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不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當然不是,看到其他人的回答,把別人對朱熹的污衊當成真理,還信誓旦旦,大肆批判,簡直是把無知當有趣!
對於朱熹的爭論,我們下面一一來說:
朱熹沒說過「存天理,滅人慾」,而是「去人慾,存天理」第一個,說朱熹強調「存天理,滅人慾」,消滅普通人的慾望,沒有人性。此外,還說朱熹貶低女性地位,讓她們纏小腳。
其實,翻邊整個朱熹的文集,都沒有「存天理,滅人慾」這樣一句話,這句話其實是出自黃宗羲的《宋元學案》。黃宗羲寫錯了,在朱熹的著作《晦庵集》裡面,寫的是「去人慾,存天理」。
你可能會說,這不都是一樣的么?
當然不一樣,朱熹的意思是說,要去掉人生中不好的慾望,保留下天理,這裡的天理也不是綱常倫理,而是上天的道統。
其實,朱熹自己也是這麼做的,不僅他自己這麼做,他甚至還要求皇帝這麼做。公元1194年,朱熹接受了宋寧總趙括的任命,來到臨安(杭州)當了煥章閣待制兼經筵侍講的聖旨,負責每天給皇帝講授儒家經典,成為了「帝王師」。
朱熹每天給皇帝將的就是如何「正心誠意」,如何「去人慾,存天理」。宋寧宗表面上唯唯諾諾,但是宋寧宗非常信任奸臣韓託胄。朱熹就不斷的教導皇帝,你要好好讀書,不能有一刻懈怠,精益求精,近賢臣遠小人啊。
皇帝答應的好,但是從來沒有行動,朱熹只好借著給皇帝講《大學》的時候,說皇帝光說不做,表裡不一。
這一下把光宗惹怒了,直接下了一道聖旨說,朕看你年齡大了,恐怕講不了課了,你還是回老家吧。
就這樣,朱熹在皇宮待了46天,就被趕走了。由此,就可以看到,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慾」並不是滅絕人性的,而是積極向上的。
朱熹為何被污衊?卷進了爭執鬥爭之中第二個爭論,就說朱熹在晚年偷偷娶了兩個小妾,還和兒媳婦通姦,把人家肚子搞大了。
這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這種說法其實是來自於當時一個名叫沈繼祖的官員,那麼他為什麼要污衊朱熹呢?
其實是和當時政治博弈有關。
話說宋寧宗趙括的父親,宋光宗趙惇不是當皇帝的材料,剛當上皇帝就想退位,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然後自己躲清閑。
可是,這件事宋光宗自己說了不算,要取得太后的同意。怎麼辦?光宗就想到了太后的親戚韓託胄,太后是韓託胄的姑媽,再加上韓託胄能說會道,太后就同意了光宗的請求,立他的兒子趙括為皇帝,是為光宗。光宗登基了,韓託胄按理說應該是功臣,得大大的封賞吧。但是宰相趙汝愚卻只是讓他做了宜州觀察使,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在宋代,宰相的權力很大,於是韓託胄就懷恨在心,開始攻擊宰相一派。
那這和朱熹有什麼關係呢?朱熹作為理學大家,他自然不會主動卷進政治鬥爭中。但是,因為他要求光宗遠小人,其實就是指韓託胄村,韓託胄就把他當成了眼中釘,於是就有了監察御史沈繼祖對他的污衊。
沈繼祖污衊他六大罪狀,第一是不孝敬母親,第二個是不尊敬君主,第三個是不忠於國家,第四個是欺侮朝廷,第五個是對朝廷不滿,第六個是有害風教。
在有害風教裡面,就說他勾引尼姑為妾和與自己兒媳婦私通,使其懷孕。
朱熹勒令尼姑還俗,於是被人污衊娶尼姑為妾先說勾引尼姑為妾。當時,朱熹已經64歲了。朱熹一輩子,只娶了一個老婆,那就是他的恩師劉勉之的女兒劉清四。然而,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個老婆在朱熹48歲的時候,就去世了。
此後,朱熹就沒有再娶老婆,也沒有納妾。因此,沈繼祖這個人就覺得,這怎麼可能?肯定是背地裡干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正好,朱熹當漳州知府的時候,曾經為了整頓社會風氣,勒令一些尼姑還俗(當時的理學家都把佛教思想看作自己的大敵,朱熹是不是借著手中的權力收拾佛教徒,我們不好判斷)。
