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那麼成功,那麼商鞅為什麼還會被車裂而死呢?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兩個疑問:一是商鞅為什麼會被處死?二是商鞅為什麼被車裂,而不是其他處置方法。

↑商鞅是最優秀的改革家之一↑

毫無疑問,商鞅變法是相當成功的,在商鞅推行變法後,秦國被打造成了一架高效率的戰爭機器。在這個過程中,商鞅除了體會到成功的快感,享受到成功帶來的權勢財富,還同時得罪了一大批人。

一大批有能力傷害他的,敵人!

我們簡要重溫一下商鞅變法的整個過程,看看他得罪了什麼人物。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他具有強烈的政治企圖心,以及無比務實的精神,為了恢復當年秦穆公時期的霸業(大秦民族復興夢),他發布了著名的求賢令,誰能幫他富國強兵,誰就能夠發財陞官。

懷著走上人生巔峰的壯志,商鞅從魏國趕到了秦國,先後用帝道,王道之術講述給秦孝公聽,可秦孝公毫無反響,最後商鞅把霸道之術講了出來,一下子吸引了秦孝公的極大興趣,商鞅明白了:秦孝公追求的是現在就能夠稱王稱霸,他不想當栽樹人,給後人乘涼,說穿了,他可不想做漢文帝漢景帝這樣的踏實積攢家業的一家之主,他要當漢武帝這樣的縱橫稱霸的霸主(打個比方)。

↑商鞅和秦孝公都是務實的政治家↑

這就註定,商鞅的變法改革是急功近利的,是轟轟烈烈的,是乾柴燒火,絕不是細水長流式的改革,是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這種改革註定充滿激烈的矛盾衝突,利益受損一方既會面臨巨大損失,還得不到補償,沒有任何騰挪空間。

不知道當時商鞅是否意識到,他早已經坐在了火爐之上。

在變法鋪開之前,商鞅先是在朝廷之上和保守派代表甘龍,杜摯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終秦孝公公開支持了商鞅。甘龍,杜摯等人反對變法的依據何在?一句話:沿襲舊制,官吏習慣而百姓安定。說穿了,就是不願意改動現在的利益格局,明顯的,甘龍杜摯等人是既得利益者。

公元前359年,商鞅首先頒布了《墾草令》,作為變法的前聲,《墾草令》的核心舉措在於:徹底以農業為本,因為農業發達,才會有糧草支撐戰爭。

↑商鞅變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

但如何做到呢?以施政對象來區分,商鞅從三方面展開布局:

其一,對於普通百姓,通過嚴查戶籍,鎖定居住區,讓農民們安心種地,商鞅特彆強調愚民政策,他認為要讓農民們勤懇耕地,就不能讓他們有其他的指望和生路,一方面讓農民們隔絕知識,甚至取消娛樂活動;另一方面,禁止他們買賣糧食,同時宣布商業為末業,防止農民們轉型成商人。

其二,他同時整頓吏治,目的很現實:別去打擾農民們耕地,官吏人數也必須精簡,總之,為了農民們安心耕地,官吏集團必須配合改造。

其三,針對貴族,貴族子弟除嫡長子外必須服徭役,提高其免除徭役的條件,甚至禁止貴族官吏僱傭傭人,以強迫貴族子弟親自勞動。

商鞅還對官吏和貴族,商人提高了稅賦。

可見,商鞅的做法,幾乎與「以人為本」沒關係,農民們就是工蟻罷了,這輩子被鎖在土地上生產糧食,然而農民們毫無反抗之力。

↑商鞅變法得罪了太子以及公子虔等舊貴族的利益↑

而官吏和貴族,遭到了裁員,被逼迫勞動,多交稅的政策打擊,他們從這個時候開始就對商鞅很不滿意了。

接下來,商鞅進行了第一次變法,其核心思想是繼續打造戰爭機器,實行什伍連坐法,加強對民間的控制,諷刺的是,商鞅最後也是被這一條行之有效的政策給了致命一擊。

二十等軍公爵制度出台,其實對許多農民是好事,他們可以通過當兵作為出路,但是對貴族宗室可是大大的不妙,沒有軍功,他們便不能世襲,這次積怨更深,直接導致了貴族帶頭和商鞅新法對著乾的局面。

於是商鞅割掉了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的鼻子,極大的震懾了貴族宗室,也在民間樹立了新法的權威。

商鞅的第二次變法,核心的舉措是增強政府收稅能力,畢竟打仗燒錢啊。其中,商鞅廢除了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他把貴族們的閑置土地收回國有,然後重新分配,把秦國整合為41個縣,在徵收佃租的同時還出台了人頭稅。

