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沒有死,蜀漢真的能統一三國嗎?


如果關羽沒有死蜀漢能統一三國嗎?

這一問題問的太簡單,又沒有進一步的詳細描述,很難做一個完滿答覆。按照當時的實際情況,至少可能有三種結果 :一是荊州丟了關羽被俘,孫權沒有殺;二是荊州丟了,關羽戰敗,但逃出生天回到蜀國或者蜀國控制區;三是曹操孫權聯合攻取荊州失敗,荊州保住了,關羽軍隊雖有折損,但關羽本人無恙。以下分別這三種情況做答。第一種情況: 作為蜀國劉備諸葛亮很被動,關羽如果死了,人死不能復生,劉備盛怒之下,還可以不管不顧,出師伐吳,先不說後果如何,起碼做出伐吳決定是行的通的。但關羽被俘就有點麻煩,孫權必然用關羽作為條件,不論是戰是和,劉備諸葛亮都不好下決心。而且這還要考慮關羽本人的意向,如果關羽本人寧死不降,而孫權也耐心地關押著關羽,劉備諸葛亮若動兵討伐,不論能否擊敗東吳,救出關羽,旁觀的人包括蜀國人的輿論就很難平息,這不是拿關羽性命開玩笑嗎?所以,這種情況下,蜀國即使軍力強大但是有勁不好使, 別說統一三國,內部的事都不太容易處理好。第二種和第三種: 關羽逃回蜀國或者荊州守衛成功關羽立了功。

這兩種情況下跟後來歷史上實際發生的差不太多,有多種可能: 一是劉備有可能氣憤之下,發動伐吳戰爭,雙方真幹起來,勝敗取決於雙方最高將領的軍事才能;二是孫權認慫,雙方達成一定妥協,息兵罷戰。因為這種情況孫權手裡沒有多少牌可打,最大可能就是退還奪取的幾個郡。但這樣的話,前後就得好幾年折騰,劉備年齡也逐漸老了,進取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也可能產生鈍化,估計在劉備有生之年肯定難以實現。劉備死後的事與歷史實際不同的就是蜀國國土面積稍大了一些,關羽張飛可能沒死,但這兩位年齡都已經偏大。諸葛亮如果出兵北伐,可以從荊州和漢中同時進擊。優勢明顯一些,但有了前面東吳偷襲事件,荊州既難獨立對付東吳,出兵北伐也很難給力,反而需要益州方面抽掉兵力支援荊州,形成不大不小拖累。再加上前面的矛盾,蜀國與東吳難免心存芥蒂,聯盟需長時間磨合平復。總之,即使荊州沒有丟失,蜀國要想統一三國難度很大,基本沒有可能。


覺得蜀漢滅亡不是因為沒有以上這些人的原因吧

關羽雖勇 能以一當百 可這是戰爭 國力相差懸殊 憑1人個人武勇 不能挽狂瀾

孔明近似於妖啊 可是知天意 逆天難 晚年的諸葛也知道漢朝氣數將盡了吧 上方谷火燒司馬 如果沒有天降大雨 街亭之戰 如果馬謖沒有剛愎自用 六出祁山 如果阿斗能近賢臣遠小人

如果。。。。 很多如果 不是諸葛能左右的 天意

劉備啊 諸葛半輩子的心血 這點家底 最後意氣用事 夷陵一把火燒了個大半 復生又能如何啊!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龐統他若不死蜀漢定能統一三國,時期,吳,蜀,魏三分天下。但論各國領袖的才能,曹操當首屈一指,孫權隨後,最後才是這個只會哭的劉備。劉備在大家心中的形象一直不高,但為什麼,他能夠立足於烽火戰亂的三國之中,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有足夠多的將士良才。

劉備最讓人敬佩的才能,就是他的廣施恩德,和糖衣炮彈。劉備領軍一生,底下的將領一直死心塌地的跟隨於他,這就是他最令人敬佩的地方。但最後,蜀漢還是大敗,為什麼?原因就是他在"隆中對"戰略後,損失了一個重要人才,龐統。

造物忌多才,龍鳳其能同歸一主?先生如不逝,天下未必三分。龐統字士元,早年以"鳳雛"為名同諸葛亮平起平坐,可見此人才華絕不一般。後來,劉備領荊州牧時,龐統來投,但並未得到重用,直到諸葛亮和魯肅一直極力向劉備推薦,這龐統才終於有機會一鳴驚人,搏的劉備重用。

