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


點擊關注 → 中小學學習平台作業幫(幫叔)

你想知道的孩子學習資訊,都在這裡!


題目問的是好的學習方法,幫叔最近有遇到剛好整理了一位學霸的學習方法,分享給大家。九大科目一網打盡。

語文作文高分技巧

數學如何打基礎

無論怎樣的試卷,怎樣的題目,都有一個基礎,那就是教材。所有的題目都萬變不離其宗。在複習的過程中,必須牢記一點:教材是複習的階梯,是複習的重要工具,是最重要的參考資料。

把教材上基本的定義、公式、例題、規律弄清楚,打好基礎,並靈活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期末複習的過程中,同學們一定要拿出一定的時間重新去溫習自己的錯題集。首先把做錯的題,再重新完完整整地做一遍。

如何堅持學英語

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超人的毅力,只是普通人罷了。每天最重要的學習都在課堂上,正確掌握好課堂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英語課都應該學習英語,心思不可花到某些與其的東西上去。當你在瀏覽其他世界時,知識點自然也不會留戀你,他們會飛快的閃過,等你回過神來他們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在課堂上可以記住的東西就不要下課再背,下課還有其他事情等著你去做。課堂上的四十分鐘能好好把握,高效學習,不僅掌握了知識,還可以樹立信心,避免因為大量的任務而感到煩躁。

物理如何融會貫通

物理講邏輯,重思考,計算只是很小的一個方面,而物理邏輯是抽象的,是逆向的,所以學習物理應該比學習數學更要複雜,要困難。所以邏輯成了學習物理的重中之重,培養邏輯的一般方法就是見題推敲。任何題目中都存在著事物,任何事物,無一例外都是有它的「理」,這個「理」就是它的構成、性質、作用。

生物如何拿高分

要學好生物課,課後及時的複習鞏固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生物中的大部分知識都有所聯繫,課後應及時對照教材對課堂筆記進行梳理、補充、拓展、整理歸納,既是複習,也是強化記憶,還可以讓知識緊密的串聯起來,構建成知識網,應用時就更得心應手了。

地理學習小竅門

地理其實並不難,考高分的關鍵就是兩字:仔細。學習的方法就是四個字:圖文結合。地理的靈魂是地圖,有很多知識點在地圖上就可以找到,也有一部分與地圖有很大關係。多看幾遍書本上的圖,結合課文進行記憶,學習地理和其他科目一樣,不用死記硬背,有很多知識也是可以相互聯繫起來的,有的是層層遞進的。發散性思維和辯證分析問題也很重要的。另外「谷歌地球」是個好軟體,不但可以學習地理,還可以陶冶情操,了解各國地域風情。

政治到底怎麼背

許多同學說政治難背,其實我認為沒必要把它背的滾瓜爛熟,我自己背政治也只是把每個句子的大體意思記下來,記住關鍵語句,然後進行語言的組織,有的知識點也可以加上同學們自己的理解,這樣會更方便記憶。

複習時主次、難易要心中有數。政治內容很多,考試前也不能像其他科目一樣將導學案一個個背過,但同學們可以結合導學上的單元,期中,期末測試卷,找出出現頻率較高的題,然後結合答案,了解這一類型題的解踢方法,這樣考試時遇到這類題就知道我們應該往哪方面答。

歷史如何巧記憶

其實學任何東西都需要有一定的興趣,每一個看似生硬火拗口的典故背後都是一個個曾經發生過的活生生的故事。想想看那是多麼迷人,多麼的讓人神往,當一個個歷史畫面引入你眼帘的時,歷史就很簡單了。

最重要的是,平時不注重巧記,死記硬背那些歷史知識點,是對學習時間的浪費,對歷史的褻瀆,對精力的揮霍。平時不注重積累卻要等考前突擊,後果絕對不堪設想;即使考好也是運氣好罷了。總了,從現在開始積累吧。

化學筆記最重要

要學好化學,記筆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記筆記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聽課的效率外,對課後複習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要學會記筆記,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因此,在認真聽講的同時,還應該記好筆記。

做到一課總結,一周總結,一單元總結。一個單元學習完畢,總結單元重點知識。學霸認為還要自行推導相關計算公式,推導相關變化規律。通過自行推導,對重點、主幹知識體系將有深刻認識,會建立起良好的基礎知識。

幫叔有話說:成功的人永遠在尋找方法,失敗的人永遠在給自己找理由,當你不再為失敗尋找理由的時候,那麼你就離成功不遠了!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只是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理想的事情現實做。走一步,再走一步。過好充實的每一天。


{!-- PGC_VIDEO:{"vid": "4bc1cad85305447e920e59d57de9a2f0", "vu": "4bc1cad85305447e920e59d57de9a2f0", "duration": 146, "thumb_height": 360, "user_id": 5567358271, "neardup_id": 11778737147039480018, "video_size": {"high":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6032385}, "ultra":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11693641}, "normal":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4420778}}, "vname": "u6210u7532u6f14u8bb2.mov", "hash_id": 311834410220277446, "status": 0, "media_id": 5567486222, "thumb_width": 640,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8ef0007e961b149b929", "thumb_width": 640}], "item_id": 6462338596081762829, "thumb_url": "38e9000e5c9bff3b914b", "thumb_uri": "38e9000e5c9bff3b914b", "md5": "",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38e9000e5c9bff3b914b", "src_thumb_uri": "38e9000e5c9bff3b914b", "sp": "toutiao", "group_id": 6462338596081762829} --}

造就Talk第202位講者 成甲

  • 羅輯思維「得到」《成甲說書》專欄作者

  • 暢銷書《好好學習》作者

大家好,我是成甲,我發現大多數同學都認為學習是件無聊且沒什麼用的事。

雖然大家平時會在檯面上說,「知識就是力量,學習改變命運」,「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快樂、我沉溺於學習無法自拔」。

但事實上真相是什麼?

