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的書法家都是大官?


首先不是書法家都是大官。而是只有大官,他們的字跡才能比其他人流傳下來的機會多很多。因為他們的地位,其書為世人接觸的面積比其他人的廣泛,而字跡又足以為楷模。所以得以保留流傳。一個普通人,寫的再好,你的受眾面只是身邊的幾個人,在戰亂頻繁的年代誰還顧得了一個平凡寒士的書作?就是迅息發達的今天,以一個地位低下的人,可以利用便捷的互聯網上傳自己的作品,其為人知曉的程度也只能用忽略不計來形容。更不用說古代。


題主說的沒錯,古代書法家要麼是官僚,要麼是文人士大夫。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1、文字產生之初,就是官員用於記錄資料所用,故在官員中,文字的使用更頻繁,寫一手好字的機會更大。

2、古時,優秀法帖大多掌握在皇宮、官府、藏家手中,官員見到的機會更大,普通百姓難於見到。

3、學而優則仕。受這種思想影響,有文化、書法好的人,大多會選擇從政。

以上是主要原因,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因素。正是在這些原因共同作用下,導致書法家大多是官員。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開局一張嘴,網搜三兩圖,備好小板凳,開始聽我吹。

這可以說成故事,因為沒晦澀的理論,扯著蛋就能解釋清楚。從書法史開始扯,大概需要五分鐘。

如果問書法家為何都是當官的,其實從字的起源說起,就已經可以解釋。

倉頡造字,很多人都知道。字是倉頡造出來的。

倉頡是誰?是個史官,後來成了牧羊孩兒。

有一天皇帝說(上古沒這詞,單稱皇或帝或王或不穀。我就為了好理解)倉頡你別當史官了,去放羊吧,孤看好你,我知道你可以的。

倉頡就屁顛屁顛去了,不僅放了羊,還放了風,放了馬,放了牛。

但是這些牲畜都是國有資產,你得管理好,不能丟。不能擔著挖社會xx牆角,薅社會xx羊毛的風險。所以得給牲畜計數。

怎麼計數呢?用結繩法,就是給繩子打結。但是繩子總是有長度限制的。所以倉老師很苦惱。有一天他們打獵,看見動物腳印,古人是用腳印區分動物的,現在還有好多山區朋友和特種兵在用這種方法。

一個動物有一個動物的腳印,就走了標記的概念。倉老師尋思把各種事物都標記化,用一種符號代替。從而產生了象形字,用於治理國家。

後來國家間有戰爭,有往來,於是就用文字來往溝通,現在好多古字都出自xx盟書什麼的。

您都知道的就是甲骨文了,那是給國家占卜用的。

所以說文字產生之處,就不是民用的。會寫字的都是官兒。

後來到統一六國,出李斯小篆,也是用於統治,國家發布制度和命令,百姓執行。

百姓用不著會寫字,聽就行,基層官會認就行。少數文人會寫就行。

為什麼說當官的,尤其是基層官懶呢,國家讓他寫小篆,他嫌費事,化圓為放,化轉為折,就出了隸書。隸書就是小官之間的字體啊。

篆書不好學,隸書簡單,所以小官會,百姓懂得也就多了。所以劉邦作為一個亭長,管著十里地。成了皇帝以後,用隸書作為標準文字。從此百姓才開始接觸字這個東西,但是,依然沒啥用。寫信找先生,這個寫信的差事養活了很多做不成官兒的文人。

很多隸書碑帖,是由當地的文化人寫的。文化不一定高,字也不一定好,也經常出錯字。這種碑流傳下來的也多,不過淘汰了,臨習的都是優質的作品,很多優質作品不署名,這就說明不是當時大家寫的字。

從這開始,就沒啥了說了,直接蹦到宋明清。

你會發現宋明清的大家不是高官就是文化名人。

這個怎麼說呢,古人學習要臨帖,米芾怎麼成的大家?肯定不是因為天天臨碑臨成的。米芾蘇軾等初學都是學的顏柳沈傳師的碑,天天臨大觀帖也得不到墨跡的筆法,到一定水平就得臨帖,臨墨跡。

