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冬天洗澡,一周洗幾次最好?


在寒冷的冬季,能夠洗一個熱水澡是最開心的事了。但是,如果洗澡的方式不對,卻會讓你生病 + 短命。

下面幾個洗澡誤區,你千萬不要再犯了,別讓你的壽命折損在浴室里。

誤區1:熱水泡澡時間長冬季天氣寒冷,大家都喜歡舒服地泡在熱水中,捨不得離開。但這可不是什麼好習慣。泡澡時間太長,會使皮膚表面失去油脂保護,從而產生乾燥瘙癢等癥狀,還會引起皮膚髮皺、脫水等情況。此外,長時間泡澡,人容易疲勞,易引起心臟缺血、缺氧,致使冠狀動脈痙攣、血栓形成,甚至誘發嚴重的心律失常而猝死。建議:盆浴20分鐘、淋浴3至5分鐘即可。誤區2:洗澡水溫越高越好寒冷的天氣里,很多人都喜歡用很熱的水洗澡,甚至覺得越滾燙的水溫越能提高身體熱度。但洗澡水溫過高卻會讓你的皮膚苦不堪言。它會破壞皮膚表面的油脂,導致毛細血管擴張,加劇皮膚乾燥的程度。同時,過高的溫度還會增加心臟負擔,因為全身皮膚血管明顯擴張,大量血液流到全身皮膚,會使心臟缺血缺氧。

建議:洗澡時水溫與體溫接近為宜。

誤區3:洗澡過於頻繁很多人認為洗澡越勤,身體才會越乾淨。但隨著冬天的來臨,皮膚也變得越來越乾燥脆弱,皮膚瘙癢也容易盯上這些「勤洗澡族」。洗澡過勤,會把皮膚表面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膚表面的保護性菌群洗掉,容易傷害到皮膚的角質層,由此導致皮膚瘙癢,皮膚的抵抗力也會減弱,反而容易得病。用力搓洗,也會致使本就脆弱的表皮受損,細菌、真菌趁虛而入,造成皮膚感染。建議:冬季洗澡次數,以每周1~2次為宜。

那洗澡搓下來的「白條」到底是什麼?怎麼總搓還是會有?

這些「白條」的主要是皮屑、油脂、汗、灰塵。我們的身體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新陳代謝,代謝在體表上的是汗和「泥」。

中醫上講,「脾主運化」,肝臟代謝身體內毒素後經過脾臟功能輸送到體表、體外,排出很多的分泌物出來,比如油脂、汗水等。也可能是皮膚露在空其中吸附的灰塵。

為何天天洗澡身體還是會有「泥」?

人體的新陳代謝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自然身體會產生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所以即使每天洗澡,洗得乾乾淨淨了,到第二天還會有新的覆蓋上來。

不管人是安靜的睡眠還是大汗淋漓的運動,身體都會通過皮膚「出汗」排出毒素;

在睡眠的特定階段,控制體溫、心率等的自主神經可能會加速運轉,進而使汗腺分泌汗水;在大汗淋漓運動中,身體代謝會更快,促使更多「泥」排出來。

如何健康的洗澡呢?

1、洗澡的正確順序

正確的洗澡次序是:洗臉——洗澡——洗頭。

因為,我們洗澡的時候毛孔會迅速擴張,先洗臉可以避免毛孔進入過多的灰塵,如果不先洗臉會造成阻塞,之後自己的臉部就會發生一系列的皮膚問題。之後洗澡,最後洗頭。這樣就可以保證清潔和我們頭皮的健康了。

2、洗澡後,喝一杯茶水

洗完熱水澡後,喝一杯熱茶水,一方面可以補充人體流失的體液,另一方面還有助於身體排毒、抵抗濕氣入侵。

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葉0.2g、馬齒莧0.1g、槐米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蒲公英馬齒莧茶包,每天泡一杯,健脾祛濕。

此方子來源於《本草綱目》,健脾祛濕效果顯著。蒲公英解食毒,散滯氣,化熱毒,消惡腫,可瀉火除濕,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淡竹葉始載於《本草綱目》,以滲濕泄熱見長。謂薏仁 , 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赤小豆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芡實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槐泄肺逆,瀉心火,清肝火,堅腎水。