真相是:回到家就變成了「我愛淘寶、我愛剁手,我沉溺於淘寶無法自拔」。為什麼?如果我們真的問他,他會說,雖然我知道在這個時代學習特別重要,可是我太忙了,沒時間頭懸樑錐刺骨,怎麼辦?

這很有意思,因為我們傳統的觀點就是認為,學習是一個拼意志力、要逆著自己的人性、不斷磨鍊自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一種做法。

所以我們的傳統文化告訴我們,每一個能夠最後被稱為「學習英雄」的人,都是經歷了無數磨礪,最後靠意志力戰勝了困難而取得成功的人。

學習真的就要吃苦嗎?

從小我也是這樣被教育的,我也認為努力與勤奮非常重要。但我又漸漸地意識到,學習真的就是需要這麼努力又刻意地逼著自己去做的一件事嗎?吃苦真的是學習的唯一方式?

我在過去幾年就不斷思考和探索這個問題。

這一條崎嶇山路有沒有可能只是通往學習過程當中的一條路?

而學習也有其他的快樂路,或者還有一條高速公路?

學習有沒有可能不是這麼一條崩潰的路?

如果現在你來問我,我可以用三句話來總結我對學習的狀態,那就是「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快樂、我沉迷於學習無法自拔」。你可能說,這人得要遭受多大的人生打擊才會出現如此變態的想法?

是的,我也一直認為勤奮很重要、努力很重要,我的這種狀態也可能被大家認為有點癲狂、有點病態。可是我想問,有沒有可能學習本來就應當是愉快的,只不過我們在自己扭曲的事情里習慣久了,反而正常變成了病態?

我們大多數人一直以來對學習都有一個誤區:認為學習是要努力學更多、記住更多、讓自己懂更多。但是,也許我們都錯了,學習並不是為了學更多的知識,而是更注重把一個知識吃透,再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應用,這個過程會有很多樂趣。

這個發現給我帶來了非常大的變化,接下來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我發現的這個道理,不過我準備的這個例子讓我特別猶豫,我不是很想講,倒不是因為這個例子不好,而是因為這個例子太值錢了呢。

為什麼呢?因為自從我學會了這個例子的知識點後,每年憑空給我多了幾十萬到上百萬的收入。這個知識解決了人類歷史上一個非常重大,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努力奮鬥甚至付出生命的一個難題。

那是什麼?

人類可以不勞而獲嗎?

這個問題就是:人類怎樣可以不勞而獲?

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問題,而我接下來要講的概念解決了它,這個概念就叫

錨定。

你可能聽過,也可能沒聽過。聽過的人會說,這不就是心理學上一個非常簡單的概念嗎?

是的,這個概念確實非常簡單,簡單到在暢銷書《心理學與生活》的目錄當中都找不到它,只有在第245頁的紙上才有一百多個小字介紹了它。

錨定的定義是這樣子的:當人們對某件事情的好壞做估測時,其實是並不存在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對與錯,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標準基準點。一旦有了這個基準點,好壞的評價就出現了,也就是好壞是相對的,你只需要給定一個基準點。

基於錨定的定義,我們還要學的知識點是「錨定效應」。錨定效應指的是,當人們需要對某件事情做出估測時,會以某些特定的值作為起始值,這個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做決策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傾向於最初獲得的信息。

有沒有感到知識對我們深深地惡意,聽完以後似乎並不知道這件事在說什麼?所以我們覺得學習是很痛苦、很崩潰的。

OK,讓我們用人話來翻譯一下這句話,就是:你如果要判斷一件事情,需要有一個基準,而這個基準會影響你的判斷。

那我知道了,然後呢?跟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我可以學下一個知識點了嗎?NO,你要看我過去是怎麼發現它的威力的。

我的文章只值5元錢嗎?

這兩三年,微信公眾號開通了打賞環節,但我們通常要讚賞的話,這個讚賞的多少取決於什麼呢?一般人認為,文章質量寫得越好,讚賞就越多;看得人越多,讚賞就越多。

這都沒有問題,我就想問,人們真的知道一篇文章應該打賞多少錢嗎?人們真的知道這篇文章到底值一百塊還是一塊?其實他都是深深被我們看到的錨定值制約的。

這個錨定值是什麼?就是騰訊給我們的初始標準值。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頁面,這是我的公眾號最早設計時,騰訊爸爸給的固定讚賞值:5元、20元、50元、80元……我發現絕大多數人給我文章的讚賞都是5元,我就想,太不公平了,我的文章只值5塊錢嗎?

於是我想檢驗下錨定這個策略是否真的管用,我就重新改了我讚賞的數值,我改成了200元、188元、168元、128元、18元、6元。自從我改了這個數值以後,大多數人都給我打賞6元。

有沒有發現,我平白無故、不勞而獲的多得到了20%的收益?這就是人類歷史上重大的發現——不勞而獲。

我文章質量沒有提升,也沒有更多的轉發,所以啊,錨定這個概念太有用了!只不過,在打賞這件事上,它給我賺的錢太少了。

我們最主要的賺錢方式是什麼呢?對大多數人而言都是工資。我就把目光放到了下一個目標——能不能讓領導給我漲工資?領導真的知道我值多少錢嗎?我真的知道公司該給我付多少錢嗎?

