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家長抵制幼兒園小朋友學《弟子規》?
記得有句話說,現在的孩子想要有美國式的自由,又希望有中國式的寵愛。
我是贊成學習弟子規的,而且希望更能懂得裡面的意思,學其精華,去其糟粕。
很多時候,弟子規在學校里只是作為一種形式。之前,兒子在幼兒園時也有讀過弟子規,當時他只是作為背誦的一種教材,朗朗上口,其實並不大懂什麼意思。
而我當時對弟子規也沒有太多的觀點。因為自己也只記得前面的幾句。
有一次,我讓兒子做事時,他一直不肯,我說你們在學校不是讀過:父母呼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嗎?難道都忘了嗎?兒子一臉茫然地說,那是什麼意思?
所以說很大程度上,很多學校只是作為一種形式在學,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告訴孩子都是什麼意義,這種形而上學的學法並沒有太大意義。
在孩子越來越大時,我發現其實很有必要學習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現在很多孩子不懂感恩,不懂孝道,不懂體諒父母,其實就是小時候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尊重父母,如何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既要美國式的自由,又要中國式的寵愛。才造成了現在孩子的自私,相對「獨」。很多家庭因為只有一個孩子,什麼好吃的都要留給他,什麼好玩的也要留給他,養成了他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想法。
很多新聞也說很多獨生子女,聽說媽媽要生二胎就各種阻撓,甚至有的要離家出走,有的逼著已經懷了6個月的媽媽打掉,不然就自殺;這些林林總總,都在昭示著孩子個性里的「獨」。
弟子規可以學其精華,去其糟粕。古代儒家經典文化中,有大部分經典所在,也會有小部分不適宜現代社會的,這時候我們可以去掉那一部分,讓孩子閱讀經典。
不僅要讀同時要知其意,要明白每句話是什麼意思。我想讀經典傳統文化不僅有助於自己的孩子知書達理,也能他在社會交往,與人交往時如何處理各種事情,而且身邊人也會喜歡這種知禮儀的孩子。
嗨,我是jason媽咪愛育兒,一直致力於研究育兒之道與父母情緒管理,這裡全部是我的原創和實戰經驗,可關注我,不來虛的。:)
我剛剛把弟子規全部讀了一遍,從一個成年人的角度看,我覺得弟子規還是不錯的,裡面總結的許多道理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應該遵守的,比如像「朝 起 早 ,晚 眠 遲, 老 易 至 ,惜 此 時。」提醒我們早睡早起。「晨 必 盥 ,兼 漱 口, 便 溺 回 ,輒 凈 手。」這個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衛生要求。
弟子規中像這樣普遍適用的道理還是挺多的。但是我不贊成讓比較小的孩子去學弟子規,我也從來沒讓五歲多的女兒背過弟子規,我主要出於以下方面的考慮。
一是這種語言形式小孩子理解起來太難。我剛剛讀的時候有一些還是通過注釋才能理解,雖然靠機械的重複記憶孩子也能記住,但是這樣會讓孩子覺得枯燥乏味,容易對以後的學習失去興趣。
二是裡面對人的說教太多了,我都能想像出來一個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規里的做法,就會變成一個迂腐、墨守成規、唯唯諾諾的人,尤其是關於孝道的說教更是封建社會的愚孝,這種愚孝的後果是不僅對父母唯命是從,培養出一堆媽寶男媽寶女,還會經常屈服於權威,沒有自己的主見。
如果孩子從小就受到這麼多的條條框框的限制,很容易失去想像力和創造力,也容易變得靦腆和拘謹,相對而言,我還是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活潑一些。
所以我是不會讓女兒看弟子規的,至於裡面普遍適用的道理,有的太淺顯了,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身體力行了。
許多家長之所以抵制孩子學習《弟子規》,認為它是封建社會的產物,糟粕多於精華,其宣揚的奴化思想,很容易扼殺孩子的天性。這與當下所倡導的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對話關係的現代教育主張相去甚遠!
對此觀點,作為一名老師我不敢苟同,我對家長的擔憂能理解,但如果人云亦云,不是自己讀過之後的思考,不是真正理解後的盲目抵制,等到孩子身上凸顯不良習慣,肆意妄為踐踏規則時,後悔晚矣!
