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現在不敢挖,還有哪一座墓也不敢挖?
除了秦始皇陵之外,還有兩座陵墓人們不敢挖,也不能挖,甚至是挖不動。
1、 乾陵
乾陵就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儘管已經存在了上千年,但是卻沒有人成功盜墓,這個陵墓是袁天罡設計的,就連陵墓的入口都未被發現,更不要說盜墓了。據說在乾陵裡面,有很多的珠寶,相傳失蹤的蘭亭集序也在其中。這座墓不是不能動,只是根本就挖不動,曾經有人帶著十四萬大軍都沒能挖動。
2、 黃帝陵
這個陵墓不用說,也沒有人敢去動了。黃帝作為華夏部落的首領,也被稱為中華的人文初祖。黃帝對於中華的統一以及文化的製造都有著巨大的貢獻,所以作為我們的祖先,他的陵墓自然是不能挖的。相傳當初白彥虎還想動黃帝陵的主意,被曾國藩追殺了幾千里,最後將他趕到中亞。
其實對於古人留下來的東西,研究對我們是有好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的研究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傷害,一種打擾,所以很多東西還是保留原本的狀態比較好。
還有乾陵,也就是唐高宗李治後人武則天的陵墓,這座陵墓其實已經被發現了,和秦始皇陵一樣,不能被挖出來的原因就是挖出來之後的文物該怎麼保護,如何保護,應該在什麼地方保護。
首先乾陵裡面的寶物非常多,有人認為有五百噸重,但是筆者認為這是一個誇張的說法,要看是什麼東西來計算,如果是字畫之類的,五百噸顯然不可能,可是白銀玉石等佔比多的寶物,五百噸也顯得誇張。
然而即便沒有五百噸,裡面的寶物數量和價值絕對超過一般人的想像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這些寶物一出土,例如字畫和有彩繪的唐三彩,這些非常難以保存。別看現在秦始皇兵馬俑每年為西安帶來多少的收益,但是對於國家來說,兵馬俑的出土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損失,兵馬俑現在的黯淡外觀,完全失去了它本來帶給人們在視覺上的衝擊,因為兵馬俑在出土時是彩色的。
而乾陵的珠寶之多,超乎想像,一旦進行挖掘,那麼勢必在事先要準備好防盜的措施,保證一件不落,另外在保證文物的保存能夠完整不損壞,這項技術現在是達不到的,也許等將來某一天能夠達到這個要求,在考古的角度上,那麼就是可以挖掘的。
如果有人貿然挖出,這個人無論是誰,他都必會成為歷史的罪人,所以也不會有人敢再冒這個險,郭沫若雖然想挖,但是他只是從文物探索的角度去看,他的重點完全是不顧文物的保護,所以後來被拒絕了。
喜歡的可以點個關注支持一下哈
關於秦始皇陵以及許多帝王陵墓是否進行發掘的問題,現在考古學界和國家文物部門的已經形成一個共識:基本不做大規模的發掘工作。這不是「敢挖」與「不敢挖」的問題,而是不主動發掘的問題。
中國古代帝王陵墓,是一種十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所有的考古工作,都要遵循盡量保護古迹的原則進行相關工作。實事求是的說,發掘,本身也意味著破壞。可以做一個形象的比喻,古代遺址埋藏於地下,這些文化層包含著十分寶貴的歷史信息,好比一部珍貴的秘籍,誰都想得到它,並進行閱讀。但是,這部秘籍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一旦這頁翻過去,就會永遠地消逝,絕不可能再翻看第二遍。這一點,有些類似於俠客島石壁上的絕世秘籍。
所以,現在帝王陵墓以及很多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不會進行主動發掘,除非出現了被盜或是面臨著某些自然、人為因素造成的風險。世人傳言的,所謂陵墓中設有重重機關、陷阱、暗器,都是坊間傳言,事實上,千百年的遺迹,什麼樣絕世的暗器均已腐化不堪,對今人構不成什麼威脅。即便是現在大家常提的,說秦始皇陵墓中有很多水銀,而貢是有毒的,不能發掘,但試想,以現代的科技手段,上天下海都已不是什麼難事,何況對一座古墓進行發掘呢?
