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的嘴裡為什麼含了那麼多的小動物?這些小動物是幹什麼用的?


壓舌自古就有,從新石器時代到現在,仍然有這樣的習俗,只是時過境遷,方式有所改變,尤其是年輕人,漸漸忘記這些習俗及其意義。

從自身經歷來說說這件事。

大禹老家是農村,前段時間一個街坊過世,都是沒出五福的關係(下一個問答會說說五福等相關問題),老媽過去幫忙。事後打電話來給我說,這位街坊的伯伯含的也是一條小魚,人去世都要含魚啊。為什麼要說「也」呢,前幾年舅舅病世,也是含的一條人工做的小黃魚。要說為什麼要含這個,父輩,甚至更老的老人也大多不知道了,只知道習俗就是要有這個環節。除此之外,人死要穿壽衣壽服,卻不能穿內褲內衣,老人的說法是赤裸裸來,赤裸裸去,我又覺得這和要穿外衣又有些矛盾了。

諮詢過老人家,都說不清為什麼要含東西,更遑論為什麼是魚卻不是其他動物了。當我看到這個曾乙候的題目以後,再次諮詢家中長輩和比較熟悉殯葬禮儀的老人,又去查證一些資料,道聽途說一番,才來做這個分享。如有錯誤,請指正補充。

很多人已經知道,古人,尤其是有身份的人,去世的時候是要塞全身九竅的,我們說的七竅僅僅指的是頭部,全身有九竅,包括排泄器官和生殖器。放在嘴裡的叫做壓舌,也叫飯含,這叫做玉琀,其實普通飯含和玉琀是有區別的,顯而其見,貴重如玉的才會被稱為玉琀。

看過一些考古的資料和報道,玉琀的儀式從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主要是石、珠、貝等東西,很少有五穀粟米,顯然前者更容易被保存下來。殷商時期大多以蟬、蠶、魚等形象為主,到了後來的春秋戰國時期動物形象更豐富多彩起來,達官貴族更是以玉質物件作為壓舌。這也主要是由玉所代表的寓意來決定了它的身份。玉有著美好的象徵意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曾乙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曾國,也就是隨國的顯貴!所以,在其嘴中發現大量動物影響的玉琀也是很正常的。玉琀的數量、質量、形象,與死者的身份地位有直接關係。這曾乙侯是西周周文王重臣好友之一的南宮括的後代,可謂是家族顯赫至極,更何況隨國曾救過楚昭王。楚昭王也是一位賢君,在歷史上的口碑極佳。由此可見,曾乙候當的起如此厚葬。

玉琀中,無論是什麼形象,都有極豐富的寓意。蟬,代表高潔,同時也寓意著早日投胎重生;牛羊馬等象徵著富有,衣食無憂;雞狗等我倒覺得和陰間開道有點關係,同時這兩樣也有其他象徵意義,應該我是忠誠、擁護、財富等等……我沒有找到具體寓意,只是自己揣測而來,可憐這種民間文化形態竟然查資料都難查到,難道要斷了嗎?

另一方面,這人死堵塞九竅,據說有延緩身體衰敗腐爛的作用。至於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畢竟現在人很少有長時間停屍的習俗,但是在古代這是有的,我們無法以今論古,畢竟時代不同,一切皆有變化。

有了前面的理解,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鄰居伯伯和舅舅去世所含的小魚了。一個是「魚」同音「玉」,可能是代替玉的意思,畢竟普通人家不會真的拿好玉隨著過世的人一塊埋葬的。另一方面,魚也有富有,自由等寓意,也算是一種美好的希望。至於「生理意義」應該不大,現在一般都是稍一停擱就要花化了。

依目前的人類進城情況來看,諸多文化習俗都要被取代改變,甚至消失,我們遠離歷史和古人越來越遠,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即使「玉琀」「壓舌」這種習俗都會成為傳說,也不知道這是人類的進步還是倒退。

最後,建議大家可以多和長輩聊聊習俗這些問題,很多我們本來以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預感豐富的文化含義!