沈繼祖一看,你好端端為啥讓人家尼姑還俗?肯定是看上了人家,想納妾。於是,就有了這個罪名。再說和兒媳婦通姦。朱熹的兒子朱塾死的早,公元1192年就去世了,享年38歲。根據學者的考證,朱塾去世之後,這個兒媳婦沒有再嫁,而是帶著兒子回到了朱家的老家婺源,沒有跟朱熹生活在一起。那麼,怎麼可能會發生朱熹與兒媳婦通姦的事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關於朱熹是偽君子的攻擊,就可以不攻自破了。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採取保守態度的。僅以史料來說,存而不論也,靜待諸位分析。
請看《宋史》,在其卷四百七十四中說道:「時台諫迎合侂胄意,以攻偽學為言,然憚清議,不欲顯斥熹。侂胄意未快,以陳賈嘗攻熹,召除賈兵部侍郎。未至,亟除沈繼祖台察,繼祖誣熹十罪,落職罷祠」。在這篇敘述中,朱熹是因為被誣陷而去職。附圖。
而在另外一套《宋史全文》中,事發在慶元二年,書中說道「時侂胄欲論朱熹,無敢先發者,紘銳然任責,物色無所得,經年醞釀,章疏乃成。會建方喪之議,遷太常少卿,紘遂以稿授沈繼祖。辛未,詔落熹秘閣修撰,罷宮觀」。在這個本書中沒直說是誣陷,但是這個「物色無所得,經年醞釀,章疏乃成」這句話讓人難免有所聯想。附圖。《四朝聞見錄》(這篇史料還是有一定價值的)里記載了這封章奏的原貌包括朱熹對自己的辯解。原文較長,僅附圖。
在我國歷史上,得於褒獎的聖人偉人,他們受萬世敬仰。然而人無完人,其中的有些聖人的品行卻不如一般的普通人。諷刺的是世人大多數只會記得他們的功績輝煌,他們的缺點、污跡被掩蓋得相當好。成為了所謂的完人。而現在把這些聖人的污跡扒出來完全是大跌眼鏡!令人不齒!
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識。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讚美一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朱熹的這首《觀書有感》也被後人用來形容朱熹的學問以及他的藝術成就。我們從小學習司馬相如、元稹、朱熹等等詩人詞人的詩詞,他們在教科書上可謂是享有美譽的詩人。特別是朱熹,他的學術成果,「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深得歷代文人推崇和歷朝皇帝褒獎封號。後人尊他為「朱文公」,評價他為「理學正宗」,是繼孔孟之後的第三聖人。他一生致力倡興教育,先後創辦了考亭、嶽麓、武夷、紫陽等多所著名書院,培養了數以千計的門生,對創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就是這樣一個聖人背地裡卻是一個偽君子,而前面提到的司馬相如、元稹對於女性來說也是十足的渣男。
司馬相如 西漢辭賦家,中國文化史文學史上傑出的代表。有明顯的道家思想與神仙色彩,而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是廣為流傳。一曲《鳳求凰》將二人之間凄美的愛情故事完美演繹,可等司馬相如完全追到卓文君之後再加上受到漢武帝賞識,內心開始燦爛了。他變了心迷上了一名才女,竟然開始嫌棄卓文君,可憐了卓文君一片真心餵了狗。世間之人多是知曉司馬相如的情真意切哪知道他的薄情寡義啊!再說唐朝著名詩人、文學家元稹,其創作,以詩成就最大。其詩辭言淺意哀,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早年元稹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運動」,後人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能與白居易齊名的人那算是相當厲害了。其千古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讓多少人流淚,可你以為寫下如此動情詩句的人應該是一個大情痴嗎?元稹31歲時結識了著名女詩人薛濤,先前因生活窮困薛濤入青樓賣唱。後因機緣巧合與元稹相識,二人迅速墜入愛河。而當時薛濤已經42歲了年齡的差距讓薛濤非常自卑。元稹為表決心為她寫下「風花日將老,佳期猶渺渺。不結同人心,空結同心草」的情詩!之後兩人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可等元稹回京之時卻未帶薛濤離開,有可能礙於薛濤的身份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而後他又包養有夫之婦劉采春,在玩弄劉采春之後又將其殘忍拋棄,逼得劉采春跳河自盡。所以無論是司馬相如還是元稹都是渣男無疑了。
