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征服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為什麼不攻打當時的印度?


成吉思汗名為孛兒只斤·鐵木真,他是古代蒙古的首領,在他的領導下蒙古各部落最終實現了統一,他是世界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1206年,蒙古高原百餘個大小部落先後敗亡,韃靼、克烈、篾兒乞、乃蠻和蒙古五大部均統一在鐵木真的旗幟下。鐵木真遂在斡難河(今鄂嫩河)之源舉行大聚會,建立也客·蒙古·兀魯思,即蒙古汗國,順理成章,他便被推舉為蒙古汗國的大汗,被尊為成吉思汗,這個稱號在蒙古語中有「海洋」或「強大」之義。成吉思汗在位期間,曾多次發動征服戰爭,征服地域十分廣闊,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儘管這個帝國十分龐大,但有一點是令人疑惑的,蒙古的鐵騎征戰到了歐洲,唯獨沒有侵佔離自己較近的印度國。這不得不引起他人的注意。胸懷大志的成吉思汗怎麼可能放棄征伐一個離自己近而又富有的帝國呢?歷史上有很多學者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跟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一種叫「甪端」的怪獸有關。史料稱,成吉思汗為了追擊扎蘭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成吉思汗的大軍並沒有攻進印度境內,而是很快撤回到了阿富汗。

八剌率領的兩萬蒙古軍進入了印度境內,並沿途攻下了一些城市,但經過幾個月的盤查,始終未找到扎蘭丁的蹤跡。當時耶律楚材便婉言勸說成吉思汗放棄追擊,從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繼續追擊扎蘭丁,還想乘機攻下印度這塊陸地。這時傳來哲別部隊進軍高加索山,戰勝欽察援軍,進兵阿羅思(俄羅斯)的好消息。於是成吉思汗更加堅決地下令渡河南行,接應八剌,平定印度,儘快完成他的帝國大業。但為什麼強大的蒙古騎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內,很快撤軍了呢?

據《元史·耶律楚材》記載,當年決意要攻取印度的成吉思汗的部隊在攻到印度河時,遙見河中水汽磅礴,日光迷濛。將士們口乾舌燥,紛紛下騎飲水,可是河水熱度似沸,根本不能入口。這使得將士上下怨聲不斷,恨不得立刻馳歸。耶律楚材正想再次進諫,忽見河濱出現一大怪獸。成吉思汗遂命令將士準備彎弓射殺,忽然聽到怪獸發出響聲,酷似人音,彷彿有「汝主早還」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怪獸名叫甪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為了保全民命儘早班師的。成吉思汗於是順應天意,沒有行進。八剌亦即日北歸。會師後,成吉思汗立即率軍返回了蒙古國。

從這段史實的記載來看,頗似一個神話,但也有歷史學家認為,奇形怪獸是可能存在的,而且印度有些獸類蒙古人並未見過這也不足為奇。至於把怪獸的叫聲說成是「汝主早還」的話,估計應該是耶律楚材的牽強附會之辭,耶律楚材本有勸主早歸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他很可能借題發揮,假借怪獸的叫聲來規勸成吉思汗班師。當時的實際情況多半是這樣的。耶律楚材很可能考慮到蒙古兵在印度不可能討到好處,所以借怪獸之名假傳天意。那麼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蒙古兵的情況和當時印度的狀況。

蒙古國的確是個能征善戰的國家,它僅憑藉著100多萬的人口和十多萬人的軍隊竟戰勝了擁有幾千萬人口及數百萬大軍的金國、南宋、花剌子模以及歐洲聯軍。蒙古騎兵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必然有它優越的條件。

首先,蒙古人的飲食習慣決定了他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很快適應。蒙古軍隊「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也就是說,只要有供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給。其次,蒙古人好騎射,這不僅有利於他們在平地上作戰,而且也可以彌補糧草的不足。因為即使在戰爭中,一時缺乏馬乳和羊肉,他們還可以以射獵作為補充。在作戰中,蒙古騎兵就是依靠馬匹和畜群來補充給養的。這在後勤上大大減少了軍隊行進的輜重。在行軍作戰的過程中,糧草往往就是一個軍隊的咽喉,然而敵人卻很難遏制住蒙古兵的咽喉,這也就決定了他們比別人少一個致命的弱點。

