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的作者是誰?具體內容是?


作者是王之渙。下面來一起看看我們的天心365國學家庭共修的講解。

四大名樓,各有千秋。一首詩成就一座樓,王之渙《登鸛雀樓》讓鸛雀樓銘刻於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心中!聽雷磊老師詩歌賞讀《登鸛雀樓》,體會四大名樓的風采境界!

大家好!

歡迎來到萃辰天心書院365家庭共修之詩歌賞讀欄目,我是雷磊老師。

春節將至,新的一年要有新的高度,新春少不了登高望遠。今天我們要賞讀的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是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登高望遠所作。一座樓因為一首詩而聞名,鸛雀樓就因為這首詩而留在了一代一代中國人心中,三歲孩童呀呀學語時就會背誦這首詩,由此可見這首詩是怎樣的深入人心,影響深遠。山西鸛雀樓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被稱為古代四大名樓。可惜,元末明初鸛雀樓已不復存在,於是才將山東蓬萊閣增補進來,與以上江南三大名樓並稱「天下四大名樓」。名樓必有名篇,鸛雀樓因這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而聞名;黃鶴樓有唐代詩人崔顥的《黃鶴樓》詩,令「詩仙」李白都只能擱筆;岳陽樓有北宋著名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滕王閣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的《滕王閣序》。樓閣煥采,詩文華章。

唐玄宗開元年間,詩風日盛,不分朝野,無論官民,都喜歡吟詩唱曲。唐詩最初是按曲譜填詞,供人吟誦和歌唱的。開元二十五年,同為著名邊塞詩人的王之渙、王昌齡、高適都在東都洛陽遊學,他們互相傾慕對方,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就發生在三人小聚唱和的時候。三位詩人在一個風雪天一起到酒樓去,賒酒小飲。忽然有梨園戲曲的十餘名弟子登樓聚會宴飲。三位詩人一邊圍爐飲酒,一邊看她們表演節目。一會兒又有四位漂亮的梨園女子搖曳生姿地登上樓來。然後樂曲奏起,演奏的都是當時有名的曲子。王昌齡、王之渙、高適三人私下約定:「我們三個在詩壇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下。今天算是有個機會,可以悄悄地聽這些歌女們唱歌,誰的詩編入歌詞多,誰就最優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就用手指在牆壁上畫一道:「我的一首絕句。」

隨後一個歌女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伸手畫壁:「我的一首絕句。」

又一個歌女出場:「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伸手畫壁,說道:「兩首絕句。」

王之渙自以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們竟然沒有唱他的詩作,面子上似乎有點下不來。就對王、高二位說:「這幾個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頭,所唱不過是『下里巴人』之類不入流的歌曲,那『陽春白雪』之類的高雅之曲,哪是她們唱得了的呢!」於是用手指著幾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個說:「到她唱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和你們爭高下了;如果是唱我的詩的話,二位就拜倒於座前,尊我為師好了。」三位詩人說笑著等待著。

一會兒,輪到那個梳著雙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得意至極,譏笑王昌齡和高適說:「怎麼樣?我說的沒錯吧!」三位詩人開懷大笑。

那些歌女們聽到笑聲,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紛紛走了過來:「請問幾位公子,在笑什麼呢?」三位詩人就把比詩的緣由告訴她們。歌女們施禮下拜:「請原諒我們俗眼不識神仙,恭請諸位大人赴宴。」三位詩人應了她們的邀請,歡宴一天。古代詩人的文雅生活真是趣味無窮啊!

詩人王之渙受大自然震撼的心靈,悟出的是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催人拋棄固步自封的淺見陋識,登高放眼,不斷開拓出越發美好的嶄新境界。這首詩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王之渙因這首五言絕句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此詩而名揚中華。

最後讓我們再誦讀一遍,體會四大名樓的風采境界: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今天的詩歌賞讀就到這裡,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我們明天見!