眾所周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今社會,人們缺乏的就是規則意識。闖紅燈的代價有多大,誰都清楚,「孩子難管」無非就是不守規矩,不按規章制度去做……
《弟子規》全文1080字,共360句,是以《論語》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指導思想編纂而成。包括為人子弟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理念和規範,特別講求生活和做人教育,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這千餘個字,如果按照其內容真心去踐行、去落實,就會轉變人生的態度,堅守道德底線,懂得做人道理。《弟子規》從生活的一點一滴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如理如法,才附合自然規律。只要相信,照著去做了,從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開始,必將會達到身心和諧,家庭和諧,進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
我們不能「因噎廢食」,片面地認為《弟子規》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其中有些過時的理念和禮儀,因此就不加思索的抵制,甚至徹底不學或不給孩子教《弟子規》。我們今天學習《弟子規》時,就要辯證地認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優秀傳統文化固然需要繼承,但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讓小朋友學習《弟子規》一類的所謂經典,卻是超前的、不適宜的。
理由一:《弟子規》是時代的產物,具有時代局限性《弟子規》全文1080字,其中40多處使用了一個字「勿」,這種口吻過於教條,與時下的孩子生活差距較大。毫無疑問,它能培養出那個時代所需要的「良民」、「順民」和「奴才」,但卻很難培養一個人格健全、民主獨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孩子。
理由二:《弟子規》封建糟粕多於營養中國五千年文明孕育了很多經典文化,但卻並非《弟子規》一流,最多它屬於「偽經典」。
《弟子規》多處呈現了奴化思想,提倡絕對服從,禁錮孩子思想,限制孩子行為,扼殺孩子天性,不利於孩子獨立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
試問這樣「規矩」、不擅思考,墨守成規、缺乏創新的人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適應社會,如何趕超跨越實現中華強國夢?
理由三:教導之人對於《弟子規》的認識片面,反而可能誤導孩子《弟子規》中確實存在一定適用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只是跟風,人云亦云,並沒有認真讀過甚至深入研究過,不加選擇、辨析地讓幼兒囫圇吞棗地背誦,吸收到的營養物質極少,糟粕卻是一大籮筐。
所以教導之人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必須具備以下三方面的素質:
具備豐厚的國學基礎
具備相應的教育素養和文化學養
具有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
理由四:死記硬背不符合幼兒心理特點和學習方式《弟子規》屬於文言文類,文字枯燥、艱澀、沉悶、不知所云,讓幼兒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地學,無異於撕開大腦簡單粗暴地強灌。
這不是開蒙,是「洗腦」!
只能培養盲從的「奴隸」和精神上的「瞎子」!
有時間讓幼兒搖頭晃腦背誦經典,何不帶他們親近自然,在自然中去探究去理解去感受去體驗?
抵制《弟子規》是對的,說明家長里還是有清醒的人。
關於《弟子規》的問題,流沙河先生曾經有專文論述,核心觀點就是《弟子規》不適合現代社會。江南大學文學院的黃曉丹老師也曾在親近母語論壇上做過專題講座,後來在新京報發表文章,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公之於眾。
而我綜合以上信息,也是堅決不會讓孩子讀《弟子規》的,也堅決不會把孩子送去讀《弟子規》的幼兒園。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弟子規》並非兒童讀物《弟子規》是清朝秀才李毓秀編寫的,後來在康熙期間在民間推廣,主要的受眾是不識字的農民,讓他們通過背誦《弟子規》來接受清政府的統治,學習法律法規,老老實實效忠皇室。
現在的《弟子規》被用來給孩子讀,是因為家長們希望孩子聽話乖巧。可是,聽話乖巧再進一步就是愚忠的奴隸心態。對於管理者來說,確實容易管理,但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嗎?