從這件事中我們能看出魯肅和諸葛亮不同常人的胸襟,但是,這也要龐統有過人的才能為前提。龐統這人相貌一般,甚至可以說的上丑,但是論其治國領軍的才能,還真的不輸諸葛亮。龐統自言,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至此,我們能夠看出,龐統這人志存高遠,是大才。

而真正讓劉備等人刮目相看的,是龐統對於"隆中對"戰略的推進。按照隆中對的計劃,佔領荊州,站穩腳跟是第一步,隨後,西取巴蜀,跨有荊益,最後兵分兩路消滅曹操,一統天下。赤壁之戰中,劉備聯合孫權大敗南下曹操,劉備趁此機會,奪得荊州四郡,可以說已經取得了"隆中對"戰略的第一步。

這時,龐統的職位也變化了,被冊封為軍師中郎將了,這是個諸葛亮一樣的職位。這般冊封意味著,隨後,這兩個人將會手握兵權,執行兩個大人物。

不久,經過精心策劃後,一切準備就緒。益州內部有方正,孟達,張松等人策應,劉備外部帶人進攻益州,定能一舉取勝。諸葛亮,龐統各司其職,前者負責留守荊州,後者負責雖諸葛進攻益州。當時,留守鞏固荊州和進攻益州是同等大事,所以必須標配劉備集團中的一流人才。縱觀劉備所有謀士,其中雖然不乏孫乾、簡雍、伊籍等,但是他們雖然有輔佐之才,但卻並沒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謀略。所以當時,無論是留守荊州,還是進攻益州,諸葛亮是最佳人選。

但諸葛亮分身乏術,只能負責一事。而龐統不僅學識淵博,且善於鑒別人物,還有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之才能,所以,進攻益州,龐統為除諸葛亮外的最佳人選,而事實證明,龐統確實是個良才,他不但旁劉備做出了很多正確的決策,還幫助劉備擺脫了"寬厚仁義"的束縛。這為日後劉備平定西川提供了基礎,但可惜,龐統在圍攻雒城時,中箭身亡。時三十六歲。

一時,隆中對計劃被徹底打亂,所有計劃不得不變更。諸葛亮此時必須離開荊州,前去支援劉備,但問題來了,諸葛亮走了,誰來留守荊州?據當時來看,留守荊州最好的人選,確實只有關羽。但關羽空有一身勇猛,卻並沒有謀略,這位最後的失敗埋下了火種。

然而當時除了留關羽外,確實還有一個人選,那就是足智多謀的法正。但法正這人心胸狹隘,不適合擔此大任。《法正傳》有言: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

而之後的事我們就清楚了,關羽敗走麥城,為孫權所殺。張飛氣打將士,被手下張達,范強結果。劉備氣血攻心,帶七十五萬大軍討伐,怎料最終卻落得一個"火燒連營"。至此,蜀漢大敗!

但是試想一下,如果龐統沒有死,那麼諸葛亮便可以繼續留守荊州,而龐統則可以繼續輔佐劉備拿下益州,最後摧毀曹吳,一統天下。

但正所謂,世事皆有因果,或許,這就是蜀漢的定數吧。


感謝邀請。三國問題一直是歷史愛好者都要談論的話題。從《三國演義》上來說,一直都是捧蜀漢,貶魏國,東吳直接靠邊站。因此無論是側重點,還是美化人物都是在蜀漢這邊的。尤其是老版的《三國演義》運用大篇幅的文字來描寫蜀漢集團的各個人物。那麼問題出現了,關羽沒有死,蜀漢真的能統一三國?