最後我們來說說繼孔孟之後的第三聖人—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存天理滅人慾」是朱熹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人慾佛教講的三毒。後世人斷章取意評判宋明理學時,多言「存天理,滅人慾」禁錮了人的自由等。此處「人慾」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慾望,如私慾、淫慾、貪慾等,這些慾望是要革除的!其實,理學認為人的基本需求慾望即人們通常所理解的「人慾」即是「天理」——此處人慾即天理。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人的慾望要有一個度!然後歷史背後的朱熹與他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完全相反,說到底他就是一個假道學、真偽君子。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是個衣冠情獸。據《四朝聞見錄》的丁集記載朱熹雖鼓吹「存天理滅人慾」但在宋慶元二年,監察御史沈繼祖列舉大量事實,揭露朱熹的劣跡:朱熹曾在外引誘兩名尼姑,並使二人還俗做了小妾;作為使兒媳婦懷孕的扒灰人員朱熹還不知孝順虐待老母親;在兒女大婚之時趁機多收紅包;辦學卻收費高昂;以手段強佔他人山林土地;更過分的是為了安葬自己的母親竟然掘他人墳墓,讓別人祖先曝屍荒野……種種罪行罄竹難書!作為一代聖人朱熹可謂是十足的偽君子了,還有一件事足以說明朱熹的小人,他為扳倒一名與他事業上有衝突的大臣,竟找到此人的軟肋:一名營妓,這名妓女為該大臣紅顏知己。朱熹希望利用嚴刑拷打使其承認與大臣之間的關係,而在當時在朝大臣不能與營妓有姦情,有傷風化。朱熹雖嚴刑拷打卻最終沒有得到什麼結果……最後皇帝知道了此事,調走了朱熹。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熹的醜惡人品,自己納尼為妾有什麼資格調查他人「嫖妓」呢!更何況用如此殘忍的刑法對付一個手無寸貼的妓女!在受到皇帝的盤問就馬上承認錯誤,搬出自己的那一套「學問」並徹底否定,並稱其為「腐儒」「偽學」;真不愧陰險狡詐的偽君子!
所以朱熹可謂是十足的偽君子了!其實不管是聖人還是凡人都是有兩面的,只是能做到像朱熹這樣的倒也是不常見吧!
談及中國傳統文化,朱熹絕對是一個難以繞過去的人物,甚至可以這樣說,沒有朱熹,就沒有宋以後的文化,朱熹也因此一直被後世冠以儒學「集大成者」的美譽。
翻開中國歷史,但凡有聖人稱號的人都會有一些瑕疵,但是朱熹身上所體現的可不全是瑕疵的問題哦,很少有人能夠像朱熹一樣,讚譽與批評幾乎同樣多,前方高能......
北宋滅亡的時候,金軍虜走了宋朝皇室的許多婦女,而後來這當中很多婦女未能捍衛宋王朝的尊嚴和榮譽,未能堅守貞潔的底線,因此到了南宋的時候,以朱熹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開始著手進行國家的心理和道德建設,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存天理,去人慾」,那麼,作為新理論創始人的朱熹自己有沒有做到存天理、去人慾呢?很顯然沒有,朱熹在許多時候還是放縱了自己的慾望。
宋孝宗時期,朱熹所倡導的理學被斥為偽學,朱熹本人也被解職還鄉。朱熹被解職還鄉後,在福建武夷山講學,朱熹在學堂講學期間,曾經暗中卻迷上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寡婦胡麗娘,這些情節後來還被演出了一部劇《朱熹與胡麗娘》。這還不是猛料,根據南宋監察御史沈繼祖的檢舉,朱熹曾經帶著兩個漂亮的尼姑出遊,並且在途中誘姦了兩個尼姑,後來還將她們納為妾。還有傳聞,朱熹的大兒子死後,朱熹的兒媳卻懷孕了,因此許多人指責是朱熹在亂倫。因為南宋時期黨爭十分嚴重,因此許多人對朱熹的指責也許是誇大其辭,但是其他人完全可以從其他方面對朱熹進行攻擊,但是各個不同對手選擇的都是攻擊朱熹的私生活方面,因此小編相信,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朱熹在私生活方面如果是完全清白的,至少會有人出來為他辯污,但是很可惜沒有。