3、剛運動完不要立即洗澡

因為,運動後的身體未恢復平穩的狀態,在空氣不流通的情況下,大腦容易缺氧,常常會出現頭暈眼花、全身無力等癥狀,嚴重的還會引起血壓下降,休克和暈厥等。

4、注意控制洗澡力度

不要用力猛搓,這種「自殘」行為對皮膚的傷害很大,特別是冬天,使勁搓會損傷皮脂腺,降低皮膚抵抗力,還會引起皮膚瘙癢,凡事適度就好。

5、一定先吃飯後泡澡

如果空腹洗澡,很容易引起頭暈、噁心癥狀,對身體造成極大的損害。

也不要吃飯後立刻洗澡,因為,當人剛吃完飯時,血液大量地流入胃部,如果剛吃完飯就去洗澡,熱水會使人的血液大量地流向皮膚,造成胃部缺血引發消化不良。

建議,在飯後兩小時左右洗澡為最佳。


到了冬季,不少人感到皮膚瘙癢,原因是他們洗澡洗得太勤了!那麼冬天洗澡,一周洗幾次最好呢?

答案是:一周兩到三次比較合適!

專家提醒人們,洗澡過勤會傷害皮膚,由此導致的皮膚瘙癢是很難避免的。在這樣的季節,每周洗澡2至3次是比較合適的。

如果每天洗多次澡的習慣不易改變的話,那就應該多注意一下洗澡的方法。如果是天天洗澡,每次5—10分鐘就可以,不要超過30分鐘。

很多喜歡清爽的妹子每天都要洗澡,這樣可是會加重體內濕氣的哦~當然,洗澡本身並不會加重濕氣,但洗澡的時間、方式不對,洗澡後不注意,確實會讓你的濕氣越來越重!

太晚洗澡易被濕氣侵襲

洗澡不會導致體濕,但總是在很晚的時候洗澡就容易了,因為到了晚上是人的身體防護力最弱的時候,陽氣伏於內臟,體表缺少保護,所以洗澡的話濕氣就很容易進去到體內了。

用力搓澡會讓濕氣有機可乘

很多人洗澡的時候喜歡用力搓,把身上的「泥」都搓掉,搓的皮膚泛紅,這其實也是一種不正確的洗澡方式。我們身上的「泥」主要成分是皮屑、油脂、汗、灰塵。搓「泥」,適量的搓一搓就好,不要把皮膚搓傷了,搓傷了很易被濕氣入侵人體,導致各種不適應。

洗澡後吹風貪涼濕氣越來越重

很多人洗澡後不吹乾頭髮就睡覺了,還有一些人洗澡後還要來根冰激凌、吃個凍梨啥的,這都是很傷身的,都是會加重身體濕氣的。

濕氣重,我們該怎麼趕走它呢?

在寒冷的冬季,很多人都有泡腳的習慣,想要祛濕,就在泡腳時在水裡加點料吧。

1、生薑

在泡腳的熱水當中加上一些生薑,也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祛濕效果的,因為生薑具有活血化瘀、驅寒祛濕的功效,可以幫助身體去除寒氣和濕氣。一般來說老薑的祛濕效果會更好一些,可以幫助我們溫經通絡,緩解身體疲勞。

2、花椒

在熱水當中加上適量的花椒來泡腳也是很不錯的選擇,花椒水泡腳可以溫經通絡,還可以祛濕通氣,每天堅持用花椒水泡腳20分鐘可以獲得很好的祛濕效果。不過花椒不是直接泡到熱水裡,而是要放在鍋里煮成花椒水。

3、艾葉

艾葉具有很強的祛寒作用,使用艾葉泡腳能夠有效的促進體內的血液循環,令體內的濕寒之氣排出體外。將一把艾葉放入乾淨的鍋中,然後加入適量的清水,大火燒開之後繼續熬煮十分鐘左右就可以取出。等水自然放涼到可以泡腳的時候就可以了。泡腳的時候一定不能夠等到全身大汗,而是應該在微汗的時候就停止。然後按摩湧泉穴大概一百下就可以睡覺了。

冬天除了泡腳祛濕比較方便之外,還有一種方法祛濕效果也很不錯,那就是喝茶,冬日裡喝杯能夠祛濕的熱茶,暖身又養身。

1、蒲公英馬齒莧茶

食材:蒲公英根、赤小豆、薏仁、淡竹葉、馬齒莧、槐米、芡實、綠茶

做法:蒲公英根、淡竹葉、槐米、綠茶按制茶法炒制好,赤小豆、薏仁炒熟,馬齒莧洗凈晒乾,取蒲公英根0.7g、赤小豆1.7g、薏仁0.7g、淡竹葉0.2g、馬齒莧0.1g、槐米0.1g、芡實0.3g、綠茶0.2g,全部碾碎,做成茶包即可。