猥員長認為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且不說蜀漢實力本身就和魏國有差距,要知道歷史的進程是不會因為一人一城的得失而改變的。我們首先來說說蜀漢政權,劉備千辛萬苦,或利用皇族身份,或投靠眾人,他的起家本身就是靠救濟過日子的。我們不排除五虎上將的實力,也不懷疑諸葛亮的運籌帷幄,但是蜀漢的滅亡不是關羽一人身死而可以改變的。

首先著名的夷陵之戰讓好不容易混起來的劉備遭受重大打擊,無論是經濟還是兵員還是謀士武將損失殆盡。關羽大意失荊州,重點不在關羽的生死,而在荊州城。得荊州,北伐道路寬闊無阻,失荊州則北伐道路閉塞。可以這麼說,關羽的死讓蜀漢損失了一員大將,但是荊州的丟失則讓蜀漢失去了根基,失去了兵員人才和北伐最好的啟示據點。說關羽不如說荊州。

如果強行把關羽的死和蜀漢沒有統一三國聯繫在一起,比較牽強的理解可能就是因為關羽被東吳逼死了,劉備大怒,打破三國均衡態勢,伐東吳而損失數十萬精銳。然而我們能看到的是,劉備伐東吳除了張飛和關羽的死都和東吳有關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就是意欲重奪荊州,畢竟荊州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太重要了。

如果這個問題改成如果荊州沒有丟,蜀漢真的能統一三國嘛?這個是有可能性的,也是可以探討的。但是如果是說關羽的死讓蜀漢未能統一三國,那麼就有些託大了。


謝邀

答案是:不能,除非他沒有大意失荊州,尚有可能。(所以,他叫關羽或者廖化,影響都不大,荊州才是核心關鍵點)


  • 關羽個人分析:

關羽,號稱五虎上將之首,然而歷史上劉備並未分封,僅是《三國演義》為了藝術效果而做。所以他並非武功蓋世,只是深得劉備信任喜歡,並有一定的軍事能力。

水淹七軍的橋段實為虛構,但關羽的確為荊州的奪取立下了功勞

只是,關羽太過驕傲,駐守荊州之時,並未對東吳群雄有足夠的認知度,因而被呂蒙陸遜設計擒拿,並失去了全部荊州底盤。

至此,評關羽個人,的確非小說中之傳神,僅是一名大將而已,並不具備帥才。


  • 三國時局分析:

當時關羽失荊州時,劉備並為完全奪取西川,而依據其與諸葛亮的打算,是奪取西川是為後盾和補給線,荊州作為東方橋頭堡,用以北取曹操,東滅孫權。

所以,荊州的整體戰略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而且荊州人口眾多,地域富饒,是經濟發達區。西川雖然大但容納人口基數有限,並不能有效的提供後續力量,僅可以作為後勤之地。

故而,失去荊州,劉備底盤縮減至四川各郡

在沒有大量的經濟,人口支持之下, 必然會在20年後兵力縮減至原來的三分之一。

荊州一失,漢中必然無法鞏固,那麼北上和東伐的難度也將空前增大


  • 結局分析:

失去了荊州的劉備,惱羞成怒意欲伐吳,也算是孤注一擲

結果我們知道,夷陵之戰,西蜀精兵強將毀於一旦

之後的二十年間,諸葛亮力圖東聯孫權,北伐曹魏

奈何時機不存,兵力不續,後人稱之為天意。

實則不然,是關羽失去荊州而導致的連鎖反應所致

蜀漢不成功便成仁,

  • 假想:

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奪取西川,諸葛亮揮師漢中,完成三足鼎立之勢

借劉備漢室皇叔之名,北伐曹操,北方定當動亂且有志士來投

滅曹操後,再伐東吳。

雖然東吳不缺精兵將強,但其底盤為長江以南

當時經濟中心並不在南方,所以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有限,於三國之中處於弱勢地位

所以伐吳成本和難度都相對較小。

結論便是:如若關羽不死,荊州不失,蜀漢統一三國算是指日可待


謝邀,關羽死不死,左右不了天下的局勢的,即便是諸葛亮不死,也無法統一天下的。

關羽只是一個將軍而已,不是神,他跟民國時期的那些將軍,並沒有本質區別,你敢說民國的哪個將軍死了,就不能抗戰勝利了?

一個軍政集團的成敗,不是一個武將能決定的,他只能決定一場戰役,或者戰爭的勝負,而一場戰爭,通常不能直接決定一個政權的垮台。

就像神化韓信一樣,你覺得韓信如果開始就戰死了,或者不救援劉邦,你敢說項羽就能得天下?但實際呢,劉邦跟項羽相持幾年,項羽始終沒有越過劉邦守的滎陽成皋一線,也沒有佔過劉邦便宜。韓信作用真的那麼大嗎?

韓信尚且不能決定一個軍政集團的成敗,何況關羽?