古人的帖在哪呢?又沒複印機,而且名家字帖都很珍貴,為文物。

都在有錢人家或者收藏家手裡。

這就奠定了,民間鮮有高手的基礎。

古人但凡有文採的人,都會成為一鄉一地之名流,可以沒錢,但是也能有結交權貴地主的機會。所以見到真跡的機會就多。

古人嘗得一帖幾十字,日夜臨習。也能成大家。這個放在今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權貴地主文化名人,這是一個階級。所以字好的肯定是從他們出來的。

為何當官的多,因為科考先看字,尤其是殿試,給皇上看試卷,如果字好,那就有可能當第一,天子門生。一步登天啊。

有個故事,董其昌十七那年跟他家裡二弟去鄉里考試,因為字不好,本來是第一,結果評了個第二。才開始發奮練字。一開始也是臨碑,臨了幾年就覺得自己牛逼的不得了。

後來當了官去浙江旅遊,在一收藏家看見了王羲之真跡官奴帖,才知道什麼是筆法。自此功力大增。

試想,你不當官,又沒文化,怎麼進的去地主家?

所以看得見真跡對書法來說至關重要。

還有就是環境,米芾曾向蘇東坡問字,後專供魏晉,才水平見長。

初唐四家都在一朝當官,顏真卿是官懷素是和尚,如果不明白和尚在唐朝的地位或者在書法界的地位,自行百度。

故事很多,像王鐸傅山為當官的朋友,黃道周倪元璐也是朋友。

互相促進,互相探討。

最頂尖的人都在那,學完古人學今人,學的疲憊了聯合起來變書風。

古代各個朝代的書風都是官場之中開始變得。

打這麼多字太累了,眼睛疼,到此為止吧。

估計你們也都該理解了。要是細說,沒個一兩天是說不完的。

配圖比較隨意,看字就好了。


古代很多書法家都是大官,這與古代文化的階級屬性有關。

確實古代很多書法家都是大官,王羲之是貴族,右將軍;鍾繇是太傅;柳公權太子少師;蔡京,太師;顏真卿吏部尚書太子太師;趙孟頫魏國公;董其昌,吏部尚書;劉墉,相當於宰相。這些響噹噹的書法家,官位也是響噹噹的。

然而這並不是巧合,古代的書法家很多是官員,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在古代文化作為統治工具掌握在統治階級手裡的。傳說倉頡造字時出現「天雨粟,鬼夜哭」的奇觀,因為文化一旦被人掌握是一股很強大的力量。那麼中國古代的歷朝統治者都奉行「常使民無知無欲」的愚民政策,因為這樣便於統治,因為沒有文化,就可以灌輸忠君愛國的文化,即使造反,一群目不識丁的烏合之眾也不能翻出多大的浪。所以,文化都掌握在統治階層手裡,書法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必然是統治階層出現書法家的概率要大得多。

第二,中國的士林文化,當官的還有一個身份是讀書人。中國古代讀書人歷來奉行「學而優則仕」,那些讀書有文化的優秀人才,幾乎都被吸納到了古代的公務員體系,這些人往往有兩個身份,一個身份是讀書人,一個是官員,那麼這些當官的讀書人——可以說的讀書人裡邊出類拔萃的一個人群——他們是接觸筆墨翰扎最多的一個人群,書房餘事寫寫畫畫,書法家也就難免從這個人群中誕生。

第三,古代書法不是一門明確的藝術門類,不是誰都能學。與今天不同的是,在古代書法並沒有作為一個獨立明確的藝術門類出現,現在我們各地都有書法的學習班,並且一些大學有專門的書法專業,還有以書法為職業的群體,今天我們各行各業的人都可以學書法、享受書法,在古代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在其他人群出現書法家的概率也就比較小。

第四,古代官本位思想嚴重,當官的人更容易被人記住。如果兩個人同樣是書法家,書法水平也相當,一個是當官的,一個是平民,肯定當官那位的名聲流傳的要更深遠一些。其實古代書法作品中很多好的作品,比如《龍門二十品》、《張遷碑》、《天發神讖碑》以及魏晉六朝很多墓志銘,都是很好的書法,然而並不知道出於誰之手,大概就是民間書法家。