功效:健脾祛濕、利水消腫

這個茶方是對傳統的紅豆薏米進行了改良,搭配了更多對身體有益的食材,功效更全面,也更養身。

蒲公英有清熱解毒利尿的功效。《本草經疏》記載:「蒲公英昧甘平,其性無毒。當是入肝入胃,解熱涼血之要葯。」蒲公英可瀉火除濕,可以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淡竹葉其性味甘淡,能清心、利尿、祛煩躁,解渴消暑,解毒利尿。

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入心、小腸經,有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功效。薏仁,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

馬齒莧味甘酸,入心、肝、脾、大腸經。清熱解毒,利水去濕,散血消腫之效。

2、菊花山楂茶

食材:菊花5克,山楂和金銀花各5克。

做法:將菊花、山楂和金銀花用沸水沖泡,之後放到溫熱的時候飲用。

功效:對於肥胖、高血壓、高血脂具有非常不錯的改善功效,經常喝可以有效去除身體內的濕氣。


冬天天氣冷,北方人嘲笑南方人每天洗澡「水不用錢啊」,南方人嘲笑北方人一周才洗一次「不講衛生」,其實從養生的角度上講,兩者的洗澡頻率都是不對的,那麼到底冬天多久洗一次澡好呢?

冬季多久洗一次澡最養生?

因為工作需要或生活習慣的改變,很多人現在已習慣每天洗一次或兩次澡。但隨著冬天的來臨,空氣越來越乾燥,皮膚瘙癢的情況開始困擾這些「每天洗澡族」。他們中很多人甚至認為,皮膚癢是說明個人衛生沒做到位,於是,澡就洗得更勤、更徹底,但皮膚的瘙癢程度反而加重了。

醫學專家提醒人們,洗澡過勤會傷害皮膚,由此導致的皮膚瘙癢是很難避免的。

在冬天這樣冷的季節,每周洗澡2至3次是比較合適的。

當然,如果每天洗多次澡的習慣不易改變的話,那就應該多注意一下冬季洗澡的方法,少用或不用沐浴露洗液等,增加洗澡的享受性作用。

健康泡澡3步走

健康第一步

首先,考慮心臟的適應,應該從足部以淋浴開始讓身體逐步適應水溫。然後,在洗潔全身之前在浴缸里浸泡片刻,浸泡時身體會少許出汗令污垢更容易洗凈。最後才洗凈頭髮,從足部開始洗凈全身,再一次進入浴缸浸泡。淋浴應該放在最後,雖然淋浴也有按摩效果,如果淋浴之後再泡澡,淋浴的按摩效果就會被泡浴缸的全身水壓按摩所抵消。

健康第二步

有喜歡熱水的,也有喜歡溫水的。由於生理狀況的作用,40度是一個重要的界限。37度-39度左右的水溫對於身體的刺激較少,此時副交感神經會發揮使身心放鬆的作用。如果水溫超過40度,溫度對身體的刺激加強,交感神經便會發揮作用,它的作用是使得身心進入興奮狀態。

健康第三步

沐浴時間的長短要根據溫度而定。超過40度的熱水很多人不能長時間浸泡。基本說來,42度水溫最多泡3分鐘,40度可以泡10分鐘,37-38度的溫水可以泡20-30分鐘。

其實人體的免疫系統需要不斷經過外界的馴化來逐漸增加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如果太愛乾淨,免疫系統得不到鍛煉,免疫力就會越來越差,所以越愛乾淨的人冬天可能越容易生病。

那麼冬天吃什麼可以提高免疫力呢?我們一起看看:

①牡蠣

由於牡蠣中含有礦物質鋅。男性不育與體內鋅含量偏低有關。而鋅還可以抗病毒,然而學者們卻不能解釋原因。但是目前已發現鋅與免疫系統的若干功能有關,其中包括傷口癒合。

②丹芝粉

丹芝味甘性平,入心經,能補心血、益心氣、安心神。可以說,丹芝是靈芝中的一個優良品種,其多糖和三萜等有效成分含量高,功效好。是最佳的免疫功能調節劑和激活劑,它可顯著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患者自身的防癌、抗癌能力。

③紫蘇油

紫蘇油色澤淡黃,油脂澄清,氣味清香,其中它的α-亞麻酸的含量最高,為66.7%左右,α-亞麻酸被視為Omega-3系列脂肪酸母體,具有清除血液垃圾、降三高、預防癌症和提高身體免疫力等多重功效。

每日可以將5ml紫蘇油拌入200ml酸奶中,這樣更有利於人體吸收!


