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孩子特別容易生病住院?
寶寶生病了,一些媽媽火急火燎帶娃上醫院。而有的媽媽卻很迷茫,不知道帶寶寶上醫院看病該怎麼做。今天育姐就整理了一份詳細的帶娃看病攻略奉獻給大家,有需要的媽媽趕緊來看。
寶寶生病何時去醫院?
判斷寶寶是否得病,主要看他的精神狀態和日常飲食起居狀態。若寶寶平常很活潑,突然變得很「乖」,說明他精神狀態很差病情嚴重,應立即送醫治療。另外,家長還要注意觀察寶寶飲食、體溫、睡眠、大小便情況是否有異常,發現異常也應帶他去看病。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看寶寶表現和以前稍有一丟不同就認為他生病了,這是不對的。很多時候,只是寶寶的表現和大人的預期不一致,不一定需要就醫。比如,看到寶寶發燒37.5℃,媽媽就帶他去醫院看病,這就不合適了。
如何選擇滿意的醫院?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寶寶生病要去大醫院或兒童醫院就診。其實這樣做並不好。醫院裡人多(病人不少)空氣質量差,寶寶抵抗力又很弱,在裡面待上幾小時很容易患上其他疾病,導致出現「舊病未去,新病又來」的情況。
育姐提醒大家,若寶寶身體稍有不適,比如患自愈性疾病,最好少跑醫院。寶寶小毛小病完全可以在家自愈不必上醫院。建議先觀察幾天,癥狀不嚴重可以在家護理,無需立即去醫院就診,避免讓寶寶和大人都受累。
帶寶寶看什麼科?
很多媽媽認為,寶寶生病要去看兒科,其實不全是這樣。
通常而言,兒科指的是小兒內科。若寶寶患的是發燒、流涕、咳嗽等呼吸道疾病,腹脹、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疾病,貧血、出血等血液疾病,抽搐、癲癇等神經疾病,蛋白尿、血尿等內臟疾病時,可以掛小兒內科。
若寶寶患的是耳鼻喉病、眼病、皮膚病或需要開刀的疾病,則應掛耳鼻喉科、眼科、皮膚科、小兒外科等相應的專科門診看病。如果大家不能判斷寶寶患的是什麼病,可以打電話諮詢或去導醫台問詢。
TIP:掛普通門診、專家門診還是急診呢?
一般有這幾種情況:
若寶寶有嚴重咳喘、氣管異物、呼吸困難、心臟驟停、休克、抽搐、觸電、溺水等情況時,應選擇急診;若寶寶患的是常見疾病、多發病,一般選擇普通門診即可;若寶寶患的是哮喘、腎病、癲癇、矮小病等疑難雜症或比較特殊的疾病,在做了相應檢查出現診斷不清或治療效果不佳時,掛專家門診找專家診斷一下比較好。
怎樣快速挂號?
若不想讓寶寶在醫院乾等,大家最好先探好路,別直接帶寶寶出門去醫院。
1.錯開就診高峰
通常來說,醫院的就診高峰是上午9點到下午2點,所以大家帶娃看病最好避開這段時間。另外,周末醫院人最多,若不是很急,最好工作日去看別等到周末。
2.電話或網路提前挂號
若寶寶患的不是急症,大家可以提前用APP或電話把號掛好,到時間再帶寶寶就診。現在很多醫院還可以用APP提前挂號,很方便。
3.提前給娃探路
眾所周知,醫院很多人,掛上號還要排隊候診。大家可以提前去醫院挂號,掛上號後估算一下要多少時間才能讓醫生接診,再通知家人帶寶寶提前過去候診,避免寶寶在醫院待過長時間。
上醫院要帶些什麼?