曾侯乙嘴裡含的是動物叫作玉琀,是隨葬品。曾侯乙最有名是精美的樂器,可以說曾侯乙是中國戰國時代的音樂家。

曾侯乙是戰國早期隨國的國君。曾侯乙葬於公元前433年,距今已有將近2500年的歷史。出土的文物證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青銅雙音鍾,它的體積有兩面牆那麼大、重達5噸、高3層、有8組65枚鍾,有七聲音階,有絕對音高的概念。

均鐘上的花紋

花紋中有鳳鳥,還有戴著兩條蛇做成耳環的人,描繪的似乎是《山海經》中《大荒西經》和《海外西經》里的夏後啟。而這兩個以蛇為珥的人又不盡相同,其中一個有鬍鬚,也可能這兩個人是伏羲和女媧。傳說大禹作鼎啟作樂,這寫紋飾彷彿也在印證禮樂起於夏的觀點。

建鼓鼓座

」建「,豎立。豎插在鼓座中的有柄鼓就是建鼓。青銅鼓座由八對曲旋蟠繞的龍組成,像火焰升騰的形狀。

建鼓

鼓座

曾侯乙鴛鴦盒上奏樂圖

出自於曾侯乙陪葬棺,其所有者為曾侯乙的一名妻妾。兩幅圖,一幅為擊打建鼓,一幅為演奏編鐘、編磬。

曾侯乙彩繪排簫

有十三根簫管,竹質,迄今所見最早的竹質排簫,保存非常好,剛出土時其中八根簫管還能吹出樂音。

曾侯乙漆瑟

《史記*封禪書》說,太帝(黃帝)聽素女彈五十弦的瑟,旋律憂鬱讓人悲傷不已。於是黃帝命人將瑟劈開,變成二十五弦。出土的先秦古瑟大多為二十五弦。

曾侯乙竹箎

橫吹竹管樂器。箎和笛子的不同在於,吹笛子時演奏者一隻手的手心向下,手指朝前指向聽眾,有所不敬;箎的指孔全部朝向吹奏者自己,兩隻手的手指也全都向內朝向自己。

曾侯乙編磬

石制打擊樂器,八音之一。單個使用的叫特磬,多個成組配套使用叫編磬。曾侯乙編磬一共三十二塊,主要採用石灰石,僅有極少數使用大理石。下層左起第十一塊磬石上還能看到三葉蟲化石。

除了音樂,曾侯乙一定是個很會享受生活的人。

曾侯乙冰鑒,構造之精巧,雕琢之精美,體現了完美的實用性和藝術氣質。另外,「曾國」也是個經濟很發達的諸侯國,不然怎麼就能造出來編鐘那樣的宗廟奇絕之寶?


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發現了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葬,出土了國寶級的文物--曾侯乙編鐘,還有多達15000件的文物,出土文物之眾,種類之繁多,說明他生前之奢華程度,人們又在其口腔里發現了21件小玉器,這是何意? 真佩服古人是怎麼把這21件小動物放到已經死去了的曾侯乙的嘴巴里;這在古代叫飯含,是中國古代喪葬制度中十分重要的喪葬儀式,在石器時代就以出現,商代最為盛行,那時的習俗是死者的口腔里不能空著,不能沒有吃的,所以人死後口裡一定要塞一些東西進去。夏時用貝,到了周時改用玉了,也有用珠、穀物或者錢幣等等。


塞進去的東西也是有講究、有等級的,飯和含是兩種不同的形式,飯指的是能吃的東西,據《周禮.地宮.舍人》記載,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含也即琀,當然就不是吃的東西了,《說苑.修文》里說,天子含珠、諸侯含玉、大夫含璣、士以貝、庶以稻;這些都是根據死者的地位來決定的。


