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國名前趙、後趙、南涼、北涼,為什麼都帶有前後南北,當時就是這樣叫的嗎?


古代國號的命名大致可以分為:按部落(夏),發祥地(如陝西秦、河北燕、甘肅涼等),前朝國名(秦以後出現的秦、漢以後出現的漢等),前朝所封的爵位(隋、唐),讖語或古籍文義(元)。一般來說國號只有一個字,本朝可在國號前加「大」、「皇」等字,如大漢、大唐、皇明等。為了區別相同國號的朝代,歷史學家按照姓氏、時序、方位等加於國號前方便指代特定時期的政權。如宏觀上講秦漢,論及漢的某個時期時,國號前面加前、後以區分新之前的漢與新之後的漢,二十四史的命名上即為《漢書》、《後漢書》,這個時期的漢用、前後來區分。在具體的行文上會用前漢、後漢的稱呼,後來西晉滅於匈奴建立的漢,三國時期劉備又在蜀地建立了漢,五代時期又有劉知遠在晉陽建立的漢等等,漢只用先後來進行區分顯然已經不行了,為了將這些漢作統一划分,於是將劉邦建立的漢與劉秀建立的漢改作西漢和東漢,這一區分以建都所在地為標準。

一個政權的興起需要有一個國號,國號又寄寓了該統治者希望建立功業一統天下的理想,因此他們的國號只能是一個字。如前趙後趙、南燕北燕這種同時存在的政權,自然需要稱對方不是正統,總不能說「北燕你好,我是南燕」這類的話吧。就好比之前我們說朝鮮半島的兩個國家時說南朝鮮、北朝鮮,這樣的用語寄寓了一種二國終歸一統的意思,並且由北朝鮮來統一這樣潛在的期望,但後來我們跟兩個國家都建交、雙方難以短期統一,因此用朝鮮和韓國來區分,這是一種國家意識上的區分。不同的國家意識自然會有不同的稱呼,在英文中依然是South Korea和Nouth Korea,或者南韓、北韓,同樣也是在西方世界裡對南方政權寄寓期望的原因。

十六國時期一般分為兩個時期,以淝水之戰為分水嶺,大抵戰前的時期建立的國家少一些,戰後建立的國家多一些,建立的國家不止十六個,大抵重要的算作十六個,以下加粗的國號為史稱的十六國。

十六國前期

漢—前趙、後趙:匈奴人劉淵起兵建立漢,子劉聰繼位,劉聰死後,大臣靳准發動政變,殺調劉聰子孫。一些大臣擁立長安的劉曜為帝,改國號為趙,稱前趙(319-329)。同年石勒在河北稱趙王,都襄國(河北邢台),史稱後趙,雙方爭奪中原地區的最高統治權。

同期政權還有

張軌建立的前涼(301-376),都姑臧(甘肅武威)。

氐族李雄建立成漢(303-349),都成都。

鮮卑慕容廆建立前燕(337年 - 370年),都龍城(遼寧朝陽),後遷薊(北京西北)、鄴(河南安陽北)。

氐族苻健建立前秦(350-394),都長安。

北方統一於前秦。

十六國後期

關東地區:

鮮卑慕容垂建立後燕(384-407),都中山(河北定縣)。

鮮卑慕容沖建立西燕(385-394),都長子(山西長治)。

鮮卑拓跋珪重建代國,後稱魏(北魏,385-394),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

鮮卑慕容德建立南燕(398-410),都廣固(山東益都)。

漢人馮跋建立北燕(409-436),都龍城。

丁零翟氏在滑台(河南劃縣)建立翟魏(388-392)。

關中地區:

羌族姚萇建立後秦(384-417),都長安。

匈奴赫連勃勃建立夏(407-431),都統萬(陝西橫山)。

河西走廊:

鮮卑乞伏國仁建立西秦(385-431),都苑川(甘肅榆中)。

氐人呂光建立後涼(385-403),都姑臧(甘肅武威)。

盧水胡沮渠蒙遜建立北涼(397-439),都張掖。

鮮卑禿髮烏孤建立南涼(397-414),都廉川堡(青海樂都)。

漢人李嵩建立西涼(400-421),先後都敦煌、酒泉。

此外也有其他政權,如冉閔建立的魏等等。

北方統一於北魏,北魏這個國號用以與三國魏與北魏分裂後的東、西魏區分。


這些國家當時稱呼都很單純,或「趙」或「燕」或「秦」或「涼」——個別的加個「大」字以示威武,比如後涼稱「大涼」,後秦稱「大秦」,成漢最初叫「大成」,劉勃勃的國號叫「大夏」。但因為該時期國號大量重複且頻繁交替容易混淆,後人為了方便區分才加了前綴。

加「前、後」是為了區分國號相同、在某一時間段或某一區域內影響力大且存在時間差的國家。比如前、後趙,前、後秦,前、後燕和前、後涼。

氐族的前秦和羌族的後秦都在三秦之地關中立國,因而國號都叫「秦」——其中羌秦叫「大秦」。羌秦建於氐秦崩潰之後所以稱後秦,氐秦也因而稱前秦。前秦既區別於後秦,也區別於周朝時的封國和秦帝國。

慕容氏的發家地遼西屬於燕國故地所以定國號為「燕」,後來被前秦吞滅。前秦崩潰後慕容垂又在故地復國,因而稱為後燕,之前的燕國則稱前燕。同樣,前燕也是既區別於後燕也區別於周朝的諸侯國燕國。

前涼、後涼都是以姑臧(今甘肅武威)為中心在涼州建立的政權,國號也都叫「涼」——後涼叫「大涼」,中間隔了個前秦,因此也以前後加以區分。

加「前、後」的國家一般不並存,但前、後趙是個例外,二者一度並霸北方10年。前趙屬於匈奴漢國的延續,之前已經存世十幾年,後趙滅前趙後也繼續存在了二十多年,如此便有了時間差,因而立國早幾個月的劉趙被稱作前趙,石趙稱為後趙。當然,前趙的前也是為了區分古趙國。

加「南、北、西」方位是為了區別於國號相同且並存於世、建國時間相對較早而又強大的政權。比如南涼、北涼、西涼區別於後涼,西秦區別於後秦,西燕、南燕區別於後燕,北燕區別於南燕。

南涼、北涼、西涼脫胎於後涼,因而以姑臧為中心按方位加以區分。西秦建國時間比後秦稍晚,實力和影響力卻差很遠,還一度被後秦滅國,因此以後秦為坐標稱為西秦。當然,西秦的「西」也有居於古秦國西部的原因。

慕容垂建後燕時,慕容泓、慕容沖哥倆也打著燕國旗號復興,因存世較短且被後燕所滅,以後燕為參照稱為西燕。後燕被北魏一分為二後,慕容德南下滑台——後遷廣固建國,被稱作南燕。馮跋、高雲取代後燕後沿襲了國號,又居於南燕之北所以稱北燕。

十六國時期國號比較特殊的是成漢和大夏。成漢的「成」並不修飾「漢」,而是前期叫「成」後期叫「漢」,為了與匈奴漢國區分統稱成漢——也區別於三國時的蜀漢。劉勃勃定國號「大夏」是自詡為夏朝夏後氏之後,這個當時沒有重疊。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國名很多都有"前後南北",當時就這樣叫嗎?

首先回答是還是不是,當時並沒有這樣叫,都是叫自己為「趙」、「燕」這樣,這是後來的史書為了讓人們分清這些國家而叫的,也不是今天才開始。前後南北只是很簡單區分它們建立的前後關係和地理位置上的南北。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不同的人,沒有血緣關係、甚至沒有民族關係,但是為什麼國號取來取去都是那些字呢?

這就要考慮到中國古代各個地方勢力一般起兵獨立時,都喜歡按當地在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的國號來起名。

比如,在今天長安一代,那時秦國的地盤,那麼在這裡起兵、佔據這裡的勢力一般都會叫秦,那麼那時候就有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羌族姚萇建立的後秦;現在甘肅一代,古代叫涼州,所以那裡的勢力就叫涼,先建立的就叫前涼,後建立的就叫後梁,在南邊一點的就叫南涼,北邊一點的就叫北涼。


推薦閱讀:

TAG:五胡十六國 | 文化 | 歷史 | 中國古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