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中子星在1.2億光年前就合併了,現在才到達地球嗎?
首先,光年不是時間單位,而是長度單位。由於光速並非無限大(每秒大約30萬千米),並且又是宇宙中的速度極限,所以天文學家用光速作為基礎來定義光年。一光年表示光傳播一年的距離,即光速乘以一年(365.25天),所以一光年約等於9461萬億千米。光年雖然表示距離有多遠,但我們也能從中獲取時間的信息。例如,夜空中最明亮的恆星——天狼星,它距離地球大約8.6光年,這就意味著天狼星發出的光在太空中傳播了8.6年的時間才到達地球,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是天狼星在8.6年前發出的光。
此外,還有個地方再糾正一下,不久前探測到的兩顆互相碰撞的中子星距離我們大約是1.3億光年,位於NGC 4993星系中。這兩顆中子星在碰撞的過程中激起了時空漣漪,引力波被釋放出來。由於引力波的傳播速度也是光速,所以引力波在空間中傳播了1.3億年的時間才到達地球。也就是說這兩顆中子星在1.3億年前就已經合併了,只是這起事件距離我們太過於遙遠,等到信號傳遞到地球時已經過去了1.3億年。
對於距離地球相對較近的天體,我們可以認為距離多少光年,就意味著我們看到的是多少年前的天體。然而,對於距離地球十分遙遠的天體,就不能這麼認為,這是因為宇宙空間正在膨脹,遙遠的天體遠離地球的速度很快。例如類星體ULAS J1120+0641,它發出的光在空間中行進了129億年的時間才被我們接收到,但由於宇宙空間的不斷膨脹,這個類星體目前與我們相距並不是129億光年,而是達到了289億光年。
中子星(neutron star)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重力崩潰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質量沒有達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恆星在壽命終結時塌縮形成的一種介於白矮星和黑洞之間的星體,其密度比地球上任何物質密度大相當多倍。
絕大多數的脈衝星都是中子星,但中子星不一定是脈衝星,有脈衝才算是脈衝星
10月20日電 中子星引力波事件是近日天文物理學領域的「大新聞」,伴隨中子星相撞產生的黃金等超重金屬也成為普通民眾熱議的話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網站日前就發布了中子星碰撞時產生的超美粉色雲團照片,重點是,這裡面包含超級多的黃金和鉑金!
NASA發布了中子星相撞時產生的粉色雲團。
當中子星碰撞時,高溫高密度且不斷膨脹的碎片雲從兩個中子星上剝落,形成了圖中粉色的雲團。在這個雲團中,形成了大量的宇宙超重金屬,其中包含相當於數百個地球質量的黃金和鉑金。
據悉,這起雙中子星碰撞事件,發生於距離地球 1.3 億光年的長蛇座南部。碰撞產生的美麗粉色雲團,就如同宇宙上演的一場絢麗「煙火表演」。
碰撞將「煙火」拋向全宇宙,雲團中的黃金和鉑金也被拋向太空,在未來的漫長時間裡,這些黃金和鉑金可能會成為某個星球上的珍貴寶藏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觀察到這碰撞是發生在1.3億光年外,意思就是光到這個地方要走1.3億年,那麼這個碰撞是發生在現在,還是1.3億年前?簡單的例子,譬如你看見一輛車翻車了,距離夠近在你眼前,你可以判斷是當時就發生的。那如果這個距離足夠遠,員到無法想像,比如這個翻車發生的地方在銀河系之外。那麼當你看到它的時候,它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呢?、
中子星是除黑洞外密度最大的星體(根據最新的假說,在中子星和黑洞之間加入一種理論上的星體:夸克星),同黑洞一樣是20世紀激動人心的重大發現,為人類探索自然開闢了新的領域,而且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之一。
中子星的密度為每立方厘米8×10的13次方克至2×10的15次方克之間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為8千萬到20億噸之巨!此密度也就是原子核的密度,是水的密度的一百萬億倍。對比起白矮星的幾十噸/立方厘米,後者似乎又不值一提了。如果把地球壓縮成這樣,地球的直徑將只有22米!事實上,中子星的密度是如此之大,半徑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質量就與太陽的質量相當了。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