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講解一下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話出自《道德經》第42章,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無極大道生出先天一氣,先天一氣生出陰陽二氣,陰陽二氣交和生出和氣,和氣化生出自然萬物。

「道生一」,就是無極大道生出先天元氣。無極大道處於渾沌虛無狀態,看來無聲無形無色,卻似無實有,無所不在,無所不備,無所不涵,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無所不至,是宇宙萬物本體的客觀存在,是「有物混成」,「萬物之宗」,「象帝之先」。

「道生一」就是從無序化到有序化,無達到了極,物極必反,從而生出了太極。 「一生二」,就是先天一氣生出陰陽二氣。太極進一步有序化,生出陰陽。陰陽是一對矛盾體,沒有陰陽就沒有萬物,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一幅太極圖就是對陰陽之矛盾統一的形象表述。太極與無極的關係,是縱向的派生關係,好比是母子關係;而太極中的陰和陽的關係,是橫向的對待關係,好比是夫妻關係。

「二生三」,就是陰陽二氣合和生出中和之氣。負陰抱陽,互相滲透,互相衝融,交匯成和,化生為和氣。

「三生萬物」,陰陽交和的中和之氣生出自然萬物。比如男女就是陰陽,僅有男人生不了孩子,僅有女人同樣生不了孩子,只有男女交和才能生出孩子。這個 「三」就是男女 「交和」,陰陽 「交和」之意。如果從氣的角度來說, 「一」就是元氣; 「二」就是陰陽二氣;「三」就是「沖氣」「和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宇宙萬事萬物變化都遵循的規律,就是易經中描述的物極必反的規律,陰陽變化的規律,只是老子的說法更精鍊,更明確,天下任何一件事或物的生成都符合這個規律,都可以套進這個公式里。比如宇宙的生成,道是本體 不可說 不可見,但是有作用,先是生成了一團氣,這團氣內部又分成兩團氣,就是陰陽兩團氣,陰陽兩團氣再生成新的一團氣,和原來的陰氣和陽氣就是三團氣,這三團氣不停的互相作用就可以生成無窮無盡的氣,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宇宙萬物,其實都是氣,這是從宇宙形成來講老子總結的規律。

從人的念頭來講,人就是道,心裡起了一個念頭就是一,這個念頭不分善惡,比如突然想起了一個人,這時候在第一個念頭的基礎上緊接著第二個念頭出現,就開始分別判斷了,這個人有什麼優點,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有優點的人,這個人有什麼缺點,這樣就出現了一個有缺點的人,這就是兩個人了,這就是二,然後優點缺點一總結,又把這個人重新定義成了一個新人,這就是三個人了,你再在心裡繼續分別判斷下去,這個人就可以被你在心裡無窮無盡的想像下去,創造出無數個人來。

以上只是舉了兩個例子,大家可以把任何事物的形成往這個公式里套都適用。這個公式給我們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就是處理任何事情時最後都可以分析找到三個解決,,再精鍊為兩個,直至最後找到一個最佳的解決方案。


以下文字為郭永進老師在道德經妙解一書的白話解釋,希望能幫助您:

現象界一切萬物是怎麼來的呢?

(宇宙本體 ˙ 空無)……蘊藏無窮的巨大能量,從空無裡面會迅速冒出微細的粒子,不管多麼微細的粒子,都是陰陽粒子同時出現(科學界最新「無的物理」已能證明)。

由微細的粒子組成原子、分子→形成巨大的星雲,銀河系、太陽系也漸漸蘊育出來。(都是由演化出來)

有「太陽 ˙ 地球 ˙ 虛空」此三者的化育……地球上的植物、動物等萬物就逐漸誕生出來。

萬物都是陰陽(雌、雄)同時出現,而且萬物本身又都含有陰陽屬性。(男女本身都具有陽脈與陰脈;體內的「氣」屬陽, 「血」屬陰。)不管陽性、陰性,都需要道的無形的能量……炁……來充滿全身,生命才能存活,才能和諧運作。

宇宙的運轉法則……維持動態的平衡。萬物透過相生相剋,以維持動態平衡與和諧。所以若單一元素(物種)太過強盛,大自然就會有能相剋的物種出現來削減之,以維持平衡。若單一元素太虛弱,大自然就會有一股力量來助益之,以達動態平衡。

「宇宙的真理實相,宇宙的運轉法則」,凡是悟道、明道之人都會教導世人明白。我同樣將我所悟之道,教予世人明白。

凡是自恃己強、傲慢、橫行霸道的人,將不得好死。逆天之道而為,就會自討苦吃、自招災禍。我將協助人類明白、明白宇宙亘古不變的運轉法則,以助順天之道而為。


如何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裡的「道」是指大道,是自有永有、至大無外、至小無內、且超越一切概念桎梏的超然者。即是萬物的源頭,是無極,也是萬物所有,是太極。我們可以比作體用關係,無極就是道之體,太極就是道之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一」代表著「有」,這裡專指「太極」。這裡的「有」不是拋棄了「空」的孤立「有」。這是一個一元二象運動態。所有相互對立的概念都是陰陽屬,也就是這一元二象中的二象。二象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克制的這個態就是太極。所以這個「一」絕不是數字意義上的「一」,但包含了數字意義上的「一」。