曾侯乙雖為地方諸侯,但也是富甲一方,生活極度奢靡,口裡塞那麼多的小動物,是希望在陰間繼續享受生前的生活,有享用不盡的美食。


只要你了解過古代人生活的話,都應該知道他們無論生前,還是在死後,都有自己的一套規矩,尤其是那種身份高的古人,死後不僅要隆重下葬,還會陪葬大量珍寶,甚至還有用活人陪葬的,史書上也有很多例子可以給我們參考。在1977年的秋天,在湖北隨州的一支考察隊,在擴建營房時,不慎挖到春秋小諸侯王曾侯乙的陵墓,讓人驚訝的時,死了幾千年的曾侯乙,口中竟含有十幾個玉制小動物,這是為什麼呢?

曾侯乙在史書上沒留下多少痕迹,有關他的一些事迹,還是因為1977年發現的陵墓,別看曾侯乙只是個小諸侯,但他陪葬的寶物非常多,足足有一萬五千多件,其中有八件珍寶,就可以被列為國寶級文物,並且在墓穴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21名女子骸骨,據考證得知,這是曾侯乙下葬時,所陪葬的21名少女,之所以是這個數字,是因為21在古代,是個吉祥的數字。

不過讓世人更驚訝的是,曾侯乙口中寶物,歷史上有不少帝王將相死了以後,嘴巴里都會塞東西,要麼是寶玉,要麼是明珠,而曾侯乙口中正是玉器,只不過這個玉有點多,考古人員從其口中掏出後發現,足足有21個玉器,與上面的21名少女剛好對應,這些又被稱為玉琀,這21個玉琀里,有6個牛型玉琀,羊4個、豬3個、狗2個、鴨3個、魚3個。

說起玉琀,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玉琀就是古人去世以後,在下葬時放入口中的小型玉器,一般的貴族下葬,口中都會放有,這種風俗從新石器時代,就可以有記錄了,不過玉琀也有等級劃分的,級別比較高的人採用玉器,當然了也有貝殼、珍珠等物。很多被發現的玉琀,都是蟬型,當然了也有玉鳥、玉魚等形狀,之所以蟬型玉琀這麼流行,因為蟬可以化繭為蝶,有重生的含義在其中,古人將其放於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復活。

玉器在古代被認為,是自己防腐的神物,所以很多貴族死了以後,口中都會放上玉琀,不過像曾侯乙這麼多的,屬實很少見了,有不少考古學家認為,曾侯乙口中的21個玉琀,其實也沒有什麼特殊含義,就是表現出他這個人愛吃,曾侯乙生前定然是個吃貨,不然死了以後,怎麼含那麼多動物形狀的玉琀。

至於為什麼是21個,也許跟那21位少女有關,不過也有人可能問了,為什麼那麼多數字,偏偏就是21呢?這個考古學家至今也沒有給出完整的回復,大概21這個數字,是當時隨國比較吉利的數字,不然曾侯乙這兩個21,沒代表什麼意義估計也不可能。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其實人們之所以這麼關心曾侯乙口中的玉琀,是因為這裡代表了一段歷史,很多的歷史真相,都是從陵墓中窺探到的,曾侯乙的陵墓中,除了有寶物以及玉琀,還出土了大量的樂器,證明曾侯乙本人,也是個愛聽音樂的人,這些對古樂器研究也有重大的價值。


1978年2月,在隨縣城郊,駐軍某部的雷達修理所為了擴建廠房,在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小山包上開山炸石。

隨著一聲巨響,石破天驚,意外地一座古墓浮現出來。

這座古墓就是距今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的墓。

隨著對墓葬的一步步地探索,人們越發地吃驚。這個墓坑有220平方米,單就棺槨室就有190多平。

這比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大6倍,比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在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大8倍。這樣大的棺槨在當時的中國還算是首例呢!

