人幾年都沒回家看望老人,無形之中忽視和淡化了親情。

父母親不僅需要物質上的關心,而且更不離開精神上的撫慰。古人說的好:「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父母親有生之年,常回家陪伴他們,不要等他(她)離開塵世了,留下悔恨!

「你育我成人,我伴你到老」。但願這句話成為所有做子女的肺腑之言,為父母親多盡點孝心!


謝邀,《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間一個秀才先編輯出來的。所以裡面很多思想也有當時的思想局限,就像很多網友說的,大清國已經亡了……

不過,對於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吸取精華,裡面的待人接物的禮貌,社會公德等都需要保持。但是要重新修正《弟子規》,因為這是二十一世紀,對於盲目宣傳孝道等思想,是需要修正的。

首先要教會小朋友學會保護自己,教會小朋友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不能盲目相信任何事情,學會懷疑權威。但要有理智,學會尊重,而不是遵從。


弟子規,是一部教人育人的大寶典!是傳承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的規範守則之百科全書。喻人於善,警人於行,教人於詩書,禮節,儀態,仁孝,和善,包容,尊愛等等。儒道之高深莫測!仁德之天高地厚。包容歡恕而諄諄教誨。警示愚蒙而利己利人。是傳頌聖賢之聖經寶典也!


謝邀,讀後最大的感想,就是對傳統的東西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什麼是糟粕,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宗法思想就是糟粕,什麼是精華,當我們走向共和,走向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在人人平等基礎上的尊老愛幼就是精華。


推薦閱讀:

TAG:弟子規 | 國學 | 文化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