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古代是否如此?
先說說古代的河北,從詩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這首詩是寫雪景的名句,出自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之手,李白極其慣用誇張的寫作手法,把雪花的紛紛揚揚,落下來的景象表現的非常逼真,其中詩句裡邊有個詞「大如席」,這裡的「席」可以理解為席地而坐的「席」,是誇張的表現手法。從詩中的這兩句可以知道,古時候的河北,雪花很大,密密麻麻落在了軒轅台。雖然詩句誇張,但是不失實,也就是說管他雪大還是雪花不大,總之來說還是有雪。詩句裡邊只能告訴我們雪花是否很大,也沒告訴說河北這裡經常有雪或者經常是這樣的大雪。
現在的北京很少下雪,有個關鍵詞「很少」,說明北京還是會下雪的。但是雪花下的大不大?這於當年的全國性的氣候有很大關係,就比如過去的2017年12月份左右,我國南方好多地方都下了大雪一樣,這種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於當年的氣候有很大關係,不是不變的定理。還有一點,北京不容易下大雪的原因就是,和北京的獨有的氣候、地形有很大關係,大家知道下雪要有好幾個條件,一是冷空氣,二是地面蒸發的水蒸氣,當水氣遇到極其冷的空氣後,才能變成雪花,落在地上。北京非常冷,冷空氣已經具備了,但是水汽不是太具備,而且有時雖然兩者都具備了,但是還要能完全結合才能下雪,所以,北京很少下大雪。再說現代化的建築,比如水泥路面、瓷磚、高樓大廈等建築也有影響。
以上就是我對這道題的回答,僅僅代表我個人觀點,希望大家喜歡,喜歡就關注我
謝邀。
汗一個……這問題問的……古時的氣候和現在是不一樣的。還有人口密度、城市工業化進程(汽車數量、暖氣供給、溫室氣體排放量和疏導吸收量對比等)這些因素都是令局部地區氣候變化的因素。
對比氣候更應該以「地球」這個標的物作為整體考究或研究的「量體」,而不是把特定區域、城市作為「量體」。例如:上游城市大量建設重污染企業,還沒有一套常規到位的監控機制去限制其污染物排放,那麼下游城市再怎麼做環保也是無用功。
過去三十年我國的城市規劃都是局限在「城市」里,而沒有一個全方位或線性考慮,導致很多環保項目變成空話甚至是某些人謀利的工具(這段話可能不符合河蟹的要求…)無論怎麼說,俱往矣~
謝友誠邀,心懷忐忑,斗膽一試,請高手指正。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
南國紅豆最相思,粒粒灑入痴情心。
謝邀,這是古代詩人的一種誇張修辭手法。但是古代應該比現在要冷。現在都知道有全球變暖的趨勢,但這個具體沒研究過,不好回答全。諒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