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事情都有和常人不一樣的看法,是心理有問題嗎?


謝邀!問答提主,提的這個問題,很多事情和常人不一樣的看法,是心裡有問題嗎?答:說明你是個喜歡愛幻想的人,愛幻想的人在某一領域方面,是件好事情!而不是說心裡有問題。比如說:在寫作創作方面,或研究領域這一方面?就需要這樣的人才!因為愛幻想的人,靈感性會比平常普通人多些?所以說:應該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當然在其他方面,或者現實生活之中會不如腳踏實地的人好!在現實生活之中,應該要加以適當控制住,腦子裡面奇談怪論的想法?畢竟現實就是現實!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干在行?容不得你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說:要冷靜頭腦回歸本真的現實生活之中,只要能適當控制就行,不要太過、因為思想偏激太過頭了?就會影響到現實生活當中來。心裡決對是沒有問題?這種人如果在創作或科研領域方面,應該是會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因為這種和常人不一樣想法的人,有時候靈感性會更強些,會比常人能發揮得突出些,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關對很多事情都有和常人不一樣的看法,是否心理有問題的話題。這裡面存在的因素比較麻煩。

首先,自己和別人的看法不同的時候,自己是否進行了換位思考和推理。這裡的換位和推理不是雙換位,而是把這個事情所涉及到的各方都考慮進去的多向換位。如果推理下來自己依然是對的,就說明你的想法沒有什麼錯誤,即使有錯也不會太大。

其次,如果你的看法只是在乎自己的利益和訴求,也沒有換位思考。那麼你的看法十有八九有問題,一位智者如何運籌帷幄,就是可以面面俱到的為大家著想。

最後,學會逆向分析自己的看法。從中找出自己的破綻,糾正自己的心理。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問題,只是很多人不願意承認。都在堅挺著……


如何來定義一個人是否有心理問題,每個人心裡有不同的標準,也會給出不同的答案。通常來說,如果一個癥狀沒有給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就不算是心理問題。造成的影響越大,說明心理問題越嚴重。因此,對很多事情和常人有不一樣的看法,這個癥狀的內容不重要,這個癥狀所帶來的結果才重要。也就是說,如果經常與眾不同的思考角度,給自己帶來了方便和好處,那就是智慧,就像人常說的: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如果經常與眾不同的思考角度,給自己帶來了麻煩和壞處,那就是可以調整和改善的心理問題。

題主的背景信息里給出了兩個關鍵詞,「大一」、「女」,我們可以逐一稍作「野蠻分析」。首先,大一的年紀,正是青春期的時期,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覺醒。第一次覺醒在三歲左右,幼兒開始可以精確區分「我」和「非我」,此前孩子說「寶寶餓了/小明不喜歡老鼠」,此後孩子可以熟練地說「我餓了/我不喜歡老鼠」。第二次覺醒,人的自我意識進一步飛躍,表現為對自己的形象更加關注、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所以,大一學生不從眾,不人云亦云,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是人生這一發展階段的一個正常表現。其次,女生。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女性出嫁前從父,出嫁後從夫,夫死後從子,女性自我是被強烈地壓制的。在新時代,女性頂半邊天的時代,女性整個群體在覺醒。女性被壓制越多的家族,覺醒表現就更為強烈。所以,女生要在人群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有可能不是女生為自己一個人發聲,而是被群體同胞所推動著,代表集體發聲。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看到題目筆者感覺第一題主對「心理問題」的認識有偏差,將心理問題的範疇擴大適用了。

首先要確認的是對很多事物有和常人不同看法,不是一定是有心理問題。所謂心理問題是指人們心理上出現的問題,如情緒消沉、心情不好、焦慮、恐懼、人格障礙、變態心理等等消極的與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問題。(嚴格來說,心理問題無褒貶之意,既包括積極的,也包括消極的。)

其次,本題的表述中「對很多事情有和常人不一樣的看法」,應當理解為只是思想和觀點的不同,其不具備心理問題的內容和形式的構成要件。心理問題即包括情感認識過程,(感覺、知覺等),也包括理性認識過程(思維、想像),還包括個性心理特徵(能力、氣質、性格),是以感覺,思維、記憶等形式表現出來。因此與本題描述的「和常人不一樣的看法」不符,不具有心理問題的特徵。

再次,主觀層面分析,本題中能看出和常人不一樣的看法,只是不合群,不從眾的範疇。有著與別人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這表示在對事情的觀點上有著比別人更多的思考,才會有不一樣的觀點提出。

最後從客觀層面,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以往經歷和個人經驗包括書本知識,被傳授的知識和思維發展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每個人的三觀不盡相同,導致對事情的看法不同屬正常現象,不能因為看法不同就與有心理問題畫上等號。

綜上所述,對很多事情都有和常人不一樣的看法,與不同的三觀、生活環境及經歷有關聯,並非心理有問題。是對問題有著更多的思考,沒有一味的從眾隨大流。


這個問題 不能簡單的 回答是或不是。提問本身 其實是涉及是 兩個問題

第一個:如何區分 心理沒有問題與心理有問題。 我們專業人士 稱之為:如何區分 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