更讓人吃驚的還在後面,曾侯乙的墓室出土的文物真是太多了。

據統計,從墓中出土文物15404件,其中比較珍貴的青銅器就有十噸半,黃金製品更是超過了17斤。

當然最讓人震驚的是,出土了總重量達到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的編鐘。

這些編鐘除了少數幾件掉落在地面上,其餘的全都整齊地掛在木質的鐘架上,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蹟啊!

但我們今天介紹的不是這個編鐘,而是曾侯乙嘴裡含的小動物,這個小動物的數量足足有21個,是不是又很吃驚。這個曾侯乙到底是誰呀,怎麼又這麼奇怪?

別急讓我們一步步地來看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一、 曾侯乙的身份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

其實在史籍上並沒有這個人的記載,但是隨著考古的發現,專家推定曾侯乙是姬姓,先祖是周天子的重臣。

而曾侯乙應當出生在公元前475年或者稍晚點。他大概是在公元前463年見後成為諸侯王的,在位時間大約為30年。

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曾侯乙生前是非常喜歡音樂的。他鑽研音律的研究,並且也非常重視樂器的製造。

要不怎麼會有編鐘這麼大的物件的出現。而且曾侯乙的興趣也是非常的廣泛,他呢也是擅長車戰的軍事家。

由此而看,曾侯乙的身份很是顯貴啊,而且還是個出色的軍事家。並且這個君王還特別文藝,竟然在音樂上非常有造詣。

不簡單,很有意思的一個人!就是這樣一個人,死後竟然在嘴裡放了21個玉制的小動物。

二、 曾侯乙嘴裡含的這些小動物是幹什麼的

隨著棺槨的打開,專家們在曾侯乙的頭骨裡面發現了21個玉制的小動物。這21個小動物分別是6個牛、4個羊、3個豬、2個狗、3個鴨、3個魚,這些小動物全都是用玉製成的它們的形狀。

為什麼要放這些玉制的小動物呢,這個呀其實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古老的葬玉習俗,這個玉制的小動物有個統一的名字,叫做「玉琀」。

玉琀是古人在死者入殮時,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也就是民間常說的「飯含」。這個可是我中喪葬習俗中最重要的禮儀,就是現在有些地方仍在沿用這個習俗呢。

為什麼要有放玉的這個習俗呢?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帝王都追求長生不老。但是真得有長生不老嗎?當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呢,在他們的願望破滅後,不朽就成了他們臨死前最大的願望了。

《抱朴子》是一本非常有名的道教典籍,在這本書裡面有這樣的一種說法。

說是「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這些帝王們可是都看中了這句話,所以呢就用葬玉來祈求死者永存不朽。

但是這個玉也不是什麼人都能放的,當時也是按地位等級來放置的。

天子是含珠的,諸侯才是含玉,大夫是含璣的,士呢則含貝,庶民也就是老百姓嘴裡只能放稻米了。

正所謂「生以為佩,死以為琀」,死者生前帶玉佩,死後呢也要嘴裡琀著玉。

「東陵大盜」孫殿英從慈禧口中挖出的那顆夜明珠,也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所以由此而看,曾侯乙嘴裡放玉制小動物是為了那種不朽的臆想。

三、 那曾侯乙嘴裡為什麼要放那麼多的小動物呢

有道是「生時所享,死後亦然「,曾侯乙雖然是個地方諸侯,但是他富甲一方,這口中的21件玉器足以證明,他生前的奢靡生活。

這21件小動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全都是當時可吃的動物。

而且放的數量還是這麼的多,那就說明了曾侯乙是個大吃貨,生前就非常喜歡吃肉。

這些小動物可能就是他生前特別愛吃的!