世間萬物都歸太極,哪怕是0,哪怕是無,哪怕是空,都是太極系統中的一個陰陽概念中的一份。特別是0,它是虛無,對應著實有,這裡就是一個太極陰陽,這裡可以起個名字叫做虛實太極。而實有的,從無限接近0的無窮小,到無窮大,又可以有很多太極,比如以大小分陰陽的大小太極;以多少分陰陽的多少太極;以單雙分陰陽的奇偶太極、以整零分陰陽的整散太極……。

從無到有,屬於先天,無為陽,有為陰。從有到後來的發展,是後天,單為陽,雙為陰。

所謂「二」就是陰陽。但一切太極陰陽都是不可以絕對獨立看待的,太極就是一個一元二象,如果拋開二象,那太極這個概念就不存在了。如果拋開太極,單看成兩個獨立的陰陽,那陰陽也不存在了。舉個例子,一個梨子作為一個太極存在,我們無論怎麼切,也不可能切出一半陰一半陽來,只會形成兩個新的、獨立的、一元二象的太極。

「三」的解釋有說三才的,有說陰陽交合而生的第三者。第二種比較正確,只是有些不完備。「三」意味著交變。陰陽相交,化生四象,有少陰、少陽、老陰、老陽。雖為「四」,其實內涵依舊是「二」,有老少之別(這也是一個陰陽),有陰陽之別。但這裡發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少陰少陽依舊不變,但老陰卻陰極而陽生,老陽卻陽極而陰生。這因為這個突然的極點傾覆式的變化,萬物才得以化生。



對照河圖看,中間那個五和十就是道,是看不見的。通過運動就產生了實體,就是一,就是太極。太極運動,內部就會產生陰陽兩種基本物質,繼續運動,內部陰陽兩種物質由於不平衡就會比例發生變化而形成第三種物質。就是三。而不同的比例就會構成無數種物質,但都負陰而抱陽,成為不同的混合體。就是萬物。


道生一,一指的是無極,也就是先天狀態。一生二,二指的是陰陽;二生三,三豎著講指天地人三才,橫著講指精氣神三寶。三生萬物指的是,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天地人生產出來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精氣神組成的。


《道德經》是遠古哲人老子西行時所留下的典籍。主要論述了「道」及其所具有的「德」。是老子用於勸告統治者修身養性的哲學書籍,也是一部工具書。書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解釋什麼是「道」,以及「道」所具有的德——即品行。由於後來的讀者對「道」與「德」的理解不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說法,甚至使老子受到了不應有的抨擊與非難。

至於書中這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指道在宇宙中所具有作用,也指出了道在宇宙萬物中的地位。從遠古時代所留下的一些著作來參考、來理解,宇宙前身是一個空無一物(混沌狀態)的狀態,後來在「道」的作用下這種狀態出現了分離,即出現了陰陽兩種狀態的兩種物質。於是,在「道」的進一步作用下,陰陽物質互為作用,而產生了大量的中性物質,即是「和氣」。這種和氣在《易經》中被稱為「人」——即「天地人」三卦中的人爻。實際上「和氣」應該是指宇宙萬物。

由此看來,「道生一」 是在「道」的作用下,宇宙空間才出現了一個混沌狀態,就是「一」;而還是在「道」的進一步作用下,這混沌狀態出現陰陽兩種物質,就是「二」;在陰陽兩種物質地交互中,還產生了大量的中間物質,即「和氣」,成了「三」;這些中間物質包含著宇宙萬物,於是,陰陽二氣加上「中和之氣」不就是「三」了。同時「和氣」所含有各種物質,就是萬物了。老子所說的這種生,其實是物質的化學反應過程以及結果。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這一章歷來爭議比較多,現在流行的解釋是與《易經》的陰陽之說結合起來:「一」是太極,「二」是陰陽,「三」是陰陽結合繼而衍生萬物。還有說「一」是八卦的第一層「兩儀」,「二」是八卦的第二層「四象」,「三」才演化出了八卦,繼而八卦生萬物。

這些說法是對是錯我暫且不予置評,但我要說的是:《道德經》和《易經》並無確實的內在聯繫;《道德經》的「道」,並非《易經》的那個「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從來都是儒家宋明理學的產物,和《道德經》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看到這裡如果還能保持興趣的朋友,就請聽我下面一一分說。

