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葉片出現黃點什麼病?


答: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是保護地黃瓜栽培生產上的一類重要病害,在我國東北、內蒙古、華北及華東地區普遍發生,在東北、內蒙古等保護地黃瓜和華北春大棚發病最為嚴重,植株受害後病葉率有時可達70%左右,嚴重地影響到黃瓜的產量及品質。

(一)癥狀特徵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以成株期葉片受害為主,其幼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主要侵染黃瓜葉片、葉柄、卷鬚和果實,其次是侵染黃瓜莖稈。子葉受害後初期,葉上出現水浸狀近圓形凹陷斑,隨後病斑微帶黃褐色乾枯;成株期葉片受害後,葉片上起初出現水浸狀鮮綠色病斑,隨後病斑逐漸變淡褐色,病斑擴展時受葉脈限制而呈現多角形。環境濕度大時,葉片背面產生菌膿,菌膿水珠狀,乳白色,干後具白痕。環境條件乾燥時病斑中央乾枯,組織脫落形成穿孔,潮濕時產生乳白色菌膿,蒸發後形成一層白色粉末狀的菌膜。葉柄、卷鬚和莖受害後,病斑呈水浸狀,沿著莖溝呈短條狀縱向擴展,環境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菌膿,病害發生嚴重時病斑縱向開裂,病組織呈水浸狀腐爛,逐漸變褐並且乾枯,表層殘留白痕。果實發病後初出現水浸狀小斑點,病斑擴展後呈不規則形,有時幾個病斑連成大片,發病部位產生大量污白色菌膿。隨著病害的進一步發展,病斑向表皮下擴展,並沿維管束逐漸變色,並深達種子,從而使種子感染病菌。幼果感病後腐爛並脫落,成熟黃瓜感病後腐爛並且發臭。黃瓜瓜條受害後常招致軟腐病菌的侵染,呈黃褐色水漬腐爛。 有時黃瓜角斑病易與霜霉病在診斷時容易混淆,因而選錯藥物導致病害防治效果不佳。一般霜霉病葉片病斑背面產生黑色或紫色霉層,病斑後期不穿孔,瓜條一般不受害;角斑病葉背病斑溢出菌膿,葉片易穿孔,瓜條受害發出臭味,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二)致病病原 病原菌為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變種(Pseudomonas syringae pv),屬薄壁菌門假單胞菌屬細菌。細菌菌體短桿狀,菌體相互連接呈鏈狀排列,端生1~5根鞭毛,大小為0.7~0.9微米×1.4~2微米,無芽孢,有莢膜,革蘭氏染色反應呈陰性。在金氏B平板培養基上菌落白色,近圓或略呈不規則形,菌落呈扁平,中央凸起,具同心輪紋,不透明,菌落邊緣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徑為5~7毫米,其外圍有放射狀細毛狀物,具黃綠色熒光。好氣性細菌,不耐酸性環境。生長發育溫度範圍為4℃~39℃,生長最適溫度為24℃~28℃,致死溫度為48℃~50℃,時間為10分鐘。

(三)發病規律 病原細菌可隨病殘體落入土中、或附著在種子表面及潛伏於種子內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種子帶菌率一般為2%~3%,細菌最易從葉片或瓜條的傷口侵入,亦可從氣孔、水孔侵入,進入胚乳組織或胚根的外皮層,使得種子內部帶菌。病害首先從近地面的葉片及瓜條開始發生,然後逐漸擴大蔓延。此外,採種時病瓜接觸污染的種子可致種子表面帶菌。病原細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可存活3~4個月,在種子內可存活1年。 帶菌種子出苗後子葉發病,病原細菌在細胞間擴展蔓延,保護地黃瓜病部溢出的菌膿,借結露及葉緣吐水滴落或棚頂大量水珠下落而被濺起進行傳播,並且進行多次重複侵染。露地黃瓜蹲苗結束後,隨雨季到來和田間澆水開始發病,病菌靠氣流或雨水逐漸擴展,一直延續到結瓜盛期。之後隨氣溫下降,病情緩和。除病菌數量以外,溫度和濕度是角斑病發生的重要條件。溫暖、多雨或潮濕條件發病較重。發病溫度為10℃~30℃,適溫為18℃~26℃,適宜的相對濕度在75%以上,棚室低溫高濕利於發病。病斑大小與濕度有關,夜間飽和濕度持續時間大於6小時,葉片病斑大;濕度低於85%,或飽和濕度持續時間不足3小時,病斑小;晝夜溫差大,葉面結露重且持續時間長,發病重。在田間澆水次日,葉背出現大量水浸狀病斑或菌膿。有時,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該病發生和流行。露地黃瓜在低溫多雨年份,病害普遍流行。黃河以北地區露地黃瓜,每年7月中下旬為角斑病發生高峰期,棚室黃瓜4~5月為發病盛期。保護地澆水後放風不及時,露地地勢低洼積水,栽培密度過大,管理不嚴,多年連茬,偏施氮肥,磷肥不足等均可誘發角斑病。

