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還有人為歷史敗類翻案?
翻案這個詞並不準確,含有強烈的主觀性;事實上,某些歷史人物(所謂敗類)今天之所以被「翻案」,恰恰因為原先的評價,含有太過強烈的主觀性,作為一種歷史評論,非常片面。
我看前面的答題,答主舉例批評「翻案風」,主要就集中在秦檜、慈禧等幾個「民憤」很大的人物身上。這些歷史上的「壞人」,他(它)們不是獨立存在的,往往作為正面英雄形象的對立面而存在,「黑」(奸的、壞的)與「白」(忠的、好的)共同構成歷史的敘事結構。所以,一旦秦檜翻案,必不可免將波及岳飛。這是「廣大人民群眾」所不能允許的。秦檜在岳飛廟裡跪了上千年,至今人們不許他立起來,秦檜的家鄉、南京江寧區某博物館展示了一尊坐著的秦檜塑像,馬上在網上招來罵聲一片,最後博物館迫於輿論壓力,只好選擇撤展。許多人認為,讓秦檜站起來,是「漢奸行為」,給大漢奸翻案,意在污衊民族英雄岳飛……
然而,那些對秦檜嫉惡如仇的「群眾」和網民,有多少真正了解秦檜?對岳飛又了解多少?他們讀過《宋史》沒有?他們多數不過是從《說岳全傳》這樣一些通俗演義里了解岳飛和秦檜的。而我們知道,演義基於歷史,而與歷史完全是兩回事。小說往往要給角色畫臉譜,形象突出,黑白分明,而歷史則須全面完整的書寫一個人。但歷史同時也是受意識形態影響的,這就是政治。群眾對秦檜之恨、對岳飛之愛,都是民間樸素的感情表達(恨壞人,喜歡好人)。忽然有一天,他們讀到某位歷史學者書寫「史上真實的秦檜」,對秦檜做出全面的學術評價,秦檜並不那麼壞了,他的「壞」 還情有可原了……他們首先是感到迷惑,這是秦檜嗎?然後便是義憤:這絕不是秦檜!這是某些心術不正的人在搞陰謀詭計!這便仍然回歸了政治的母題。
這在當下已不足為奇,須知今日是一個「漢奸」帽子滿天飛的時代,許多人在網上開噴是根本不講理的,你和他講理論史,他跟你論的是「大義」。他根本不看你的文章,就說你在「翻案」。我記得以前寫過一篇關於石敬瑭的文章,兒皇帝石敬瑭也屬「漢奸」(許多人根本不知道他不是漢人,而是沙陀人),在必殺不赦之列,有人馬上說我在為漢奸翻案。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哪有?我就是寫篇歷史文章而已!「翻案」不是學術概念,而是政治概念,是受意識形態擺布的,不能純以「理」論之。殊不知,我們自以為正確的「歷史觀」,其實也是意識形態的創造物,瞧,網民們在網上奮然反擊所謂翻案文章,不正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漢奸就是一個政治辭彙)嗎?
今天我們總說給壞人翻案不對,大家知道歷史上最早寫翻案文章的是誰?他給誰翻案嗎?
這位寫翻案文章的,就是明代思想家李贄,他寫了好幾篇給古人翻案的文章,第一個就是秦始皇,第二個是武則天。武則天是女人做皇帝,自唐代以來沒有不罵她的,不必提。秦始皇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自秦朝二世而亡後,人們都以他為戒,沒有不說他壞話的,歷史評論相當低。直到李贄,才盛稱他是「千古一帝」。李贄的觀點就是這樣與主流價值觀不諧,他本人在當時就被當作異類、異端,最後慘死在獄中。所謂「翻案文章」,本質上就是與正統和主流價值觀不相一致的觀點。發表不同觀點,來點學術爭鳴,有什麼不好?為什麼一旦聽到有人說出自己不知道、不理解的話,就兇巴巴罵人,責人「翻案」呢?現在的輿論環境,比李贄所處的晚明時代,到底多幾分寬容,實在是令人懷疑了!