受損失最慘重的,其實還是貴族。商鞅為了統一全國思想,焚燒了《詩經》,《尚書》以及諸子百家著作,他還發布政令,嚴禁國內走後門的人情請託,這相當於把貴族官僚特有的尋租權力砍掉了一大塊。

↑秦孝公始終是商鞅的堅強後盾↑

秦國強大了,商鞅四面樹敵,他的政敵們當然不是懼怕商鞅,而是懼怕商鞅的後台——秦孝公。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據說他曾經想傳位給商鞅,但商鞅拒不接受,如果此事屬實,那商鞅不接受的原因是因為不敢接受,他在秦國並無根基,當不了國王這個位置。

這一年年中,秦孝公去世,其子秦惠文王上台,秦惠文王和商鞅早就有仇,他上台後,舊貴族勢力很多人跑來向他告狀,說商鞅權勢通天,全國只知道有商鞅,不知道有新君您,這很刺激秦惠文王的小心臟,之前被商鞅割掉鼻子的太子的老師公子虔控告商鞅謀反,商鞅聞訊後不得不逃亡。

商鞅逃到邊關的時候,本想在農家借宿一晚,可作為通緝犯的商鞅沒有身份證件,根據商鞅曾經頒布的法律,農家主人不敢留他過夜,商鞅不得不感嘆「作法自斃」。

↑商鞅死了,但他的變法精神流傳了下來↑

商鞅逃回魏國之後,被魏國人驅逐出境,不得已又回到了秦國,為了謀條生路,商鞅回到自己的封地,發動兵力據縣自守,可惜他實在不是打仗的材料,很快就被打敗,商鞅其實是死在了戰場上,他的屍體被帶回咸陽,秦惠文王下令車裂商鞅的屍首,並把商鞅全族族滅。

當然,秦惠文王可不傻,他並沒有廢除商鞅推行的新法,只是把商鞅作為利益受害者發泄憤怒的替罪羊罷了。所以,秦國日益強大起來,並最終吞併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一統。


首先要糾正一下題目中的一點瑕疵:商鞅不是被車裂而死,而是在澠池被秦軍殺死後,秦惠王又把他的屍體車裂示眾,曰「莫如商鞅反者!」

接下來我們回答「商鞅變法那麼成功,為什麼還會被車裂?」這個問題。

商鞅本姓公孫,單名一個字「鞅」。公孫鞅出身於衛國貴族之家,所以也有人稱他為「衛鞅」。到後來因為在秦國協助秦孝公變法有功,被封在商地,故又稱「商君」,因此也稱「商鞅」。

首先談到商鞅生死的,是公叔痤。

公叔痤是魏國的相國(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吧),而熱衷功名的的公孫鞅曾投靠到公叔痤府上,在那裡做一個「中庶子」,就是私人助理之類的職務。當然,公孫鞅的目的肯定不僅限於此。

公叔痤

公叔痤不僅是魏國的相國,若按照後來的稱呼,他還是魏國的駙馬。他也算是一個有才幹的人。公叔痤在臨終之前,曾向國君魏惠王(這個魏惠王就是《孟子見梁惠王》中的梁惠王。因為後來魏國被商鞅率秦兵所逼,割讓河西之地,離開安邑,遷都大梁,故又稱「梁惠王」)建議:要麼把魏國大政委託公孫鞅;要麼,就殺掉他!

說完這話,魏惠王未置可否走了。公叔痤又把自己剛才向魏惠王建議的話告訴了公孫鞅,說我已經向大王建議,要麼重用你、要麼殺你;現在看大王的意思,是不想重用你;那麼,你趕緊逃命吧。

誰知公孫鞅毫不慌張,對老僱主公叔痤說:「大王既然不肯聽你的話重用我,當然也不會聽你的話去殺我。」後來,果然如公孫鞅所料:魏惠王既沒有重用公孫鞅,也沒有殺掉他!不過,在魏國待下已經看不到希望的公孫鞅,最後還是離開了魏國,來到了秦國、來到了他生命中的伯樂——秦孝公的麾下。

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

公孫鞅實際上是給秦孝公準備了「帝道」、「王道」、「霸道」三套方案的,但是,秦孝公獨獨對「霸道」感興趣。於是公孫鞅投其所好,在秦國按照實現「霸道」的預期去變法革新。正像問題中所說:商鞅變法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是,話題回到問答上來了:取得變法成功、又累建戰功的商鞅,為啥最後還被車裂了呢?我想,《商君書》中這兩句話「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和「莫如商鞅反者!」應該是打開大門的鑰匙。