帶娃上醫院看病,有很多東西需要攜帶,大家千萬別漏了什麼。
1.求醫類物品
病歷、就診卡、醫保卡、現金等物一定要帶齊了不要遺漏。若寶寶以前就診過,大家還要帶上他以前的病歷、化驗報告單、影像學資料(X光片和CT片)等。
2.日常用品
上醫院時,寶寶的日常用品一定要帶上:消毒紙巾(給寶寶擦手用)、乾淨的內衣(寶寶出汗時可及時更換)、奶粉、奶瓶、水壺、紙尿褲、兒童口罩等。
3.安撫類物品
寶寶來到陌生的醫院,有可能會不適應出現哭鬧等現象。因此,大家要帶上一些小零食、小玩具等安撫物品讓寶寶獲得心理安全感,使整個看病過程可以順利完成。
4.化驗所需物品
若寶寶有咳嗽、拉肚子、小便不正常等表現,大家最好帶上一些寶寶的痰液、大便、小便等物上醫院化驗,方便醫生查清病情做出正確診斷。
如何和醫生溝通病情?
大家都知道,兒科醫生資源緊張,看診時間很短暫,大家把病情說得越明白,醫生對寶寶的病情就越了解。
大家除了要告訴醫生寶寶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等基本信息外,還要跟醫生說以下這些信息:(1)寶寶有什麼癥狀,何時開始,持續多長時間;(2)有什麼誘因,比如吃了什麼,去了什麼地方,有沒有跌倒等;(3)寶寶日常飲食有沒有變化,大小便有沒有出現異常、睡眠情況如何等(4)在家有沒有吃藥,吃的是什麼葯;(5)有沒有既往病史或家族病史,對哪些藥物過敏等。
提醒大家注意,跟醫生表述病情要講事實,不要表達感情。如果擔心自己表達不清,可以將寶寶發病時的照片或視頻給醫生看。
特別提醒:請小心交叉感染
醫院裡人員眾多,極易發生交叉感染,寶寶上醫院應戴上口罩。另外,大家最好讓寶寶在人員較少且通風良好的地方候診。假如開車去醫院,可以讓寶寶在車裡等待。
育兒網 查看官方網站 輕鬆孕育,上育兒網。媽媽的最佳選擇。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大家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從以前只要能填飽肚子到現在開始關注生活品質以及家人的健康。現在的孩子都是個寶,稍微有一點頭疼腦熱、磕磕碰碰,全家都跟著揪心,馬不停蹄的帶著孩子到醫院。經常聽到老一輩感慨現在的孩子們好難帶,生病後動不動就進醫院掛點滴。哪像我們這代80/90後,好像沒怎麼操心(身體健康方面)就長大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受,小時候有個磕磕碰碰,父母基本不會管的,最多給你用創可貼包紮一下就好了。記得在我兩歲的時候,外公外婆在田裡干農活。我一個人坐在撮箕裡面玩,一不小心就栽進旁邊的深溝里了。還好他們發現的早,及時把我撈了起來,然後覺得沒什麼大礙就不管我了。其實我基本沒有印象,只是後來家人們常常拿這件事取笑我。
少年兒童健康風險情況
真的是因為小時候的我們好帶嗎?那個年代電視機不是每家都有的;那個時代電話只有鎮上的公用電話;那個時代只在電影里看到過大哥大;那個時代村裡的大喇叭負責每天叫醒沉睡的人們。所以很多信息大家都不知道,甚至沒有概念。現在是信息爆炸時代,隨時翻開手機,刷刷微博,熱門事件都能及時知道。80/90後的我們也已經為人父母,生活水平提高,讓普通吃瓜群眾們都能夠吃飽穿暖,更多的精力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少年兒童健康」 這個話題也越來越被大眾所關注和重視。其實國家一直都在重視,請看下圖:
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因素有兩個:疾病和意外! 從上圖可以看到從1991年到2015年,5年間同比下降了82%,這與祖國的強大,基層醫療的普及以及公共衛生的控制密不可分。可是為什麼我們印象中卻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容易生病了,經常看到孩子們意外或者大病的新聞呢?