NO,全都是錨定值在起作用,所以談判薪資可不可以用我們的錨定策略呢?我就開始琢磨這個事。

在我們中國文化的背景下,談薪資是件特別微妙的事,就好像貓捉老鼠的遊戲,應聘者就要和僱主做「你追我趕」的鬥爭。

作為應聘者,他希望要更多。作為招聘者,他希望支付更少。我就記得老師從小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薪資從長期來看取決於你的能力,你的能力越好、薪水就會越高。

可是人就不能學太多,我學了太多以後發現,一個人最開始兩三份工作的起始薪資會決定人之後很長時間的工資量級,所以,剛開始的薪資談判非常重要。

如何去和HR談判薪資?

可是,怎麼薪資談判?

我作為一個應屆畢業生,心理預期是六千到八千,可是我如果跟對方說我要八千元的工資,萬一HR覺得我要太高,把這個Offer丟掉了怎麼辦?太冒險了,可我要是跟人家報六千,萬一人家能接受八千,我不就吃虧了?

所以有些人就在百度上搜了一個所謂的「標準薪資談判方案」,那就是,「我相信貴公司有合理公開的薪酬體系,能夠給我非常公正的待遇,謝謝領導」。

你知道嗎?你是第一次找工作面試,可HR卻是面過無數人的老司機。有一個HR就告訴我,一旦應聘者說這種話,那就是任我們宰割。

他說,我會這麼告訴這位應聘者,「這位同學,我們公司像你這樣水平的薪資定的標準都是五千元,不過我看你特別的誠心,而且對我們公司特別熱心,我也很看好你未來的潛力,這樣吧,如果你願意簽我們公司的Offer,我特別為你爭取每個月增加一千元,到六千。」

你有沒有發現?HR正是用了錨定的策略,他讓你把對工資的心理預期放到了五千元。可我們怎麼辦?難道我們就是在貓捉老鼠遊戲中那個被玩弄的老鼠嗎?NO,從來沒有人說過錨定只能被HR使用,作為應聘者也有可能。

我面試過很多人,其中有一個應聘者,他談薪資的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沒有直接說自己的薪資要求,他是這樣說的:

我在我們年級是前三名,我們前三名的同學經常一起組隊參加各種項目和實踐活動,獲得很多獎項,最近我們都在找工作,那兩位已經找到了,一位最近的薪資是一萬二一個月,另一位的薪資是九千一個月,我相信貴公司能夠給一個合理的價位,當然每個公司都有不同的條件,您看著辦吧。

他太聰明了,我都不好意思說出我們公司的五千元薪資,他也是巧妙地運用了一個錨定的策略。有沒有發現,我們工作能力有沒有提升那是第二碼事,可是我們每個月卻多增加了30%的收益,這30%的收益是你不勞而獲的。

這個時候我們發現,本來是一本書中一百多字的一個小頁面,卻通過我們的思考,它從一個拗口的定義變成了我們生活中解決很多問題的工具。

把前兩個例子總結一下,其實我們就形成這樣一個策略,那就是「給出一個高錨定,我們就能獲得更高的收益」。

我們可以把一個知識點不斷反覆的應用,但是我在探索的時候,可能應用不僅僅是從正面的方向想,還可以從反面的方向思考。

如何把錨定用得出神入化?

比如在錨定這個值上,我們也可以利用低錨定來製造驚喜,這就讓我想起了另一個故事。

是說有一個爸爸,他有一個15歲的女兒,這個女兒非常愛時尚,穿得也很漂亮,可是就不愛收拾屋子,家裡總是亂糟糟的。

有一天早上,她爸經過她的房間,隨便瞟了一眼,發現今天這個屋子收得一塵不染,整個床單都整整齊齊的,其他的東西也都歸置妥當,她爸覺得太陽從西邊出來了,就好奇地走進屋子,發現整齊的床單上放著一封信。

這個信寫著「親愛的爸爸親啟」,她爸爸心裡咯噔一下,怎麼回事?打開信封一看:

爸爸,當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和我的男朋友趙勇奔向我們幸福的生活去了,趙勇雖然42歲,可是在這個社會,年齡也不算太大的問題。

我們要到深山裡蓋一個我們的小木房,冬天過冬的木柴已經準備好了,雖然他還有幾個女朋友,但他承諾我,他會勇敢愛我,我特別希望這個時代的科技發展得很快,能早日治癒艾滋病,因為他不應當受那麼多的痛苦,愛你的女兒,親愛的爸爸。

他爸看到這裡崩潰了,這個時候信上寫著「未完,請看後面」,他爸趕緊翻過來一看:

爸爸,你剛才看到的這些故事都是假的,我現在在另一個院子的王阿姨家裡,我想和你說的是,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遠遠比考試成績重要,我的考試成績單在抽屜的中間,老師讓簽字,你確定簽好字以後給王阿姨打電話,告訴我可以平安的回家。

有沒有發現,她這個錨定用得簡直是出神入化。錨定這個策略可以用到很多事情上。

講這麼多例子,我不是要談論「錨定」這個概念,我是想說,在一個小小頁面當中的一個錨定效應,我們就可以把它應用在很多領域,這是多麼的有趣。

什麼是真正的好好學習?

過去幾年我就不斷的在尋找類似錨定這樣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就發現,其實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不斷思考一個知識能夠用在什麼領域。

當我把一個知識點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反覆適用時,我就更有動力把它用到生活中,我就更能發現知識的局限性和知識的邊界。

你知道嗎?對於掌握一個知識而言,了解知識的邊界極其重要。

你只記住了一個概念和知識點,而不知道它什麼時候可以用得更好或者什麼時候不可以用,這是非常危險的。

我不知道上海的女生在哪裡買衣服,北京的女生以前是在一個非常著名的叫「北京動物園服裝批發市場」的地方。

在那裡的老闆發現了一個規律,把衣服的價格定得越高,利潤就越高。他們敢把一件一百塊錢進價的衣服在那兒賣一千五到兩千,他們發現,給更高的錨定值就能賣出更多的利潤。

可惜的是,人類社會就是一個協同進化的過程。北京的女生進化出一種新的砍價的可怕能力,這個能力還被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從腳脖子上砍」。

什麼是從腳脖子上砍?「老闆,這衣服怎麼賣?」,「兩千」,「二十賣不賣?」

如果你是一個老闆,發現錨定這個策略突然不好用了,幫你賺錢的工具突然賺得沒那麼爽了,你會不會想去找另外一個幫你賺錢的辦法呢?

