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時候,行醫為何稱為「懸壺」?


中國自古以來讚揚一個從醫者醫術高明和道德高尚,就稱呼其為「仁心仁術」、「懸壺濟世」,而且時常看見一些中藥店門前要掛一個葫蘆,這是什麼意思呢?

葫蘆,簡稱「壺」,俗名葫蘆瓜,是中國古代道家的常用的盛葯器具,後來也成了到家的典型裝扮之一。例如《西遊記》里太上老君、「 八仙」之一 鐵拐李、唐代藥王 孫思邈的畫像等就經常攜帶著一個「葯葫蘆」。

考證「葯葫蘆」的出處,相傳最早出自《 後漢書-方術列傳- 費長房》的記載,說得神乎其神,大意是汝南人費長房這個人因一個神奇的葫蘆結實一個神仙醫者,結為知己,神仙傳他一身醫術本事。

還有一則傳說,一個叫謝元的身懷醫技、樂善好施之隱士醫者,世人稱之為「壺翁」「 壺公謝元,歷陽人,賣葯於市。不二價,治病皆愈。語人曰:服此葯必吐某物,某日當愈,事無不效。日收錢數萬,施市內貧乏飢凍者。」

另外還有個類似傳說:晉代葛洪《 神仙傳》及一些古史雜記載:漢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帶鬧瘟疫,死了許多人,無葯可治。一日,一個神奇的老人來到這裡,他在一條巷子里開了一個不起眼的中藥店,門前掛了一個葯葫蘆,裡面盛了藥丸,專治這種瘟疫。這位「壺翁」身懷絕技,樂善好施,凡是有人來求醫,老人就從葯葫蘆里摸出一粒藥丸,讓患者用溫開水沖服。就這樣,喝了這位「壺翁」葯的人,一個一個都好了起來。

這些神話傳奇大同小異,因為廣為流傳,所以後人將行醫的人稱為「懸壺」,醫生或診所的賀詞就是「懸壺濟世」,醫家行醫開業則以「懸壺之喜」,行醫的場所就懸掛一個葫蘆。

歡迎交流 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懸壺濟世」一詞現在用來指醫生這一行業,也有「仁心仁術」,「杏林春滿」,「妙手回春」等詞用來形容醫生的醫德和醫術。

古代醫生也有在其診所前「懸壺」,作為醫館的標誌,醫館開業也稱「懸壺之喜」。古代郎中常常手持虎撐,腰懸葫蘆,走方濟世,藥王孫思邈和「八仙」之一的鐵拐李畫像上也常見「葯葫蘆」。「懸壺」一詞逐漸演變成醫生的標誌和稱呼。

關於「懸壺」一詞的來源,據《後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傳》記載,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人,曾經做過市井小吏,某日在酒樓上喝酒時,偶然看見一個懸掛葫蘆的老翁在集市中賣葯,等到停市時,就跳進壺中,集市上的人都沒有看見,費長房認為老翁絕非普通人,便帶上酒禮前去拜訪,老翁知道費長房對他的神通感興趣,對他說「你明天再來吧!」費長房第二天前去赴約,老翁請費長房到壺中一游,只見裡面富麗堂皇,有各種美酒佳肴,兩人暢飲一番後出來。老翁對費長房說道:「我本來是神仙,因為犯了錯才來到這裡,現在我準備回去了,你願意和我一起走嗎?如果不願意的話,樓下我準備了一些酒,算是和你告別了。」費長房聽了後,便隨老翁入山學習,後來費長房學成後,回到家鄉,有了醫治百病的能力。

《太平廣記·神仙傳》中有關於董奉的記載,「董奉者,字君異,侯官人也。吳先主時,……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獸遊戲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後杏子大熟,於林中作一草倉,示時人曰:「欲買杏者,不須報奉,但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常有人置谷來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嚙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還奉,叩頭謝過,乃卻使活。奉每年貨杏得谷,施以賑救貧乏,供給行旅不逮者,歲兩萬餘斛。……奉在人間三百餘年乃去,顏狀如三十時人也。」董奉的故事流傳開來,後世便以杏林來稱呼醫生了。

關於壺翁,有過這樣的記載:「壺公謝元,歷陽人,賣葯於市。不二價,治病皆愈。語人曰:服此葯必吐某物,某日當愈,事無不效。日收錢數萬,施市內貧乏飢凍者。」晉代葛洪所著的《神仙傳》中也有關於「壺翁」的記載,雖然帶有濃厚的神話和傳奇色彩,故事的真實性也有待考證,然而隨著故事的流傳,「懸壺」一詞也逐漸成了行醫的代名詞。


壺即葫,以葫做壺。

相傳,很久以前,一老者臨街賣葯,鋪面上經常懸一葫蘆,裡面裝各種丸散膏貼。因其身懷醫技且樂善好施,被人尊稱「壺翁」、「懸壺」。

《後漢書》中亦記載:東漢有個叫費長房之人,一日臨街喝酒解悶,偶見一翁,腰懸葫蘆兜售藥丸膏貼。人漸散,翁入葫。費看得真切,斷定翁非等閑之輩,遂提酒肉拜見。翁會其意,引費入葫,授之秘笈。費出葫後,亦學老翁腰懸葫蘆,治病救人。