· 90年代信息傳播沒有現在這麼快速和普及
· 醫療技術水平相對90年代初大大的提高
· 疫苗的普及,傳染病得到較好的控制
· 不同年代的致死和致病因素不同(意外高發、傳染病高發)
雖然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明顯,但是少年兒童健康風險依然存在。因環境污染、食品安全、季節交替等因素,罹患疾病的風險增加;因看管和安全教育的疏忽導致意外傷害事件頻頻發生。
從上圖看青少兒和成人的健康高危因素基本一致,但是疾病病種還是有區別的。
請捧好脆弱的心,看看下圖15歲以下少兒高危因素有哪些:
從此表可以看出危及少年兒童生命的高危風險因素依次是:1、意外傷害(交通事故、溺水、窒息等) 2、呼吸系統疾病 3、神經系統疾病 4、惡性腫瘤 5、循環系統疾病(心臟病等),看似死亡率很低,但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計算,越算心越疼。
少年兒童疾病病種情況
首都某三甲兒童醫院15年間的住院患兒疾病譜分析:
·呼吸系統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發病就診例數一直居高不下,穩居第一
·傳染性疾病明顯下降
·消化系統疾病(急性腸胃炎等)發病就診例數增同比增加160%,居第二(二、三名徘徊)
·依次是先天性、新生兒、神經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血液造血免疫系統、腫瘤等
·除了傳染性疾病外,其他疾病發病就診例數如滔滔江水般漲勢兇猛
看到這裡,不止為人父母的,連吃瓜群眾都覺得心裡撥涼撥涼的。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是家庭的紐帶,是祖國的花朵。不怕不怕,我們再來看看疾病的治癒情況的怎麼樣的:
住院疾病分析統計摘自《中國病案》2010年第11卷第10期
小編,不是說治癒率嗎?怎麼是這個呢?實在抱歉!刊登的文章沒有公布治癒率!反之,在漲勢兇猛的發病率下死亡率明顯下降(除了紅色框標註的疾病);至少說明控制和預後情況很好(從圖表數據上看)。目前反應出來的少年兒童疾病發病例數增高,但大部分都是疾病治癒率也在提高,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醫療成本仍然很高。
以上的統計表只是一串串冰冷無情的數據,似乎遠在天邊卻又近在眼前,概率問題。就像一個段子說的:發生在別人身上是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就是事故了。希望大家能客觀的面對。現在大多數人的朋友圈時不時的能看到輕鬆籌或者騰訊公益的籌款鏈接。重病的孩子們等待著籌足夠的善款進行治療,每每看到這些都特別能感同身受。(說多了都是淚)
少年兒童是我們的寶貝,是祖國的花朵,是締造中國夢的希望!少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兒童健康管理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政府和社會能做什麼?
·食品、藥品、用品確保安全、環境污染監管到位
·擴大醫療保障範圍,對於少兒重大疾病提高報銷比例,給予一定的救助。(最關鍵的是落到實處)
·加強少兒疾病的臨床研究,提高治療水平,借鑒和引進國外先進的醫療技術及藥品;在少兒疾病藥品研發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 多多培訓基層醫生相關醫學知識和診療技術,避免漏診、誤診,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多建設一些兒童醫院吧!帶著孩子看病真的很擠,掛不到專家號,床位緊張,檢查、檢驗結果都不能及時拿到,延誤病情;兒科醫生少,專業的兒科醫生更少!
父母家人能做什麼?
·了解少兒疾病基本醫學知識和急救知識,孩子生病或突發情況及時就醫!早發現、早治療!
·注重孩子膳食營養搭配和生活護理(盡量不要涼著,熱著),盡量保持生活環境乾淨衛生
·及時注射疫苗預防傳染性疾病,加強對孩子生長發育的監測
·加強對孩子的看管和安全教育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
·給孩子、家人還有自己做好充足的保障,在發生情況後有充足的準備。積極有效的治療決定疾病預後的好壞,減少對家庭生活質量的影響
結語:
有一個形容詞「黑天鵝」,比喻小概率且影響巨大地地潛在危機,霧霾、環境污染、飲用水短缺、疾病.....這些都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有人惶惶不可終日,有人抱著僥倖心裡。與其這樣何不從現在就建立預防機制和嚴格地習慣!但是目前階段,更多的還需要我們每個家庭自己努力解決問題!
思考:
最後提幾個的值得思考問題?
1、你都為孩子做了哪些準備?
2、你願意靠自己還是靠別人?
1、你的在朋友圈裡看到過疾病眾籌嗎?
