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老子的《道德經》開篇之語,也是全書的總綱。

有書君認為,第一個「道」和第三個「道」的意思,指的是宇宙的實質和本源。第二個「道」則是說明、解說的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說: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都不是永恆的、終極的道。

在老子看來,道是微妙深奧、玄之又玄的。正所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對大道都持有不同的看法。

要想跟人家交流吧,有時候,這種感覺還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況且,我們身處各個不同的人生時期,對「道」的理解和體悟,或許也不盡然相同。這實在是需要我們窮極一生去探索和發現的。

在這裡,有書君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道」的特性。當然,故事不見得真實,姑且當作笑話來聽吧。

相馬專家伯樂,他非常善於觀察馬的秉性和特點,總是能夠一下子從一大堆馬群中辨識出哪匹馬品質優良,具有千里馬的潛質,而哪些馬又只是資質平平,不堪重任。

這種能力,除了靠日積月累的觀察積累,更多的還是一種天賦。倘若一匹千里馬能夠從伯樂手中脫穎而出,對馬和伯樂來講,無疑都是一大幸事。

可是,這個相馬的本領固然了不得,但光憑伯樂一人,窮極一生也不能發掘出多少良馬呀。於是,伯樂決定著書立說,專門講講如何相馬的事,讓更多的人習得這門本領。

作為伯樂的兒子,近水樓台先得月,子承父業,該是理所當然的事了。至於如何相馬,他可是一點經驗都沒有,可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現在不是有了父親的專著《相馬經》嗎?如此一來,不用父親教,只要按照書中的描述,按圖索驥,不就OK了嗎?

於是,伯樂的兒子拿著書興沖沖地出門了。他首先在書中看到了一條重要的描述:「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額頭高,眼睛大而有光,蹄子像堆起來的酒麴。」

看到這裡,他恍然大悟,原來相馬是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啊。

不大一會兒工夫,他就回家了,興奮地對父親喊:「快出來看,我找到千里馬啦!」

伯樂一看,兒子帶回來的居然是一隻青蛙,他頓時感到啼笑皆非。兒子卻振振有辭地說:「它不是很符合千里馬的特徵么?高額頭、大眼睛,只是蹄子不是很符合罷了。」

這則故事應該是人們杜撰出來博得笑聲用的。即使再笨的人,也不會將青蛙和馬混淆為一體吧。

但通過這則故事,也從小處說明了「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理。很多事情,除了要靠理論知識來支撐,更多的需要個人在社會實踐中慢慢感悟。

能夠明白說出來的道理,不一定就是他人所理解的東西。

在老子的理論中,「常道」指的應該是宇宙的本體,是世界萬物的由來之源。它的變化規律是難以用語言和文字來形容的,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

在這個過程中,它又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所以也無法描繪出具體的形象。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不可言說。

人類,作為茫茫宇宙中的一個小小的分子,對未知的世界應該永遠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妄自尊大,自以為已掌握了無窮宇宙之奧秘的人,最終勢必會遭到沉重的打擊。

只有以全部的身心進行修行的實踐,才有可能與天地大道合而為一,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就是有書君所理解的「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意思。

不知您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一起來討論。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周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復: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現在通行的《老子》本是:道,可道,非常道。

帛書《老子》本是:道,可道,非恆道也。

我先直接給出答案,這句話的真實含義:

道,是可以言說的,可以用語言描述道,但用語言描述的道,並不是那個,不是那個真正的恆在的道。

有人說,道不可言說。

這是錯誤的,與老子的第一句話相違背。老子認為可以用語言描述道,只是任何語言都無法精確地描述道,名實不相符、不相稱。語言是名,道是實。

語言和大道是不相稱的,但可以用語言相似地、模糊地描述道。

佛教唯識宗的大論《瑜伽師地論》也說:不可言言亦被遮止。

遮止就是否定。

「絕對真理是不可言說的」這句話也是被否定的。

老子這句話涉及中國先秦哲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名實關係是怎樣的,真正的實是什麼?

西方哲學也有唯名論和唯實論,與中國哲學的名實論,有內在的關聯。

1,古文字學的考察

帛書《老子》,為何是「恆」,而不是現在通行本的「常」?

