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發明前與發明後有過渡期嗎?


題主的過渡期是指一半使用槍,一半使用冷兵器?

你這個過渡期是人為設定的,一般來說,過渡期是指人類的一個主觀規定推行的時期,比方說政府下達一個行政命令,規定什麼時間段內為過渡期。

所以,槍發明前後,不存在過渡期的說法,難道槍一半是槍一半是刀?

槍發明了,就是發明了,只是說它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從最開始的火門槍,火繩槍

就是這玩意

再到燧發槍

就是這玩意

後邊放火藥,然後叩開,擊發。這玩意現在農村都有,就是所謂的農村鳥銃。

再到擊發槍

這種槍支跟現代步槍很接近了,原理一致。

再後來就是栓式步槍,這類了,然後就是機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

可以看到,現代步槍是一步一步演變而來,至於所謂的過渡期,只是後期人為來規定或者認為的。不存在過渡期,只要自身武器比敵國先進,就有很大的優勢,比方敵國只有石頭,而我方卻已經使用刀具,還要什麼槍啊,騷年你說是不?

所以沒有所謂的過渡期,只有一直在演變發展的槍。


有的。早起火器發射速度太慢,後坐力大,適應力差,操作相對繁瑣。加上將領需要摸索各種火器戰術,這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所以火器與冷兵器的過渡期就產生了。一般認為火器最早被宋朝應用于軍事(美國人提出新理論:火器最早出現於10世紀的唐朝),故一開始火器以竹製成的管狀火器和霹靂炮(丟破片炸彈的投石車)為主,較為原始。

這是霹靂炮的炮彈??

士兵不可以完全依賴其贏得戰爭,需要弓弩刀矛作為主力,火器則屬於輔助。當時的戰法是亂放一排然後其他遠程武器進行打擊,而且在較遠距離精度遠不及弓弩一類。準星照門裝置在火器上的應用改變了這種情況。士兵可以對敵軍做較精確瞄準而不再依賴以往的概略瞄準。西人的佛郎機和中國的大追風槍就是典型:火門槍的點火裝置和準星照門,因此此種火器需要二人或以上共同配合協作。火繩槍的發明使得士兵可以單人瞄準射擊,大大加快了瞄準精度和裝填速度。在此處補充一下,火繩槍時代火槍手相對脆弱,尚需要其他兵種保護,例如弓箭手,弩手,長矛手(pikeman),長槍兵,戟兵,劍盾兵等兵種保護。舉個例子,戚繼光的戚家軍以小隊為單位,火槍手受到前排刀牌手,狼xiàn兵,長槍兵和後排弓箭手的保護,以齊射戰法大破倭寇。

戚家軍近戰步兵與火槍手的配比

西班牙法國的方陣亦是由長槍兵及戟兵掩護其行進。

西班牙方陣。注意一下它的四角的四個小正方形使火槍手可以向任何一個角度射擊。

以上兩種皆可以視為火器時代的過渡。隨著技術的發展,近戰和冷兵器遠程步兵在西歐與亞洲軍隊中的比例逐漸減少。戰術在幾世紀間也有不小的改良。從亂射到三段擊,從三段擊演化出來的方陣多重攻擊,再到整齊劃一的三十六米齊射,讓單純的冷兵器步兵顯得更沒有必要。然而完全火器化還是在燧發槍以及套筒式刺刀的發明之後。入桿式刺刀是處於套筒式剌刀幾個世紀前的祖宗。士兵需要將其插入桿內方可使用。這意味著許多時間會被浪費在這一操作上:刺刀尺寸未必與槍管口徑一致,插入後將無法射擊。

入桿式刺刀

所以士兵會像弓弩手一樣帶一口腰刀或細劍。套筒式刺刀在被安裝於槍口的同時並不阻礙槍械本身射擊,於是長矛兵被淘汰。當遂發槍與套筒式刺刀普及部隊之後,步兵單位以冷兵器為主要武器的就只剩軍官,士官,和工兵了。

註:我沒有提及簧輪槍因為它對冷兵器時代向火器時代的過渡並非如此重要。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社會 | 科技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