當我們很努力地反對「翻案文章」時,我們並不都是理性和客觀的。它也表明,我們的歷史觀還停留在非黑即白的層面上,常常成為人們抒發政治情懷的工具,歷史,有待更為理性的更新。(胡丹/皇帝不稱朕)
這個問題非常好,謝謝邀請。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搞清楚「歷史敗類」是誰定義的?為什麼會被歷史永遠的釘在恥辱柱上。
「歷史敗類」是中華文化的精意形成的,那麼中華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什麼呢?無外乎儒家的核心也就是忠孝仁義勇。那麼自然形成的這些「歷史敗類」就是違背了中華民族普世價值觀。被後世的學者文人加工而成的「教育形象」,用於警示後人!莫蹈覆轍。
流傳至今的很多「歷史形象」和「歷史人物」本身應該區分開來看待。人是複雜的,任何一個決定都不是偶然的形成的,有很多內因或者外因共同作用下做出的抉擇。比如說潘仁美,蘇定方,在比如說陳世美。但是鍘美案中的「陳世美」和歷史人物陳世美經學者研究,證明是張冠李戴,李代桃僵的藝術加工。所以對於歷史人物和歷史形象應該區別看待。「歷史形象」源自歷史人物但是經過了藝術加工,賦予了其他的作用。就如同郭德綱相聲中的「于謙以及于謙的家人」。
搞清楚了這個前提之後,再來說說,為什麼現在此起彼伏出現「翻案風」,為「歷史敗類」洗白?
我分析無外乎四中情況。
其一是比較正面的,根據對一些可考的或者不可考的資料的研究,帶入個人的思想,形成的新的結論,並信以為真,以為歷史就是如此。就算「歷史敗類」也有可取之處。
其二是比較即興的,喜歡標新立異,反對一切既定的結論。大家認可的個人不認可,歷史否定的個人予以肯定,並以此為基點加工論據資料。以彰顯與眾不同。
第三是利益驅使的,這部分成份複雜就不展開討論了。東歐的顏色革命就是先否定原來的價值觀,再植入加工後的上帝之意。從而再思想文化上徹底淪為「朋友」而不自知。如蒙古國及蒙古人民。
第四就是人云亦云的跟隨者,也就是一些大v的粉絲,追隨者或者網路水軍。對於偶像的作品無條件接受,無條件推廣,看見不同意見就進行圍攻,以輿論暴力形成「絕對權威」"。
世界本來是多姿多彩的,所以「翻案」也不是不可以,歷史上本來歷代也有類似的翻案的人物,比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比如蘇軾貶低衛青等等等等,有時候是藝術需要,有時候是個人價值觀體現,不一而足。只要能自圓其說,都是可以的。至於它的命運就讓歷史本身選擇就好了。
歷史就如同一個青蘋果,如果放在水果攤上賣他就是一個水果,如果搭配一個包裝盒他就是一件禮品,如果扔在垃圾桶里他就是垃圾,歷史我個人是傾向於辯證的對待。
這個話題,與另一個話題很相似,那就是「為什麼還有人抹黑英雄?」
「翻案」,和「抹黑」,都帶有非常強烈的感情色彩。以古代的「春秋決獄」的傳統,「微言大義」,同樣的行為,用「弒」,表示的是以下犯上、以卑犯尊,罪該萬死;用「殺」,表示的是以上決下,或者,至少是無感情色彩的、客觀的死亡方式。用「翻案」「抹黑」這樣的詞,就意味著根本不想分對錯,只要你與傳統的定論不同,你就已經是有罪了。
那用什麼態度對待歷史呢?無他,實事求是。
現在被許多人接受的歷史教材,也是由人來寫作的。而這個撰稿人,也會受制於他寫作時的歷史認知,有所評判和臧否。比如說,史書上的商紂殘暴狠毒、十惡不赦,但這些信息是如何留給後世的呢?就是當初要搶商紂的江山的周武王傳播的信息。只有把商紂說得很壞,才有他「起義」的合法性。比如說,隋煬帝是個暴君,但寫隋史的是唐朝人,也只有極力突出隋煬帝的不義,才有推翻前朝的理由。
如果今人能從一些別的史籍當中,找到一些細節或證據,還原這些歷史上惡名昭著的「歷史敗類」的多面性和立體形象,是非常正常的學術行為,談不上翻案。
近些年來,就連篡位的王莽,這個典型的反面人物,也漸漸獲得了學界的同情,甚至在民間的一知半解當中,也認為他只是「失敗的理想主義者」而己。當然,我並不能認同這個結論;但大家對歷史人物的認知更加全面和豐富,這些「翻案」無論如何不能算「有罪」的,哪怕並不準確。
大眾最熟悉的秦檜,更是如此了。
秦檜是千古第一奸臣,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飛——這是大眾從戲文和各種歷史故事中得知的樸素認識,並且,往往在沒有更多細節支撐的情況下把這種印象固定下來了。
問題是,就算不推翻「奸臣」「佞臣」這樣的基本評價,秦檜也是一個複雜的形象,他的所做所為,有極為深刻的時代成因;而當時的宋高宗要為岳飛的死負更大的責任。這方面的研究和論述已汗牛充棟了,不細說。這些都是知識。如果只是披露更多不在你的知識框架里的人物和事件的豐富性,你就會炸,那是你的問題,不是歷史的問題。
(《精忠岳飛》劇照,左為岳飛,右為秦檜)。
我想對那些痛恨「翻案」的人說:
一個人讀書,就是為了學習他所不懂、所不了解的東西,增加自己的信息增量。如果你每次接觸的信息,都跟你已知的一樣,都在鞏固你早就有的認知,你還學習個啥?
