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年最後一天叫除夕?


我國把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叫"除夕",除:除去,夕:夜晚;含有除舊迎新,萬象更新的意思在裡面。白天要打掃衛生,貼春聯,剪窗花,掛燈籠;夜晚則要吃團圓飯,給押歲錢,放鞭炮,守歲等。

相傳,古時候,"夕"是一頭有四隻角四隻腳的兇猛野獸。因為大雪封山,野獸絕跡,它找不到吃的,餓得受不了。在農曆臘月三十這一天,它闖進附近的村子裡覓食,給村子裡的財物及生命帶來巨大的破壞。在以後的農曆臘月三十這一天,村子裡的人往往扶老攜幼,躲到附近的竹林里避難,等"夕"走了後再回來。

這一年,又到了臘月三十這一天,村子裡的人又要往竹林里去避難。在行進的途中,一位老婆婆發現一位眉清目秀的小男孩,餓昏在雪地里,她把他救醒,並把他一同帶進竹林里。

大人們開始在竹林里工作了,有些人砍竹子,有些人搭竹篷,有些人在生火取暖,竹節噼噼啪啪響個不止,煞是好聽。望著這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被救醒的小男孩很不理解,就向身邊的老婆婆打聽。老婆婆將事情從頭至尾講給他聽。

小男孩問:"老婆婆,你們就不怕夕追進竹林里來傷害你們?"

老婆婆笑著說:"不怕。有一年,夕追到竹林邊,它聽到竹節爆裂時發出的噼啪聲時,嚇得落荒而逃,以後再也沒有來過。"

小男孩凝神思索了好一會兒,對老婆婆說:"老婆婆,我有對付夕的辦法了,以後你們不用再出來避難了!"他叫大人們多帶些碎竹節回去,並在家家戶戶的門口,,掛上一塊紅布條。

大人們飽受"夕"之苦,早就不堪忍受。他們信了小男孩的話,回到了村子。他們先回到自己的房屋裡,在大門口掛上紅布條,然後一一聚集在村子裡廣場上,廣場中央生了一堆篝火,旁邊堆滿了碎竹節。

"夕"來了,在村口發出暴怒的聲音,大人們驚慌失措。小男孩說:"你們不要怕,不要慌,按我的吩咐去做。"

小男孩走到村口,對著"夕"跳手跳腳地大罵一通。夕想到屋裡找東西吃,看到家家戶戶掛著紅布條,就不敢進。

它被小男孩的謾罵聲徹底激怒,不要命地猛追小男孩。小男孩飛也似地跑到廣場,大聲喊:"夕來了,快往火里扔竹節!"

大人發愣了片刻,夕追上了小男孩,用角將他高高挑起,然後猛地甩下來,小男孩犧牲了。

被傷痛驚醒的大人,紛紛往火里扔碎竹節,濕氣很重的碎竹節,爆出的響聲特別巨大。夕聽到響聲後,不敢傷人,乖乖逃走了。

這個犧牲了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年"。

第二年臘月三十這一天,大人害怕逃走了的"夕",又到村子裡滋事。早早地掛好紅布條,然後聚集在廣場中央,生起大火,堆放好碎竹節,等候"夕"的到來。

這一年,"夕"沒有來。

以後,"夕"也沒來。

不過,在大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掛紅布條和燒竹節的習俗都傳了下來。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慢慢衍化,變成了現在的貼對聯、掛燈籠、放炮竹的新習俗。


除夕,除:是去除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辭舊迎新的一個傳統節日。

關於"除夕"的由來有一個傳說,相傳很早以前出了一個妖怪名字叫「夕",神出鬼沒、禍害百姓,每到晚上肆意糟蹋貌美姑娘,老百姓恨之入骨。有個叫七郎的獵人決心除掉「夕"怪,他力大無比、箭法又好,還養了一條非常厲害的獵犬。「夕"怪一般白天不露面,太陽落山後才出來害人,半夜後又不見蹤影。七郎找"夕"怪一年上頭,已經是臘月三十,人們都準備歡歡喜喜過新年。七郎擔心「夕"怪會來,告訴大家「夕"最怕響聲,要求人們準備好能敲出聲音的傢具,不要睡覺,一有動靜就使勁地敲,把"夕"嚇出來除掉。這天晚上,"夕"怪果然來了,全鎮子上的人都敲起了自家的盆盆罐罐,把"夕"怪嚇得四處逃竄,七郎和獵犬緊追不捨,獵犬撲上去咬住"夕"不放,七郎立刻一箭將「夕"射死,除掉了"夕",人們皆大歡喜。從此,人們把農曆三十叫"除夕"。

以上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過年"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據說最早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的祭神祭租活動。農曆最後一天叫「除歲",這天晚上稱為「除夕",除夕全家團聚吃團圓飯,有通宵不眠、貼門神和春聯、放鞭炮、掛燈籠的習俗,表示從農曆舊年的最後一天守到新年的第一天,所以稱之為「除夕"過新年。

新年馬上要到了,借頭條提前給大家拜個年,祝大家過年好!祝大家雞年萬事如意,幸福雞(吉)祥!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除夕的來歷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雞年大吉#2017年1月27日是農曆2017年的「除夕」,在河北省邯鄲市的一個小村子裡,我像往年一樣吃完餃子就跟爸媽一塊坐到了電視機前,靜等2017年春節聯歡晚會開場。

現在生活好了,過年過除夕的樣式也就豐富了起來,城市中生活的人,通常會在餐館定上一桌年夜飯,全家老少圍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聊聊天,可這真的是「除夕」年夜飯的正確打開方式嗎?記得小時候,年前好幾天店面就關門回家了,不知道這是養了懶人,忘了傳統還是人民富裕了就換了新的傳統?

鄉鎮的人民也同樣不知從哪年起「除夕」的年夜飯不是同家人吃了,大多數中青年會約上三五好友,下館子吃喝到後半夜,是真的開心嗎?這樣真的好嗎?

我是九零後,對傳統文化感興趣,卻也不精通,但是對於「除夕」「年夜飯」我想這樣的做法總是不妥的吧?您怎麼看呢?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除夕可以理解成:除去「夕」帶來的災禍。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年),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年)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煙花,來驅除夕(年)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夕就是最後的時光,比如夕陽無限好。一年最後一天就叫夕,古時天寒地凍,不能勞作,這一天過去,春天就來了,萬物復甦,可以打獵,播種,採摘等等。所以大家都盼著這天過去。


推薦閱讀:

TAG:過年回家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