《三國演義》過於神化蜀漢政權的人物,特別是諸葛亮和關羽,幾乎成了神,實際看看三國歷史,關羽的戰績真的跟他的民聲相符嗎?顯然是不行的,《三國演義》不過是演義小說罷了跟《隋唐演義》和《封神演義》一樣,都是小說。

神化一個人的結果就是一些你這樣的問題就出來了,如「郭嘉不死,卧龍不出」,「柴榮不死,定能收復燕雲十六州」,「岳飛不死,定能北伐成功,收復失地」。

對於這些,我只能說,慶幸他們死的早,晚死幾年神話就破滅了。


我的意見是不能。關羽的軍事行動不會成功,這一點在後期東吳諸葛恪多次沿著關羽進兵道路都沒有成功就能看出來。關羽即使不死於麥城也會自然死亡,即使晚去世幾年也改變不了蜀漢偏僻、人才等資源匱乏的現實。公元263年鄧艾和鍾會、諸葛緒最終合力滅蜀,而當時蜀漢抵抗的將領居然是姜維和夏侯霸,這些都是曹魏的降將,蜀漢無法在本地培養人才,而曹魏佔據天下之利,可以無限制調動資源,廣大中國的人才和物資也大多數為曹魏所佔據,因此蜀漢不可能統一,後來歷任割據四川的人也不會完成統一就是這個道理。


我覺得可能!關羽不死,代表著荊州不失,蜀漢就可全力出祁山,諸葛亮就可以用優勢兵力攻長安(歷史上並不是諸葛亮太小心,因為能使用的力量或兵力太弱,再加上糧草運輸不便),即然攻克了長安,那長安以西可以順勢而下。到這時,蜀漢版圖加大三分之一!人口、糧草、兵馬增加。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擔心糧草的問題了,加上西涼的鐵騎!再加把力攻克潼關!

這時候,蜀漢就可以荊州、長安兩路兵馬同出,曹魏此時危險了!蜀漢只要不出現大的失誤!一統天下應該不難!謝謝??

註:蜀漢不能出現大意失荊州,否則,歷史還是那樣!


首先這個問題問的就不好。首先,我考慮一下你的問題。有兩點,是關羽沒死,荊州丟了。這情況下得考慮劉備會不會發動夷陵之戰。這個,就不考慮他的因果了。這樣問題就多了,夷陵之戰打不打的贏,打輸了,劉備死沒死這種問題。

我們直接考慮第二種情況。關羽沒死,荊州還在劉備手裡。我們都清楚荊州對於劉備的重要性,荊州丟失,就代表蜀集團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舞台。別告訴我出漢中取關中,明眼人都知道知道戰略方針實施不了。這時候,劉備想取天下,屯兵荊州,和東吳,取宛洛。再兵出秦川,合兵長安。這裡面最關鍵的一點是就是「和東吳」。在你劉備得荊襄之地,可十萬兵馬一日沿長江直取吳地的情況下,跟你和?最多也是面和心不和。相信大家都清楚荊州對於東吳的意義。東吳有了荊州,才算真正有了長江天險。

最後基本上大家在荊州這塊地上相互制約。


能,蜀漢唯一可能一統天下的就是關羽不死,當然最好荊州不丟,丟了也不要緊,在劉備奪取益州之時,或襄樊之戰獲勝後,面對孫曹聯軍來奪荊州,明知不敵有計劃的撤退,待益州穩定捲土重來了。那麼再發動夷陵之戰,張飛也不掛掉了,或許諸葛又是軍師,關張為先鋒,陸遜那火燒連營在火燒新野的原班人馬前,就是班門弄火,蜀漢滅吳勝算很高,再與曹爭奪天下,一統天下機會就很大了。


謝邀!