「宗室貴戚多怨望者」。表面上看,固然在於商鞅變法時,把太子師公孫賈、太子傅公子虔處以黥(qíng)刑,後來再次對公子虔處以劓(yì )刑!《史記》記載,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後,八年都沒有出過家門!這在「士可殺而不可辱」的古代,作為高級貴族的公子虔、公孫賈,受此侮辱,其內心的仇恨,是可想而知的。眾口鑠金,積怨銷骨。這種怨恨的力量自然是不可小覷的。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商鞅在變法中開罪的,絕不會是僅此二人。

事實上這只是表面現象。正像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說的那樣:商鞅和公子虔、公孫賈等人的矛盾,是新舊兩種勢力的矛盾。新法中有三點嚴重削弱了秦國貴族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一是重編民戶,直接把許多農夫從貴族領主手中奪回到國君的中央政府手中;一是獎勵軍功,無軍功的貴族一律廢除他們的名位,即使立有軍功受封,也只能收取食邑內的租稅,而無權過問行政,這使他們失去了政治特權;再一個是建立郡縣,設立縣令,直接對中央對國君負責,這更是大大壓縮了貴族集團的地盤。簡單地說就是:既擋了人家的財路,又斷了人家的官路!

我想,這種仇恨,才是更深切的仇恨。

當時的商鞅,應該是意識到了自己所處的環境之危險。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趙良勸解商鞅的一段話中看出端倪。趙良曾把商鞅和五羖大夫百里奚進行比較,他說:五羖大夫做秦國的相國時,即使疲勞也不做安車(安車是古代可以坐乘的車)、酷暑外出也不張傘蓋、在國內巡行從不帶武裝護衛;而商鞅做秦相,出行的時候,隨行的車輛前呼後擁有好幾十輛,車上載滿全副武裝的衛士,還用一些大力士做貼身侍衛,這些東西少一樣,商鞅都堅決不肯出行!很顯然,如此森嚴的護衛,商鞅是擔心有人會行刺他。戰國,可是個刺殺風行的時代!

我們再看第二句話:「莫如商鞅反者!」

這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期間,可是最好使的殺人利器!造反、謀朝篡位,這可是歷代君王之大忌!要命的是,商鞅居然授人以柄,在封邑中坐南朝北自稱寡人,當新君繼位,公子虔等一幫舊貴族控告商鞅謀反、朝廷派人去抓他時,商鞅先是逃跑到魏國,然後又返回自己的封地起兵對抗秦軍……這等於是坐實了對方關於「謀反」的控告。

有了以上兩條:身後有一幫深仇大恨的貴族追殺,前面自己又一頭栽進了「謀反」的陷阱,於是,在公元前338年,商鞅戰死後再被車裂滅族,就不顯得奇怪了。

為了方便諸君的記憶,我們不妨說一些題外的話。

殺商鞅的秦惠文王是誰呢?大家還記不記得前一段時間熱得燙手的電視劇《羋月傳》?秦惠文王就是羋月的老公。《羋月傳》第一集就有秦惠文王車裂商鞅的鏡頭,但是有一點失真之處就是:那個商鞅是活著被車裂的。我推測,本次問答題目的擬定者,大約就是受了《羋月傳》的誤導。電視劇跟真正的歷史,往往有不小的距離。

如果再把時間從商鞅之死撥回去61年,即公元前399年,在中國的西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在雅典被判處死刑、喝下毒芹汁身亡。人民大學的孟憲實教授還在其大著《讀史漫記》中專門立有一章,講述蘇格拉底和商鞅的生死異同。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商君之死,一直是商鞅粉絲心中長久的痛。商鞅令粉絲長久心痛的被車裂,實際上並不必然發生。我認為,實質上還是商鞅自己想死。很多人不理解這一點,以為他的死是被迫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商鞅變法彰顯了商鞅具備舉世無匹的改革智慧。以商鞅這樣的智慧高度,要想從秦國找到一條活路,恐怕並不是一件難事。想一想,為什麼譚嗣同本身可以逃出中國,他卻主動選擇死亡呢?大家都知道,他是想用自己的血來喚醒國人麻木的心靈,要用自己的死亡在國民心中打下一顆永遠的釘子。商鞅選擇死亡,用死亡來鞏固自己的生命所在——變法,難道不也是用死亡化成釘子,進而不是很歡喜的悲壯嗎?