因為秦始皇下達禁書令後,漢高祖劉邦繼承了禁書令,漢初仍然是禁止挾書的。漢惠帝雖然不惠,但他卻聰明地廢除了挾書令。

到了漢文帝時,就有大量的人獻書給朝廷。漢文帝名叫劉恆,要避諱,獻書的人把「恆」改成了「常」。

兩字的含義類似(但不相同),讀音也類似。常的聲母現在是ch,恆的聲母是h,但古無舌上音(清朝錢大昕),ch是舌上音,古代中原漢語沒有ch,古代的常、恆發音類似。

從小篆的「恆」看,左邊是一個心,右邊是河的兩岸,中間一艘擺渡的舟。

所謂的恆,並不是凝然不變的常,而是心在看那永恆擺渡的舟!

恆,是有變化,有心靈觀察的。

但「常」沒有這些含義,所以這個避諱,導致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卷七】【巾部】常

下帬也。從巾尚聲。裳,常或從衣。市羊切。

常本來是指下裳的一種,是衣服的一種,被假借來用於表達凝然不變。

甲骨文的「道」:是一個人的眼睛、腳在十字路口,表示行走的正確的道路。 後來引申為宇宙萬物的道路,總規律之本源。

甲骨文的「德」:也是在十字路口,一個眼睛的視線是直的,視線上面加了一個會意的點,表示找到正確的道路。

找到正確的道了,就是德。

金文的「得」:在十字路口,手拿一枚黃金貝買東西,也算得到了。

2,如何踐行「道,可道,非恆道也」

老子其實在五千言透漏過,怎麼通達大道。是禪修,當然老子沒有禪修這個詞,這個詞是佛教用詞,原來是梵文禪那。

但老子的修行方法本質和禪修是一樣的。

老子的禪修方法就是恍惚!

《老子》: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

恍惚本意並不是稀里糊塗。

恍,是心靈的智慧之光。

惚,裡面有勿,勿我,是要放下你的種種成見。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莊子把恍惚進一步詮釋為心齋坐忘。

《莊子》: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簡單說,心齋就是恍,通過讓心靈齋戒,讓心靈專一,發出智慧之光;坐忘就是惚,就是放下你的成見。

這裡只簡要說說,具體講解要花很長時間,請關注我,或私信我。我以後會在頭條開專欄講解相關內容。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本文為原創,如果覺得有點意思,敬請點一下關注並點贊。


《道德經》中的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

其中第一個道是名詞,第二個道是動詞,第三個道也是名詞。

翻成現在的白話就是:道如果能說出來,那就不是真常之道。

這句話在說明啥,說明古代聖賢老子所說的道,是我們認為「脫離了物質世界的意識」,這種意識並不依賴於客觀物質,所以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

比如舉例說,我們從小就學習的古詩,其中詩仙李白描寫景色的古詩,《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詩是李白當時隱居廬山時,看到廬山瀑布雄起壯麗的景色,有感而發寫出這首流傳千古的七言絕句。

李白只能用這種方式描寫景象,抒發情感,通過詩中的意境,讓後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但是無論怎麼樣的描寫,多麼的接近"身臨其境"。和我們自己親身親臨去廬山走走,親眼去看看廬山的雄偉壯麗的景色,感受周圍的風景。那種感覺絕對是不一樣的。

所以老子說的意思,就是這個世界上,語言,文字,圖畫,都只是一種表達方式,用這些表達方式來描寫「道」是不準確,不完全的。所以「道」是表達不出來了,只有自身去感受,感悟,才能明白「道」中所說的道理。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對於持不同觀點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首先可以肯定「道可道,非常道」這是老子在解釋老子自己認為的「道」的含義,「道」到底是什麼的意思?因此,老子才說了「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來解釋。順著這個意思,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字面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被簡單的解釋道(說)出來的,那麼這個」道「就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三維立體曲面的「道」,用我們人類的平面(二維)語言表述只能說出「道」其中的一個平面(方面),要完全說清楚要說上無數個平面(方面),用無數個平面去接近這個三維立體曲面的「道」,因此,在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真正的」道「只有自己去實踐自己去體會」道「的各個方面,你要將自己理解和體會的」道「說出來,給別人聽,你自己也無法說清楚,別人也只能聽進一個方面。例如:常有師傅帶徒弟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師傅只能教你一個方面的道理,要掌握真正的本事、其他道理,必須自己去體會,用自己悟性修行,別人無法給你幫助。還有比如,一個了解孩子的母親,只要孩子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就知道孩子真正的目的是什麼,而外人根本無從知曉。這說明母親在日常生活教育孩子中已經掌握孩子真正的個性,即接近了這個」道「,所以才會如此,如果要母親說出其中的道理,她能說嗎?根本說不完,她是用心去貼近這個孩子的心才悟出了這個」道「,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對於老子為什麼說「道可道,非常道」。另有一個猜想,老子可能來自高維度(四維宇宙空間)的,在他眼裡,三維空間的」道「看得明明白白,里里外外都清楚,用他的三維語言,人類無法理解,而用人類的聽得懂的二維語言又解釋不清楚。所以他說「道可道,非常道」還有這層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判斷的規律,不是永恆的規律。從哲學角度來說,「道」是一個終極概念和最高範疇。它是包括一切事物的創造和演化的根本規律。所以,人的思維能力只能在「道」的自然和諧(或平衡公理)前提下來認知世界。也就是說,「道」是不能定義的。如果要用到「道」這個概念,只能說道是什麼,而不能說什麼是道。比如:「《易》以道陰陽」(道就是陰陽);《聖經》要傳道,「道」就是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道就是知識)。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老子》開篇即說: 「道可道,非常道」。後人在詮釋這句話時,產生了歧義。在北宋以前,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詮釋:

(1) 道若可以言說,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

持此種觀點的人為《老子》注家的主流。從戰國末期的韓非,到西漢嚴遵、東漢河上公、魏晉時期的王弼、唐代的成玄英、陸希聲等人,都主張道不可言說。

(2)道可以言說,但不是人間常俗之道。

(3)道可以言說,但道非恆常不變之道。

我持第一種觀點。「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支配天地自然、人類社會的規律,「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道德經》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西方哲學中有個「邏各斯」的概念,我們可以藉此輔助理解老子的「道」的概念。對於世間萬物,我們需要用語言來理解和溝通,但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充分用語言表達出來,有些東西只能從某些方面去描述和顯示,卻不可能完全解釋說明出來。如《老子》中有一處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首篇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簡單釋義:

道 即:天地萬物從無到有由始至終全過程的簡喻。可道 即:可說,亦即:可以相對論說其過程。常 即:恆定不變。非常 即:不是恆定不變。非常道 即:不是一成不變的過程。名 即:賦之於名。可名 即:可賦予相應名義而言說。非常名 即:不是一成不變的賦名和恆定不變的定義。也就是說賦予的名義是會隨萬物的演繹過程而發生相應的變化。無名天地之始 即:不可見說不清無以為名的,是先天地而存在的,也是天地演變的根本初始。有名萬物之母 即:能觀隨變化並賦予名義闡釋的,是孕育萬物的開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即:因此,在靜觀中保持無為無念無主觀驅使,就可以觀察天地萬物於最初窈冥恍惚中生髮的微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即:保持關注觀隨萬物微妙生髮的過程,就可以知其演變的效果。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即:這兩種說法都是同在無為靜觀中的觀察,不同觀察效果的名義。同謂之玄 即:同樣都是微妙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即:無限微妙中的微妙,就是萬物變化的開始。

通俗解說:

道是指天地萬物演變由始至終的全過程。這個過程是可見可以相對論說的,但不是一成不變的。所有事物的演繹變化的過程,都是在不間斷的微變漸變的演繹過程中,不斷的持續發生變化的。任何事物由始至終的演變過程,都可賦予一定的名義。所賦名義的內涵,也非恆定不變的。任何事物由始至終的演變過程,其相應的現象與實質,也都在不斷的演繹中發生變化。故所賦名義的內涵也會隨之變化。(如老子所觀天地始於混沌一氣,於窈冥恍惚中見成象成物。是謂天地之初的天之道。而人生之初及至老終的過程,即謂人之道。其全過程都可賦予名義相對予以說明,但那是持續不斷的成長變化過程,不是恆定不變的。人生之道,就是由孕育出生到不斷成長直至走向衰老死亡,並隨之產生不同名相意義的過程。決非是一成不變的!)不可見,無法賦予名義而說的是生化天地的原始之初。可見可賦予名義而演義的,就是可見形態演繹的萬物之始了。因此,保持無為無念無主觀驅使的靜觀,就可直觀萬物之初的微妙生髮。保持關注觀隨其微妙生髮之初的演繹變化,就可知其演變的趨向和結果。這是同一個靜定止觀狀態下的不同觀察效果。同樣都是極致微妙的演繹。這無限微妙中的微妙,就是萬物生化演變的開始。


這句話沒有那麼神秘,很簡單,「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道」是可以敘說的,但是不能用普通的語言描述,只能用非普通的語言描述。普通的語言是指老百姓的語言,非普通的語言是指哲學語言。