你一定有動力去做這個事,而你有沒有發現,當我們是充滿熱情的去探尋未知、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是在學習。

學習需要去逼著背定義嗎?需要不斷地讓自己憑藉毅力、意志力努力嗎?

每個人的人性當中就有探索未知和好奇的熱情,每一個人都對這個世界充滿渴望,都希望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都希望發現問題背後的答案,而這就是學習。

所以,學習可能本來就是很有趣的。

學習本來就很有趣!

學習可能真的是一條非常愉快的路,能夠讓我們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只不過我們過去的方式讓我們陷入了一個「頭懸樑、錐刺骨」的狀態而已,所以我過去幾年都在不斷尋找像錨定這樣的概念,我把這樣的概念稱為「臨界知識」。

所謂臨界知識是借用了一個核物理的概念,就是說核物質當聚集到一定的質量以後會引發核裂變或者核巨變,產生驚人的威力;而很多知識也有這樣的威力,我過去這幾年就在探尋這樣的知識,把它應用在生活中、

比如說,我會發現複利效應、非線性、安全冗餘、邊際效益等等類似的知識。在大家看來,這不就是一個個概念嗎?但在我的眼裡,它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影響我生活各個方面,幫我不勞而獲的新知識。

當我發現這個知識以後,我覺得學習是很快樂的,可是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很多人並不明白。我發現很多人還在低水平的勤奮,他們希望努力更多,頭懸樑、錐刺骨,靠記憶力、堅韌和毅力去拼,但你拼得過嗎?

大多數人都是三天打漁兩天晒網,我過去也一樣。在我發現這個美好之前,我也覺得自己沒有意義。所以,我想絕大多數人並不是願意沉陷於低水平的勤奮中,而是他們不知道,這個世界可能還有另一種讓學習變得很有趣的方式。

去年,我寫了一本書,叫《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告訴更多的人,學習其實可以做更少,但更有趣、更有用。

如果我們不僅僅是像礦工挖礦那樣收集更多知識,而是選擇把已經收集起來的知識打磨成璀璨的珠寶,做成知識的皇冠,那才是真正的好好學習。

謝謝!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台,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其實你只需知道一個概念,就可以立馬引爆你的學習力,而,這並不是扯淡。

這個概念叫做:心理表徵。

概念篇

所謂的心理表徵,意思是我們思考事物時對應的心理結構。說人話就是,談起某物時,你的腦海里浮現的畫面。

用采銅《精進》里的例子解釋,看見一隻玩具店常見的小黃鴨,不同人腦海里浮現的畫面是不同的。

小孩只關心這隻小黃鴨會不會說話、會不會唱兒歌;而在玩具工程師看來,他們會想到玩具是怎麼做出來,電路結構以及聲光效果。

新手與高手之間,最大差異是:心理表徵的不同。高手的心理表徵更高效,而且更符合實際。

高效地提升學習效率,需要刻意練習;而刻意練習關鍵是構建更強大的心理表徵來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努力勤奮。

第一次知道這方法的驚人威力,是在高中的物理課上。

那時物理成績只有20分(滿分一百)o(╯□╰)o,讓我十分頭疼,特別是面對最後的兩道大題,每次只能拿點同情分。

真正讓困境得以改善的事情是,物理老師傳授了他做題時的思考模式:

首先,不管題目問什麼,你需要做的事只有一件,畫出物體的受力分析圖;

其次,你需要將題目相關的所有公式羅列出來;

最後,看看那些公式可以套用進去,然後進行計算解題。

天啊,按照這模式思考後,我的物理成績開始突飛猛進。

你看,有時候差距就是這麼被拉大的,高手嘗試著學習如何構建更好的思考方式,而你卻還在嘗試著那些方法更高效。

這有點比拼著寫字的快慢,別人用電腦敲著字,而你卻只是不停換著不同的筆,兩者的成長效率是天壤之別。

方法論

第一、找最優秀的老師、最經典教材。這沒啥好說的,如果你還在學校讀書,那麼優秀的老師很容易找,最經典的書籍其實就是教科書...

第二、對標。把這些高手的心理表徵當做目標,知道自身與他們的差距,從而明確努力的方向;這麼說有點抽象,其實做法很簡單。

如果你要練習英語口語,最好方式是自己講一遍錄下來,然後與原版的發音進行比對;發現還差很遠,調整,重錄,直至接近原版發音為止。這個過程就叫對標。

另外,也有2個路徑供你參考

1.關注過程:比如一個定理,除了需要理解定理的含義外,也要知道書本上如何推演邏輯是什麼;他是怎麼得出這個結論?

2.關注之前沒發現的點:學習新知識時,我們常常只會留意到新知識與舊知識共同的地方,因為這意味著並不需要改變;但是壞處是我們的知識體系沒有辦法進一步延伸擴展。

第三、復盤。不回顧,你學到的東西是沒有辦法串聯起來,各個知識點是孤立的,無法形成整體的框架。


學習最好的方法,也是最輕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達到他自己真正理解。

拿初中數學來舉例子吧!

