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的精華是什麼呢?
老子在86歲那年開始創作【道德經】,歷時一年零七個月。一個老人,把自己的暮氣沉沉和老奸巨猾整理出一套【和稀泥】理論。正是這篇勸人不思進取,明哲保身的歪理邪說,讓民族正能量蕩然無存。
老子寫完【道德經】,被當時楚國國君通輯,老子只能逃出關外,【道德經】成為禁書。老子雖然潛逃,楚王下令剿了老子的家,把老子親妹李師師帶回皇宮,後來生下項羽。老子的【道德經】在楚國民間流傳十年之久,楚王發現時,已經造成無可挽回的消極影響。本來強大的楚國,人人和稀泥,甘心做亡國奴,秦國是沒有滅楚實力的,皆因國民沒有了馬革裹屍的精神,失去了肝腦塗地報效國家的勇敢愛國心。
【道德經】是一部處事哲學,倘若人人生活在道德經的原理中,社會將如何呢?普及【道德經】還是一部分人運用【道德經】呢?老子客死在嘉峪關西南61公里的黑山屯。老子在黑山屯定居十三年,娶當地寡婦張秀娥為妻。張秀娥目不識丁,老子因為教張秀娥【道德經】,日久情深,做了比翼鳥,老子大秀娥59歲。
老子在黑山屯生活的很幸福,夫唱婦隨,張秀娥為老子產下一子,老子老年得子,起名【紅孩兒】,又再版了【道德經】。孔子聽說老子躲在黑山屯,偷偷見了他,告訴老子,【楚已亡,君之責】,老子低首無語,自批其頰曰【悔之,恨之……】。三天後,老子不吃不喝,把【道德經】撕成碎片,拋向天空說【此書誤人,老子過也……】,口吐白沫,立刻中風。秀娥看老子無藥可救,隨孔子一起去了魯國,老子在斷斷續續中不忘【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經》的精華是什麼?——是「變」,是老子的變化觀。《道德經》八十一章,幾乎無一章不在談「變」。「變」,是貫穿於《道德經》的主線。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是談「變」。直到最後一章(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也是在談「變」。
為什麼說《道德經》的精華是「變」呢?這是因為老子深刻地觀察到了春秋時期社會大動蕩、大變革、大分化、大改組中的各種矛盾、鬥爭、變化的事實,並從中看到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即一切都在「變」。弱與強、禍與福、美與丑、高與下、榮與辱、進與退、大與小、難與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天地方物都處在變化之中,都是對立統一,事物發展到頂點都會向自己的反面變化。老子(《道德經》)的變化觀,反映了當時人們認識事物發展規律的哲學要求,是時代的必然產物。
老子(《道德經》)的變化觀是有嚴重缺陷的。在老子看來,事物的變化並不是舊質的消滅,新質的產生,而是經過某種變化之後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他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並依此提出「無為」的概念。他強調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觀其復」,「夫唯不爭,故無尤」,反對人為地妨礙萬物自然而然地復歸到它們原來的樣子。這是不可取的,也是研習老子《道德經》要特別加以注意的。
本文觀點,僅供參考。
題主問:《老子道德經》的精華是什麼呢?應該這樣問:《道德經》(或者《老子》)的精華是什麼呢?因為道德經也叫老子,是一本書,兩個名字而已。
關於道德經的來來去去的考據就不說了。我們直奔主題:《道德經》的精華就在「道」和「德」兩個字!
可以說《道德經》字字珠璣,句句精華,整篇文章的精華就在於兩個字「道和德」。這個道德和我們現在講的這個人道德敗壞,不是一個意思。道德經裡面的道德是兩個字,道和德。
什麼是道,老子都講不清楚——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我們也講不清楚。但大概意思是:道這個東西,「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也就是道是物的主宰。他貫穿於物的始終,生靠她,死也是他。活得好是他,活得不好也是他。
什麼是德呢?德就是道運行的結果。德就是得,結果的意思。無德必定無得。德不配位,財不配心,得而復失,亡國破家的節奏!
道和德的關係什麼呢?我們看圖說話,節約時間:
道德運行圖,人事方面的,治國理政的道德運化精華,都在這張圖裡面。
《道德經》和《易經》的關係:要論證《道德經》的精華,理解其精華,不能不從《易經》中去找依據:有的人就說,道德經和易經有什麼關係,你圖裡面怎麼有易經?是不是東拉西扯呢?