當然,商鞅確實也陷入了必死結構之中。底層民眾雖然在變法中獲利最大,但是他們對上層權力不能直接參与和制約。而且,民眾獲利是以被壓製為代價的,農戰取向下農民受到很大的控制甚至剝削,使底層老百姓對於變法者的死活並不怎麼放在心上。

民眾不把商鞅生死放在心上,使被變法損害的世襲貴族有恃無恐地聚集力量,力圖殺死商鞅來報仇雪恨。因為代表利益的基本立場不同,貴族們必然要竭盡全力來殺死商鞅,並希望翻轉變法帶來的變化,恢復往日的輝煌。他們有動力集結起來,並用越來越大的集結向新王施加壓力。那麼,新王會怎麼選擇呢?

因為商鞅變法的成功,新王因為感受到權力可能受到威脅。就算商鞅是正人君子,忠於新王,但因為安全困境始終存在,以至於秦惠文王感覺到,不除掉商鞅,自己的權力始終難以有效鞏固。大權不獨攬,可能就會死無葬身之地的危機感,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感,迫使新王有動力殺死商鞅。在殺死商鞅這一點上,新王與舊貴統一起來。

新王要兔死狗烹式地處死商鞅,也是商鞅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王利用國內變法過程中的受損集團的熊熊怒火,燒死商鞅,並在商鞅死亡以後進一步作出抉擇,撲滅受損集團的復辟圖謀,從而一箭雙鵰環環相扣地消滅有能力威脅王權鞏固的各種政敵。新王殺死商鞅並以此來誘殺世襲貴族元老,對他鞏固統治來說是最佳選擇。

商鞅在變法成功後,陷入了死亡結構。他必須從秦國政壇徹底消失,死亡成了必然選項。但如前所述,高智慧的他也是自己坦然選擇了死亡。正因為他選擇死亡,給變法做出了最悲壯的註腳,也用死亡給變法划上了圓滿的句號。


商鞅之死可以用八個字概括:作繭自縛、罪有應得。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變法成功案例,在此基礎上,秦國經過數代君王的努力,終於滅六國,一統天下。可以說,沒有商鞅變法,就不會有強大的秦國,更不會有秦帝國。

但是,我們要看清楚,商鞅變法的最終目的不是富民強國,而是為了造就強大無比的君主專制。《商君書》里通篇都是「弱民」、「愚民」,老百姓在商鞅的眼裡根本不算人,只不過是君王為了實現個人目的所利用的工具。如果說,變法前的秦國是一個愚昧、落後的國家,變法後的秦國則是一個野蠻、殘暴的國家。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商鞅變法就是一場噩夢,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淪為了耕田的牛馬、殺人的刀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商君書》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最黑暗恐怖的思想。此人不死,天地不容!

此外,商鞅雖然能力出眾,但是人品欠佳、性格極端。在變法過程中,不分青紅皂白打擊秦國的老貴族,有的確實事出有因、為了變法,但有的卻是公報私仇、打擊報復。最最不應該的是,商鞅莫名其妙得罪了秦太子。你一個打工者,職務再高、功勞再大,也不該得罪少東家,這是商鞅愚蠢的一面。

等到太子即位,這時候無論為公為私,新王必須處死商鞅。為公,可以安撫老貴族,緩和因變法形成的內部矛盾;為私,可以替自己的老師報割鼻之仇,出一口惡氣。所以,商鞅必死無疑!

PS那些為商鞅狡辯、盲目吹捧法家的網民,本人想提醒他們:作為社會底層,卻有著統治者的意識,還有什麼比這更下賤的呢?如果你穿越回商鞅時代,最大概率你成不了帝王將相,而是會淪為累死在田裡的農夫或者戰死在沙場的炮灰。


商鞅之死,是秦國最好的選擇,嬴駟他沒得選。商鞅是秦國發達最大的功臣,但是對於秦國來說,有用則用,不用則清。

秦國六代國君,其中不乏能人賢臣,但是落得一個比較體面下場的,基本沒有。要麼死,要麼走,就是他們的結局。他們為秦國操勞一生,換來的只有名譽,但是沒有富貴,更不用說利及後人。

秦穆公時期有子車氏、孟西白三人,最後成了陪葬品。秦孝公時期有商鞅,最後被車裂,屍骨無存。秦惠文王時期有張儀,最後落魄他國。秦武王時期有甘茂,最後逃離秦國。秦昭襄王時期有白起,最後引劍自刎,再有呂不韋.......