生前喜歡什麼,死後也要把它們帶走,這也是中國人最傳統的一種文化意識。

所以曾侯乙就要帶走很多他喜歡吃的東西。在這之所以要放這麼多數量的小動物,有書君猜測這個數字也許就是盡最大的力量把儘可能多的小動物放進口中的,21也許就是放入口中的極限了。

也許這個21還有一層含義。從《周易》中解釋來說,21是個代表貴重的吉數,也是個偉大的首領數。

所以曾侯乙為了圖個吉利,也是為了自己死後也能不朽,就選擇用21這個數量。

不管是什麼原因吧,曾侯乙嘴裡含21個玉制小動物,這個舉動還真是個奇葩。生前是個吃貨,死後也不委屈自己。

把自己所願都裝進嘴裡,估計這千年來,也只有曾侯乙這樣的人,才這樣做的吧。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開門見山,嘴裡含了這麼多小動物,足以證明這個曾侯乙的貪婪!


曾侯乙真有錢!

古人有句話,叫「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大概意思是華嚴經內容豐富,體量龐大。套用這句話來說曾侯乙墓,那就是:看了曾侯乙墓,才知道古代貴族多奢侈!

1978年曾侯乙墓挖出的文物多的嚇死人!15000件!光是黃金就有十七斤多。青銅器多少?十噸半!十噸半啊朋友們,搬家公司一趟都運不完耶。

曾侯乙真貪婪!

曾侯乙估計實在是太有錢了,不但墓裡面東西多,寶貝多,就連死人嘴巴裡面也塞滿了東西,人們在曾侯乙的頭骨裡面發現了21件玉器。放在死者嘴裡的玉叫做琀。所謂「生以為佩,死以為琀」。一般漢朝以後,含在死人嘴巴裡面的,就是一隻玉蟬,叫做玉琀蟬。可是想不到曾侯乙這個奇葩,嘴巴裡面塞了21件晗,包括:小玉牛6個、小玉羊4個、小玉豬3個、小玉狗2個、小玉鴨3個、小玉魚兒3個。

真像標題副標題裡面說的,感覺嘴巴裡面含了半個動物園。但是這個曾侯乙把小動物放進嘴巴裡面,可不一定是熱愛小動物。按照他對自己陪葬的奢侈程度,可以推測這是一個富貴而又貪婪的傢伙,貪婪的傢伙把動物放進嘴巴裡面,只有一種可能,貪吃。生前是個貪婪的吃貨,死了也要把這些美味的食物含在嘴巴裡面,做個飽死鬼么?

我眼中曾侯乙墓中最有價值的兩件文物

曾侯乙墓創造了多個中國考古之最,但是在鐵鎚砸歷史看來,最有價值的是兩個:第一是保存最完整的編鐘,今天還可以奏出優美樂曲;這個對研究古代音樂具有重要價值。

第二是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像。這個對研究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研究價值。

我的觀點:其他的金銀財寶再多,在我眼中都是浮雲,沒有文化承載的東西,終將成為過眼雲煙。


1978年 ,在湖北省隨州市地界上,考古工作者們開啟了戰國早期諸侯國——曾國的國君曾侯乙的「卜」子型大墓。

令國人興奮和震驚的是,這是一座未曾被盜墓賊染指的完整戰國諸侯貴族大墓,而且從出土文物的體量上看,它無疑又是一座規模宏大到刷新考古學者先前認識的珍貴文物資料庫。

整個大墓共出土文物15404件,除了數以十噸計的青銅製編鐘、鼎、簋等禮器外,還有總重超過17斤的黃金制器物。最讓人震驚不已的是隨同墓主人曾侯乙殉葬的23個花季少女,這是殘忍的人殉制度在世人面前最直觀的展示。如此龐大數量的文物出土,使我們在史籍記載之外,得以一窺2000多年前先秦諸侯鐘鳴鼎食、驕奢淫逸的貴族生活。

隨著文物清理工作的推進,另一個重要的發現是,在曾侯乙頭骨的口腔位置,先後掏出了以牛、羊、豬、狗、鴨、魚6種動物為造型雕琢的小型玉器,數量竟然有21個之多。這項發現又將考古發掘的方向,帶到了中華民族所獨有文化基因——「玉」的上面來。