事實上,不發掘的一個重要原因,並不是技術的問題,反而是由於技術的進步,使考古工作者不一定將封土揭露,就能大體探測到墓葬的內部結構。聲、光、電、磁等物理手段和一些化學手段已經在秦始皇陵等重要遺迹的探測中得到廣泛應用。現在透過封土,已經知道秦始皇地宮的規模,及其外部的基本結構,甚至連墓道的設置與地下排水系統的規劃情況都已了如指掌。
所以說,不發掘能起到發掘的作用,但發掘後便是不可恢復性的破壞,換句話說,發掘,意味著發掘者享受了這部絕世奇書,其他人則只能聽發掘者進行講述或是看發掘報告來予以了解。
另外,還有一些現實的問題,也決定著不該進行過早的發掘。以秦始皇兵馬俑為例,本來彩色的陶俑,出土後變得黯然失色,可謂是一大遺憾。而其他一些文物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再者,在現代社會大規模城市建設和交通建設的運動中,每天都不斷有新的遺址被發現,需要進行搶救性發掘,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而考古工作者是有限的,這些事已經夠他們忙了,哪還有精力去做過多的主動發掘呢?
因此,沒有不敢發掘的事,只是當前主要是本著保護的目的而做大規模揭露。
問的應該是乾陵,不是不敢挖,而是不能挖。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墓,也是唯一一個兩個皇帝的合葬墓,還是唯一一個埋葬兩個國號(唐和周)的皇帝的陵墓,還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個沒有被盜的唐代帝陵……
據說,乾陵裡面有500噸珍貴文物。且不說文物的價值不能論斤按兩計算,也不論有沒有500噸之多,在封建社會皇帝即位就開始花巨資修建陵墓,反正是花老百姓的錢,流老百姓的汗,更何況是兩個皇帝,想都不用想裡面的文物肯定是堆成山。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文物局對帝陵的態度很明確:堅決不予主動發掘。原因很簡單:第一、帝陵的考古研究價值太大了,而現有的發掘技術無法做到保護文物出土時不受破壞,可以說是挖一個毀一個,挖一個少一個。
明朝萬曆皇帝的帝陵是我國有計劃主動發掘的唯一一個帝陵,是郭沫若、吳晗等人主張,國務院批准的。當時有人極力反對,但是定陵地宮還是開了,很快人們由最開始的激動不已轉為心碎,因為很多原本光鮮亮麗的綢緞,出土時迅速氧化,或變黑變硬,或變成碎渣,我們只能看著它們毀滅,束手無策。
當時郭沫若還看不上定陵,想挖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長陵來著,長陵是明十三陵裡面規模最大的,因為有困難,所以先挖個定陵試試水,後來長陵沒有發掘,至今為止定陵是唯一一個主動發掘的帝陵。
挖人墳墓本來就是缺德的,還造成了大量珍貴文物無可挽回的破壞,郭沫若活該挨罵。
1960 年,陝西省「 乾陵發掘委員會」欲發掘乾陵, 周恩來總理批示道「: 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 此事可以留給後人來完成」。1973 年, 郭沫若再次提議挖掘乾陵, 周恩來只說了一句「: 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
周總理到底是周總理,目光之遠非常人能及。
當然,有些文物面臨被盜或者其他風險,這個時候進行搶救性發掘是十分必要的。
沒有人認為不挖才是對的?內心的貪婪,以你為主。祖上就不能安息?那些破銅爛鐵瞎石頭就真的很值錢?!你的先祖就不該你們尊重?你們的文明就不應該有神秘和高貴?你這樣干,真的是愛國?是傳統?是5000年文明?內心的惡與瘋狂、野蠻愚蠢,還有臉在這裡討論。
目前已知的,不敢開挖的黃陵同樣在陝西,位於陝西省咸陽市乾縣境內的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據說多年前的盜墓賊一旦去乾陵開挖,就會狂風大作,而後來的專家在勘測之後,也發現了乾陵由於地勢等各種原因,目前並不具備開挖的條件,所以乾陵現在仍然是沒有杯打開過的陵墓了.
秦始皇陵不是不敢挖,而是不能挖,一個深埋地下數千年的墓葬稍一不注意就會引發塌下其中埋葬的隨葬物品一接觸空氣就有可能沙化。
現在的考古技術相對落後,相關機構對於出土的文物不能進行有效的保護,只能不斷提升技術,才是對這些文物的最好保護。技術的不過關可能造成對文物的最大規模破壞,還有很多墓穴不能找到位置,或許埋藏在地下對於逝者也是一種尊重,雖然他們的墓穴或許能推動考古的發展,以及對很多年前歷史的了解,但是出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