有些孩子記憶力比較好,喜歡「死記硬背」,但在不理解的情況下做題,只能背下來眼前這道題的解法。

而題目一旦發生了變化,就會陷入一種:

為什麼這道題跟前面的那道題長的那麼像,但是同樣的解法套上去就是解不出來的困惑。

這種情況啊,見到的題越多,心裡反而越慌。

因為背不住,所以背下來很多各種各樣的題目套路的解法。

可是這些解法套在真正的題上,發現又套不上。

所以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學習不牢、理解不深、考完就忘

這一大堆問題。

不過,這樣的道理其實家長、孩子都明白。

並且,如果孩子很確定自己沒有理解,而去想辦法做到理解的時候,事情並不難。

但是,難就難在,大部分時候,孩子自己都不是很確定有沒有理解。

那如何幫助孩子核查自己理不理解呢?

技巧一、自我解釋

李狗蛋今天剛剛學完一元一次方程,回到家之後就給自己布置了一個自我解釋的任務:

想辦法用通俗的語言,跟自己的爺爺奶奶講明白什麼是一元一次方程。

但爺爺奶奶對一元一次方程和數學沒有什麼概念啊,如果狗蛋直接跑去跟爺爺奶奶說「一元一次方程」

那爺爺奶奶可能理解成「一塊錢一次的方程」。

李狗蛋也不能直接就把定義搬出來,說「方程的定義是含未知數的等式」。

因為爺爺奶奶對方程和等式都沒有概念。

所以李狗蛋就絞盡腦汁去想,那我怎麼解釋什麼是等式?

怎樣解釋什麼是未知數?

我為什麼要通過這種方式,用方程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於是層層相扣,花了好幾個小時,李狗蛋終於把一元一次方程給爺爺奶奶講明白了。

為什麼要有一元一次方程這個東西,以及一元一次方程到底是什麼。

在這個過程中,李狗蛋就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技巧二、舉例

舉例子,就是想辦法舉一個合適的例子。

來想明白,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什麼樣的例子,適用於剛剛學過的一種方法。

比如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時候我們學過,可以用帶入消元法和加減消元法來解決。

那什麼樣的例子適用於帶入消元法,什麼樣的例子適用於加減消元法呢?

其實啊,出題老師在出題的時候,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思考的。

如果你都能像出題老師一樣想問題,那考試的時候你還怕什麼呢?

技巧三、問為什麼?

問為什麼就是一道題解出來之後,不要光顧著高興。

而是要重新去思考一下,為什麼這麼寫這麼解,這道題就解出來了?

每一步為什麼要寫這個,寫完這一步為什麼能引出下一步?

一步一步為什麼要通過這種思路,可以環環相扣最終得到想要求的答案?

比如,一些幾何圖形題,我們通過添加輔助線解出來了。

那麼好奇心強的孩子呢,就不會只是解完問題放在一邊,而是去不斷地問問自己為什麼?

為什麼這道題要在這加這條輔助線?

那最後他們學習好,是因為他們問的問題多所以知道的多嗎?

不是這樣的

通過問為什麼呢,我們可以逼自己去想清楚,使用某種方法背後的原因。

我是真的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了嗎?

如果還沒有,不妨再多問自己幾遍為什麼

下次呢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啦

而不是死記硬背地去模仿

技巧四、找相似點

找相似點說的是,在我們剛學完一個知識後,想一想它跟我們之前學的哪些知識和概念,有哪些相似或者不同的地方?

然後通過這些相似點呢,找到這些知識之間可能的聯繫。

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這個事物的理解。

比如說呢,剛剛學完分式的時候,我們去想一想之前學過的分數的運算,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剛剛學完函數的時候,想一想它和方程之間有哪些不同。

這些都是通過找相似點加深對知識理解的好機會。

技巧五、互相提問

比如兩個同學互相之間去問為什麼,

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逼著你把之前學的東西再捋一遍

我們可以把問為什麼,和前面的任意一種方法結合,兩個人互相去挑戰。

這樣逼著對方去思考,去想更深的問題,

而如果兩個人都卡殼了,發現這個問題兩個人都解決不了的時候,就可以帶著這個問題去找老師。

聽老師給你們講講思路。

以上呢,就是幫助你檢驗自己真正理解的方法,有了這些方法之後呢,你幾句能夠隨時知道自己是真理解還是假理解。

其實呢只要知道了這一點,再想辦法去弄明白問題,就簡單很多了。

關鍵在於,如何搞清楚自己是真理解還是假理解。

而當你意識到自己沒有真正理解的時候呢,就可以查書、問老師、問同學。

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讓自己達到真正的理解,那學習成績自己就上來了。

我們是關注中小學教育的洋蔥數學,點擊關注,成為家長的教育好助手。


關於提分的方法,青果教育總結了提分三板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板斧:青果錯題本

對於錯題,必須做好下面兩件事:

1、找到深層次錯誤原因,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2、對每道錯題至少要找3道類型題進行刻意練習(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提出),直到不再錯為止。

學習只有方法,沒有捷徑。學生只有不斷改善自己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速率,才能逐步成為學習高手。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提出的行為改變理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修正微小錯誤,循環再學習,成績終將會有明顯的改善。

第二板斧:歸納總結

近幾年,教育部對於學生能力的選拔要求明顯提高,考試內容源於教材,卻高於教材,「緊扣」教材的試題正在逐年減少,且減少的速率較快。

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歸納總結,即對知識點、易錯點、解題技巧、解題方法進行梳理,從中總結出解決一類問題的規律。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的橫向聯繫,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

第三板斧:講題訓練

檢驗學生學會的標準是:學生能做的正確,講的清楚,說的明白。

青果教育提出的講題訓練屬於美國學者、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中的主動學習範疇。研究表明,會講題的孩子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為90%,在學習中與其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地套公式,瘋狂地刷題,不如讓孩子講出做題的解題思路,將知識轉化為學懂的內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效學習要注意、克服的幾個不良習慣:

1、不善於科學用腦

這主要表現在學習時不注意勞逸結合,不善於轉移大腦興奮中心,使大腦終日昏昏沉沉,影響學習效率。

2、不能形成知識結構

知識結構即是指知識經過輸入、加工、儲存的過程而在頭腦中形成有序的組織狀態。構建一定的知識結構在學習中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再多的知識也只能成為一盤散沙,無法發揮出它們應有的功效。

3、不會科學利用時間

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有的人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自己的學習、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但是有的人雖然整天看起來忙忙碌碌,甚至還加班加點,不過實際效果不佳,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卻忙到點子上!所以,我們在學習中一定要善於擠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化效率。

4、不求甚解、死記硬背

死記硬背不假思索地重複,多次重複直到大腦中留下印象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講究記憶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學習。它常常使記憶內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形成長期記憶,通常,人們喜歡在學習內容沒有條理,或自己不願意花時間去分析學習內容的條理和意義時,會採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但這種方法不好就在於,用過就忘,自己沒有真正收穫知識。

5、學習無計劃

學習計劃是實現學習目標的保證。但很多人都缺乏主動的學習計劃和安排。所以,總是在應付、在被動接受:被要求做什麼,然後去做,實際上主動的去思考自己應該做什麼,或者動手製作學習計劃才是最有效的。

6、不會理論聯繫實際

理論知識只有和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明白自己是否掌握了所學知識,因為理論畢竟難免空洞,實際動手才會對理論深有體會。

7、不會閱讀

這主要表現在不善於選擇閱讀書目,完全憑個人興趣或他人的安排;沒有閱讀重點,處理不好「博」與「精」的關係,要麼廣種薄收,要麼精讀於一而漏萬;不會快速閱讀,或者快速閱讀只重速度不重理解、記憶。閱讀之後沒什麼收穫。

8、不會抓重點和難點

學習方法不當的人,抓不住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找不到學習上的突破口和浪費了時間與精力。

9、不會聽課

這主要表現在課前不預習,對上課內容完全陌生,無法帶著疑問去學;聽課時開小差不記筆記,或充當錄音機的角色,把老師所講的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只讓自己的記錄與教師的講述保持同步,而不讓自己的思路與教師保持同步;課後不及時地複習,聽完課就萬事大吉。

以上九大不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你佔了幾個呢?不管是1個、2個、3個,都不要不以為然,趕緊改掉,否則將成為你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哦。

.............................................

文/《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掌握速讀記憶,倍增學習效率。關註:jintcn,了解更多: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思維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能力訓練。


好的學習方法,往往決定著你的學習效果,影響這你的學習效率。作為一名高中老師,我認為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對學習至關重要。

第一、如何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

要全面分析自己,要找出自己的缺點和強項,對症下藥,制定更合理的計劃,適合自己的計劃才是最有效的。

給自己確定目標,依據自己的知識、時間、自能力,來制定自己的目標,目標過高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目標過低就沒有了任何意義。

要突出重點,首先要注重自己薄弱的地方,平時多花時間練習,還要重視教材或老師所強調的地方,考試前要重點複習。

第二、如何安排學習時間?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有著的的學習不同效果,有幾個時間段有利於鞏固記憶,比如早晨、晚上,在這個時間段內人的內心是比較安靜的,對知識點的記憶也比較容易,學習後在48小時內要複習,加強對知識的記憶。

在老師第一次講授新知識的時候要注重課堂效果,在第一輪複習中要注重對不懂的知識點的複習,做到查漏補缺,避免眼高手低。

第三、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根據自身情況列出重要內容一覽表。為了便於記憶和應用,你要把重要內容列成一覽表,將其縱橫關係整理清楚,做到一目了然。一覽表可以一張張分別做,也可以綜合在一張大紙上,在以後的階段學習中,直接就可以使用便可以了。

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話「玩的時候使勁玩,學的時候認真學」既要玩好也要學好。要做到老師在以前的回答中提到的做到真學習,不要假裝學習,這樣學習的效果自然會提高很多。

對不同的人,制定適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好的!加油吧,老師相信每一位同學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有方法,考有技巧,優學優考策略致力於將學與考的最優結合。更多原創學法類文章,歡迎在公眾號 優學優考策略 中閱讀。如有其他問題,微信找到 「優學優考」 的拼音全拼,和我成為好友,有問必回。


最近幾天一直在關注社群,很多同學都無私地拿出了自己的學習方法共享,令我這個發起人很是欣慰。

學習本來就是這樣,一加一,得到的是大於二的結果。

有位同學在社群里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大意就是:如何才能讓自己學習的效率更高?

說實話,這個問題太大了。

在傳統的學習理念里,一直倡導的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彷彿我們付出的努力和能夠取得的成功是正比的關係。正因如此,有的時候我們甚至混淆了吃苦和學習的根本目的,導致吃了許多的苦,收穫卻甚少。

誰不想事半功倍?誰又不想一舉數得?

那麼,到底怎樣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呢?

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呢?