如果以上還是傳聞加推測的話,以下的內容則是有史可稽的。
朱熹在任浙東路提刑按察司的時候,與知州唐仲友曾經有摩擦,為了扳倒唐仲友,朱熹動用手中的權力,嚴刑拷打朱熹的情婦江南名妓嚴蕊,但是嚴並沒有屈服,此事流傳開來後,朱熹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評與指責,這與他所主張的忠孝仁義根本不是一回事。
朱子絕對是近代史以來被中傷地最慘的,沒有之一。
很多文章把他描述成偷尼姑,偷奸兒媳婦的色魔,但,真是那樣嗎?其實歷史早就翻案,現在人故意把白的說成黑的。後來的皇帝已經重新重視理學,並尊重其道德性。大家可以思考下其背後的原因。一個儒者,當其學術思想卷進政治漩渦後,都被動地走向偏離。他的被污和被尊,背後都是統治需求的驅使,而這都不是他的本意。
從目前了解到的朱子來講。 從治學精神上朱熹終身都在做注《四書章句集注》的功夫,臨終前一天還在完善自己的注釋。孔子之後,他的這本書是對儒家原著注釋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對佛家心性之學的創造性回應。功勞很大。 其次從做老師的人格影響上三月初九,71歲的朱熹在血雨腥風的「慶元黨禁」運動中去世。四方道學信徒決定在十一月聚集在信州舉行大規模的會葬,這又嚇壞了反道學的當權者,竟令守臣約束。十一月,朱熹葬於建陽縣黃坑大林谷,參加會葬者仍然有近千人之多。
從中可見其道德感化。古代不是現代,交通不發達,去一個地方可謂是極其辛苦,如果不是道德的感化,真的是很難想像為什麼那麼多學子冒著政治上的風險和長途跋涉的辛勞來見老師最後一面。我認為後世對朱熹的評價有太多誤會甚至是污名化,這樣其實是不公平的。
如果從個人所做所為去了解一個人,評價一個人可能會比較客觀一些。
朱熹除了是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外,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公益家,朱熹發明的社倉法,彌補了官倉-常平倉的不足,有效應對了災荒的影響,解救無數民眾,社倉法後來影響到了朝鮮和日本,日本至今都還有社倉的組織存在。
朱熹發明的社倉法,是對隋朝長孫平的義倉制度的改進和完善,強調義倉一定建立在鄉間里社,並且要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一定由民間自己來管理,社區居民捐助糧食,夏貸秋斂,保證了社倉糧食的新鮮和可持續運營,歷史上經朱熹參與和推動的社倉共有八個,分布於浙江和福建兩省,他創立的五夫社倉一直延續至今,共有九百多年的歷史。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社倉實際上就今天的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基金會,是一種公益組織,也因此朱熹被後世推崇為「紫陽倉祖」,為世人所敬仰。
他的人文情懷和公益智慧也影響了當代義倉文化的復興,並推動了當代公益行業的發展。 以我看,朱熹才是真君子,大丈夫,是理論家和更是實幹家。(常竹青)
目光如電,求真知灼見,獨立的價值不輸於任何,這裡是職業公益人,多平台簽約作家,獨立撰稿人李藝泓的問答號,歡迎關注我
朱熹,宋代理學家,閩學派的代表性人物,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十分之大。
朱熹在十九歲這一年考中了進士,當上了知府。後來成為巡撫,做官清廉,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人物。
不過在生活中,朱熹可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他強佔了兩個尼姑。
兒子死了之後,兒媳婦還莫名其妙的懷孕 了,並且霸佔了故人的財產,朱熹可真是一位道貌岸然的代表。
除了朱熹以外,歷史上道貌岸然的偽君子細數起來,還有很多。
這些人裝出新世界,渣出新高度。
其中康有為就被稱為歷史上最道貌岸然的人,康有為是中國晚清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