在北方寒冷的冬季,洗一個熱水澡不但可以清潔消疲,還可以舒筋活血、改善睡眠、提高皮膚的新陳代謝。但是,冬天洗澡不能像夏天一樣每天都洗,否則心情就沒那麼美麗了。因為冬季皮膚乾燥脆弱,每天洗澡會把皮膚表面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膚表面的保護性菌群洗掉,容易傷害到皮膚的角質層,導致皮膚瘙癢,抵抗力也會減弱。以每周1~2次為宜。

尤其老年人洗澡更要注意,很多突發性疾病都是發生在洗澡時或者洗澡後。冬季又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建議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而減少洗澡次數。

很多老人澡後頭暈,有的暈倒在浴室里,這是為什麼呢?熱水導致全身皮下毛細血管擴張,身體調節不好,就會突然低血壓,繼而身體調節心率加快,如果血壓上不來,就暈倒了。

洗澡後中風,早起解手後的中風,都是脫水導致的。

1、洗澡前絕對要做的事是—喝輕氫水

身體缺水會引起血液黏稠度上升,增加中風等疾病的危險。洗澡的時候新陳代謝加快,由於溫度較高,皮膚表面水分蒸發也較多,很容易缺水。在洗澡前,喝輕氫水,小分子快速吸收,使身體內有較多的水分。

在洗熱水澡的時候,熱水讓毛孔擴大,身體內的水分往外蒸發,剛喝進去的水,就會進過皮膚蒸發出人體外,在蒸發的過程中,水就會把人體內的一些有害雜質,往外排除。

2、老人要坐著洗澡!

對於年老體弱的人來說,站立洗澡這種姿勢將全身的重力都壓在兩條腿上,體力消耗較大,身體易疲憊。站著洗澡久了,容易出現頭昏、胸悶或呼吸不暢等身體不適。讓老年人坐著洗澡,可以緩解站立洗澡帶來的上述癥狀。這是因為凳子承擔了大部分身體重力, 且重心比較穩,腿部負荷減少,因此體力消耗較少,身體會感到比較輕鬆,心情也會更舒適愉悅,血液循環也會相對平穩。

提醒大家:只有身體內部暖和,並排出一定的汗液,洗澡才有助於緩解疲勞。因此,早上吃完早飯半小時最適合淋浴,這樣可以喚醒身心,白天能精神飽滿地投入到工作和學習中去,而睡前1至2個小時,最好在浴盆里泡個澡。


我有個好朋友,一年四季都會早起洗澡,習慣養成了,不洗難受。我們都有感受,上了一天班,睡前泡個澡特解乏。尤其冬季天氣寒冷,大家都喜歡舒服地泡在熱水中,捨不得離開,但小編不得不提示大家,天天泡熱水澡確實不是什麼好習慣。那冬季洗澡,有哪些注意事項呢?

首先,水溫不宜過高

水溫最好接近體溫,38℃~41℃之間為宜。水溫太高,皮膚油脂迅速遭到破壞,導致毛細血管擴張,加劇了皮膚的乾燥程度。高溫同樣會造成大量的血液流到全身,造成心臟和大腦的缺氧和缺血。

其次,不要頻繁洗澡、過度搓身上的「泥」

很多人認為洗澡越勤,身體才會越乾淨。冬季氣候乾燥,頻繁的洗澡會使皮膚表層油脂受到破壞,容易引起皮膚乾燥、瘙癢。洗澡過勤,會把皮膚表面分泌的油脂及正常寄生在皮膚表面的保護性菌群洗掉,容易傷害到皮膚的角質層,使皮膚的抵抗力減弱。所以,冬季洗澡不宜過頻,每周兩到三次比較合適。

有的人認為身上的「泥」搓出來越多越乾淨,我大學寢室有個同學,每次洗澡都跟禿嚕豬皮似的,反覆搓到全身通紅為止。人體的新陳代謝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自然身體會產生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所以即使每天洗澡,洗得乾乾淨淨了,到第二天還會有新的覆蓋上來。這種用力搓的「自殘」行為對皮膚的傷害很大,特別是冬天,用力搓洗,也會致使本就脆弱的表皮受損,細菌、真菌趁虛而入,造成皮膚感染。