但蒙古騎兵也有兩大弱點。一是善騎好射、策馬急襲的蒙古騎兵在江河湖泊面前便顯得毫無用武之地,為了克服這一弱點,1220年,成吉思汗就建立了水軍。有相關史料記載,在西征時,蒙古軍就曾在一個月內造船百艘、載蒙古騎兵渡過漠蘭河。但是另一個弱點卻是蒙古騎兵解決不了的,即他們先天存在的問題。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干寒地帶的蒙古人懼怕濕熱,不耐高溫。這一點在攻佔南亞、東南亞一帶的戰役中就已顯露無疑了。所以有人推測,真正促使成吉思汗班師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騎兵適應不了印度的氣候以及地理環境。

根據記載,當時正值盛夏,暑氣逼人,蒙古軍隊只行進了數里路,就覺得氣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還因中了暑不能行軍作戰。酷熱的氣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頓時喪失了鬥志。而印度兵卻對這種氣候習以為常。迫於環境的限制,蒙古兵在這裡完全失去了優勢,他們在印度這塊土地上再也沒有在高原草地上縱橫馳騁的氣勢和戰鬥力了。

氣候原因可能是促使蒙古軍隊折回的主要原因,但還有一點很可能就是耶律楚材知道印度戰象的可怕。

印度的大象很多,在那裡大象不僅可以用來勞作,而且人們還將大象組織成軍隊以協助戰爭,印度人對大象懷有很特殊的感情,他們稱呼大象為「哈第」。在印度人看來,這種動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徵。經過訓練,大象很容易就能成為人們的好朋友。而在戰場上,大象往往憑藉它們的身高、體積和力量優勢佔領戰場的主動權。

高的戰象可達米,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樓可以居高臨下地向敵軍射箭、投槍。在眾多的動物中,大象力大無窮,而且又可以馴化,如果在戰場上排開象陣,那將會所向披靡。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軍事力量就已經依靠戰象了,現在出土的當時的錢幣上就有戰象的圖樣。據記載,孔雀王朝還支援伊朗王朝和亞歷山大大帝500頭戰象,幫助他們戰勝馬其頓王朝。

而戰象和戰馬的配合就更是天衣無縫,象馬並肩作戰,由象開道,戰馬就能衝鋒陷陣;而有了馬衝鋒,象就可以衝殺踐踏。根據印度文獻記載,當時印度的部隊包括四種,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才是馬兵、戰車兵、步兵。可見印度是將象兵放到了制勝的地位。如果兩軍交戰,蒙古騎兵很可能要遭遇象戰,蒙古騎兵將很難應付,這一點成吉思汗的後代就嘗到了印度象兵的苦果。

1397年,成吉思汗的後代帖木兒決定完成先祖的大業,排除眾議發兵印度。他先命令其孫賈汗吉率領三萬騎兵作為遠征軍的先鋒隊,賈汗吉在1397年成功渡過印度河,並於1398年5月攻佔了木爾坦。隨後,帖木兒親率十萬遠征軍,橫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了喀布爾。1398年9月,帖木兒特意選擇了當年扎蘭丁過河的同一地點渡過印度河,意為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業。帖木兒與賈汗吉會師索特里粟河,然後繼續前進,一路上所向無敵,直到遭遇了印度的象兵。

當時印度軍派出了120頭戰象,每頭象的背上背負一個戰樓,樓內有戰士12~14人不等,他們以箭為武器,處在幾米高的戰象上可以居高臨下地從戰樓中向腳下和遠方的敵人發箭。印度軍的這種作戰方法蒙古人從未見過。蒙古軍隊的戰馬見到這等龐然大物,任憑怎麼鞭打也不上前。頓時軍中一片混亂,象背戰樓里的箭如雨飛,蒙古騎兵死傷不少,不得不馬上回頭撤退。帖木兒見識到了戰象的威力,他的進軍計劃遂被這種龐然大物打亂了。儘管之後他想出了用火攻的方式來制伏象群,但之前的戰鬥在蒙古騎兵中已留下了陰影。所以說如果當初成吉思汗的騎兵強行攻進印度也勢必會遭遇象戰,那對於已十分疲倦的蒙古騎兵是不是致命的就不知道了。

沒有人知道蒙古騎兵要是強行攻進了印度,歷史將怎樣續寫,但最後成吉思汗決定從印度撤軍,從而保住了蒙古軍的主要力量,大元王朝最終得以在東方屹立才是真正的史實!