在原始社會,各種形狀不同、用途各異的石器,是重要的漁獵、農業工具。其中,玉石因其晶瑩剔透、溫潤光潔的特性,被原始先民們看成是大自然的精華,從而賦予了它許多想像的期待功效,當中最神奇的一項就是「防腐」。

曾侯乙口中所含的21個動物型雕刻,就是這種帶著屍身「防腐」期待的玉器。它與覆蓋人體眼睛、耳朵、肛門、生殖器其它「七竅」部位的成套玉器一起,構成了凝聚死者靈魂在身體里的關鍵工具。其後,隨著統治者控制國力的增加和玉器加工技藝的進步,到了漢代,終於發展出了「防腐」玉器的終極版本——金縷玉衣!這也是《盜墓筆記》中有著返老還童作用的「隕玉」,在現實創作中靈感的來源。

此外,曾侯乙含玉的講究,也是西周時期強大禮樂文化制度的傳承。當時,死者殮葬往往都要在嘴裡填充物品,「天子含珠、諸侯含玉、大夫含璣、士以貝、庶以稻」,根據死者的政治、社會地位,嘴裡含著什麼物件都有嚴格的規定,稱之為「口琀」。曾侯乙含玉,大致也符合他諸侯國國君的身份。

明白了這些,我們就能理解去年熱播的《虎嘯龍吟》里,魏明帝曹睿為什麼歇斯底里地介懷母親甄氏「口含米糠」的苛刻殮葬待遇。要不是受了曹丕的薄待命令,否則按照皇帝生母的規格,甄氏無論如何至少都應該含著玉下葬,而米糠明擺著是對她的羞辱,怪不得兒子曹睿那樣激烈的反應。


謝邀。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看了我的回答你就全明白了。

首先這個東西叫玉琀,又叫玉塞。古代有地位的人死的時候會在嘴裡含個玉器,稱之為玉琀。除了玉器,還有含大米、貝殼,甚至骨頭的。至於為什麼要往死人嘴裡放東西,聽我細細講來。

道教有一個老祖級別的人物叫葛洪,他寫有一篇著名的道教典籍叫《抱朴子》,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葛洪在抱朴子中提到有這樣一個說法:

"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

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說在九竅之中塞入金玉,死人可以不朽,屍體不會腐爛。

不朽幾乎是古代所有帝王臨死前最大的願望,不光中國古代,埃及著名的木乃伊也是基於這個想法出現的。

古代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就有了玉器能讓屍體不朽的說法,這個很難考證了。葛洪的這個說法也是在這個基礎上出現的。博物館裡的金縷玉衣詳細很多人都看過,玉衣就是為了防腐才有的。

葛洪提出用金玉塞住九竅之後,很多人都相信了他的說法,因此而出現了一種專門的器具,就是我前面說的玉琀了。

那麼九竅是什麼呢?九竅分別是兩眼、兩耳、兩鼻孔、嘴、前陰尿道和肛門。所以不光死人嘴裡有玉器,這九竅中都有。

因此文物界還出現了一個專有名詞叫九竅玉,就是專門用來塞九竅的玉。

根據不同的位置,還有固定的形狀和講究。

比如嘴裡的一般都是小動物,其中蟬是最常見的,因為蟬是在地下出生的,放個玉蟬象徵著在地下得到新生。

最後說一個曾經在一檔鑒寶節目中看到的關於玉塞的趣事。

有個人淘了個玉器非常喜歡,不知道怎麼想的,竟然經常把玉放嘴裡含著,說能養生。後來拿到鑒寶節目上讓專家鑒定,結果專家告訴他這是古代死人塞屁股用的玉塞。

最後的最好,都看到這了點下關注再走唄!別忘了點贊哦!


同樣是口中的玉琀,為什麼別人去世時含一隻,而曾侯乙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氣含了21隻小動物形狀的玉琀呢?他是寵物愛好者還是饕餮客?