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給孩子清晰的原則底線,在交往中,用愛和教導讓孩子信任,有安全感,自然而然會樹立權威,並且不會造成對立關係。
依賴弟子規,某種程度說明了家長能力不足。
2、《弟子規》並非經典作品《弟子規》在清朝作為文盲農民讀物,很快也就失去了受眾。
直到90年代後期,台灣的王財貴等人發起讀經運動,才重新發現了《弟子規》。在大陸是在2000年以後才在讀經派的影響下推廣開來。
所謂經典作品是穿越歷史,長盛不衰。而《弟子規》則是因為恰好符合現代家長的一些心理需要才被重新發現。
若不是國家未經審視的政策支持,應該很快也會被社會大眾放棄。
我也不贊成幼兒園小朋友學習《弟子規》。
《弟子規》全文1080字,共360句,是以《論語》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指導思想編纂而成,包括為人子弟如何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學等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理念和規範,特別講究生活和做人教育,有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覺得這個適合初中以上的孩子學習,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摒棄那些封建奴化思想與觀點,取其精華部分。對於幼兒園的啟蒙教育,《弟子規》確實不合適,會扼殺兒童活潑、天真爛漫的天性。幼兒思維水平和語言能力還有限,抽象的文字並不能讓他們認識世界,生動有趣的彩繪本才適合幼兒閱讀。
朋友的孩子在幼兒園大班本來挺活潑可愛的,有一陣子都是垂頭喪氣的,還經常抹眼淚,哭著找各種理由不去幼兒園,仔細詢問後才知道是老師要求他們背《弟子規》。孩子一邊背一邊哭,實在是背不下來。可是沒背熟的孩子會被老師批評,背得好就表揚。朋友實在受不了,到幼兒園去跟老師交涉,要求他的孩子以後再也不背這個。這孩子臉上才慢慢有了笑容,可見《弟子規》對幼兒造成的陰影有多大。
《弟子規》本身是值得學習的,但不適合幼兒園小朋友學習。
我是一定不會讓孩子學習《弟子規》的
曾經我也買了《弟子規》,打算跟孩子一起學習,但是學著學著總有些覺得不對勁,後來看了新京報書評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之後,就徹底放棄了。其實這篇文章早在2015年底就曾經第一次發表過,裡面很詳實地考證了《弟子規》的出處、應用範圍,突然流行的原因,以及就其內容本身而言的問題。在此我幫大家總結一下:
1、《弟子規》真是古代聖賢君子的啟蒙讀物嗎?完全不是,那時候這本書的作者都還沒出生呢!
這就要從其誕生背景談起。《弟子規》的作者李毓秀,是清代山西絳州的一位秀才,因為沒有中舉,也沒有其他學術上或者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同時代人對於他的記錄很少。大概是生於順治四年(1647)、卒於雍正七年(1729)。從大陸館藏的《弟子規》的十二個版本,其中最早的一個刊刻於咸豐六年(1856),在台灣發現的四個版本,最早的刊刻於同治五年(1866)。這就是說:第一,《弟子規》在作者死後一百多年才被人們注意到;第二,《弟子規》的出版其實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是近代的事,這是中國古代史的最尾端,怎麼可能讓古代聖人君子從小研讀呢?
2、《弟子規》是清代末年許多私塾、義學的必讀教材嗎?也不是,這是給清末幹完農活的成年人讀的。
作者在《四庫大系系列資料庫》9153種書里,檢索《弟子規》,只找到兩條文獻。說明它真的沒有很廣為流傳。但檢出的一條文獻說:「勞乃宣,字玉初,浙江桐鄉人。同治十年進士,……任吳橋,創里塾,農事畢,令民入塾,授以弟子規、小學內篇、聖諭廣訓諸書,歲盡始罷」(《清史稿·勞乃宣傳》)。意思是說:《弟子規》在最初的使用環境是祠堂、茶館、書館,使用對象是幹完農活的成年人。
作者又用自己的經驗驗證了這一點,他看過的所有清代詩人的自傳都說自己是從論語、詩經、唐詩開蒙的,因為《弟子規》的適用範圍是社會下層。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弟子規》裡面對兒童的童真童趣沒有一點欣賞的意味,因為它本來就不是專門寫給兒童的。
3、《弟子規》在清末有什麼好的教育效果嗎?當然有,但是跟咱們現在教育孩子沒關係,因為那是可以讓看不懂當時政府法令的成年人不違法了。
作者又回到《清史稿》去看勞乃宣使用《弟子規》的效果,發現他遇到的問題是原先那些成年農民不識字也看不懂政府的法令,經常幹些違法的事,學了弟子規之後,能讀一些法令了,不違法了。
