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教子三遷怎麼回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小時候的我是背著《三字經》長大的,想必大多數人都會背《三字經》開頭的這幾句。丫丫牙牙學語的孩子,也適合學,因為每句就三個字,順口且好記。

在中國古代相夫教子是女性的一種美德,也是我國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說到教子,古往今來「孟母教子」已經成為人們教子的典範。了解「孟母教子」故事的人都知道孟母教育孩子有方法,有耐心,有責任心,有愛心,言行舉止以自身為範例,諄諄善誘教導孩子一步步走向成功。孟爸早年過世,年幼的孩子失去了爸爸,就成了單親家庭,所以,孟子是由媽媽一手帶大。關於孟爸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孟爸喜歡外出遊學,常年不在家,所以孟媽挑起了教育孩子的重擔。不管哪種說法,「孟母教子」的故事充滿了「勵志」性,的確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

歷史記載,孟媽在懷孕期間就已經對孟子進行胎教了,並且很重視,每天要求自己語言要和善柔美,待人要親切溫和,做事要有始有終。聽到這些你是不是和我一樣驚訝,以為孟媽穿越了,曾認為胎教是現代人類的專利版權,沒想到是我們古代大文豪的媽媽留下的育兒寶典秘籍。

漢代劉向《列女傳·母儀篇》記載:孟子在小的時候和她媽媽一樣高智商,但情商卻不抵她媽媽。雖然聰明又有天資,但愛調皮且貪玩。其實,調皮貪玩這些都是孩子共性,做家長的不必過於糾結。可是孟媽卻不這樣認為,她認為孩子必須得管教,不然任其發現下去難以成才。

話說孟媽為了讓孟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毅然決然地搬了三次家。第一次搬家是因為,孟子的家居住在一片墓地附近,孟子經常看到有哭喪的人叩頭祭拜,調皮的孟子覺得新鮮好玩,於是就在家裡模仿,又是叩頭,又是跪拜,還時不時的痛哭流涕,孟媽媽看到後,不禁搖頭嘆息,嘴裡念念叨叨的說著,一定要找一個更好的環境,離開這裡。

於是,第二天孟媽就不辭勞苦地把家搬到了集市旁邊。不久孟媽又發現孟子學著集市上做生意的人賣吆喝,模仿客人討價還價,有模有樣的學屠夫殺豬宰羊。孟媽看在眼裡,心卻如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著急。孟子把這一切都當成遊戲來玩,完全出於孩子的好奇心,這也正印證了孟子天資聰明,做什麼事情一看就會,有很高的模仿性。

孟媽還是搖頭嘆息,既然你這麼愛模仿學習,這次我把家搬到學堂附近。果不其然,孟媽的眼光是雪亮的,頭腦是睿智的,自從家搬到學堂附近,孟子從此天天跟著老師學習禮節和知識。在家對媽媽也行禮節,並和媽媽一起討論學堂里發生的趣事,還時不時的學著老師的樣子教導媽媽,指出媽媽的錯誤。此時的孟媽心裡樂開了一朵花,她認為這才是孟子該學習的,這個居住環境還不錯,就安定下來再也沒有搬過家,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

事實證明,孟媽把家搬到學堂附近定居下來是對的,「學堂附近」四個字,在腦子裡打個轉兒,這不就是我們現代的學區房嗎?選擇居住在有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所見所聞不同,感知也就不同,受的熏陶也就不同。良好的氛圍對孩子學業有著潛移默化的推進作用。不得不佩服孟母媽的高情商和高智商啊!


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現在的山東省境內)。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學別人在墳前哭。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玩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了環境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與學習的重要性。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如果長期處於懶散消極的環境中,這個人也會慢慢變得消極。反之亦然。這個故事很好的詮釋了為什麼無數的家長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的學校而不惜一切代價。


穿越到戰國,看孟母如何3次搬家尋找學位房!