當然,也不盡然所有的大書法家都是當官的,八大山人、傅山,徐渭這些名垂青史的書法家都是沒做過官,但是他們也都屬於文化精英,總而言之,古代書法家往往是官員,我認為本質上與文化的階級屬性有關係。


這事我覺得要從藝術與文化角度去說,扯那麼多並沒什麼用處。

書法是什麼?書法就是文化啊。確切說是文化的一種,古代來說,識字就是文化,既然認識了,就要寫出來啊。而且寫出來就要美觀,美觀的用途主要是識別性的增強。你作為一個文人也好,官員也罷,寫出來的字大家不認識,別人怎麼讀你的詩詞,皇帝怎麼批閱你的奏章?

所以說,書法是古代為官者的硬指標。文人大部分都是官員。還有一點,只有官員才能有條件更好的練習書法,無論書法古帖資料還是書法理論資料,都是官員可以第一世間看到,並且收藏。皇家出版的發帖也是先發給官員研究臨摹。而百姓得到的時候已經是官員們棄之不用的了。

最後一點,尤為重要。書法藝術是系統性的文化藝術,練好書法確實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如果你連做人做事的道理都不懂,寫出的字是不能品出人生感悟的。有人說古代奸臣寫字也很好,人品很差,這是為什麼?

這個問題問得好,那我反問你,根據記載這些人品德惡劣,比如蔡京,書法水平就不說了,後人及歷史記載其是大奸臣,權臣。可是有誰看到了么?記載能作為唯一的證據嗎?

蔡京是王安石變法忠實的追隨者,是一位有報復的官員。王安石變法觸動權貴利益被貶是社會發展必然趨勢,這是家天下的思維規律,不奇怪。至於民間為何有野史,大家明白了吧。

文化是書法成就的過程。書法更是文化的表現元素。而文化卻是官員擁有者居多。這應該不難理解了。

另外,從書法推廣和繼承角度來說,只有文人官員可以有條件和有意識去做到。這是民間百姓不能比的。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咱們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就是名人效應,古今同理。今天,一些有書法愛好的公司老總、文化名流、政府官員,字寫的稍微拿的出手了,經過評比、吹捧,就被冠以「書法家」的頭銜,有的還在前面加上「著名」、「傑出」的字樣。憑藉特殊身份,還加入了××協會。網上曾經曬過民國時期的中醫開的藥方,那種蠅頭小楷沒有數十年不可能練成。但是這些醫生都不是書法家,因為他們在醫學界有名,在書法界沒人吹捧。那些經過千年的大浪淘沙,依然被人們敬仰的書法家,才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真正的書法家。

其次,書法家都是文化人、讀書人,官員也是讀書人,所謂「學而優則仕」。很多地方對聯的橫批喜歡寫「耕讀傳家」,這也是古人的高尚、樸素的追求。但是,在古代讀書受教育談何容易,對普通人來說是一種奢望。光是文房四寶置辦齊了就很不容易,還有老師的束脩。神槍手是子彈喂出來的,書法家也是筆墨紙硯練出來的。這些東西窮人是可望不可即的,官家公子哥才有時間有條件練字。

還有,科舉考試是很注重書法的。同樣水平的文章,絕對是字寫的好的、考官看著舒服的學子優先錄取。能夠榜上有名的進士,文章、書法肯定是一流的。


古代,書法是一項書寫技能,想做官必須文武兼修,德技雙全。其中,書寫漢字的技藝水平是應試科目之一。就像今天考公務員、招工,必須會操作電腦一樣。


位高權重,便於宣傳。附之者眾,便於宣傳。如是而已。


普通人讀書識字那是很難的,還得給地主幹活兒呢,當官了有勢力有人脈了才能有作為。普通人寫的再好有啥用,誰會知道,都是捧起來的,就像現在的書協一樣。不過以前寫得好人人誇,現在寫得好卻被罵印刷體啥的。放眼中國真正的大師屈指可數,有些大師卻不如街邊賣藝寫字的。


推薦閱讀:

TAG:王羲之 | 趙孟頫 | 董其昌 | 褚遂良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