先說說荊州這地方當時在蜀國(漢)到底是個什麼地位。

第一,荊州在地圖上感覺好像很大,但人口並不多,尤其荊州久經戰亂,人口遷移必定嚴重。三國志沒有明確記載,但估算不會超過50萬(蜀漢滅亡後人口統計10萬戶 90幾萬人其中包括荊州集團跟東州集團的後裔,所以不要以為當時荊州多牛掰,人員眾多,不現實。有點水產品都是事實。),所以荊州戰略地位遠大於後期發展地位。

第二,關羽出兵前已經跟吳國分割了荊州,無論從人口,兵力,還是經濟都達不到一個」州「的水準。充其量也就是第二個漢中。但對於最弱的蜀漢來說,一塊不完整的荊州也是一塊肥肉。

第三,荊州從地理位置來說,確實達到了諸葛在隆中擬定的戰略標準。但並不意味達到標準就一定會成功。諸葛隆中對很重要的配合兩線出兵北伐的一點是天下有變,諸葛幾次北伐都是找魏國主子掛的時候出擊也都沒有佔到什麼便宜。關羽北伐的時候老曹家並沒有什麼內亂,前線將領一心一意阻擊你。

然後討論討論重點,關羽不死會不會蜀漢統一三國。

不確定題主的意思是關羽在襄樊戰役失敗後退回荊州守住了荊州,還是襄樊戰役成功,吳國也就沒有採取行動的情況下守住荊州。但針對這個問題其實哪種情況下也無所謂。

第一,關羽發起的襄樊戰役最後的結果是失敗的,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荊州被偷襲。在襄樊戰役的過程中,關羽早已中了陸遜的韜光養晦。基本不存在關羽因為兵力不足導致襄樊失敗的原因。

第二,還是回到上面所說荊州已經不具備一個州的水準,在襄樊戰役初期關羽節節大勝的情況下最後還是因為兵力不足導致失敗。這裡至少還是說明了荊州的戰略地位確實利於出兵,諸葛北伐屢次因為糧草問題半途而廢,荊州出兵貌似並沒有這種困惑,畢竟水路好運輸。

第三,關羽有沒有戰略戰術失誤,關羽軍事才能如何?從戰略戰術來分析應該是沒有的。為什麼這麼說,從戰略上來說,伐魏,關羽只能這麼打出去(總不能讓關羽入川從秦川殺出去吧,更不能借到吳國去打合肥吧,雖然本人想到關羽PK張遼還有點小激動,但不現實)。再說說戰術,雖然水淹七軍沒演義里那麼邪乎,但也確實是關羽利用了在荊州多年的地理氣候的了解好好的給於禁(真正意義上的三姓家奴)好好上了一課。緊接著徐晃的援軍一來也是打算切斷關羽的補給線,也並沒有得逞。總得來說除了老窩被端了(這裡關羽的用人確實有待商榷)但軍事能力基本沒有重大失誤。

第四,有人一定會質疑,當時樊城的城牆都快被泡爛了,再堅持一段時間就可以破城,問題是裡面有曹仁,外面有徐晃,曹操都還沒親征。你拿下樊城你守得住?就好像孫權問呂蒙,打荊州還是打徐州,呂蒙很明確告訴孫權,徐州可以拿下,但守不住。道理用在襄樊戰場是一樣的。關羽即便拿下樊城也是極限了,最後還不一定守得住。如果還有後勁也不會被徐晃一戰擊潰。

最後結合一下三國後期的發展形式,諸葛每次北伐,魏國以逸待勞。諸葛無功而返。

想像一下,如果蜀漢兩路北伐,魏國跟你剛正面?並不會給你這個機會,三國後期魏國沒事是總去打吳國的,對待蜀漢的戰略思想是就以逸待勞。耗到你沒糧自己就走了。關羽的軍事能力沒有什麼疑問,再蜀漢政權里更是一頂一的,從來是分兵作戰關羽都是不二人選。但魏國人才濟濟,曹仁就不比關羽差。當然也會也會有人質疑三國那三大戰役不都是以少勝多,關羽,諸葛,張飛,馬超,魏延也有這個軍事能力。不要忘了以少勝多的戰例基本都不是城戰。一個冷兵器年代,一心就是守城,諸葛當年北伐,一個小小的陳倉,2000守軍就讓諸葛無可奈何。魏國當時人口經濟實力雄厚,如果鐵了心了就跟你玩疲勞戰,蜀漢基本是沒有什麼機會。

最後的歷史面貌可能不會改變,但某些細節可能會有所改變,如果針對莫個人的失與得就能改變歷史的話,就從蜀漢政權來說,我比較認同幾樓以上知友的想法,如果龐統或法正還在,至少夷陵戰役應該是很有機會的。但無非最後得歷史走向可能也就是吳國比蜀漢先滅亡而已。天下大事早以註定,不是你我在此BB就可改變啊。


推薦閱讀:

TAG:關羽 | 三國 | 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