秦國的名人史,就是秦國的崛起史和血淚史。上述幾人,哪一個不是對秦國有赫赫功勛的,但是哪一個又是得善終的?

不是秦國不留他們啊,實在是沒辦法留住他們。只不過國家重器,容不得個人情感,家國重器,必當善待。

關於商鞅,後人無不緬懷他的功績和貢獻。剛上任的秦王也知道他的作用,他的變法使得秦國強大起來了,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不容置疑的。所以秦王上位,只殺商君卻不毀其法。對於他來說,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做法,對於商君來說,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歸宿。

關於歷史,我們需要懷著敬畏之心去了解他,去發展他,然後得到點東西,就夠了。


本人不喜長篇大論,就言簡意賅地說吧!

第一 ,商鞅變法觸動了秦朝老士族的利益,老士族都欲殺商鞅而後快!之前孝公在世尚可壓制老士族,孝公一死,老士族群起而攻商鞅,惠文王迫於老士族的壓力,為了國家和政權穩定,只能處死商鞅。

第二,商鞅在變法時得罪了太子(也就是惠文王),和太子傅公子虔 ,孝公在世尚能壓制,孝公一死,公子虔就告商鞅謀反,惠文王此時迫於老士族與公子虔的雙重壓力,只能處死商鞅。而且處死商鞅,賣了個面子給老士族與公子虔,既能收回之前孝公給商鞅的權力,又能在老士族中增強威信,利於國家和政權穩定,惠文王何樂而不為?

第三,商鞅功高震主!經過商鞅變法後,秦國軍事實力顯著增強,從魏國手裡收回河西之地,洗刷了秦國的百年恥辱。惠文王繼位後,秦國人只言商君,不言國君。換做是你,你不害怕?

以上三點,就決定了商鞅必死無疑!

但惠文王雖然車裂商君,但不廢其法。商君之法仍光耀萬世!


商鞅變法的成功,讓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中實力強勁的國家。但是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商鞅被殺,如果商鞅沒死,那麼變法就未大成,可以說商鞅的死是開動秦國崛起最關鍵的鑰匙。猥員長就來說說商鞅必死的原因。

商鞅變法首先要做的是取得人民的信任,如果人民不信任法,則所有的變法將沒有人支持,變得無效。因此商鞅開始轅門立木就是為了取信於民眾,讓變法可以順利進行。那麼隨著變法的深入,人民對於法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就又出現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在人民心中,說信新法不如說是信商鞅,商鞅在則人民信新法,如果商鞅沒了,人民對新法自然而然也就沒信心了。這可不是秦國王族想要的結果,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商鞅必死。秦國就是要告訴每一個民眾,商鞅死了,變法依舊算數,信國府才對,可不能讓商鞅大於秦國去。

第二個原因就在於商鞅的影響力著實太大了,大的甚至超過了秦國王族,這是他們絕對不能忍的。商鞅變法的成功,讓老百姓可以通過戰功耕田來獲取爵位,有了一條晉陞之路。這正是人民想要的,但是這是誰給的,民眾自然而然認為是商鞅給的。因此在百姓心中,商鞅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說大過王族。如果孝公在世,那麼正好沒事兒,但是孝公駕崩之後,新君無論是資歷還是在百姓心中的民望都是遠遜於商鞅的。作為秦惠文王來說他必須殺掉商鞅,一來穩定親族,二來正式確立自己的統治。只有商鞅死,秦國才能繼續強大下去,商鞅變法才能名正言順的傳承下去。

歷史上變法者下場都不是特別好,一方面大範圍深度改革會觸動貴族的利益,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變法成功功高蓋主,他們的使用價值也就結束了,自然而然下場也就不好了。


商鞅的心中只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儘早的結束華夏大地上的戰亂,實現天下一統,讓百姓安居樂業。

在當世的七大戰國之中,只有秦國是最有可能實現其夢想的地方,所以當商鞅在秦國得到嬴渠梁的重用的時候,他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了,為了讓一個積貧積弱的秦國,儘早的成為超一流的強國,商鞅是完全不顧個人得失的。

在秦孝公贏渠梁和商鞅的共同努力下,秦國的國力開始呈幾何式的增長,雖然在秦孝公逝世的時候,秦國還無力東出於山東列國進行一統天下的兼并戰爭,但是秦國的國力,已經是戰國時期的佼佼者了。

秦孝公之後,太子嬴駟即位,對於新君來說,如果要想在自己的統治期有所作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就要擺平兩座大山,一是以商鞅為代表的變法勢力,二是以長公子贏虔和甘龍為代表的阻撓秦國變法的貴族勢力。