文獻裡面記載老子求學的經歷,很有意思,也許對於我們了解《道德經》有非常大的幫助: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也就說,老子最後的工作是圖書館管理員。他對於易經有極深的研究。如果您對易經有很好的基礎,又研究過道德經,您就會發現一個秘密:道德經實際上是在解釋易經。是比易經更具體,更具有實用價值。他講的是帝王術,是內聖外王。是指導思想。是政論文章,是修身,修行的具體方法,而易經是哲學,純形而上的哲學。道德經既有世界觀,又有方法論,還有具體的操作方法。既有形而上,也有形而下,器用兼備。
可以這樣說:要真正讀懂道德經,你不懂易經,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在《道德經》裡面能看到易經的思想框架就不足為奇了。看下圖,這是我梳理的中華文化圈脈絡圖,也很清晰表達出道德經和易經的關係。看圖說話:
(聲明:以上兩圖都是本人原創,在此聲明以表示不是盜圖,但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可以免費使用,不作版權保留)
從上圖可以看出,道家思想主要來源於河圖洛書和周易。而《道德經》是道家的主要經典,所以用易經作為哲學框架和理論依據來理解《道德經》是肯定沒錯的。也就是,我們要從《易經》去論證《道德經》的思想是正確的。關於這個問題,就不在這裡深入討論了。
其它的基礎內容,就不再啰嗦,都可在網上查詢。
回到完畢!
《道德經》的精華是什麼?
本人認為《道德經》的名字主要有兩個字組成的,其中道為體,德為用。道生一,也就是體生用。所以用乃一,得之則為德。是故《道德經》三十九章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一生;候得一以為天下正」。
道生一,即無極生太極。無極本「○」象,與宇宙象同源為一體,同時又是無形「氣」的符號象數。由此可見道的最高形式是無極之氣,其無極之理就是「道理」!其學是氣象學又為「形而上學」!為物質未形的氣象虛存方式。此即道體,「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信即信息,為氣象的存在方式!
相應德的最高形式則是太極器,其太極之理就是得(德)之一的器「物理」,其學是器形學又為「形而下學」!為氣象信息凝聚成有形物質的實在顯象,為得之一用。
綜上所述,道之無極為德的太極一之本,是故,《道德經》的精華是道,為氣,體生用為德。為形而上的存在,是宇宙的根本!「○」乃為其(諧音氣)象!
很享受你的這個問題。道德經句句都是精華,但最最精華的那個是什麼呢?我的文章里有關道德經的6篇回答都被推到了首頁,都和這個問題相關,你可以瀏覽一下。下面我分四個方面回答:
第一:道德經里最核心的那個東西一定是最簡單的,簡單到再也不能簡單為止。可以說是「道」,也可以說是「一」,還可以說是「無」。它們所指的都是一個東西。
第二:真正的看見就是你能看到眼睛看不到的東西。視而不見。或者說是「不視而見」道德經五千言都是圍繞一個視而不見的核心,也就是「道」展開的。
第三:道德經的核心並不是不可描述,道的本體很難表達,但「道之用」可以形容。道德經里的道法自然。這四個字很精準。書中多處提到「自」自化,自賓,自富,自靜,自均,自知,自愛,自來,自朴,自正……這是道德經的精華。還是道。第四:道德經第40章:反者,道之動!這也是道德經的一個核心。宇宙萬物都是反的,辯證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行,音聲相和……
總之:道德經的核心,就是道。這個需要頓悟。需要閉上眼睛,安靜的思考,感悟。道會慢慢的浮現在你的腦海里!
《道德經》五千言,其精華就在於對道和德的別樣解釋,此話怎講,道和德的概念在老子之前就有了。如《尚書?洪範》中就有這樣的論述:
無偏無陂,遵 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 強弗友剛克,燮友及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惟闢作福,惟闢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於而家,凶於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
據說洪範是箕子向周武王講述當年大禹治水時受《洛書》的啟發,講述的帝王治理國家的九種根本大法,也稱洪範九疇,洪是大的意思,范是法的意思。其中所說的道,指的是王道,也就是統治之道。所說的德,指的是君德,也就是君王的修為。無論是大禹還是箕子都早於老子,所以道和德的概念並不是老子創造的,而是老子根據時代的需求作出的別樣解釋。
老子所處的時代有怎樣的需求呢?老子所處的時代,處於春秋中晚期,由於鐵器的發明,生產力飛快發展,造城,開荒,貿易使財富迅速膨脹,造就了一個新興階級一地主,地主與舊有的領主對人口和資源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舊有的秩序被破壞,也就是禮壞樂崩。如何使社會秩序穩定下來,就是當時最迫切的時代需求。於是先秦諸子都跑出來出主意,吵得不亦樂乎,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老子和孔子。老子代表的道家,主張順應社會發展規律進行改革,提出道法自然的政治命題。孔子代表的儒家,主張恢復周公建立的禮制,提出克已復禮的政治口號。兩派成為當時爭鳴的主流。
老子作了怎樣的別樣解釋?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一篇論道。一篇論德。兩篇開宗明義篇一句話就表明了他不一樣的政治見解。
道可道,非常道。《道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篇》
這兩句話擺明了老子的主張與當時儒家主張的不同,儒家主張恢復常道常德,君王居高臨下的施以仁政,通過感召教化,把百姓拉回到禮制的軌道 ,按既往的尊卑秩序,各安天命的活下去。老子認為這條路行不通,主張君王放下身段,潛心研究社會發展的規律,根據規律重新建立社會秩序,著重解決社會分化問題,通過君王的示範作用,引導社會走上正軌。(待續)
道德經的精華一個字「無」
理解了無,就理解了一切!