最後,不要空腹洗澡

空腹洗澡很容易引起頭暈、噁心癥狀,對身體造成極大的損害。也不要吃飯後立刻洗澡,熱水會使人的血液大量地流向皮膚,造成胃部缺血引發消化不良。建議飯後兩小時左右洗澡為最佳。

作者:孫秋燕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師/大連營養師俱樂部講師團講師


由於冬季的氣溫比較低,而且天氣比較乾燥,所以醫生是不建議每天都洗澡的,因為過於頻繁的洗澡會沖洗掉原本就很少皮脂腺,皮脂腺缺少會導致更多的瘙癢,甚至乾裂。特別是對於現在越來越多的上班族習慣每天下班沖個澡,消除一天的疲乏,但是也越來越多的癥狀隨之而來,雖然每天很認真的洗澡,護膚,皮膚越來越敏感,瘙癢難耐特別是冬天甚至要靠藥物才能止癢,到了醫院醫生會告訴你,這是因為你太過於頻繁的洗澡導致的。那麼一周洗幾次澡最好呢?給出以下分析:

1.冬季一周2-3次最合適

對於乾燥的冬季來說,不適宜每天洗澡,因為原本冬季人體的冬天皮脂腺、汗腺分泌減少,所以咱們的皮膚的保護屏障就比其他季節更少一些,如果你過於頻繁的洗澡那麼皮脂腺分泌肯定會更少,身體很容易感覺癢,長時間這樣,很有可能變成頑固性瘙癢。不過這也得看個人體質,因為有的人天生油脂分泌旺盛,這種人可以一周3-5洗澡。

2.控制洗澡時的時間

很多人喜歡泡澡,一泡就是一個小時,覺得這樣比較解乏,其實是不提倡經常性的長時間泡澡的,無論春夏秋冬建議洗澡時間控制在30分鐘內,水溫也不易過高,45度以下是最舒適的溫度,洗澡時間過久的話很多貧血的人容易眩暈,水溫過高,會使血管擴張,容易發生缺氧。

3.不易空腹洗澡

剛吃完飯不建議去洗澡,但是也不建議空腹洗澡,空腹洗澡特別是遇到空氣不流通的浴室,很容易產生眩暈感,所以洗澡時間建議選擇在飯前一小時,或者是飯後兩小時,這個時候肚子的食物已經消化,但是不會空腹,所以這時候選擇去洗澡是正確的。


現代人生活緊張而忙碌,回家沖個熱水澡放鬆一下身心顯然成了大家生活的必修課。但是隨著冬季的來臨,氣候逐漸變得乾燥,我們人體表的皮膚也逐漸乾燥了起來,這時很多人發出這樣的疑問:冬季一周洗幾次澡最合適呢?

其實對於大家來講,冬季以一周洗一到兩次澡為宜。儘管洗澡不但可以舒緩我們的身體,使緊張勞累的身心得到放鬆,還可以除去生活中接觸到的一些塵蟎、污漬,使我們能夠以全新的面貌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生活中去,有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

但是並不是洗澡洗的越頻繁越好,而且恰恰相反,洗澡次數過多,不但毫無益處,反而會誘發身體一些其他疾病,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尤其對於一些老年朋友,或者一些過敏體質的人群,應當儘可能的減少洗澡的次數。

由於我們人體表皮膚會隨著天氣的乾燥而逐漸減少汗液、皮脂等潤膚成分的分泌,這會使我們的皮膚的彈性逐漸減少,失去光澤,繼而出現皮膚乾燥,洗澡的過程不但帶走了疲勞與污漬,同時也帶走了皮膚中的油脂。由於冬季本身皮膚產生的油脂較少,洗澡又會導致一部分油脂的流逝,所以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皮膚病,如乏脂性濕疹等。

那麼生活中我們該如何緩解這種問題呢?其實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來概括就是「少洗澡,多抹油」。少洗澡就是說盡量減少洗澡的次數,洗澡時盡量不用沐浴液等化學製品,減少人為的導致皮脂流逝;多抹油就是說洗完澡以後,趁著身體還沒有完全擦乾,趕緊抹上一層凡士林等保濕劑,起到對皮膚的滋潤保護作用。

作者:張琦琦


推薦閱讀:

TAG:健康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