一般認為,《登鸛雀樓》的作者是王之渙,但也有人認為這首詩的作者是盛唐處士朱斌,題作《登樓》。

在現存最早的唐詩選本,盛唐太學士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中,選了王之渙的三首詩,確沒有選入這首《登鸛雀樓》,如果這首是王之渙的,這麼經典的詩理應入選。但是這並不能充分證明這首詩就不是王之渙寫的。

清人修纂的《全唐詩》,收入王之渙《登鸛雀樓》,但又加註『一作朱斌詩』,同時也收錄了朱斌《登樓》,加註『一作王之渙詩』。

所以這首詩的作者至今仍有爭議,很難確定到底是王之渙寫的還是朱斌寫的。

全詩如下: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的作者是王之渙。

本詩是一首五言絕句,全詩如下: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鸛雀樓,又名鸛鵲樓。故址在唐代河中府西南城上的一座樓,在今天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樓有三層,對面中條山,下臨黃河水,據說常有鸛雀停棲樓上,因此得名鸛雀樓。

【賞析】本詩描寫詩人在登高望遠時表現出非同尋常的寬闊胸襟和遠大抱負。詩句表面看似平談無奇,樸實無華,可細品之後內涵深刻,言淺意深,因「欲窮干里目,更上一層樓」富含哲理格局,被歷代文壇譽為哲理名詩系列,更加增添了本詩在詩壇上的知名度和崇高地位。

詩人前兩句側重描寫自己「所見」景物。首聯寫遠景,目標中心是寫山,寫得景色恢弘,氣象萬千。詩人登樓時已是傍晚黃昏臨近。遙遠望見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眼望不到盡頭,連綿不斷,疊宕起伏的群山竣嶺中西沉。在極目的視野中徐徐而降,冉冉而墜。頷聯寫近景。側重與水,寫的氣勢磅礴,景色雄偉壯觀,詩人目送樓前下方的黃河之水呼嘯奔騰,滾滾南來,浩浩蕩蕩,一瀉千里。宛如一條金色的絲綢玉帶,飛舞在千山萬峰之間。又在遙遠的地方折轉東向,頭也不回的流向大海。

本詩後兩句側重點筆鋒轉入「所想所思」。頸聯「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永無止境探求願望。倡導若要看得更遠,看到自己目力所能達到的最遠處的美麗景色。沒有別的路可選擇,唯一的辦法那就是站得更高一點方能實現目的。所以尾聯「更上一層樓」意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才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和體驗。這裡出現的「千里」,「一層」皆為虛數,並非確指。是古詩詞中的常用手法。是詩人發揮無限聯想,想像出來的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構思。而「欲窮」和「更上」兩詞相對,誰知其中又包函了多少美好的希望,美麗動人的憧憬呢?本詩富含人生哲理,激發人生智慧。追逐人生夢想,創造人生輝煌。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作者別出心裁,既開創新意,出乎平常詩人的意境,又與前兩句詩承接的自然緊密,組合的天衣無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勇於向上,不斷進取的精神,抒發了作者曠達開闊的情懷。道出了高瞻遠矚的哲理名言,充滿正能量,鞭策萬代人。所以本詩也可以說是鸛鵲樓的一張名片廣告牌。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

原文如下: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白話譯文: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

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王之渙現今僅存六首詩,但是他有兩首詩極負盛名。一首是《登鸛雀樓》,短短几句卻讓樓鸛雀樓成為千古明樓,另一首《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此詩短短28個字,詩景恢弘廣闊,壯觀蒼涼,詩風慷慨激昂,沉雄渾厚。此詩當時即被配樂傳唱,流傳甚廣。

王之渙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後娶冀州衡水縣令李滌的三女兒,當時王之渙是已婚並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歲,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渙小17歲,正是妙齡女子。李氏嫁給王之渙後,兩人恩愛。王之渙在家賦閑15年,李氏安貧樂素,跟他過著清苦的生活。後來他的親朋好友覺得他這樣一直沉於下層,不是辦法,便勸他入仕。後來補文安郡文安縣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職。他在職官風以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誰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歲之壯年,卒於官舍,葬於洛陽。


王之渙(688——742),字季淩,并州晉陽人,唐代著名詩人。性格豪放,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作品:常與高適,王昌齡等唱和,皆以描寫邊塞風光著稱。詩大多失傳,僅存6首,但這6首絕句都是精品,奠定了王之渙在盛唐詩壇的地位。尤其是《涼州詞》,《登鸛雀樓》2首,悲涼壯闊,沉雄無比。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推薦閱讀:

TAG:登鸛雀樓 | 文化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