康有為曾經狂言「老子之學,只偷得半部《易經》」,今人繼而把《易經》推至「群經之始」的地位,稱它為中國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先不說諸子百家有多少家議論過《易經》這本書,單說我所熟悉的老莊之學,就和《易經》體系相去甚遠,甚至截然相反。

我個人並不建議拿另外一套理論學說來理解《道德經》,而最好是「以老解老」:用老子,或者一脈傳承的莊子之言去解讀《道德經》。因為但凡一套成體系的理論,必然是前後能相應,內在有勾連的。只要能把那貫穿始終的理論體系整理出來,《道德經》全文之意自然也就明了了。即使有版本的差異,有被人篡改的部分,也能如癬斑一樣顯露無異。

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要結合另外一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來看,而不能單單去解那個「一二三」。一二三,雖然簡單,但越是簡單的東西就越是能寓意無窮,很容易讓人魚目混珠,矇混過關。

用《易經》之說,看似能完美解釋「一二三」,但落到這個「有」和「無」上就無能了。特別是再結合《道德經》第二章「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那簡直是矛盾重重,根本不能自圓其說。我當年也是用《易經》解讀《道德經》的信奉者,但正是結合這三章內容打破了缺口,從此跳了出來,見識別一番天地。

「有」,是「有名」,是象,是音,是器,是方,是有形;「無」,是「無名」,是「希」,是「微」,是「夷」,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無形。「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二者造生了天地萬物。

「有」,既然有形有質,那麼就必然有高下長短之分,內外左右之別,也就可以拆分為「二」來看,所以用「二」來指代它。「無」,無形無質,無象無狀,渾然一體而不可分割,也就只能「混而為一」來看,所以用「一」來指代它。

對於「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流行的解釋是: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也就是《易經》思想中的「陰相相生」,「互為其根」。

但這種解釋卻明顯與《道德經》全文之意不通。《道德經》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第三十八章「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第三十九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六十三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假如老子所要表達的確實是「陰陽互生」之意,那麼斷不會在全文中留下這麼多的偏頗之言。為什麼不說輕也同樣為重根,躁也同樣為靜君?為什麼不說大丈夫也要居其薄,也要居其華?為什麼不說天下易事也是源於難事,小事也是起於大事?為什麼非要很偏執地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所以,雖然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先和後固然是一起出現的,但仍然要加上一層含義:高以下為基,先以後為本,難生於易,長源於短,音起於聲,有生於無。

其實只要跳出所謂的陰陽相生、陰陽互根思維,這一章很好理解。我們常說樓上樓下,有樓上,就必然有樓下;有樓下,就必然有樓上,這二者是同時出現的。但我們起屋蓋房,能先蓋樓上么?只能是先打好了地基。形體和影子,必然是同時出現的,那麼是影子依附於形體還是形體依附於影子?聲只要發出,就必然有音量音調,那麼音和聲,哪個才是本源?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事物是因為能用才有利,而不是因為有利才能用。

所以「有」和「無」,雖然是同時出現的,但是「有」依據於「無」而生,它就像形體的影子一樣,是無的一種折射,一種化形。之所以「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正是因為這些「有」,已經大到復歸於它們的本源之「無」,故而無隅,免成,希聲,無形。

我們的意識,它無形無質,為「為」。但同樣也能構建出有形有象的思維空間,造生出奇幻迷離的夢境。那麼這形象和夢境是怎麼來的?源於意識靜寂無聲的運轉。意識在還沒有營造出事物的時候,思維空間是虛無的,然後忽然就能充實起來,就像有種神意在推動著、在發動著一般。

所以我們想要激發靈感,常常就需要靜思,越是沉靜,就越是能感受到這隻手的力量。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這種神意,這個「常」,就是道。

至此,道生萬物的過程也就顯而易見了:道→無(一)→有(二)→「三」→萬物。其中,「一」和「二」是同時出現的,但「一」決定著「二」;而「三」,是由「二」所造生的。那麼這個「三」是指什麼呢?

在這裡要引用一下莊子所說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指非指」,出自於公孫龍的《指物論》:「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萬物莫不是由自身屬性來表現的,但萬物本身的物質屬性,卻與它們整體表現出來被我們所認知到的自身屬性,並不相同。

我打個比方:一台電腦,把它拆分成最微小的零件,這一堆零件,與之前的電腦是等同之物嗎?當然是等同,因為物質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是,電腦卻沒有了。

所以說,我們認知的這個電腦屬性,與電腦自身的物質屬性,能視為等同嗎?同樣的物質組成,卻多出了一個電腦,這個電腦,就是由「二」所生的「三」。

就好像一顆石頭,它具有堅硬、白色的性質,但如果把這顆石頭碾成分子原子,也就不再具備這些性質了。天下萬物,莫不具有自己的獨特屬性,沒有自身獨有的屬性存在,也就不成其物了。所以,萬物都是由這個「三」而生。

「母子」關係,方是《道德經》所講的「生」,母為本,為根。所以老子所反覆強調的概念,基本上都是處於「母」的地位。

比如「朴」,為「器」之母,故而聖人掌握了朴,就能成為「器長」。比如「柔」,為「剛」之母,故而柔能生剛而勝剛。比如「靜」,是「躁」之母,故而「清靜以為天下正」。比如「重」,是「輕」之母,故而聖人出行必輜重隨身,然後才能「燕處超然」而「輕」。比如「無為」,是「有為」之母,故而「無為而無不為」。有「母」在手,想要多少「子」而不可得?