康有為出生在官僚家庭,是戊戌變法的提倡者,也是梁啟超的師傅。康有為一邊提倡一夫一妻制,但是自己娶了很多的妻子,除此之外,戊戌變法失敗,自己潛逃,還騙取了大量的錢款,說是用於救國,實際上都是用於自己。
乾隆,王莽,郭沫若都被稱為道貌岸然者。
郭沫若文學家,歷史學家,1912年和第一任妻子結婚,可是結婚後不辭而別,第一任妻子一直替他贍養父母,隨後郭沫若又和安娜結婚。安娜為了郭沫若和父母斷絕關係,生了五個孩子,最後郭沫若不辭而別。安娜後來才知道他已有家室,再後來還追求了於立忱三年,等到生了孩子,郭沫若態度立刻就變了,還誣陷她。
這位女子最後選擇自殺而亡。
並非如此。
朱熹之所以被攻擊,跟他早年屢次攻擊主和的文臣武將們有很大關係,當時也有一些人主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主戰派被貶官以後,另一些人便準備隨大勢,當個「識時務者」,因此,朱熹在朝廷裡面成了孤家寡人,黨同則伐異,大家都主和,一人主戰,自然會被攻擊。
其次,朱熹得罪了當時的右相王淮和皇帝趙昚。朱熹本賑災有功,並親眼目睹災民流連失所,民不聊生。結果朝中大臣都是王淮黨羽,在災年連連為右相和皇帝唱讚歌,這讓朱熹很不滿,連上奏摺痛斥右相和皇帝之錯誤,引起了曾經舉薦朱熹的王淮之不滿。當朱熹彈劾唐仲友的時候,唐仲友全家都是體制中人,王淮也是唐仲友的親戚,正對朱熹的批評感到不滿的王淮藉機壓下了朱熹的數道奏摺。皇帝信佛教,也對朱熹批評佛教很不滿,加上別人在讚歌的時候朱熹總批評自己做的不足,便不再理睬朱熹的彈劾。
再次,朱熹得罪了後來的權臣胡紘。胡紘早年聽說朱熹的名聲很大,就去求學,當時建寧地區正顆粒無收,而朱熹和學生又是自耕自種,生活極為貧苦。胡紘覺得朱熹沒有給自己上酒,也沒有為自己的到來準備幾隻雞,遂憤而離去。後來滿朝都在攻擊理學,胡紘便憑攻擊理解不斷升職。但最後他寫了六大罪和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道貌岸然不在六大罪,而是放在後面,因為這些東西很容易查證真偽),但不敢發表,原因可能在於這六大罪裡面的罪有幾個是無中生有,還有幾個不敬皇帝不敬大臣這種,根本不能構成罪責。但是正好有個沈繼祖,胡紘便把自己的奏摺交給沈繼祖來發表,沈繼祖本想繼續升職卻苦於自己沒什麼門路,見胡紘這麼照顧自己便欣然接受了。這就是後世《三言二拍》所採用的內容(這本書作者很偏愛和尚、尼姑淫亂的事情,見到朱熹和尼姑的事情,當然不可能放過),作者又將唐仲友和嚴蕊演繹成了才子佳人的悲情傳奇。後來范文瀾根本沒考證真偽,就直接拿來用,所以當代很多人都知道這件事。
朱熹到底是什麼人,關鍵看他怎麼做!封事,這個事情在南宋是普遍的。如果你沒有機會和皇帝當面表達你的意見,你就可以寫封事,來表達你的政見。我想就朱熹而言,對他來講是需要勇氣的,因為什麼呢?因為孝宗皇帝不太喜歡他,特別不太喜歡他講的東西。他明明知道孝宗皇帝不喜歡他講的東西,他還要講,這就是勇氣。因為在「戊申封事」之前,他在春天的時候到杭州去,路上就有人和他講,說你這次去,不要再講正心誠意。因為他以前每次都是講《大學》,正心誠意,格物。這是什麼意思呢?讓皇帝加強自己的修養,看看皇帝的心正不正。他就是說皇帝的心不正,因為你的心不正,所以容易受到小人的影響,所以他講的這套東西皇帝不愛聽。三十幾歲他就講這個,三十三四歲,他見皇帝,就講這些東西,格物致知,就是說你陛下你要正心誠意。所以在戊申年去見皇帝的時候,有人就勸他說你講的東西是皇上最不喜歡聽的,你這次就別講了吧!他說,我怎麼能不講呢?不講就是欺騙皇帝,我要把我真正的想法講出來,如果我不講,就是欺騙,因此他就接著講。當時可能覺得講的不夠吧!回來在冬天就寫了這封封事。在這個之前,十年前,庚子年,他又有庚子封事,當然他那時講的具體的東西比較多,但也是一貫。所以我想,當時的士大夫批評皇帝並不奇怪,但朱熹是一個代表,因為他講的都是皇帝不愛聽的,明明知道皇帝不愛聽,他還要講。孝宗皇帝還算是不錯的,因為他的封事送到皇帝那裡時,已經是夜裡,皇帝還要起來把燈點亮,還要一篇篇看。看完之後雖然沒有那麼高興吧,我想還是有點感動,心想這個老頭,這位老臣,他還是為朝廷,為皇帝著想,所以還是受到一點感動吧!朱熹一生做了什麼?堅持道統論及其文化實踐的代表就是朱熹。朱熹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承意識,廣泛繼承了儒家的學術文化,在理學方面,有太極、通書解義,西銘解義,編訂二程遺書、上蔡語錄,作知言疑義,編近思錄、小學。