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地大物博,有哪些很有地域特色的飲食差異?


「咸豆腐腦」or「甜豆腐腦」

豆腐腦的甜咸之爭絕對算是南北雙方聲勢最大、時間最長的一場飲食大戰!對於不少南方人來說,早晨能喝上一碗香甜的豆腐腦,那是再愜意不過了。而對於北方人來說,豆腐腦可是油條最好的cp。那麼小小一碗豆腐腦,是淋上糖漿?還是澆上醬汁呢?

西紅柿炒蛋放糖or不放糖?

放糖派認為:西紅柿炒蛋要放糖,不然西紅柿太酸,不放糖吃起來就像在喝醋一樣了。然而拒糖派網友表示:西紅柿炒蛋不都是放鹽嗎?無法想像放糖後的味道,涼拌西紅柿放糖還能接受!

甜湯圓or肉湯圓?

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這一點似乎已經沒什麼爭論,雙方已經達成了共識了。就餡料來說,一般都是黑芝麻、豆沙、山楂以及後來演變出的巧克力等甜味餡料。然而近日卻有南方網友指出,在老家他們都吃肉餡湯圓。。。。春節,南北之間的差異可不僅僅表現在味覺上哦!比如說:

過年吃水餃or吃湯糰?

除夕夜,你們吃什麼?這個問題,問1000個北方人,回答都是餃子。餃子形狀酷似「元寶」,吃餃子有「招財進寶」的寓意,因此在北方朋友眼裡,餃子是最好的象徵吉祥的食物,吃了水餃才算是真正意義地過了年。而南方朋友的味覺里湧現的確實香糯可口的湯圓的味道。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咬一口,甜甜糯糯,就像家人團圓的甜蜜。

北有瓜子花生,南吃糕點堅果

春節期間,零食必不可少,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吃點零嘴,聊聊家常,其樂融融。在北方,不管你去哪家串門,進門第一眼看見的就是瓜子花生。而在南方人家裡,除了核桃,無花果之類的堅果,杏仁餅,雲片糕等各式各樣的糕點擺滿了整個桌子。

來自網路


說的飲食,很多人都不會否定廣東人最能吃,不論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只要到廣東人手上都會成為美味!

嶺南飲食文化多姿多彩,粵菜是所有菜系之中變化最多的品種,甚至於每一個地方出品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潮州菜、客家菜、順德菜等,三個地方用同一樣食材,就能做出無數的品類。同一種食材就能做小吃或是宴席的主菜。

就拿豆腐來說;潮州用炸,客家用釀,順德做湯。除此以外,這三地廚師又可以互換將不同區域的口味做出來。

中華飲食文化淵源流長,各地廚師都有著自己拿手絕活,差異實在太多了!


二、中國各地飲食差異形成的原因

當然,「南甜北咸、東辣西咸」只是個籠統而又相對的說法,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區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些飲食習慣差異的形成是有多種原因的。

從主食結構上也可以看出,我國南方氣候濕熱,生產水稻,因此南方人習慣大為主食;北方氣候相對乾冷,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因此北方人以麵食為主。

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醋」之首。他們吃飯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三調羹醋用以「解饞」。另外,福建、廣西人愛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雞可是一道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打開中國地圖,可知這些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食物中的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澱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及東北的東部等地居民多喜辣,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貴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極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話下。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好後,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燙」更是全國聞名,可以說,沒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談不上「名吃」。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於此。

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降水豐沛,空氣潮濕;東北的東部氣候也濕潤多雨,冬季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其地處盆地,四周高山環繞,不利於空氣流通,所以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日」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除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因此,對當地人來說,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久而久之,這些地方的居民也有了愛吃辣的習慣。

我國北方地區地處暖溫帶及寒溫帶,冬季寒冷乾燥且漫長,夏季溫和多雨且短促,氣溫年較差大,作物生長期短,因此,在過去,這些地區冬季新鮮蔬菜很少,甚至沒有,夏季雖有,但不採用措施,很難長期保存,北方人便把蔬菜腌制起來,以備漫長冬季「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人說蘇州菜甜,其實與無錫的相比,蘇州菜不過是淡。無錫炒鱔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對北方人來講,根本沒法吃。廣東、浙江、雲南等地居民也大多愛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間的延續,這種咸甜相對的趨勢會減弱的。

另外,飲食習慣差異的形成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習俗和個人習性也有重要關係。

三、中國各地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1]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2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

二、中國各地飲食差異形成的原因

當然,「南甜北咸、東辣西咸」只是個籠統而又相對的說法,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區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些飲食習慣差異的形成是有多種原因的。

從主食結構上也可以看出,我國南方氣候濕熱,生產水稻,因此南方人習慣大為主食;北方氣候相對乾冷,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因此北方人以麵食為主。

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醋」之首。他們吃飯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過來,每人喝三調羹醋用以「解饞」。另外,福建、廣西人愛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雞可是一道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打開中國地圖,可知這些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食物中的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澱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

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及東北的東部等地居民多喜辣,流傳有「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貴州人平生所吃辣椒極多,朝天椒、野山椒均不在話下。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吃,用一根線吊在灶上,湯做好後,辣椒在湯里涮涮,就辣得不得了,因此叫「涮涮辣」,四川的「麻辣燙」更是全國聞名,可以說,沒有不辣的四川名吃,四川名吃不辣,也就談不上「名吃」。如今,人們除了管四川女子叫「川妹子」外,還稱其為「辣妹子」,原因大概也基於此。

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降水豐沛,空氣潮濕;東北的東部氣候也濕潤多雨,冬季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其地處盆地,四周高山環繞,不利於空氣流通,所以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犬吠日」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除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因此,對當地人來說,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另外,東北地區吃辣還與寒冷氣候有關,吃辣可以驅寒。久而久之,這些地方的居民也有了愛吃辣的習慣。

我國北方地區地處暖溫帶及寒溫帶,冬季寒冷乾燥且漫長,夏季溫和多雨且短促,氣溫年較差大,作物生長期短,因此,在過去,這些地區冬季新鮮蔬菜很少,甚至沒有,夏季雖有,但不採用措施,很難長期保存,北方人便把蔬菜腌制起來,以備漫長冬季「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

人說蘇州菜甜,其實與無錫的相比,蘇州菜不過是淡。無錫炒鱔糊放很多糖,包子的肉餡里也放很多糖,對北方人來講,根本沒法吃。廣東、浙江、雲南等地居民也大多愛吃甜食。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茬。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間的延續,這種咸甜相對的趨勢會減弱的。

另外,飲食習慣差異的形成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習俗和個人習性也有重要關係。

三、中國各地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1]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2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係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推薦閱讀:

TAG:美食 | 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