(四)防治方法

1. 農業防治 發病嚴重的地塊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選擇無病瓜進行留種,用無病土進行育苗。並採取嚴格隔離措施,防止病原菌感染種子。 應選擇未種過瓜類蔬菜作物的土壤進行育苗,育苗土壤應施足有機肥,有機肥應充分腐熟。舊苗床一般有病原菌存在,應做好消毒工作,具體技術措施如下:播種前耙鬆土壤,每平方米用 40%甲醛30毫升加水稀釋100倍後澆到苗床上,然後用塑料薄膜覆蓋4~5天,然後揭去塑料薄膜,等15天後再進行播種。夏天高溫季節進行悶棚處理也可以有效殺滅土壤中的病原細菌,大棚中的土壤灌足水後覆蓋聚乙烯膜,然後暴晒4~6周,這樣能大大減少田間病原基數。 搞好田園衛生,及時拔除病株和附近的植株,及時摘除病株的下部老葉、黃葉、病葉等並帶出田外集中深埋或燒毀。避免在濕度大、露水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整枝打杈、果實採摘等農事活動,以防止病原菌隨操作人員或操作工具進行傳播。 採用地膜覆蓋的栽培方式進行黃瓜栽培,採用滴灌的模式進行灌溉,注意大棚放風減濕,並及時排除菜園裡的積水,可降低室內濕度,控制晝夜溫差,有效地減少病原的菌繁衍和蔓延。選用乾燥通風,排水良好的地塊栽種黃瓜能有效降低病害的發生。前茬未種過瓜類、茄果類蔬菜的地塊進行黃瓜栽培也能有效避免病害的發生與流行。

2. 生態防控 通過控制白天和晚上棚內的溫差來控制病害的發生,上午閉棚,溫度提升到28℃~34℃,但不超過35℃;中午開始放風,溫度降低到20℃~25℃,濕度降低到 60%~70%,葉片上沒有水滴;晚上閉棚,溫度降低到11℃~12℃,若夜間溫度達13℃以上,即可整晚放風。澆水需在晴天早上進行,澆後立即閉棚,使棚溫提高到35℃~40℃,維持1~2小時,然後放風降濕直到夜間。在大棚休閑期晾棚26周,使土壤干透並持續20天,可以有效降低病原菌的數量。

3. 化學防治 發病前期或初期噴施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2%春雷黴素水劑500倍液,每隔5~7天噴1次,連續使用3~4次,可以明顯抑制病害的發生和發展,重病田根據病情,必要時還要增加噴葯次數。病害發生初期也可噴施 41%乙蒜素乳油,每667平方米有效劑量為 28.7~32.7克,每隔 7~10天施藥1次,共施 3 次。乙蒜素對植物生長具有刺激作用,噴施後作物生長健壯,為防止病菌對乙蒜素產生抗藥性,建議與保護性殺菌劑或作用機制不同的殺菌劑交替使用。除此以外,發病初期可選用 30%琥膠肥酸銅(DT)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0%琥珀酸銅·乙膦鋁(DT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 7~10天噴施1次,連續噴 2~3次,並儘可能均勻噴到葉片的正、背面。還可選用20%絡氨銅水劑500倍液,或20%噻菌銅懸浮劑700倍液,或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等。頻繁使用銅製劑很容易造成植株抗藥性的產生,因此在田間施藥時銅製劑最好與其他藥劑輪換使用,既提高藥劑使用效果,又可以降低抗藥性風險。


黃瓜的棒孢葉斑病、細菌性角斑病、霜霉病、炭疽病這四種病害都會造成黃瓜葉片出現黃斑,但是這四種病害的發病癥狀是有區別的,下面我們就來詳細的介紹一下黃瓜葉片上四種黃斑的區別。

一、黃瓜棒孢葉斑病

  • 發病癥狀:黃瓜棒孢葉斑病的癥狀主要分為小斑形和大斑形。

  • 小斑形:發病初期呈黃褐色小點,病斑擴展後,葉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圓形或稍不規則形,病健交界處明顯,黃褐色,中部顏色稍淺,淡黃色,葉片背面病部稍隆起,黃白色。

  • 大斑形:多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5厘米,灰白色,葉片正面病斑粗糙不平,隱約有輪紋,濕度大時,葉片正、背面均可產生大量灰白色毛絮狀物,為病原菌菌絲體。