不管是「翻案」,還是「抹黑」,都是如此,只要是實事求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當然,也不排除一種情況,那就是並沒有新的論據和新的觀察角度的情況下,硬是把黑說成白、把白說成黑的「翻案」,是很蠢的,也是錯誤的。比如硬是把古代殺人以千萬、以億計的農民起義首領稱為英雄。不過,只要具備學術自由的空間,這些謬論也很容易破除的。
關鍵不在於禁止謬論發聲,而在於百花齊放,其謬自現。
哈哈,看得出提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充滿著道德的焦慮和憤慨,「歷史敗類」的稱謂是對某些歷史人物帶有強烈道德色彩的負面評價,而所謂的「翻案」,無非是有些研究者對這些長期以來被強烈道德色彩負面評價的歷史人物給予不那麼負面的評價。
歷史學從來都是由兩部分構成的,史實和史論。史實就是歷史事實,不帶任何態度和價值評判的事實。歷史上確實有岳飛這個人,他也確實是主戰派,並身體力行致力於率兵抗金;他在朝廷的政治對手確實是秦儈,而秦儈也確實是主和派,致力於通過談判妥協來說服金國不入侵。主戰的岳飛與主和的秦儈之間政見、利益上都有分歧,並且有著難以調和的衝突。這些都是歷史事實。
那麼史論是什麼?簡單地說就是對歷史事實的解釋、評價。長期以來,中國傳統的史論都褒揚主戰,貶低主和,這其實無所謂對錯,只是特定意識形態下對歷史傾向性的取捨和詮釋。再加上長期弘揚忠臣鞭笞奸臣的社會心理,絕大多數民眾對岳飛的認識並非源於基於歷史事實的歷史學文獻,而是帶有文學色彩的章回演義小說《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武穆精忠傳》,以及清朝成書的《說岳全傳》。
問題是,史論的立場和態度取捨並非唯一,而是具有多個角度、層面以及不同的史用。這些不同的,甚至彼此衝突的史論具有相對性,各有其合理面,也各有其歷史應用的價值。
舉個例子吧,二戰初期英國也同樣有主戰的丘吉爾,以及主和的張伯倫與哈里?法克斯。在反映這段歷史的影片《至暗時刻》中不難看出,丘吉爾在最困難的時刻,整個英國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主和的張伯倫和哈里還在與敵人暗通款曲,密謀搞掉丘吉爾。這段歷史的史實與南宋初年岳飛與秦儈的情節有相似之處,如果從中國傳統演義的角度來史論,那麼不言而喻丘吉爾是民族英雄,張伯倫和哈里是歷史敗類。
問題是英國人不這麼看,電影選擇的立場和價值取捨也不是這麼簡單粗暴,歷史證明張伯倫和哈里錯了,丘吉爾對了,但並不意味著當時主和的張伯倫和哈里就是敗類,就是壞人。
好了,我舉丘吉爾和張伯倫的例子並非說英國人的選擇、取捨和評價就是「對」的,在歷史、社會、政治、文化等等社科研究領域,作為觀點(史論)不宜用對錯來簡單評判,而是應該基於事實和邏輯來評判。
從另一個角度,面對衝突是「戰」還是「和」在文明發展的歷程中代表著不同的文明價值。主戰反映的是人類的天性,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傾向於用戰爭方式來解決衝突,與人類最接近的黑猩猩(與人類共享基因比例達到98.7%)與人類一樣也天性就會發動戰爭。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到現在,傾向於通過戰爭解決衝突仍然在大多數人群中佔據主流社會意識形態。
問題是,現代文明,特別是二戰以後人類文明的發展,學會並逐漸適應、習慣通過規則、談判來解決分歧和衝突越來越具有現實性和普世性。心理學家平克最近的一本著作《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就是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不斷消解人類天性中的暴虐一面的趨勢。否則怎樣?從冷兵器、熱兵器到核兵器,人類的暴虐天性如果不是隨文明發展而消解,地球人類不知道毀滅多少次。