在史學方面有八朝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伊洛淵源錄。經學方面有周易本義、啟蒙,詩集傳,主編儀禮經傳通解,指導書經集傳,終生作四書集注,或問,在文獻整理方面作孝經勘誤,楚辭集注、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陰符經考異等。朱熹的文化實踐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文化傳承與創新,他對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對四書的集結和詮釋尤花費了畢生精力,是文化繼往開來、傳承創新的典範,朱子在孔子以後於文化傳承方面作出了最大貢獻,這是近一千年以來無人可以與之相比的,是我們今天從事文化傳承的榜樣。朱熹對儒家思想的理解的確有所偏差,但是不能抹殺其為儒家文化傳承的巨大貢獻!更不能從其個人品行上來質疑其人!朱熹為正統儒家傳承人無疑!
首先謝謝邀請。
孫長老這樣說,我就真有一點不好說了。也沒有關係,老朽老實,我還是暢所欲言:我先把孫長老定語去掉。偽君子,言重。當然要比「滿口仁義道德、滿肚子男盜女娼」好的多。
朱熹,不管是褒貶,都是應該的。因為他雖說是:南宋理學家,是弘揚儒學的大師,後稱朱子、朱夫子。做過宋寧宗皇帝的老師。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人不是神仙,所以,錯也就在所難免。老朽認為:只要是活人都有錯,只不過是大小多少而已。為什麼有功高蓋主,功勞本來就大,再一吹捧,那還了得,有的必遭殺身之禍。雷鋒,王傑,焦裕祿,生前就很優秀,為什麼不樹立標杆,死了以後,才來總結,報道,宣傳,號召全國學習。因為人是有思想的,人的因素第一,活的思想第一。韓信要不是封了那麼多不死,他會自封三立青王嗎?這也是塞翁失馬,成也蕭何敗也何啊,最後被一個丫頭用稻羅簽戳死,因為他13歲也殺了一個無法殺死的人。所以我認為朱熹功過最多也只能是三七。朱熹,在農村稱朱子、朱夫子,聖人。別的不說,就治家格言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 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艷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 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求淑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這樣的句子,凡是讀書人都會。了不起啊。
我們再看看有史記載:朱熹,南宋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的知府、浙東巡撫,據說做官清正有為。堅持道統論及其文化實踐的代表就是朱熹。
朱熹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承意識,廣泛繼承了儒家的學術文化,在理學方面,有太極、通書解義,西銘解義,編訂二程遺書、上蔡語錄,作知言疑義,編近思錄、小學。在史學方面有八朝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伊洛淵源錄。經學方面有周易本義、啟蒙,詩集傳,主編儀禮經傳通解,指導書經集傳,終生作四書集注,或問,在文獻整理方面作孝經勘誤,楚辭集注、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陰符經考異等。朱熹的文化實踐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文化傳承與創新,他對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對四書的集結和詮釋尤花費了畢生精力,是文化繼往開來、傳承創新的典範,朱子在孔子以後於文化傳承方面作出了最大貢獻,這是近一千年以來無人可以與之相比的,是我們今天從事文化傳承的榜樣。朱熹對儒家思想的理解的確有所走偏,但是不能因為有過錯,就一概否認,老朽認為朱熹為正統儒家傳承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