由以上兩則故事不難看出,醫者自古就有腰懸葫蘆治病救人的習慣(便於保存藥物)。人們也據此把行醫者稱「懸壺」!美稱醫生職業為「懸壺濟世」!醫家行醫開業叫「懸壺之喜」!我們亦常聽見「不知葫蘆里賣什麼葯」之類的話。

現在的醫家掛葯葫蘆亦有兩個原因:一是表明其「懸壺濟世」的心志;二是因葫蘆的特殊造型,用之儲存藥物不易受潮,乾燥。


(感謝邀請能參與回答)「懸壺」可以看出有「懸壺濟世」之意,是對行醫者的尊稱。

第一,古代稱葫蘆為「壺」,俗稱葫蘆瓜,古代行醫者用其裝葯,故稱為「葯葫蘆」。《詩經》早已有云:「八月斷壺」就特指為裝葯的葫蘆。

第二,俗語常用「你這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就有「壺」之意。古代行醫者手持竹杖,其端掛一葫蘆,裝葯,稱為「懸壺」。現代中醫藥館你可以看到一進門一般就在門口或廳堂處懸掛一葫蘆,實則為葯葫蘆,在古代也稱作「幌」,像酒家、客棧、青樓等門口掛著的幌子似的,意為把葯葫蘆懸掛起來,讓人知為乃是行醫者處。坦白說為一行醫標誌。

第三,尊稱。後人稱其弄葯者為賣葯的,行醫者為「懸壺」。所以有「懸壺濟世」之美名。時至今日,仍有不少行醫者懸葫蘆或懸葫蘆壁畫在診室或門口,作為行醫者的標識,故有「懸壺」之意!(很榮幸參與回答)


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醫術。在古代醫者行醫治病用的是中草藥。多為湯濟丸濟。懸壺:懸是吊起或掛起,壺是盛水的器具。將中草藥放入壺中加水,掛起來進行熬湯治病。另一丸濟多盛於胡蘆放存。所以在古時稱行醫者為懸壺。古人的醫德高尚,濟世救貧。又一俗語,窮漢吃藥,富人拿錢。就是窮人治病免費或少收錢,富人治病得多掏錢。後來就有了懸壺濟世,懸壺之喜的美稱了。


謝謝邀請。我們家祖上太爺爺的父親在18世紀60年代開辦了藥鋪(東藥鋪),主要是嗓科小兒科,開業大門上要掛(懸壺之喜)字樣。那時候沒有西藥,就是中藥,而且那時候的醫德醫風不是我們現在的人可以想像的。我們這有個逢五排十的廟會(集市),每到這個時候就熬兩鍋粥施捨給吃不飽飯的人,來看病的富人肯定是收費的,看不起病的窮人那時真的不要錢。聽老人們講壺公(謝林)用中藥熬成的藥丸藥膏之類的醫術傳給費長房之後,一直都是以醫救人為己任,所盈利賑濟窮人。所以懸壺是因(壺公)而得名,懸壺濟世更是體現出古時行醫人高尚的醫德和高尚醫風的蒼生大醫,立足於濟世救人的博大胸襟。所以我想說,既然人們知道醫生這個職業,還有懸壺濟世這個古時的美稱,當代的醫生就應該以懸壺濟世為宗旨,不要讓懸壺濟世這個美麗溫馨的詞語在今天的醫德醫風上消失殆盡。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無法了解對方的情況時,常常愛說:「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葯?」以前,葫蘆的確是用來盛放藥物的。據《後漢書·費長房傳》記載:「市中有老翁賣葯,懸一壺於肆頭。」從此,後人稱行醫為「懸壺」。元代詩人錢昱有詩傳世:「賣葯不二價,懸壺無姓名。」「懸壺濟世」便成為治病救人的代名詞,也是古代醫家追求的人生境界


古時候的為醫者,都是草藥醫生,出門幫人看病都是自帶自製的藥丸,用一個壺裝著,到那裡都帶的那個葫蘆,凡醫者都有,久宜久之,就叫醫者雙懸壺,也有懸壺濟世之義,也是醫德的表現,同現代的做醫生就是做生意發財是兩個概念,古時候做懸壺醫生是得社會大眾尊敬的善人,不作良相就作良醫,可見當時社會對醫生的尊敬,和現代的醫生為了發財步步坑人不同,一個是天上救人的賢人,現在在一部份醫生成了殺的魔鬼。


謝謝邀請。古時候葯是裝在葫蘆里的,行醫者給門口懸掛個葫蘆,相當於現在門診的招牌。所以叫「懸壺」,有個成語叫「懸壺濟世」,就是治病救人的意思。


懸壺也是行醫的時候拿的葫蘆,裝藥用的,有了葯才能治病吧,所以在我國古代,物資很缺乏的時候,人們裝葯不方便,植物長成的葫蘆輕巧,攜帶方便,用來裝葯真是好極了,所以把通常用的葯,熬製成小顆粒,什麼感覺葯之類的裝進去,萬一感冒了,隨時吃方便,給老百姓吃也就那方子,治感冒的葯,其實差不多了,拿幾顆吃就好了!

還有個神話傳說,是有一個拿著葫蘆的白髮老者,他葫蘆裝著靈丹妙藥,而且他經常救死扶傷,從不收取任何的費用,但是他老人家向來神龍見首,不見尾,來無影,去無影,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卻不知道他是誰,就以懸壺來紀念他,懸壺就留傳下來了!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