4、《論語》和《弟子規》有什麼不一樣?前者是恰當的建議,後者是僵化的行為規範。然而所有的行為規範一定是有歷史背景的。
《論語》不是一個行為規範,而是一個建議。論語基本上是講一個大致的道理,孔子從來不越出他的時代和處境隔著幾千年的社會落差直接說「你要怎麼樣怎麼樣」,而且《論語》之中具備著多個聲部,使得你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一個恰當的建議。所以當現代人讀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時候,我們不會有焦慮覺得不要坐在凳子上了,趕快去弄一張席子鋪在地上。但是《弟子規》每句都是在說「你要怎麼樣怎麼樣」,哪怕他完全不知道你是誰,你的具體處境是怎樣委屈的,它依然以強烈的訓導口吻和死板規定對你提出種種要求。這使得我們必須歪曲自己的生命經驗來湊這個文本,導致生命體驗的虛假化。
最後,正如作者所說:如果以為「兒童傳統文化教育」就是把一千多字的《弟子規》讀個五百遍一千遍的話,不要說不能培養一個合格的現代兒童,也遠遠不夠培養一個合格的古代兒童。這樣的小孩就是放到古代,也是一個只會複述一些僵化的道理,而不知道自然知識、生活常識、不會講故事,不懂得鑒賞詩歌,沒有用處,沒有趣味的人。
幼兒國學在國家大環境的支持下如雨後春筍普遍開花。正式討論《弟子規》前,有兩點需要家長們明了的是:一是「國學」 是一個很廣很泛涵蓋的內容也很雜的概念;二是國學內容本身是沒什麼很大問題的,要考慮的是運用的人用它來做什麼,以及要考慮到國學學習的對象。
《弟子規》之所以被很多機構和學校選為蒙學素材,我猜想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三字一句的格式朗朗上口,符合孩童對語言的接受心理,二是內容上就是教導孩子要守規矩,表面是對孩子有好處,實際是便於校方做好管理。
我個人是很反感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學習《弟子規》的。我孩子大班時,也讀《弟子規》,我的態度是,就當是垃圾食品吧,偶爾吃吃也無大礙,為什麼我這樣想呢?
首先,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的行文格式掩蓋不了其思想上的「迂腐」。通讀過《弟子規》的人都很清楚其中的內容,通篇滿滿的說教,如果都按上面所述內容來要求孩子,你會發現培養出來的孩子,缺少生氣和靈氣,少年老成缺乏活力,甚至基本沒有創新和挑戰的思維。這與現世標準太維和了。
其次,《弟子規》創作之初,本就不是針對孩童的,它是針對成人的。所以如果是要求公司、機構員工來學《弟子規》,我完全沒意見,從管理者角度而言,你就需要講禮貌、懂規矩、唯命是從的下屬。與你對著干,比你有能耐,思維跳躍天馬行空難以hold住的員工你當然會覺得頭疼,所以很多管理者願意讀《弟子規》,它是一個看上去有文化氛圍的公司的管理寶典。
最後,要補充說明的是,園方的美好想法(方便管孩子)和家長方的擔憂(怕迂腐思想荼毒孩子)都沒有想像得好或糟糕。很多孩子即使讀了《弟子規》,只是一味體會到語言的韻律感而不懂其意,「迂腐」氣息並未被他們察覺,有的孩子該調皮搗蛋的還是調皮搗蛋,也就是說其實對孩子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並沒有太大。
【問答:為什麼會有家長抵制幼兒園小朋友學《弟子規》?】這很正常啊,就像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也不能要求用同一種方法去教育一樣。同樣的孩子一起讀書學習,成績有好有壞,都有各自擅長的一面。
如果在幼兒園學習,《弟子規》只是拿來唱給孩子聽,孩子喜歡的話,不要求背誦,我也不反對,反之,我還是願意讓孩子看輕鬆有趣味的繪本。
我們家孩子在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也教過《弟子規》,大聲朗讀,但從來不會要求背誦之類的,孩子讀了也挺開心,後來就忘了。
剛上幼兒園的階段,是孩子形象思維發展的時期,然而《弟子規》都是文字,對於抽象思維和孩子的理解力並沒有什麼好處,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認了好多字,背誦後智力會提升,那也只是一方面而已,但我並不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孩子的智力,還不如玩那些積木遊戲來的有趣些。
多給孩子講故事,陪孩子一起讀有趣的繪本,多去戶外接觸大自然,同樣可以讓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每個家長是最了解孩子的,所以,學不學在於你。
我是燃媽,想了解更多育兒知識,馬上關注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