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說孟母三遷,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存在?


孟母三遷故事:

有「亞聖」之稱的孟子,是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中國歷史上的猛人、牛人、厲害人不在少數,但是能夠獲得「聖人」這個榮譽稱號的就寥寥無幾了。

想要獲得「聖人」這個榮譽稱號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首先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條件,這裡的條件可不是僅僅指物質條件,如果那樣的話就顯得太膚淺了;更重要的兩外兩種硬體設施,這兩個硬體就是父母,俗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所謂三歲定八十,當我們剛出生的時候是什麼都不懂的,所有的信息都是被動的通過父母那裡傳遞來的,早年教育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孟子幼年喪父,他的幼年教育都是由他的母親來代勞的,也正因為有這樣一位傑出的母親才造就了一代聖人。本來孟母也沒對孟子寄託有多大的奢望,只是希望他好好做人,春秋時期能夠讓人們記住的女人不多,如果非要找幾個的話一般都是反面教材。

一個寡婦帶著一個兒子在戰國年代,生活可想而知,本來在那個時代女人就沒有地位,又是寡婦,肯定閑言碎語不會少,即使現在比較落後的地方女人如果守寡了也不好過。孟子小的時候家住一片墓地旁邊,成天見到的也都是跟墓地有關的事情,不是埋人,就是哭喪,年紀小不懂事也不會害怕,跟其他小孩玩兒的時候也是跟墓地有關的遊戲。孟母很生氣也很惆悵,孩子從小就接觸這一類東西,長大了不是考古學家就是盜墓者,那時候還沒有考古學家這個詞。。。如果是現在父母也許就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一頓再說,然後在威脅等等;但是孟母沒有這麼做,她認為小孩是沒錯的,錯的只有家長,所以她選擇了搬遷。

第一次搬遷孟母選擇了與墓地截然相反的地方,人氣恆旺的集市。孟子也不愧為」聖人「,學習能力相當的強悍,來到新家以後沒多久,就把商人叫賣聲那一套學習的惟妙惟肖,連回家以後都開始給母親表演了。孟母又開始頭疼了,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孟子長大以後也成了集市中的一員,不是菜販就是大點的商賈,而且當時商人地位又很低,戰爭連綿不絕,有錢也很危險,這可不是她想要的。

第二次孟母把家搬遷到了學堂附近,既然兒子的學習能力強,來到學堂附近肯定是沒錯了。但是沒過多久又出現問題了,這個問題也是我們做家長都遇到的問題,除了學習什麼都愛好,就是不學習。

有一次孟子學堂回到家以後,孟母就問孟子:「最近學習的怎麼樣呀?」孟子隨口答道:「不怎麼樣」。孟母立馬就發飆了,我辛辛苦苦搬家幾次為的是什麼,不就是為給你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你能夠成才么,說著就把剛剛織好的布用剪刀剪爛了。孟子一下被母親的舉動驚醒了,因為母親剛剛剪爛的布就是她們母子的生活費。孟母定了定神說:「孩子你不好學習,就是自毀前程,看著你不長進,母親心裡難受,你現在的樣子就跟剪爛的這些佈道理是一樣的」。孟子在這個時刻醒悟了,雖然他還小,但是他知道從現在開始他不應該像以前那樣貪玩了,應該做自己該做的了。

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1、兒童的早起教育跟父母有太大的關係了。

2、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現在什麼位置,而是你所面對的方向,能否一直堅持走下去。

啟示:

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人才,只有良好的人文環境才好。

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類的成長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現代的人們不僅要求高品質的物質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給人很多的思維.在個人空間,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裡.在生活中,環境造就人才,環境也淹沒才人

說明社會環境與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係。孟子後來成為大學問家,與社會環境對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關係。

空間應該適應、助益人的生長。在人們脫離不了市,不能任意選擇棲居的。

家庭教育對子女成長起重要作用。孟母三遷,說的足孟子母親為了教育孟子和為了孟子的成長而三次選擇居住環境的故事。這則故事又叫「孟母擇鄰」、「慈母擇鄰」。孔子認為:「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這和「孟母三遷」故事一樣,都強調了選擇居住環境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故事為歷代所稱述。如,東漢趙岐《孟子題辭》:「孟子生有淑質,風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宋代蘇拭作《崔文學甲攜文見過》:「自言總角歲,慈母為擇鄰」。元代關漢卿《蝴蝶夢》:「想當年孟母教子,居心擇鄰;陶母教子,剪髮待賓。」等等。「孟母三遷」成為後世母親重視子女教育的典型,影響至今。