那無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無其實沒有意思,準確地說是一種態度!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以無的精神去做,也就是以歸零的心態,以出世的心態來做入世的事情,不要與利益掛鉤,更不要事事都以利益來捆綁,要放開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無功利心,全情投入,也不要擔心是否會失敗,放下一切掛礙,本心做事,一定達到本源!
能做到無,就能把所有事情做到極致!
我舉一個個人例子:
我是做廣告策劃的,經常要給客戶提案,提案的成功與否,關係合同的成功與否。每次提案都很小心,策劃的細節、執行總會想到客戶會不會不鐘意、會不會因為預算過高而kill,總之很多掛礙,後來我想了想,老是擔心這擔心那,根本無法做好一個方案,乾脆排除一切掛礙,正如心經所說:無掛礙則無有恐怖!想起道德經無為才無所不為!
我只管做我想做的方案,感興趣的方案,解決問題的方案,至於需要多少預算,超預算,都不管,總之就一個無,前面的所有擔心無非就是我想要他的合同,我要做到無,也就是「無欲則剛」,只有無欲時,你才能理直氣壯,所以我現在給客戶做廣告方案,我從不巴結客戶,也不討好客戶,只要方案好,價格我說了算,合不合做,我說了算,每次提完案子,筆記本一合,直接走人,絕不啰嗦磨嘰。
客戶看完後,反而覺得我們很有個性,(當然方案好是前提)成交率很高,而且決不在價格上討價還價。
這就是道德經給我的啟發,「故常無,欲以知其秒」,無——眾妙之門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後學關於孔子言行思想的記錄。書中記述了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之間的談論,因而是研究孔子的思想及儒家學說的重要資料,是儒家的經典著作。
孔子從小家貧,曾做過主持畜牧和管理倉庫之類的小官,因而十分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與思想。他的志向遠大,但其政治主張卻不僅在魯國行不通,在齊、衛、宋、陳、蔡、楚等國也遭拒絕。他回到魯國後,一邊聚徒講學,一邊整理古代文獻。他是我國第一個開設私學的教育家,也是世界公認的古代思想家。
論語共二十篇,內容包括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品德修養等堵多方面。論語的言簡易懂,含蓄有致,是語錄體著作的典範。其中很多精闢的論述,後來發展為格言或成語,不但對後代文學語言產生了很大影響,而且還對中華民族的行為規範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其中加強自身品德修養方面的,如吾日三省吾身,過則無憚改,見賢思齊焉,三十而立,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拍之後凋也;努力學習方面的,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如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朝聞道,夕死可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處理人際關係方面的,如禮之用,和為貴,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總結生活經驗方面的,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兩千多年來,這些名言警句已經深深地銘刻在人們的心中,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的內容,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孔子是儒家學派精神的創始人,而孟子則是儒家學派的重要繼承人和發揚光大者。孟子受業於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體系,成為與孔子並稱的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偉大的思想家。古人尊他為亞聖。
老子(約前571年――前471年)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字聃,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
老子的精華,坦白講我還真的不知道,我覺得每一句都是精華!隨便哪一句呀,都是精華。
我覺得它的核心就是陰陽平衡,比如上善若水。水為什麼那麼接近於道?就是因為他有用啊,誰在用呢?我們在用啊。
還有比如無用與有用的學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任何東西,有陰就有陽,所以人們不是去追求陰也不是追求陽,而是追求陰和陽之間的平衡。
治國為人修道都一樣。
我覺得我說的挺有道理的,但是仔細想想,我覺得我這個說的也不全面。可能連皮毛也不是。因為不管怎麼說,都很難說清楚,道德經講的是什麼?它的最核心是什麼?道可道,不可道。這才是道啊!這才是道德經最核心的。
生生不息,類似玄牝…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