嬴駟充分繼承了他的父親贏渠梁的政治智慧,他首先利用以贏虔和甘龍為代表的貴族勢力,扳倒了以商鞅為代表的變法勢力,並對商鞅處以極刑,然後借為商鞅復仇之名,進而反擊甘龍等貴族派的反對變法的勢力,在此之後,嬴駟徹底的穩固了自己的權利,然後由張儀,樗里疾,司馬錯等人,組成了新的領導班子,開啟了屬於嬴駟自己的新時代。


謝邀!對戰國歷史熟悉的小夥伴,百分百繞不開商鞅。簡單說下商鞅的來歷,衛國人,也叫衛鞅、公孫鞅。起先在魏國(國相)公叔痤那裡混飯吃,當個小官。後來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來看他,臨走問誰可以代替你的位置?公叔痤便推薦商鞅,但魏惠王這個人不會識人,直接表現出不想用商鞅的意思!然後公叔痤說王既不想用他,就趕快殺掉他(這裡可以看到公叔痤知道商鞅的本事)魏惠王雖然口頭上答應,但因為沒放他在眼裡,所以也沒把他當盤菜,所以商鞅安全的很。

不久,秦國的孝公發榜,廣招賢臣良將。商鞅是由孝公的太監引薦給孝公的(當然那時候不叫太監)兩人相見也不存在什麼相見恨晚,惺惺相惜。被引薦了三次,前兩次帝道、王道都沒有說動孝公!最後一次的霸道讓孝公眼睛都放光了。商鞅和孝公說,雖然霸道見效快,但絕對不會走的太長久。孝公哪管這些,說干就干。

熟悉這段歷史的都知道,變法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廢井田、墾草令、二十軍功爵、開阡陌,實行郡縣制,獎勵耕織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商鞅變法並不順利,但卻非常多成功!短短十幾年,讓秦國迅速成為一個超級強國,簡直就是bug。

我們要說到車裂商鞅,就必須說秦惠文王。孝公時期,秦惠王因為犯錯,因為犯了錯誤要被罰,但他是太子,不能直接罰他,但他有老師啊,就把他老師的鼻子給割掉了!都是因為變法害得。 說到底,秦惠王是不再需要商鞅了!而不是因為割自己老師鼻子的緣故,這只是由頭。秦國已經強大了,商鞅是前朝的元老,還是功勞最大的元老,不殺他秦惠王很多事情礙手礙腳!

另外,商鞅此時太狂,拿自己比百里奚!司馬遷就在《商君列傳》里拿出一個叫趙良的來敲打他。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翻看《商君列傳》。還有,秦國上下的貴族已經讓他折騰的不像樣了,恨他恨得牙根痒痒。所以孝公一死,接著有人告商君謀反!有人說這是秦惠王指使的,這也有可能。 把商君逼到沒辦法,跑回領地起兵謀反,但他那幾個人哪是對手,被抓以後,秦惠王在行刑現場說了這麼一句:「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這句話真的太打臉了,商鞅謀反為什麼,你心裡沒點數嗎?

最後我們再簡單概括一下,商鞅死得很其所。不僅是秦惠王討厭他,我們前邊說了,他的變法已經影響到整個秦國的貴族,加之秦惠王不想留他,該著他死。


我是天長水秋,歷史問答達人。

1.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得更為強大,使得公室充盈,但是卻嚴重侵害了以公室為生存前提的貴族階層的利益。如果變法的目的是國富民強,那麽商鞅是貴族階層的敵人,如果變法目的是國家強盛,商鞅依然是秦朝王室舊貴族群體的敵人。

隨著變法的繼續,集權之下舊貴族們已然越來越需要刷存在感方能感受到個體的存在。權利和利益的集中,導致越來越多失去權力和利益的秦國舊貴族走上反對商鞅變法的道路。

2.商鞅變法有秦孝公背後的鼎力相助,可以得到作為臣子最能所能得到的源於君王給予的全部力量。商鞅與反對派之間的鬥爭,可以說刀刀見血,彼此之間每一回合都是竭盡十處洪荒之力沒有絲毫可能緩和。只能以鮮血來潤滑以商鞅為代表的改革派與保守勢力之間的滯澀。

所以,商鞅必死。退一步說就算秦孝公死後的幾位者繼續執行商鞅的改革路線商鞅也必須死。


推薦閱讀:

TAG:商鞅 | 文化 | 歷史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