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有什麼魅力?
我們對於相撲的印象可能是丁字褲,大胖子,蠻狠力量的對決。因此我們很難理解相撲在日本人中的魅力所在。
相撲的起源
相撲的起源來自於中國,在魏晉時期,被稱為「角觝」,類似於摔跤這樣的體育運動,到了南北朝時期,大家逐漸改名叫做「相撲」。後來經過朝鮮半島一直傳入日本。在日本逐漸成為了一種具有祭祀意義的競技格鬥項目。日本人信奉「八百萬神」,而相撲恰好充分體現了力量,正好符合「八百萬神」的寓意。因此,在相撲比賽的儀式中,我們能看到保留了很多祭神主題的動作。比如臨空劈斬「手刀」。
接著說相撲為什麼在日本有如此地位,從奈良時代開始,相撲就被譽為「國技」,在奈良時期,從天皇到民眾,都非常喜歡相撲這項國技,更是有「相撲節會」這樣的儀式。但是在當時相撲選手的地位較低,觀眾買票觀看相撲競技,就像古羅馬時期的奴隸之間的競技一樣。
到了江戶時代,相撲又發發展成類似於拳擊比賽的活動。這樣觀眾可以買輸贏,猜比分,完全變成了賭博項目。
正是因為相撲運動有觀賞的市場,導致相撲一度成為了經久不衰的項目,至於相撲選手也是一度成為了有頭有臉的人物。相撲界最高等級的稱號叫做「橫綱」力士。想獲得這個稱號可不容易。到現在唯一擁有這個頭銜的只有兩位,都是來自蒙古的白鵬和日馬富士兩人。他們享有的名氣和稱號是永久的,可見相撲在大眾眼中的地位。
相撲運動,比賽前的儀式時間要遠遠長於比賽時間,儀式感很強,要求運動員穿著最簡單的衣服進行角力,將對方摔倒或撲出圈外即可取勝,所以一局相撲比賽很快就能得到結果,很直接,很清楚,展示了純粹的公平競爭的世界。不像拳擊格鬥那樣打得頭破血流,還要數點數,還能通過操作裁判控制結果。
最早的相撲據說源於村與村間因資源等矛盾出現時,為避免大規模流血衝突,於是各自選出最強壯者代表村子角力。在《古事記》中有關於相撲起源的描繪,也是在日本的古代,看相撲比賽成為天皇和貴族的娛樂活動,成了「國技」。武士掌權的中世又出現了武家相撲,到了江戶時代,相撲成為了庶民娛樂的內容,日漸商業化。
不過到了明治初期,相撲險些從日本消失。為了進行「文明開化」,1871年,日本政府頒布了「裸體禁止令」,相撲選手集體失業。當時並沒有當今的相撲協會那樣的組織去申訴,上面也沒有考慮到相撲的生計問題。「兩個光膀子大漢推來搡去,成何體統」,一些評論人也不失時機的發難,曾經的「國技」沒了市場。後來相撲選手曾想自力更生,讓人們看到相撲的好處,於是他們自己組了個消防隊。但是群眾反映他們出動速度太慢,這個計劃失敗了。後來到了1884年,因為明治天皇喜歡相撲,於是授意伊藤博文,在離宮舉辦了「天覽相撲」。這一次比賽讓日本重新燃起了相撲熱,這項傳統項目終於沒有失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