第一道遺囑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因花剌子模帝國(烏孜別克撤馬爾罕)一再挑釁,連續殺掉了他所派的一百名商隊人員及多名使者,非常憤怒,決定親自出征。此時,成吉思汗早已統一了蒙古,建立了強大的帝國,並沉重地打擊了西夏與金國,奪取了金國的中都(北京),但這一次卻是他發動的第一次西征。所以,成吉思汗此次出征,帶有很大的風險,妃子也遂向成吉思汗進奏:

「大汗您,越高山,渡大河,長途遠征,只想平定諸國。但有生之物皆無常,一旦您大樹般的身體突然傾倒,您那織麻般團結起來的百姓,交給誰掌管?一旦您柱石般的身體突然傾倒,您那雀群般的百姓,交給誰掌管?您所生的傑出的四子中,您託付給誰?這事該讓諸子、諸弟、眾多下民、后妃們知道。謹奏告所思及之言,請大汗降旨。」

於是,成吉思汗降旨說:

「也遂雖是妃子,但她說的話很對。弟弟們、兒子們,孛斡兒出和木合黎,你們誰也沒有提出過這樣的話。而朕因為不是繼承祖先的汗位,(是自己打的天下,)竟沒有想到(確定繼承人)。朕還沒有遭遇到死亡,竟忘了老死這個事。兒子們之中,拙赤你是長子,你怎麼說?你說吧。」(《蒙古秘史》第254節)

這便是第一道遺囑最初的源頭。

成吉思汗有39名后妃,地位最尊貴的是他的結髮妻子――大皇后孛兒台旭真。孛兒台旭真生了四個兒子:長子拙赤、次子察合台、三兒子窩闊台和幼子拖雷,他們都在蒙古帝國中擔任要職,均帶領著相當數目的蒙古騎兵,並在四處征戰中樹立了權威、增強了實力。

「成吉思汗替他們各自選擇了一項特殊的職務。他命長子拙赤掌狩獵,這是蒙古人的重要遊樂,很受他們的重視。次子察合台掌札撒和法律,既管它的實施,又管對那些犯法者的懲處。窩闊台他選擇來負責智力、謀略的事,治理朝政。他提拔拖雷負責軍隊的組織和指揮,及兵馬的裝備」(《史集》)。可以說,成吉思汗的這四個兒子分管了蒙古汗國的禮樂、司法、朝政、軍事四方面的大權。

儘管蒙古汗國沒有立嫡長子為太子的傳統,但四兄弟當中,拙赤畢竟年長並功績卓著,所以,成吉思汗首先詢問他的意見。然而,拙赤還未回答,察合台搶先大聲嚷嚷起來:「父汗讓拙赤說話,莫不是要傳位給他?我們怎能讓這蔑兒乞惕野種管治?」

察合台稱自己的兄長為「蔑兒乞惕野種」,這句話如針尖一般刺激了拙赤。原來,拙赤的出身一直很有爭議。當年,鐵木真(成吉思汗的本名)的力量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孛兒台旭真被蔑兒乞惕人俘虜,並被收娶為別人的妻子。數月後,鐵木真藉助札木合、王汗的大軍消滅了蔑兒乞惕部,孛兒台旭真得以返回成吉思汗身邊。而拙赤本人,就是孛兒台旭真在返回的歸途中所生。

因為時間的湊巧,正好是九個月的時間,拙赤究竟是孛兒台旭真在被俘前所懷還是被俘後懷上的,一直眾說紛紜。這關係著拙赤是不是成吉思汗兒子的重要問題。儘管成吉思汗對待拙赤和對待其他三個兒子沒有任何差別,但無論拙赤本人,還是另外三個兒子,都免不了有自己的想法。