現在小學生都要會背《三字經》,裡面有一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說得就是古代孟母三次搬家,為孟子找學位房的故事。

1、孟母購買史上最早的學位房。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鄒國人。孟子的父親是一位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他為了求得更大的發展,拋別嬌妻稚子,遠赴宋國遊學求仕,卻不幸得病早死了。從此,孟子和母親成了孤兒寡母。但孟母下定決心,無論生活再苦再累,也要把獨生兒子孟子教育成對社會有用的讀書人。孟母對孟子期望值很高,但這時候孟子還是個孩子,對外界新事物比較好奇,喜歡去模仿。剛開始,孟母只能租別人家的房子。第一次孟子住在墳地附近,孟子就經常學著別人做喪事的樣子。孟母很擔憂這樣下去的結果,很可能孟子長大後成為專門搞婚喪嫁娶的禮儀先生。這可不行,得換一個環境,孟母趕快搬了家。接下來,孟子與一個屠戶為鄰,孟子又學著屠夫的樣子。這次孟母更著急了。孟母不希望孟子將來成為殺豬宰羊的屠夫,這離她對孟子知識分子的目標太遠了。孟母見勢不妙,趕緊再次搬家。第三次住在一個私塾旁邊。私塾就是古代的學校。這次孟母終於給孟子找到了合適的家,從此孟子走上了學習知識的正軌。孟子這回住的房子,可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學位房了。在這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2、孟子不負母親期望成為古代聖賢。

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真是煞費苦心。好在戰國時期的學位房雖然貴一些,但還不是天價,孟母辛苦一些還能承受得起。古代戰國時期也存在教育資源嚴重不平衡的現象。當然,學校旁邊的房子,不論是房價還是房租,肯定要比其他地方的更貴。貴就貴一點吧!為了孟子的將來,孟母願意為孩子多付出一點銀子。不就是多納幾雙鞋底嗎?幾經周折,孟母終於為孟子找到了合適的學位房。孟子也沒有辜負母親的用心,經過努力成為中國古代一代聖賢。

3、孟母三遷說明環境是孩子成長重要的外在要素。

雖然環境只是孩子成長和學習的外因,但卻是非常重要的外在要素。孟母三次搬家尋找學位房,就是想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一個有利於健康成長的學習環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通過她豐富的人生閱歷知道這個道理。住在私塾旁邊的孩子即使沒有考中狀元,但是他的言行舉止絕對會比從小混跡在魚龍混雜社會環境的孩子要好得多。一個有良好風氣的社會環境,可以對孩子形成約束和規範,為孩子指引正確的方向。

4、學位房價太高,恐怕現代寒門難出貴子。

不過,孟母如果生活在現在,依孟母的收入情況,恐怕她已經買不起天價學位房了。她也只能望房興嘆了。這樣孟軻就很難成為「孟子」了。當代的寒門孟母,很難承擔得起高高在上的高價學位房了。孟子這樣的人才,也已經很難誕生於普通人家了。這是「古代孟子」的幸運還是「現代孟子」的悲哀嗎?

你認為天價學位房下,現代寒門還會誕生古代孟子這樣的人才嗎?


提起孟母三遷的典故,讓我先介紹一下孟子是何許人。孟子:名軻,戰果時期鄒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繼孔子之後,儒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史稱亞聖。著有儒家經典《孟子》。

孟子幼年喪父,他的家距離墳地很近。孟子每天看到到墳地祭奠的人們,就也學他們燒紙、磕頭、哀嚎。孟母看到這種狀況,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看到集市上的商販吆喝叫賣,孟子也學他們的行為。孟母看到這種情況,還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就把家搬到學堂附近。孟子每天聽到從學堂傳來的讀書聲,他也跟著讀起書來。看見學堂的人們見面,都是作揖行禮,他也跟著學。孟母覺得在學堂附近居住,很利於孩子的成長,就在這裡定居了。

孟子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文環境,社會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很大的示範作用。正如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孟母把孟子培養成一個了不起的大學問家,孟子的學說對當時和後來的儒學發展起到奠定基礎的作用。

孟母也成為中國歷史上教育孩子的典範。


推薦閱讀:

TAG:育兒 | 孟母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