今天介紹的,就是一個「投機取巧」的學習方法:整體學習法。

這個方法的創始者,是加拿大人斯科特·楊(Scott Young)。他的創舉是利用短短几天時間學完了線性代數,又用了一年的時間自學完了MIT的全部計算機學課程。

是不是感覺這人很NB?那我們就跟著這位學霸,看看到底怎樣進行整體性學習。

一、什麼是整體性學習

整體性學習,就是利用多種途徑,採用結構化,織網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目標的知識點串並聯,讓學習科目結構化,並在大腦中通暢的和以往所學內容相互關聯,以達到記憶和應用的目的。這些相互關聯的知識網路使你真正做到對知識的完全理解,從而輕鬆的駕馭知識。你關聯的內容越多,它們就會記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是不是看上去很眼熟?對,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並倡導的,知識體系化。

整體性學習基於三種主要觀點:

1.結構:模塊化的結構是快速掌握知識的最佳方法,一個問題我們之所以看起來容易,就是因為我們的基礎知識結構足夠發達,而理解,則是結構高度發達完善的結果。

2.模型:模型是簡化的結構框架。它的本質,在於高度對信息進行概括,把一個大的結構壓縮成一個點。這個點就像是一顆種子,是知識最核心的概念,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引伸出全部的知識。

3.聯繫:知識並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結構與結構之間的聯繫越多,知識的連接也就越緊密。為什麼學數學的學生學起計算機來駕輕就熟,學這些的學生文筆都不差?就是由於他們將不同專業的問題聯繫到了一起進行思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跨界」。

其實,上述三點都是老生常談,在楊看來,整體性學習的核心,是比喻法。

比喻法的本質,是用已有的知識結構來理解新知識,但是這種理解不是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上添磚加瓦,而是用原有熟悉的模型來幫助我們理解整合新的知識及聯繫。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比方說別人幫你介紹女朋友,你問他:「這女孩長相如何?」

他興沖沖地告訴你:「這姑娘可漂亮了,眉如遠山含黛,膚若桃花含笑,發如浮雲,眼眸宛若星辰,端的是個美人胚子」。

你會有印象嗎?當然不會。

其實,只要一句話就好了,「那姑娘長得跟柳岩似的」。

這時候,是不是這個姑娘的長相,在你腦中就已經具象化了呢?

用已經熟悉的事物聯繫不熟悉的事物,這就是比喻法的精髓。

二、如何整體性學習

整體性學習,大致可以分為五個基本步驟:獲取-理解-拓展-糾錯-應用。

1.獲取:這個步驟,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大量對知識和信息進行收集。可以說,「獲取」是所有後續步驟的總入口。由於在獲取階段丟失的信息在後續步驟中無法得到補償,因此準確精鍊地獲取信息和知識,便顯得尤為重要。

這一步驟的關鍵點在於:簡化、容量與速度。

2.理解:這個步驟,是要我們明白所學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含義。在這一階段,我們並不需要發散性思維,只需要將字面的基本表述弄清楚即可。

3.拓展:這個步驟,可以說是整個學習過程中最為耗時耗力的環節,但與此同時,這也是融合結構、模型並建立聯繫的關鍵點。拓展有三種主要方式:一是探究知識的背景,鎖定知識的深度拓展;二是探求知識的關係,建立模型的橫向拓展;三是探索知識的縱深,從其他結構知識角度建立聯繫的縱向拓展。

4.糾錯:這個步驟,是一個對自己模型進行修正的過程。在前三個步驟中我們所獲得的知識,未必就是準確的,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採取閱讀觀點相悖的書籍、將結論代入實際等種種方法,對自己的所思所想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5.應用:這個步驟,就是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目標了。太爺一直強調,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當我們將此前學到的知識引入應用階段後,我們會進一步對這些知識進行深入理解。理論聯繫實際的過程,既是一個聯繫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性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

需要指出的是,這五個步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線性順序,在這些步驟之間,我們可以往複,也可以回溯,但是必須要確保每一步都落到了實處。如果缺少某一步驟,或者某個步驟完成不好,信息就不會得到很好的存儲,這種學習就是失敗的,因為信息不能整合到整體性認識中去。

三、整體學習法的工具和技術

斯科特·楊還是很無私的,他在他的博客(https://www.scotthyoung.com/blog/)里介紹了很多工具和技術,比如速讀法、筆記法、簡圖法等等。

但是他本人也寫道,「技術並不是萬能的,不可能適合任何場合的任何學習者,所以,在決定應用哪種技術之前,你應該應用整體性學習理論找出你的弱點所在。這些技術來自我對不同學習方法的研究並結合了自己的學習實踐,因此,你在學習應用這些技術時,應該結合自己的情況,做適當的調整,不必拘泥我所說的條條框框」。

嗯,我也覺得,與其重視「術」,不如重視「道」。

去年考研季,我路過某大學附近,滿耳聽到的都是「四個全面」、「經濟新常態」等等。我想,對於這些還拘泥於死記硬背的同學而言,教授再多的技巧,也彌補不了機械化學習的弊端。

其實,豈止學生在機械化學習,我們的一些教師,不也是在機械化授課嗎?照著大綱念一遍知識點,一節課就上完了。

低效授課之下,誕生的必然是低效學習。

如今的大學學習,似乎也有五個基本步驟:低效聽課-死記重點-應付考試-僥倖通過-拋之腦後。

與整體化學習的五個步驟相比,簡直高下立判。

學習技巧、學習方法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應當是「學習是為了什麼」?

如果我們不清楚學習的目的,甚至不了解自己學習的動機,那麼必然會陷入「吃苦學習」的怪圈,進而半途而廢。

即使讀了再多的「乾貨」,最終也只是變成「水貨」。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的技巧、方法能夠代替興趣和熱情,高效學習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知識本身不斷去吸引你學習、深入下去。

「去生活,彷彿這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去學習,彷彿你會永遠活下去」 ——甘地


沒有好的學習方法,那麼學起來會很累,效果很差,甚至會落得吃力不討好的下場。學習一定要講究正確的方法,有正確的方法才有效果,才會事半功倍,才能實現你的學習目標。

下面我分享我的經歷,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我從事期貨投機有7年多了,然而我的水平還是跟新手一樣。我為期貨投機付出了那麼多心血,努力了那麼久,水平卻停留在原地。一直以來,我都在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呢?