拙赤也是個血性的蒙古漢子,怎受得了察合台這樣當眾的侮辱,站起來就揪住察合台的衣領,說:「我從來沒有聽到父汗有對我另眼相看的話,你怎麼能把我當成外人?你有什麼本領勝得過我?你只不過脾氣暴躁而已。」

接著,拙赤提出了挑戰:「我同你比賽遠射,如果我敗給你,我就割斷拇指扔掉!我與你比賽摔跤,如果我敗給你,我就倒在地上永不起來!」

說到這兒,拙赤向成吉思汗請示:「兒臣願聽父汗聖裁。」

兩人就這麼僵持著。成吉思汗卻沒有馬上表態。.

旁邊的闊闊搠思出面勸說,他雖然表面上指責察合台魯莽,不可以這樣責怪熱愛你的母親,令她傷心。但暗中卻點出拙赤並非成吉思汗之子。闊闊搠思是成吉思汗的老部下,但現在正受命輔助察合台。

成吉思汗這才說道:「怎麼可以這樣說拙赤呢?拙赤不是朕的長子嗎?以後不許說這樣的話!」

察合台聽父汗說話了,不再揪扯,轉而笑著說道:「拙赤的氣力、本領,就不用說了。父汗的長子,是拙赤和我兩人。我們願意一起為父汗效力。誰如果躲避,大家一起把他劈了。誰如果落後,大家一起砍斷他的腳後跟。」他雖是這麼說,但還是暗中下套,不願意拙赤成為新汗王,於是提議:「窩闊台敦厚謹慎,我們大家都推舉他吧。讓他在父汗的身邊,接受繼位者的教育。」

成吉思汗的兒子們當中,察合台與窩闊台之間有著親密的情誼。窩闊台本人,則以公正、堅強、寬宏大量、聰明能幹而著稱。成吉思汗要為帝國確立新的元首,其基本原則就是從諸子中挑選最賢能者。他認為窩闊台確實是合適的人選,但仍然不急於表態,他問拙赤:「你是什麼態度?」

這種情況下,即便拙赤不服氣,又怎能再為自己說什麼話呢,只好回答:「察合台已經說了。我和察合台二人,願意一起效力,共同推舉窩闊台。」

接下來,成吉思汗問窩闊台:「你是什麼意見?

窩闊台自然非常高興,說:「父汗降恩讓我說話,我能說什麼呢?我能說自己不行嗎?今後我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吧!」

成吉思汗對窩闊台的表態很滿意,點頭說:「窩闊台,你的話正合我的心意。」

然後,他將目光轉向小兒子拖雷,問拖雷有什麼意見。

拖雷毫不遲疑地回答:「我願輔佐父汗指定的繼位者。我會在他的身邊,把他忘記的事告訴他,在他睡著的時候叫醒他。我願做應聲的伴從,做策馬的長鞭。願為他長途遠征,願為他短兵搏戰!」

成吉思汗發出爽朗的笑聲:「說得好!」於是鄭重地降旨:

合撒兒的子孫讓一個人(繼承)掌管,阿勒赤歹、斡惕赤斤、別勒古台的子孫都讓一個人(繼承)掌管,朕的子孫也讓一個人(繼承)掌管。大家如果不違背朕的旨意,不毀掉朕的旨意,你們就不會有過錯,不會有失誤。(《蒙古秘史》第255節)

就這樣,成吉思汗把繼承人擬定為窩闊台。

成吉思汗在立下這些遺囑後,就開始了第一次西征。在其強大的攻勢下,花剌子模被征服了。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終於在征伐的途中病倒。一天晚上,他忽然做了一個奇怪的夢,據此,他意識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於是派人將駐兵於附近的兒子窩闊台與拖雷召到身邊,鄭重地立下臨終遺囑:

「吾兒,父殆至壽終矣。賴長生天之助力,吾已為汝等建此大帝國。自國之中央達於四方邊極之地,皆有一年行程。設若汝等欲保其不致分解,則必同心禦敵,一意為汝等之友朋增加富貴。汝等中應有一人承大位。吾死後,汝等應奉窩闊台為主,不得違我遺命。察合台不在側,應使其勿生亂心。」

此時,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中,拙赤已去世,窩闊台最大的威脅者消失了。察合台一直擁護窩闊台,成吉思汗死後仍然如此。拖雷本人也多次強調自己對窩闊台的擁護。所以,窩闊台的繼位似乎是毫無懸念的。

但是,按照游牧民族「幼子守產」的習慣法,在成吉思汗逝世後,小兒子拖雷實際上繼承了成吉思汗本人所統領的諸部及大部分軍隊。就以漠北12.9萬的漠北自由民騎士為例,成吉思汗諸子諸弟共分得2.8萬,其餘的10.1萬人都屬於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死後則全部屬於拖雷。

這便意味著,雖然按照成吉思汗的遺囑,窩闊台將成為整個帝國的汗王,但其本人實力卻遠低於弟弟拖雷。這一看似矛盾的處理,體現了成吉思汗的另一觀念,即:他認為汗位是屬於整個黃金家族的,而不只屬於自己。所以,在自己的財產繼承上,他遵循「幼子守產」的習慣法。但在汗位的繼承上,他不願意以「幼子守產」的方式進行,而採取以賢能而定的方法。如此處理,在成吉思汗看來,就是將公與私分別按各自的原則處理,是最妥當的。

第二道遺囑

成吉思汗一生髮動的最後戰爭,就是對西夏的戰爭。當時他生病,但仍然不顧自己的身體狀況,一定要攻下西夏。

成吉思汗於1225年冬天開始做出征西夏的準備,1226年秋天率大軍出征,在途經阿兒不合地區的時候,時間已到了冬天。有一天,成吉思汗所騎紅沙馬突然受到一群野馬的驚擾,將成吉思汗摔了下去。成吉思汗被摔得很重,他的兒子及部屬們建議回師,等成吉思汗身體好了,再去征討。但成吉思汗不同意,說:「如果我們這樣回去,唐兀(即西夏)百姓會認為我們膽怯。我們先派使者去,看他們有何話說。」這其實是西夏免除兵禍的一個好機會。

按照成吉思汗的命令,使者責備西夏國王不僅不履行諾言發兵,而且惡言挖苦,如今蒙古大軍要和他們算賬。

西夏國王聽了,有所畏懼,說:「我沒有說過挖苦的話。」

但他的掌權大臣阿沙?敢不又冒了出來,挑釁地說:「我是說了挖苦的話,你們又能怎麼樣?若想與我廝殺,就到賀蘭山來戰。要想得到金銀緞匹,就到我們西涼來取!」說完,就把使者打發回去。

成吉思汗聽了使者的彙報,覺得受了侮辱,說:「他們竟敢說這樣的大話,我們還怎麼能回去呢?哪怕是死,也要攻打他!」馬上降旨:「把勇猛敢戰、有地位的唐兀人殺掉!戰士們可以各取其擒獲的唐兀人。」

緊接著,成吉思汗扶病率軍進發,直攻西夏,勢如破竹,將駐紮在阿拉善的阿沙?敢不擊敗,並俘獲了這位屢次挑釁的西夏大臣,使其淪為奴隸。

大軍繼續進發,攻陷西夏重鎮西涼府。西夏國王獻宗驚憂而死,其侄南平王即位,是為西夏末帝。

當年十一月,蒙古大軍已奪取靈州,進圍西夏首都興慶府。被圍半年後,興慶府糧盡援絕,西夏末帝被迫遣使乞降。而在這個時候,成吉思汗的病情也加重了,天氣炎熱,他不得不到六盤山避暑。

眼見著自己將一病不起,這都是不忠的西夏人導致的。成吉思汗憤恨不已,他決心要把出爾反爾的西夏消滅乾淨,殺死!而他本人卻不能親手做到了。所以,他留下了第二道遺囑:一方面令部屬隱瞞自己的死訊,使西夏人不再改變投降的主意,使其國王親自來到蒙古大軍的營帳,另一方面,他又密令,要將唐兀人,自父母及其子孫,全部斬盡殺絕,作為他遺體前的祭品

