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朱熹這個人?


朱熹是南宋時期的著名學者,提出了一套理學的哲學體系。他的祖籍是徽州婺源人,父親在福建做官。 1130年,他出生於福建。他的著作非常豐富,主要有《周易本義》、《四書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文集》、《朱子語類》等。

從學術淵源上看,他繼承了北宋五子——周敦頤、張載、二程和邵雍的思想,提出了「理」和「氣」的關係的理論。他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是「生物之本」,氣是「生物之具」。這就是說:天地萬物的生成,要有理,也要有氣。理是產生萬物的本原,氣是構成萬物的材料。

「理」究竟是指什麼呢?朱熹說:理是「超然於萬有之上,廣大無邊」理充塞於宇宙,無處不在。他把「理」和封建倫理道德聯繫起來,認為理就是「仁、義、禮、智」。「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三綱五常是先天就有的。朱熹認為理是永恆不變的,「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是在這裡。」所以他說:「綱常萬年,磨滅不得」。可見朱熹講的「理」,就是指絕對精神,就是「道」。這套關於「理」的理論,歸根到底是為了維護倫理秩序,也就是維護正在走向衰敗的南宋王朝。

「氣」又是指什麼呢?朱熹說:「氣則為金、木、水、火」,是構成萬物的材料,「五行陰陽七者滾合,便是生物底材料」,也就是「器」。

理和氣的關係,也就是指精神和物質的關係。朱熹雖然也說理和氣「此本無先後之可言」,但是他接著又說:「必欲推其所欲來,則須說先有是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這就很明確地表達了他的哲學觀點,就是:理在先,氣在後,理生氣。這是唯心主義理論。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承認宇宙是客觀存在著的,是由陰陽二氣演化而成的。他認為宇宙形成的過程,由氣體而凝聚,由流質體慢慢地冷卻,「便結成個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只在外常周環運轉,他便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朱熹認為地球是圓形的,地球在宇宙之中;又認為「月之黑暈,……其光者,乃日加之光耳,他本無光也。他判斷月光是日光的反射,這些認識都有它正確的部分。這是朱熹在當時南方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對天文學作出的貢獻。

在認識論方面,朱熹論述了知和行的關係。他提出三點:知先於行;行重於知;知行為一。他講的「知」,偏重於對倫理道德的認識;「行」就是按照倫理道德去做。他注重「行」,是教人遵循倫理道德,即「仁、義、禮、智」那一套去做。朱熹說:「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以達到知行「為一」。他的知行觀,並不是教人通過社會實踐去認識客觀事物,而是教人去追求「天理」。朱熹認為人性中有「天理」和「人慾」的對立。「天理」是至善的,「人慾」是萬惡的,因此要「存天理,滅人慾」。


-1-功者

朱熹的學說是圓融的,而且階進有次,適合一般學人日常精進。

-2-過者

他的「道統」說,被皇權利用。不過,這也算不算他的過錯。


推薦閱讀:

TAG:朱熹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