直到後來,我在偶然的機會看到《學習之道》這本書,我才明白了問題的原因。《學習之道》這本書講了作者喬希·維茨金在國際象棋和太極拳這兩個領域成為冠軍的經歷,他分析和總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之道》的作者喬希·維茨金少年時曾8次在全國象棋冠軍賽中奪魁,13歲即獲得「象棋大師」頭銜。他是《王者之旅》(又譯《天生小棋王》)一書及同名好萊塢電影的主人公,聲名鵲起。在縱橫西方棋壇十年後,維茨金22歲開始研習太極拳,並連續21次贏得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頭銜,成為「太極拳王」。

《學習之道》的作者喬希·維茨金總結他成為冠軍的關鍵:1.學習基本原理。2.循序漸進,大量練習。3.目標分解,逐個擊破。

下面,我就詳細地談談這三個關鍵:

1. 學習基本原理。

《學習之道》的作者喬希·維茨金是從從基本原理學起的。無論是國際象棋還是太極拳。例如:國際象棋,他是從王和兵開始學的,一開始只有三個棋子。由此,他知道了王和兵的威力。又例如:太極拳。他是從最簡單的基本動作開始練的。

說來很慚愧,我從事期貨投機7年多了,居然還不知道價格為什麼漲,為什麼會跌。我也不知道基本面與價格的關係,也不知道技術分析與價格的關係,更加不懂交易者的心理與價格的關係。我什麼都不懂。那麼多年過去了,我都不清楚所交易的品種的合約的內容。我也不清楚所交易的品種是什麼。我只關心價格,我只關心漲跌。

我的方向錯了,我一開始就想賺錢,我想走捷徑。結果就是我走了很長一條彎路。我不但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虧了錢。我的努力是白費的。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樣的呢?

我應該找一本《期貨基礎》或是《期貨交易入門》來學習。我應該從最基礎的學起。我應該從什麼是期貨開始學。

2. 循序漸進,大量練習。

無論學習任何技能,都要循序漸進。由簡單到複雜,由容易到難,由初級到高級。這有一個過程。

《學習之道》的作者喬希·維茨金在學習國際象棋的時候,先學王和兵的走法,了解和王和兵的威力。再學馬和象的走法,了解了馬和象的威力。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學習,一點一點地深入。每學一樣,他都大量地練習。

回想我在期貨投機的學習過程中,我完全沒意識到要循序漸進。我根本沒計劃,也沒意識到要有計劃。我只是想當然地學習。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看盤和預測行情上。我不知道要懂得期貨投機要掌握什麼。我完全是靠自己摸索。

正確的做法:

我應該找一本期貨投機的書,按照這本書的指導一點一點地學。例如:第一個星期學習期貨交易的基礎知識,第二個星期學習基本面與價格的關係,第三個星期學習技術分析與價格的關係,第四個星期學習技術分析。以此類推,從簡單到複雜,從容易到困難。循序漸進,大量練習。

3. 目標分解,逐個擊破。

《學習之道》的作者喬希·維茨金在學習太極拳時,把一個大的動作拆分成幾個小動作,把小動作分開來練。例如:一個大動作有6個小動作,他就一次練一個小動作,直到非常熟練,再練下一個小動作。就這樣,他學會了任何他想學會的動作。

回想我在學習期貨投機的過程中,我完全沒意識到要把目標分解,逐個擊破。我從事了7年的期貨投機,居然還不懂得交易流程。我的交易很隨意。我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行情,我不知道進場交易會虧損多少,我也不知道我將會盈利多少,我的止損點在哪裡都不知道。結果就是虧損累累,資金和自信心都受到了打擊。

正確的做法:

我應該寫出交易的流程,每次都按照流程去做。例如:1.選擇品種。2.確定要使用的交易系統,確定進場點和出場點。3.計算單筆虧損的金額,確定止損位。4.確定交易規模。5.等待信號出現。

我應該把每一個流程都熟悉,反覆練習,直到成為一個習慣。當我能夠自動按照流程去做交易的時候,我的勝算會很大。

《學習之道》的作者喬希·維茨金的經歷讓我意識到我以前的盲目,我也意識到我的盲目是阻礙我成為高手的一個因素。學習要有耐心,要從基本原理開始學。學習要循序漸進,大量練習。要把大目標分解,逐個擊破。任何一個人想要從新手到冠軍都要嚴格遵守這些原則。我由此也得出了一個結論:任何人只要遵照這些原則,都能夠成為高手。有了他的指導,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不邀自來。作為一名學習了這麼多年的大學生,在這方面我還是有點心得體會的。

1、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然後將目標量化處理,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曾幾何時,我們立下了無數個遠大的目標卻一個也為實現,追其原因是由於我們常立志而沒有立長志,每次都是三分鐘熱度這樣的信念如何支持我們完成目標?再者倘若我們把學習目標定得太遠大而不量化處理它,那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的付出都白費了前途一片黑暗,同樣失去信念的支持也無法完成學習目標。因此要想達到學習的目的量化常遠目標至關重要。

2、再者進行重複性訓練,循環往複加深記憶。記憶遺忘曲線告訴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都來一個留存周期,時間越長忘記的就越多。我們要想減緩自己學到知識的遺忘速度,就要常常溫故知新加深自己的映象,讓知識長期保持動態和活性。

3、在每天剛醒來後半小時和睡覺前半小時進行學習,此時的學習效率最高。這個方法是經過科學認證的的,而我自己嘗試過也確實如此,這是由於在這兩個時段大腦比較空,沒有白天多種情緒的負荷,大腦的運轉效率更高。值得注意的是早上那半小時更適合溫習昨天的舊知識而晚上的半小時對於學習新知識更有益。

最後所謂的學習方法只是工具和捷徑,而真正想要學到知識就必須通過日積月累的積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習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推薦閱讀:

TAG:高效學習 | 教育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