這個問題的心理學標準 叫 三原則 標準。

1、一個人的主客觀是否一致:通俗解釋:此人自己 是否有自知,自己知道自己 心理有問題了,需要尋找幫助? 同時自己 的一些認定的想法和現象,是否接受 現實的驗證。 如果自己知道自己心理不對勁了,自己一些想法和現象,但周圍人的提醒和事實驗證後,認知到 的確是自己 出現錯誤了、 誤會等等,那麼此人 就是心理正常的。否則此人 心理就異常了。

2、心理內在是協調的 就是正常否則就是不正常。 例如 遇到煩心 痛苦的事 ,心情低落 流淚;遇到開心快樂的 心理就愉悅的 這類的 就是協調;相反:該哭時候樂,該笑的時候 莫名大哭, 就是異常的

3、人格穩定性。正常心理的人,人格是基本穩定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自己不是遇到 重大特殊的 打擊事件,一個人的性格 形成後,是很難改變的。這是正常心理的

但如果 沒有任何徵兆,此人就變得 大家都不認識的,或者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後,此人也變得 跟以前 判若兩人了,那麼此人就是不正常了。

總之,根據以上原則來分辨 心理是否正常。

提問中說 自己的想法與常人不一樣的看法, 這個現象,那就 按上面三條進行逐一分析

自己的想法與常人不一樣,都是與什麼人比較的, 就是你周圍的幾個親近朋友嗎?還是 你調查了很多很多很多人後 得出的 不一樣? 這個目的是防止自己參照對象太少,得出的結論並不客觀和理性。

另外,你自己是否知曉明確 自己對任何事情的看法 永遠都跟大家不一致的,既然知曉自己 永遠與大家不一致,是否嘗試自己 先自省 反思一下自己。 如果自己明明知道 自己永遠是這個另類,但自己仍然 繼續如此 毫無改變 更擴大,這雖然不是心理不正常,但你至少人格是極其偏執的,你的人格是不健康的。你的人際關係是 不良的,你的社會適應是不良。

有自知,符合第一條,那麼 你這些適應不良,還能開心舒心 快樂嗎?難道你每每以自己就是跟大家格格不入 而開心快樂,這樣的自我享受,至少是不協調的,是容易走向心理異常的。

按區分原則看,第三條的 人格層面。你自己想想:問問親人父母,你是從小就如此嗎?幼兒園就這樣?小學 中學 什麼時候 變成這樣的?如果從小一貫如此 與大家格格不入,那麼是你家庭教育 導致你的性格人格是 亞健康的,存在人格障礙隱患的。如果你原來不這樣,中學後 越來越這樣的,那麼說明你是 青春期心理困惑 一直沒有解決 導致你成人後 認知能力是 偏離正向的。

是需要引起自己 自省自查 然後 努力去自糾 獲得自我成長。

如果 你是那種:雖然觀點總是與大家不一致,但你的人格魅力,言語能力,總是讓周圍的人 耳目一新,人氣是 親和的,大家是認可,人際是融洽的,那麼說明你是 那個聰慧高智商高認知水平 高情商的 人。是值得自我肯定的。不必自責更無須 刻意去 隨波逐流的。


謝邀!

如果發現自己的看法與常人不一樣,那說明你是個敏感的人,善於觀察事物和有思考能力的人!

一個能夠自我覺察的人怎麼會心理有問題呢?靜下心多分析,多想想別人的觀點有無可取之處,來思考自己和別人不同的地方:或許是理解的方向不同,或許是方式方法不一樣,或許自己的方法更便捷..但是只要大家目標一致,可以各抒己見!

那些偉大的發明家都和常人不一樣...!積極的看待事物,只要方向正確,堅持下去...拒絕消極因素影響自身判斷!


謝邀!

何來此想法?!

可能會受心理影響,~但不能理解為心理問題

更可能與思維方式、看物角度、理解深度有關。

如果自己覺得很「荒誕不經」或不可理喻,可看一下精神科、心理科。

也許是自我關注過度。

找一個可施行的「想法」,證實一下。

過份關注自我無益!


對很多事情都有和常人不一樣的看法,是心理有問題嗎?我不知道這是在什麼情況下才提出這樣的問題,即然把這事與心理有問題聯繫在一起,我主觀判斷估計是指不合群,被常人認為性格有點怪的問題,我的猜測可能有錯,如果錯了就道聲對不起。如果我的猜測是對的,我建議與人交談多聽聽別人的交談,自己少發些言,多想想常人為什麼在很多事情看法不一樣,在描述中介紹是一名大一學生,學生比較單純,社會經驗小,與常人看法不同最容易發生在社會經歷的事情上,常人一般是通過切身體會感受社會的,在感受方面你應該承認不如常人,應該多了解常人經歷過的事情才提出看法。如果是觀念上的差別造成看法不同,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要判斷你自已的觀念如何,最容易的判別方法是看與你觀念相同的人大多屬於那種類型,不同的又是什麼類型,以人群類型來判斷。我提醒一點,作為一個學生,與常人相比最缺的是社會經歷,自己要認識到這一點。


看法是看不出有心理問題的。

有時,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當然有時也並不是這樣。

不一樣的看法,只能說明每個人的價值觀、閱歷,體驗、感受、判斷不同而已。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大學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