1227年8月18日,成吉思汗死於六盤山附近的清水縣,終年66歲。成吉思汗的部下嚴格執行他的遺囑,秘不發喪,等西夏最後一個皇帝來到大汗帳篷外行禮時,以為成吉思汗只是生了病不能見他。三天後,西夏末帝被殺。蒙古大軍進入興慶府(即今寧夏銀川)後,大肆屠殺。

在成吉思汗的第二道遺囑下,西夏被滅,從此再未復甦。

第三道遺囑

《元史》卷一中記載了成吉思汗的第三道遺囑:

成吉思汗臨崩謂左右曰:「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言訖而崩,壽六十六,葬起輦谷。

成吉思汗臨終前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恢弘事業。他令人驚奇地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竟如此清晰地說出一個關係著蒙古、金、南宋三個大國的生死存亡的作戰方略。這一道最後遺囑是非常完備的,其主要策略是避實擊虛、以逸待勞、聯宋滅金,而隱含的策略還有假道滅虢,即先借宋朝的道路滅掉金國,然後返回頭來再滅宋。不僅如此,成吉思汗還非常具體地指出了出兵的路線,並按照南宋與金國的關係,指出方案可以實施的現實依據。

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崛起於黑龍江流域,曾一度輝煌,滅遼國、滅北宋,同時也迫使蒙古各部落向其稱臣,接受其苛刻的領導與無情的摧殘。成吉思汗的祖先就曾被金人所殺,所以與金國有不共戴天的世仇。


有攻列印度,只因為印度天氣太濕熱了,不適合蒙古騎兵的快速機動作戰,因為印度糟糕的天氣讓蒙古士兵受不了,再加上蒙古士兵連連征戰遠離故鄉,一時半會兒又無法佔領印度全境,蒙古士兵思鄉情緒越來越高漲,再加上蒙古的巫師薩滿教,再請問長生天的時候,抽到的簽不是上上籤,再加上印度佛教迷信濃厚,蒙古人有信仰藏傳佛教的人,可能信仰存在相同也反對征服印度,因為那樣做會造成佛教文化被戰爭破壞,讓這群信仰藏傳佛教的蒙古人感到神秘莫測,望而卻步不敢太造次,在神與天氣的相互作用下,蒙古人又請問長生天得到的答案又是否定的,使蒙古人喪失了繼續征服印度的想法,再加上印度的大象陣,讓從北方遠道而來的蒙古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奇怪的動物,以為是神賜給印度人的保護神,對印度的大象產生的恐懼感,一時半會兒都沒有破解的辦法,使蒙古全軍陷入長期煎熬當中,雖然蒙古人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是要征服整個印度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因為印度了雨季太長熱浪讓蒙古士兵實在受不了,所以征伐印度半途而廢。

`



成吉思汗不攻列印度的原因其實在史書上都有記載過,是非常明確的。《元史》和《耶律楚材傳》都有明確記載,成吉思汗正在揮軍攻列印度的時候在印度河上游,可能是雅魯藏布江一帶遇到了一種叫角端的怪獸。

這是這種怪獸發出了類似「汝主早還」的聲音,陪在成吉思汗身邊的耶律楚材立乘機對成吉思汗說這種怪獸名叫角端,是上天派來警告成吉思汗。於是成吉思汗奉承天意,為了保全印度的民命,下令班師回朝。

這個記載事情可能有點杜撰,但是印度次大陸有很多奇異的動物是蒙古人見多未見也很正常的。再加上蒙古人篤信宗教,對未知又神奇的東西總會保持一些尊重。所以角端擋住了成吉思汗的進攻還是比較可信的。


應該說有可能是氣候問題,蒙古人嫌印度太熱,看了好多資料,覺得蒙古大軍只要到了氣候偏冷的地區,那打架就像開了掛一樣,見誰滅誰,到了熱的地方也戰鬥力明顯下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路線問題,南下列印度不是太方便,不利於騎兵


推薦閱讀:

TAG:成吉思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