  • 病原菌:黃瓜棒孢葉斑病的病原菌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屬絲孢目棒孢屬真菌。菌絲體分枝,無色到淡褐色,具隔膜。分生孢子梗多由菌絲衍生而來,單立,較直立,細長,初淡色,成熟後褐色,光滑,不分枝,具隔膜,大小為100-650微米×3-8微米,分隔數1-8個;分生孢子頂生於梗端,倒棒形、圓筒形、線形或Y形,單生或串生,直立或稍彎曲,基部膨大、較平,頂部鈍圓,淺橄欖色到深褐色,假隔膜分隔,大小為50-350微米×9-17微米,分隔數2-27個。厚垣孢子粗縮,壁厚,深褐色。

  • 黃瓜棒孢葉斑病防治辦法,由於該病菌侵染成功率非常高,若超過3%的植株葉片發病後施藥,無法取得滿意效果,所以早期做好防護措施,及時施藥是關鍵。重點噴洒中、下部葉片,葉片正、背面都要噴徹底,連續噴葯3-4次,注意交替用藥。國內對於防治該病的藥劑尚無系統科學地研究,也無防治該病的農藥登記。根據近年來的試驗結果,可以選擇以下藥劑進行防治。噴施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如25%阿米西達(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正常用量下對黃瓜安全,葉色正常,無藥害斑,無縮葉、落葉或植株萎蔫現象;黃瓜定植後10-l5天,可用25%凱潤(吡唑醚菌酯)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噴霧。噴施甾醇生物合成製劑如25%施保克(咪鮮胺)乳油1500倍液,或40%施佳樂(嘧霉胺)懸浮劑500倍液,或40%腈菌唑乳油3000倍液,隔7天噴1次,連噴3次,效果較好。

二、黃瓜霜霉病

  • 發病癥狀,黃瓜棒孢葉斑病病斑枯死,葉片正、背兩面病斑大小相同且均可產生灰褐色霉層,且病健交界明顯;而霜霉病病斑葉片正面褪綠、發黃,病健交界模糊,葉片背面病健交界清晰,生有黑色霉層,發病後期濕度大時可在葉正面出現少量霉層。

  • 病原菌,霜霉病病原菌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屬管毛生物界,卵菌門,霜霉科,霜霉屬;孢囊梗主幹單軸分枝,而後做對稱或不對稱的二叉狀分枝,孢子囊橢圓形,有乳突,遊動孢子有鞭毛。

  • 黃瓜霜霉病的防治辦法:農民朋友會過多的依賴使用農藥防治黃瓜霜霉病,但是如果農藥使用不當很容易造成農藥殘留,所以最好是結合生態防治。

  1. 種子處理:選購優質的種子,抗病性會比較強,另外再使用農資哈哈送網50%多福+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1混劑進行拌種,用藥量為種子的0.3%,在拌種之前要先用溫水恆溫浸種20分鐘,再冷浸3-4小時。

  2. 科學施肥:底肥施用優質有機肥和磷酸二銨,追肥施用尿素或硫酸銨水,加上腐熟的有機肥,另外可選擇時代那個的時間噴施葉面肥,保證黃瓜的營養供給,提高抗性。

  3. 菜地管理:栽種時要控制好種植密度,要隨時保證菜地的清潔,及時清除老葉和病葉,最好使用地膜全覆蓋栽培技術。

  4. 生物防治:利用病原菌的特點,使用芽孢桿菌對病原菌進行抑制,另外,根據黃瓜本身的機制,噴施蛋白製劑也可以使黃瓜植株提高抗性,減少發病幾率。

  5. 生態防治:根據病原菌適宜溫度和濕度的特點,將棚室溫度控制在25-30℃,注意最高溫度不能超過33℃,下午溫度可降至20-25℃,夜裡溫度可控制在10-20℃,溫度較高或陰雨天氣時要注意通風,不過溫度控制對於大部分菜農來說不太方便。

  6. 化學防治:霜霉病病原菌的蔓延速度很快,所以要及時防治。最好是定植後噴施一次,開花初期噴施一次,發病初期儘早噴施農藥,隔7-10田再噴一次,如此連續2-3次,每月不能超過4次。具體藥劑可選用農資哈哈送網的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大生可濕性粉劑等,使用時可輪換施用,避免病原菌產生抗性,還可提高藥效,另外在施藥時也可配合施用肥料。

  7. 病害免疫,用新型植物疫苗類產品進行病害的提前預防,降低或避免病害發生

三、黃瓜細菌性角斑病

  • 發病癥狀,濕度大時黃瓜棒孢葉斑病病斑上著生灰黑色霉狀物,而發生細菌性角斑病的葉背面有白色菌膿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兩面均無霉層。