因此,有些歷史研究者對同一段史實給出了不同於傳統演義故事風格的史論,這反映的是文明的進步,相對地,囿守著某一史論食古不化,而且敵視不同的史論觀點才是現代文明發展路徑上的小小絆腳石。
要理解歷史,就不要輕易使用草率的道德標籤,越是強烈的道德標籤越是彰顯無知。
謝邀。為所謂歷史敗類翻案,大致有幾種情況。
其一,經過對歷史和考古的發掘,了解到更多的史料,從而對歷史敗類本人,或者當時的格局,或者他做的事情等有了新的評價。
其二,雖然對史實的掌握變化不大,但有了新的視野,於是從另一個角度評價歷史敗類。
其三,因為存在一定的利害關係,例如為自己祖先說好話,或者收錢替人祖先說好話,或者為本地名人張目等原因,做翻案文章。
其四,為了嘩眾取寵,或是中二逆反,或是看了一點地攤文學被誤導後迫不及待顯擺翻案。
其五,通過翻案歷史敗類,抹黑英雄,逐漸滲透民族倫理文化,達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個不是很難解釋的問題,關鍵你怎麼看翻案,其實網上真正給奸臣翻案或者抹黑英雄的很少,大部分人只不過是還原了歷史真相,不管是奸臣還英雄,在歷史上都是非常複雜的人物,他們絕不像宣傳和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白的如同白玉,黑的通體如墨,歷史上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複雜的人性。我們看到的都是被加工過或宣傳時進行取捨後的形象,如果把人物的歷史原貌翻出來,勢必會對一些人的傳統認知產生巨大衝擊。
舉個例子,漢武帝在抗擊匈奴,揚我大漢國威方面沒的說,給我們長臉了,於是漢武帝就成了千古一帝,但有些人翻開史書發現,漢武帝除了這點功績,人品真是差的不堪入目,好色還喜新厭舊,先是違背金屋藏嬌的承若冷落陳皇后,後來皇后衛子夫因巫蠱之禍自殺,最無辜的就是鉤弋夫人,一點錯都沒有也被賜死,就是因為她太年輕,漢武帝怕他死後會幹涉朝政,冷酷無情到殺妻滅子,殘害親生,劉據只是擔心老爸被江充等人劫持,帶兵闖宮,他就對自己的兒子下達可以殺死的命令,導致兒子、孫子,孫女全部被殺。巫蠱之禍牽連人數幾十萬,直接冤死的達到3萬多人,特別是一些朝中重臣,只要和太子劉據子盜父兵有關聯的官員,不管你事贊成起兵的,反對起兵的,甚至拿不定主意沒有表態的,全部被漢武帝殺了。這些都在史書上寫得清清楚楚,可是在宣傳漢武帝時,基本都迴避了,只提他的功績不算,還有人為他的荒唐舉動找各種理由來證明他的偉大,誰要說漢武帝有這樣那樣的缺陷,立刻招致鍵盤俠們一片罵聲。
秦檜害死了岳飛,這個沒有人否認,關鍵是秦檜和岳飛並無個人恩怨,秦檜為什麼要害死岳飛,是秦檜想要害死岳飛嗎?秦檜只是相當於刑場上舉刀的劊子手,要殺岳飛的不是秦檜,秦檜甚至想保住岳雲和張憲不死,只判了流放。結果上報到高宗那裡沒有被認可,高宗親自御批,岳雲和張憲也被判死罪。歷史真相很複雜,雖然史書都有記載,但真正去查歷史了解這些人物的很少。秦檜是非不辨,一味聽高宗指使,殘害忠良,自有他不厚道的地方,但宋高宗趙構什麼事都沒有,讓秦檜到岳飛墓前跪著受世人唾罵,秦檜是不是有點替人頂缸的感覺?別人要偷驢,你幫著給拔橛子,別人把驢遷走了,讓你一個人接受審判,不冤枉,但委屈。
正確理解還原歷史真相和蓄意抹黑或翻案的區別,摘掉有色眼鏡,以平常心去對待歷史,這才是科學的歷史觀
更詳細的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我做的歷史話題,與這些相關的文章很多,可以更加仔細了解。
所謂「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麼打扮這個小姑娘的人都是誰呢?