孟母三遷的故事意義並不在於故事本身是否存在,而是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是中國傳統教育精髓式的寓言。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孩子在世界觀未形成前,對於周圍的事物沒有分辨能力,會隨著自己的性心去模仿,沒有對錯,只有喜歡和不喜歡,在這潛移默化之中不斷形成自己的人格。那麼一個好的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勢必具有重要的影響。但是我要說的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光是環境起作用,家庭教育也很重要,甚至比環境的作用更大,是決定性的。同樣是孟母教子的故事:孟子去讀書了,可時間長了又厭煩了,他開始逃學了。有一次,孟子逃學跑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到孟子這麼早就回來,知道兒子是逃學回來的,就很生氣地用剪刀把他所織的布剪斷了。然後命令孟子跪下,嚴肅地跟他說:「學習就像織布,織布要一針一針地織,學習要一天一天地學。月月學,年年學,日積月累,才會學業有成。你這樣半路逃學,就像我中途斷織一樣,不僅會前功盡棄,將來還會一事無成。」孟子開始只是吃驚,並不理解母親的用意,聽到這一席話,豁然開朗,再也不逃學了。可見孟子的成功和她有這樣一個母親在小時候對孟子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反觀現在,很多父母一味的追求更好的環境,甚至不惜頂著沉重的經濟壓力,買所謂的學區房,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美其名曰,條件我給提供好了,接下來就看你自己的了等等。而自己卻拚命賺錢,緩解所承擔的經濟壓力,而忽視了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責任,一味把孩子的教育推向學校,推向社會。孩子成功了,是自己為孩子做的努力;失敗了,全是學校、社會的錯。經歷這樣過程的孩子真的能成功嗎?每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那麼就請父母們停下你們匆匆的腳步,多多陪陪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一個養成健全人格的機會,那麼即使沒有足夠好的環境,那麼你們的孩子也一定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可能是由西漢的儒生們杜撰的。

查閱資料,可以得知記載「孟母教育孟子」事迹的主要經典有四,以成書年代排序分別是:西漢韓嬰所著《韓詩外傳》、西漢劉向所著《列女傳》、東漢趙歧所著《孟子題辭》、南宋王應麟所著《三字經》。這些經典,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孟母教子」系列故事的主要出處。除了《韓詩外傳》之外,其餘三部著作都明確指出孟母有過「搬家」行為。

但記錄孟子言行的《孟子》一書,並未提及「三遷」。

可見,孟母三遷的故事很有可能是西漢儒士們杜撰的。


故事就是對人和事進行藝術的誇張再放大,積極向上的故事更不存在深究他的真實所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有對生活選擇的權利,對不好或對我們不利的事情我們可以選擇放棄。環境造就一切,特別是孩子在人格形成的初級階段,良好的生活環境可以造就孩子的未來。跟著好人學手藝,跟著壞人偷東西。所以說你處的社會環境和你的未來發展有相當大的聯繫。這個故事也客觀的告訴我們教育是中國千百年來非常重視的一件事情,無論你身處什麼行業,你的工作機會和發展前景都和受教育程度緊密結合,我說的教育並不僅僅是課本里和你所獲得的文憑,這包括你的人格教育、社會教育、道德教育、知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等!每一個故事都有它的來由,也有它的目的,杜撰的想像的真實的故事其實已然不重要!


現在都有為了讓孩子上學而買的學區房,古代為了學習,孟母也能三遷,而且古代只有學習才能出人頭地,為了讓孟子學習好,孟母三遷可能真實存在


是否真實存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父母為了孩子求成,可以租房子陪孩子學習,一天做好三頓飯,直到孩子畢業。父母的付出能換來孩子的將來,有出息,一切都是值得的。

成語典故其一

原文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譯文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鑽牛角尖了。你倒不如直接問古代搬遷要走哪些程序好點,要走哪些程序我不知道,要說孟母三遷這個故事是否真實存在,我認為十有八九是杜撰的。主演闡述的是一種道理,道理是一樣的道理,放在名人名士身上,更有說服力而已。


推薦閱讀:

TAG:孟母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