3、當問題發生你能否有廣闊的人脈聯繫到專家,檢查檢驗快速通道,住院治療、手術及時安排?
4、如果發生了,自己能用哪些方法解決所遇到的醫療困境?
未完待續!
下一篇:淺談目前少年兒童疾病就醫情況---拿什麼守護你,我的寶貝!
公眾號 「時光保貝」原創不易,轉載請聯繫我! 抄襲必究!
不是現在的孩子特別容易生病住院,而是如今社會家長們特別重視孩子,有點小毛病就擔心得不得了,醫生不給開藥輸液家長還有不同意的。
一個個都是金疙瘩,真的是含嘴裡怕化了,捧手裡怕掉了。再加如今的社會大環境,醫生也容易給孩子更多的治療,就尋思謹慎點總沒錯。
可是過度治療對孩子真的就是好事嗎?一個普通的感冒發燒,就需要輸液治療,那是完全置孩子的免疫系統於不顧。發燒和咳嗽都是病毒細菌感染時機體的免疫機制,只有當癥狀特別嚴重時,我們才需要藉助合理量的有效藥物來緩輕癥狀,這樣我們的免疫系統也能較快戰勝病菌取得勝利。
可如果咱們一發燒咳嗽就去輸液治療,這就是放棄了鍛煉免疫系統的機會,同時削弱免疫系統的力量。最後的結果只能讓人越來越依賴輸液,小感冒都要輸液。
提問者的疑惑在我身邊不是很多,我家吉恩就沒有住院輸液治療過,一般也很少吃藥。平時的小感冒咳嗽啥的,過一段時間就自個兒好了!
而我侄兒半歲到14個月之間幾乎是一月一次輸液治療咳嗽發燒等癥狀,孩子特別遭罪。後來我回來把這個道理跟家人一說,侄兒發燒咳嗽嘔吐甚至上幼兒園後的手足口都沒在輸液過,並且抵抗力也是越來越強!侄兒幼兒時輸液的心理陰影讓他很長一段時間懼怕醫生醫院和打針,後來再沒過度治療過的他已經可以笑著勇敢的接種疫苗!
說這麼多只是想告訴大家,孩子一點小感冒啥的真的不要緊,好好護理給孩子多喝水,合理休息鍛煉,三五天就好了,輕微咳嗽一般十天半個月左右就沒了!真的沒必要因為這小病而去干丟了西瓜撿芝麻的糊塗事!
孩子在上小學之前特別容易生病,我家孩子特別是三歲到六歲之間,上幼兒園期間,基本上一個星期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生病。
看到孩子生病,家長心裡著急,就是想讓孩子快快好起來,就急急忙忙送醫院。你去醫院就是打點滴。如果下次生病還得送醫院,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根據我的經驗,孩子容易生病,主要是緣於兩個原因。
一,穿的太多。
孩子活動量比較大,容易散發熱量,一熱就出汗,把衣服汗濕了,不及時,更換,就容易受涼。所以要比父母少穿一件單衣。
特別是老人帶的孩子,因為老人比較怕冷,所以他們給孩子穿衣服,就按照自己的標準。
經常在朋友圈看見朋友在曬孩子感冒發燒的照片時,配上一句:「孩子已經發燒了,奶奶還讓加衣服。」那真是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冷」。
二,吃得太多。
在幼兒園,每周星期一的出勤率是最低的。一到周末,年輕的父母們就帶孩子出去胡吃海塞。
吃平常不太吃的東西,味道太重的東西,不利於孩子的消化。
孩子都喜歡比味道比較好的東西,抓住愛吃的東西就猛吃。
孩子的消化系統還未完善,所以容易積食,積食就容易發燒。
如果能注意,少給孩子加一件衣服,給孩子只吃八成飽。孩子就不容易生病住醫院。
我姑娘就是特別容易生病,三天兩頭去醫院,每次感冒就會發燒,咳嗽,不知道怎麼回事,也不敢大意,只能去醫院打針,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又複發,我也感覺經常打針抵抗力會越來越低,就試著給她吃藥,儘可能的不去醫院,可是每次都不管用,也不退燒,最後還是去了醫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