道是天下萬物共同的母親,老子所謂「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所以把握住了道,也就把握住了由它所造生之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生之,又生之,這才是道生萬物的邏輯和順序。所以一隻蛋,由雞所生,那麼雞又是由誰所生?按照《道德經》所講的道理,就絕不會再把雞的母親再推導至蛋,以至於蛋雞相生,互為其根,無限自循環而不知始終,這隻能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因為按照這種理論,把雞置換成人,把蛋轉換成胎兒,就會得出一個極為荒唐的結論:人起源於人。

其實換一種方式來思考,雞蛋生雞,相對於物種演化來說,只是一個標準化的快捷量產模式。因為它把雞這個經過千萬年演化而來的物種演化過程大大縮減了。就像人類的演化可能需要幾萬年,而懷胎只需要十個月。

那麼是先有胎兒,還是先有人?沒有人體,胎兒去哪兒孕育這十個月呢?在天地之中嗎,那就是千萬年的演化過程了。所以我們再看看現代生產工藝,是不是都必須先有個成品,有一個原始的生產過程作範本,然後才能有量產的生產程序出來呢?


要先說什麼是「道」

《道德經》開篇便講"道",又是全書的總綱,"道"則是貫串全書的靈魂。這個"道",即天象運行的規律。《道德經》用"道"構造了一個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以此來說明宇宙,說明社會,說明人生。要想真正悟解《道德經》"道"的精髓,不能僅從字面上去連釋"道"的意義,而應從全章乃至全書所闡述的整體思想上去理解和認識其確切的含義。

"道"是"宇宙"的映射

老子所說的"道",是萬有之本,可以派生出一切。因此,"道"沒有一刻處於靜態,它像一張巨大的網,包羅了整個宇宙。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進行,"道"卻超越時空,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甚至連因果都沒有。人們概念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是時間的一個片段;人們印象中的物質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個角落。只有"道"能總括一體,因為它是永恆的。

道生一

道指宇宙的本體,一指原始的統一體,混沌之氣。就像人的最初是一個受精卵的細胞,處於高度分化的狀態,已經具備了演變成各種各樣的細胞,最後經過分化分裂形成胎兒。

一生二

二指的是由混沌之氣分出的陰陽兩氣,也可以理解天、地。萬事萬物都具備兩面性,矛盾性,可以說陰陽對立。老子在前文提到有無相生,「有」與「無」本來就是對立的,但是又相互依存。所以,萬物在兩點之間有個平衡點,萬物就在這個點上動態平衡,如果打破這種平衡就違反的「道」,就會物極必反。

二生三

三指陰陽兩氣交匯形成的沖氣,沖氣是一種狀態。宇宙中有許多星系,比如銀河系,仙女座星系。比如我們所在的銀河系,銀河系處於一種旋轉的狀態,我們的太陽系處於一個旋臂上。許多不同狀態的星系或者恆星,通過共同的運動形成了這樣旋轉的銀河系。再往大的說,許多不同旋轉狀態的星系或者不同狀態的星雲組成了宇宙。在我們人體中呢,相同的細胞組成一種器官,不同的器官又組成了一個個系統,例如呼吸系統就是由呼吸道、肺、鼻腔等器官組成;消化系統由口腔、食道、喂、胰腺、膽、小腸、大腸等器官組成。這樣不同的系統最終組成我們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所說的三生萬物。


這句話講的是宇宙生成的過程,也就是無中生有的一個過程。宇宙生成於道。道是什麼?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這就是宇宙的原生態。道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一旦描述出來,他已經背離原來的道了。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雖然不能夠描述,卻是能夠感知到的。倒是生於一切萬物的根本。無形無相卻又無處不在。萬事萬物都不可以離開牠。一旦背離就會受到自然界的調諧。牠生育萬物,長養萬物。所以道生一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一生二是事物的兩端,也稱之為陰陽。二生三是陰陽和合萬物生成。這句經典簡單而又深奧的描述了萬物形成的一個過程。老子告知我們這些其目的是什麼呢?就是告訴我們,終極目標就是回歸這個道。怎樣去做到呢?那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道生 | 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