在哲學史上,老子可以跟西方的任何一位大哲相媲美,因為他們都追究事物的終極,針對的基本上是同一個問題,世界是如何產生的?世界的本源是什麼?古希臘哲人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或火或氣或原子,老子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道」在甲骨文中的象形表達是左邊劃一直線加個岔道,右邊是人的臉,上部表示頭髮下部表示一個鼻子,鼻子下面加個腳印,「道」的意思是:站在筆直的大道上能看見人的臉。因為老子很難用普通的語言解釋世界的終極原因,所以只好借用了這個「道」字。

西方人追究事物的方式是,先做個假設,然後證明。比如: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然後用一系列證據證明原子是如何產生、形成以及內部結構,而且這種證明大多是思想邏輯證明,因為原子用肉眼根本看不到。老子的「道」也是看不到的,不僅如此,老子還用動物的子宮表示「道」的玄遠,即甲骨文的「玄」字,其實是嬰兒的臍帶的象形符號。老子用「道」做假設,它是世界的本源,它產生了萬物,它看不見、摸不著,神秘而莫測。老子與西方哲人唯一的不同是,只有假設沒有證明。但這一點都不影響他的偉大。

老子不僅講「道」,他主要講「德」。「德」字在甲骨文中的象形表達是左邊也是劃一直線加個岔道,右邊的上部是人的眼睛加個指示符號,下部是個心字,意思是在筆直的大道上順道而行。「道德經」的意思就是萬物皆順道而行。大家都知道易經中講天道、地道和人道,老子講人之道是指人的行為要遵循一個規則,這個規則就是天之道,即人之道的規定者是天之道。只有把天之道弄明白了,才能通曉人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

可以用來遵照執行的規律,並不是永恆不變的。

第一個道是指世界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規律不是永恆不變的,因為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第二個道是遵循的意思,是指按照規律辦事;第三個道也是指規律的意思。

非常道,另有一種版本,就是帛書甲乙本中寫的是「非恆道」,就是說常的意思是跟恆相通的。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可以用來遵照執行的規律,並不是永恆不變的。

比如說,我們現在能想到最永恆的東西是什麼呢?有人會說鑽石,因為電視上經常有廣告說鑽石代表永恆,代表愛情。但事實上鑽石就是金剛石,是大自然中的碳元素經過千萬年沉澱後形成單質晶體。說它代表永恆,只是相對於人的生命來說算得上永恆,相對於地球、宇宙的生命,它又能算得了什麼呢?在道家的學說中,道是世界萬物運行的規律。而佛家,是用空來作為宇宙萬物的實相。

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

這句話出自於道家,但是佛家也有相似的道理。佛家的經典《金剛經》中,佛祖說「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像這種「說(言)……即非……是名」的句式多次出現。佛祖還說「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意思是說佛法就像是渡河的竹筏,渡過這個河以後,到達彼岸了,就可以把竹筏放下了。你所悟到的道跟別人悟到的道可能本質上都是一樣的,但說出來的道理可能就大相徑庭。比如佛家經常說的「無常」,其實本質就是說:真理是無跡可尋的,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道可道,非常道」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

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規律,要因時因地因人而做出一定的修正;認識事物不但要看到事物的表面,也要看到事物的本質。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應是天地萬物之道,第二個道是動詞是說用言語說出的意思。非常道是說如果說出來就不是永恆不變道了。道是老子硩學體系中的最高範疇。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理解,看法各有分歧。有人看它是唯心的有人看它是唯物的。也是道德經的總提綱。

道是極抽象的,視而不見而有無所不在的客觀精神實體。它即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同時也是萬事萬物發展變化的內在的普遍規律所在。在現實生活中仔細去體會,古人的天氣諺語就有道的痕迹。比如說雲行東車馬通,雲行西雨凄凄。你用心去觀察去體會還真是很靈驗的。和五行是相通的,我曾用五行去解釋,東方屬木

木能生風,風能刮雲,故說天氣放睛

。西方屬金,金能生水,故要下雨。

再如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我仔細觀察了幾年都想當正確的。我由衷感到勞動人民智慧是無窮的。

無論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道是永遠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的。可你有不能用具體的言語形容出來,就是道玄妙之處。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人世滄桑,世事更替,可變是世道人心,不變的是道的根源亘古常新。

正是:凈心修道道本空,

大道自蘊天地中。

道能道出非好道,

道不道出是真蹤。


推薦閱讀:

TAG:老子 | 道可道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