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后羿真的射了九個太陽嗎?


我們都聽過關於后羿的故事,都說后羿曾經射下過九個太陽。那個時候,天上總共是有十個太陽的,但是因為十個太陽的威力實在是太大了,容易把所有的人都給曬死,因此后羿才拿起弓箭射下了九個太陽。但這都是神話故事,事實上證明,好像這種事情是沒有什麼可能性的。

但是在7000多年前,有人找到了無字天書,認為這件事情好像還有其他的真相呢。那麼,究竟是怎樣的真相呢?我們今天就來了解一下,關於后羿射太陽的故事,到底是怎樣的?后羿射太陽的時候是說天上一共有十個,但當時有人在懸崖邊上找到了一個石刻,從石刻上來看,有很多不明圖案,這些圖案特別的奇怪,是我們現在都看不懂的。

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又發現在另外一個地方找到了,和之前那個石刻很是相似的東西,上面也是有一些圖案。經過後來的專家研究之後才發現,這些圖案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圖形罷了,而是用圖形所化成的書,也就被稱作是無字天書。從無字天書上面能夠看出,有九個和太陽一樣的圖案,也就是證明,好像真的有過將近十個太陽,在天上停留了大概30多天的樣子。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后羿射太陽的事情,豈不是就成為真實了嗎?事實證明,並不是有十個太陽,而那九個和太陽差不多的圖形,只不過是後來的九星連珠罷了。如果,你看過宮鎖心玉的話,應該對九星連珠不會太過陌生,九星連珠就會形成比較奇怪的圖案,它就彷彿是九顆星星連在一起一樣,看起來像是太陽一般,但那絕對不會是太陽。

雖然,有一些人還是認為,后羿射太陽這件事情是存在的。但是要仔細的想想就知道,這只不過是神話改編成的故事罷了,如果真的有十個太陽的話,那后羿是一個平凡人,他又如何能夠把那十個太陽給射下來呢?每一個太陽的熱量都特別的大,現如今到了夏天的時候,一個太陽就能夠把我們曬得夠嗆,那如果是十個太陽,后羿早就被曬死了,哪還能夠把太陽給射下來呀。

所以那不是太陽,只是普通的九顆行星。後來,因為時間的轉變,九顆行星自己就變沒了,所以才會有人認為是十個太陽被后羿給射下來了九個罷了,現如今,你們是否了解了呢?


很遺憾,這個傳說,現在看來,應該可以肯定是一個假神話。

一、三個「后羿」

歷史上有三個后羿,啊不~確切滴說是,有三個「羿」,第一個是來自《山海經》與《楚辭》里的記載:

「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山海經.海內經》

「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在崑崙虛東。羿持弓矢,鑿齒持盾。」——《山海經.海外南經》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為射乎河伯,而妻彼雊嬪」——《楚辭·天問》

這個「羿」的身份,就是那位「帝俊」的臣子,應該是一名武將。

第二個了,是《史記》中說到夏朝時的「太康失國」,說的是夏朝的第二任皇帝太康,由於他的老爸「啟」——就是大禹的兒子晚年荒淫無度,政治腐敗,致使夏朝統治不穩,這個時候,歷史上第二個「羿」登場了——有窮氏代首領,「羿」趁太康外出遊獵的空檔奪取了夏朝的控制權。

之後太康在外頭死去,其弟仲康即位,但只能是傀儡,之後仲康死,其子「相」繼位,這個小傀儡皇帝《史記》說他「崩」——就是自然死了。而《竹書紀年》則說他最後是被殺死的:

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澆弒帝。後緡歸於有仍。伯靡出奔鬲。

這位寒浞,是篡奪夏廷的「羿」的寵臣,在殺死「相」的十幾年前,寒浞早已經把他的恩人「羿」給殺了。

第三個「羿」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后羿」,也就是「后羿射日」這個神話里的主角,他的出現,要比《山海經》《竹書紀年》與《史記》遲很多:

「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 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於洞庭,擒封希於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淮南子.本經訓》