  • 病原菌,細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為Pseudomonassyringae pv. lachrymans,屬細菌,稱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型。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在切口處有大量細菌呈雲霧狀從感病組織中流出,即菌溢,區別於組織液,須仔細識別,如果細菌較多可看到菌溢向外周緩慢擴散。

  •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

  1. 與非瓜類作物實行2年以上輪作。培育無病種苗,用新的無病土育苗;保護地時放風,降低棚室濕度,發病後控制灌水,促進根系發育增強抗病能力。露地實施避雨栽培,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設施,收穫結束後清除病株殘體,翻曬土壤等。

  2. 種子處理。用50%代森銨水劑500倍液浸種1小時;新植黴素200mg/kg浸種l小時,瀝去藥水再用清水浸3小時;次氯酸鈣300倍液,浸種30-60分鐘;40%福爾馬林150倍液浸1.5小時;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1000-15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洗乾淨後催芽播種。

  3. 生態防治。及時調節棚內溫濕度,上午棚溫控制在28-30℃,濕度60%-70%,棚溫超過30℃時放風;下午溫度20-24℃,濕度60%左右;傍晚20℃時蓋膜;上半夜溫度在15-20℃,濕度低於85%;下半夜溫度12-15℃,濕度90%左右。澆水一定要在晴天上午進行,澆水後及時放風排濕,陰雨天不澆水。當外界夜溫不低於15℃時。同時,葉面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提高黃瓜抗病能力。 添加植物免疫類葉面肥,沖施肥,進行病害預防

  4. 田間發病後及時進行防治,發病初期,可採用下列殺菌劑或配方進行防治: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3000-4000倍液;88%水合黴素可溶性粉劑1500-20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20%噻唑鋅懸浮劑300-500倍液+12%松酯酸銅乳油600-800倍液;20%噻菌銅懸浮劑1000-1500倍液;20%唑菌酮水劑1000-1500倍液;40%琥·鋁·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50%氯溴異氰尿酸可溶性粉劑1500-2000倍液;36%三氯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86.2%氧化亞銅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對水噴霧,視病情隔5-7天噴1次。

  • 四、黃瓜炭疽病

  • 發病癥狀,黃瓜棒孢葉斑病的大型病斑與炭疽病的癥狀極為相似,病斑周邊呈褐色,內側為白色,病斑呈圓形,周圍無稜角,區別為炭疽病病斑上會產生鮭肉色孢子堆。

  • 病原菌,瓜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無性型真菌,腔孢綱;分生孢子盤有或無暗褐色剛毛,分生孢子梗無色,單胞,圓筒狀;分生孢子無色,單胞,卵圓形,中央多具油球。

  • 黃瓜炭疽病防治方法

  1. 選用抗病、無病品種。

  2. 播前種子處理,用55℃溫水浸種15分鐘。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60分鐘,然後清水沖洗播種。

  3. 加強棚室管理,放風排濕,控溫防病。一般上午溫度控制在30℃,下午和晚上適當放風。 注意田間操作最好在露水落干後進行,減少人為傳播蔓延。收穫後及時清除病蔓、病葉和病果。

  4. 黃瓜炭疽病特效藥,45%百菌清煙劑熏煙,每畝次250克。粉塵劑,5%百菌清粉塵劑或克霉靈粉塵劑,每畝1公斤,進行噴霧;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再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2%抗黴菌素200倍液,10%世高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黃瓜炭疽病。

黃瓜的這四種黃斑病害,在病症上有相似之處,因此在生產上常造成診斷錯誤、防治不及時等。在了解了這四種病害的區別之後,種植戶可以準確的判斷病害,及時進行防治。


 黃瓜炭疽病從幼苗到成株皆可發病,幼苗發病,多在子葉邊緣出現半橢圓形淡褐色病斑,上有橙黃色點狀膠質物;成葉染病,病斑近圓形,直徑4---18毫米,灰褐色至紅褐色,嚴重時,葉片乾枯;莖蔓與葉柄染病,病斑橢圓形或長圓形,黃褐色,稍凹陷,嚴重時病斑連接,繞莖一周,植株枯死;瓜條染病,病斑近圓形,初為淡綠色,後成黃褐色,病斑稍凹陷,表面有粉紅色粘稠物,後期開裂。


黃瓜黃點病,比較常見的是靶斑病,大雨過後必須趕緊防治!推薦使用京博農化的綠健和保利特,再加上細菌性藥物藍翼,三種葯一起用,效果還可以,防治大多數的真菌和細菌性病害。


推薦閱讀:

TAG:植物 | 黃瓜 | 三農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