可以是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比如古代帝王或者著名學者。他們憑藉自己巨大的影響力以及獨到的見解,似乎有著給歷史「蓋棺定論」的資格,就像袁崇煥在明朝是賣國賊,在清朝就是愛國者。另外,這些人也有「修改」或者叫「篡改」歷史的權利,從唐太宗開頭之後,宋元明清歷朝歷代的「正史」都已不能盡信了。
也可以是藝術家和文人,他們創作出一些「迎合市場」的藝術作品,在民間有著很大的影響力,這些作品成為比正史更讓人相信的歷史。比如薛平貴、鮑三娘、穆桂英等等這些基本上屬於虛構的人物,卻生龍活虎地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還可以是我們平頭老百姓。每個人都有兩面性,但是我們往往同情弱者,憎恨無道的強者。仔細讀讀歷史,秦檜真的那麼壞嗎?岳飛真的有這麼能征善戰嗎?蔡京真的一無是處嗎?漢武帝真的雄才大略嗎?隋煬帝真的昏庸無道嗎?
也許,只有拉開距離我們才能更公正地評價歷史,比如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可以認同秦始皇的豐功偉績,也可以批評他的殘暴無道。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把任何一個人說成「歷史敗類」都是過於偏激的,畢竟沒有誰是絕對的壞人,更沒有絕對的好人。即便是在歷史上過大於功的人,他們仍與功大於過的人共同組成了「資治通鑒」,對後世起到了驚醒作用。
其實,我們所看到的歷史都是古人寫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實的。辯證客觀的去看待歷史,去尋求真相也是我們所提倡的。畢竟我們沒有在那個時代生活過,並不知道事情發生的真實經過。
為歷史敗類翻案的情況,還是有的,有人為石敬瑭翻案,有人為魏忠賢翻案,甚至有人為秦檜翻案。能夠去為這些人翻案的人,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個人真的想探究真相,還原歷史,這種應該大力提倡。
還有一種人,肚子里半瓶墨水,就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博學,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這樣的人往往還會伴隨著誣陷忠良,比如為秦檜翻案,說岳飛該殺。這樣的人以顛倒黑白著稱,往往會引來贊同者的贊同,反對者的詛咒。但是其實他的言論並不能經得起推敲。
歷史人物,有的能翻案,有的不能翻案,必須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一個合理的定論。而不是為了博人眼球,就顛倒黑白。
歷史就是一筆糊塗賬,任何單一觀點都不會很公正。人是複雜的,考慮問題還要考慮很多方面。例如現在中印對峙,很多人熱血沸騰,但結果在很多年以後才會顯現,那時人們會說怎樣怎樣,好像很聰明,但是純粹是事後諸葛亮。現在評價秦檜以沒什麼意義,一你不相信神鬼,不可能讓他下十八層地獄,二我們現在是他事件的後果,不可能在翻到重來。如果非要說的話,我認為有這麼幾點應該注意。一,不要認為自己比古人更聰明,否則你在樓市剛發展時入市現在也成了富翁了。二,古代中國重文輕武,宋代尤甚,所以武人以此為恥,目的時刻提防武人篡位,看看宋朝怎麼來的都知道。三宋高宗登基純屬偶然,和東晉司馬炎形式相當,地位並不穩固。加上宋高宗沒有子嗣,地位就更感不安。看看拿破崙沒子嗣那幾年一直如坐針氈,後來有了兒子才安下心來,歐洲如此,中國更甚。四投降派勢力很強,都是貪生怕死嗎,未必如此吧。有一部分是從國家考慮的應該不假,畢竟戰爭最先受害的的是百姓。很多人評價是純粹從政治角度,很少考慮軍事對比,如果不考慮軍事是沒有實際意義的。五宋代此前歷史教訓比較接近的是東晉的歷史,但那是桓溫劉裕。近的就是趙匡胤,他對武人能放心嘛,即使相信岳飛但其他人怎麼辦。六看看明代歷史那些慷慨激昂的大臣在北京城破時不都跑了嗎,崇禎死前不只有一個太監跟著。再加上一大幫忠貞之士當了漢奸,即使自己沒當,子孫不也當了。七歷史證明忠貞之士最容易死,姦邪小人卻容易活著,我們說不定就是他們的後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