這,就是「后羿射日」的由來。

二、「後」的破綻

眾所周知,夏商時,「後」就是王(帝)的意思——《左傳·襄公四年》「《夏訓》有之曰:『有窮后羿。』」公曰:「后羿何如?」對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又有晉郭璞注《山海經校注》云:「有窮后羿慕羿射,故號此名也。」

這裡的「羿」都是造成「太康失國」的那個「后羿」,並不包括《山海經》里的那個「羿」,更加不是《淮南子》那個神話故事的「羿」。

三、驚人的猜測

「后羿射日」實為「羿射相」——就是篡夏的那個有窮氏首領后羿,他殺了相。

左師觸龍言見太后,太后盛氣而胥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於身也。」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戰國策·趙太后新用事》

這個「觸龍」,曾經引起過一段千古歷史文獻公案,比如:

《漢書·古今人表》載:史亦作「龍」,按說苑,魯哀公問孔子「夏桀之臣,有左師觸龍者,諂諛不正」。註:人名或有同者,此當從「詟」(zhe)——就是說,《漢書》認為這個「觸龍」也可能叫「觸詟」。

此後歷朝歷代,多有名家對這一個不起眼的歷史人物的名字進行多番考辯,而且還為此產生了爭吵。

這段公案的終結,要到近代——1973年,馬王堆漢墓在湖南長沙被發掘,其中發現《戰國策》原本(考古學家將其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觸龍」還是「觸詟」,終於有了答案:

這是那本《戰國縱橫家書》竹簡拓片的影印本,可見,就是「觸龍言」。

為什麼會發生「龍」與「詟」之爭了?

無非,就是因為竹簡的書寫方式(從右至左),而且很容易寫錯抄錯。

按這個例子,極有可能就是《淮南子》這本書的總編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他的門客不知道是怎麼樣抄錯了書,把《山海經》的「羿」與「太康失國」那個「羿」搞混了。

一種情況是,《淮南子》的門客在抄寫「后羿」的古籍時,可能看到了這個字:

晉·葛洪《抱朴子·遐覽》:「諺云:『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呂氏春秋·察傳》:「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

有個成語叫「魯魚亥豕」,就是把相近的字寫錯了,因此,把「相」看成「十日」並非沒有可能。

但是,這種可能性比較小,因為史書上畢竟沒有發現過「羿殺相」的任何相關記錄。

第二種情況是:

「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大荒南經》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山海經·海外東經》

再對應開頭我所引用的那兩段:

通過「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可以確定「十日」實為人名,而通過「在十日北」也可以知道,這個「十日」也可能是地方名,而且應該就是帝俊兒子「十日」的封國,按照上古習俗,「以地為人名」的可能性更大。

今本《山海經》里,除了這幾條,就再也沒有關於后羿的更詳細信息了。但是,我們仍然能從別的地方發現線索:

東漢《楚辭章句》記載:「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堯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唐《山海經?秋水》疏引《山海經》云:「羿射九日,落為沃焦」。

南宋類書《錦繡萬花谷》載:引《山海經》雲「堯時十日並岀,使羿射十日,數沃焦」。

以上都說明了,《淮南子》成書時,世上已經有「羿射十日」的典故流傳,而《淮南子》,大概是這樣抄來的。


井蛙不可言海,夏蟲不可言冬。上古文明不是用現在的,人類認知可以解釋的。至於歷史上描述古人是怎樣的,只是靠出土的一些東西進行推斷的。那些徹底消失匿跡的東西,現在的人沒有看到。就等於曾經沒存在過嗎?顯然,用唯物主義觀念論斷,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高能的能量體,在宇宙是存在的。宇宙中十緯度空間的東西,能被三維空間的人都能理解嗎。


按照現在的科學觀點,別說是弓箭就是火箭也射不了太陽!我想後人傳說《后羿射日》,只是想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后羿非常強大,可以把太陽都射下來;二是后羿對人類貢獻很大,保全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其實這個問題令我感興趣的是,誰能回答后羿存在那個年代中國是否已經發明射程很遠的弓箭?


推薦閱讀:

TAG:后羿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