1977年秋,湖北隨州一支部隊在擴建營房時,發現了一座古墓,次年,文物考古部門組織發掘工作,中國歷史上古墓豪華排行榜位居前列的曾侯乙墓中的寶藏重見天日。

這位姓曾名乙的春秋時代的小國諸侯的陪葬物簡直讓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淚,不管沉默還是流淚都是因為——寶貝太多了。文物總量為15404件,僅是珍貴的青銅器就有十噸半,黃金製品超過17斤,其中8件被列為國寶,墓葬中還有21名陪葬的少女人殉,規模宏大。

當考古人員把曾侯乙口中的玉琀一個個掏出來時,其數量也讓現場專家大吃一驚,居然有21件之多!分別是牛型玉琀6個、羊4個、豬3個、狗2個、鴨3個、魚3個。

所謂玉琀就是古人下葬時口中塞放的小型玉器,也叫「飯含(唅)」,這種習俗從新石器時代後期的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就已發現,等級較高墓葬人群多半採用玉質,也有採用貝殼、珍珠、穀物等物替代。大部分出土的玉琀都是玉蟬形狀,這種習慣從西周就已經開始,也有用玉魚、玉鳥、玉蠶形狀的,到了漢代,則基本都採用玉蟬。

西晉的葛洪在《抱朴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玉器在古代被認為是可以保證屍身不腐的神物,大量古代墓穴中的陪葬物也證明了這一點。

古人為什麼要選用玉蟬作為玉琀,主要原因就是蟬這種動物一生要經歷從地下到天空的華麗蛻變,符合人們對死亡的期許,誰不想要被「事死如生」,潛伏之後,再重新回到花花世界呢?

回過頭再來看曾侯乙口中的21件玉琀,從形狀來說,稍早一些的西周時期墓葬中發現的玉琀也有蟬、鳥、魚、蠶等形狀,所以這位老哥口中的牛羊豬狗鴨魚6種動物形狀倒也不突兀,比起蟬的禪意、鳥的寓意、蠶的涵義,這六種動物倒是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吃」的含義,沒錯,曾侯乙大概率是一個妥妥的吃貨,通過這種方式與生前的享受待遇找平。

數量為什麼是21件呢?

個人認為與21名陪葬的少女也有莫大關係,不會那麼任性或者湊巧,之所以數量都是21,只能說明這個數字在當時的曾國(後世考證亦為隨國)是一個特殊的數字,有代表意義的數字。

具體原因個人不敢貿然推定,但《周易》中對「21」這個數字的解釋或許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二十一,是代表貴重的吉數,也是偉大的首領數。

不知道曾侯乙對這個回答滿不滿意,我只聽到21位少女從幽深的地下發出的悠長嘆息。


曾侯乙,姬姓,氏曾名乙。是中國戰國時期南方姬姓曾國(即姬姓隨國)的國君。

曾侯乙墓出土了各種玉雕小動物,造型小巧玲瓏,活潑可愛。曾侯乙口中的玉唅雕琢成仿生肖的微型玉畜,首先表明「長生不滅」,同時也有「六畜豐昌」之意,寄託著親屬祝願墓主人永遠擁有財富。口中含小動物,口外面還有一塊呈橄欖形、兩端各有一個小穿孔、當中呈弧形凹進的玉,這塊玉像口罩一樣,將口捂住,叫「口塞」。

此外,在墓主的頭胸部位,還發現有一些玉片,作長方形或不規則的三角形,每片都有小眼可以穿綴,穿綴起來以後,能蓋住頭胸部位。用於墓主頭部這種「面冪」,可能即「暝目」。曾侯乙比他的身份高,自然就可以用玉制了。

總之這些的意義就是要死者不再聽、不再見、不再聞陽間之事,安心地去另外一個世界。


推薦閱讀:

TAG:今天有啥好笑的 | 歷史 | 曾侯乙 | 武漢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