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豆腐腦和粽子時,是吃甜的還是鹹的?


北方多愛吃咸豆腐腦。南方多愛吃甜豆腐腦。

北方多愛吃甜粽子。南方多愛吃咸粽子。

北方多愛叫墩布,南方多愛叫拖把。

北方多愛叫秋褲,南方——至少長三角地區——叫棉毛褲,英語讀成「me more cool 」。

北方過年多愛吃餃子,南方似無此定規。

北方朋友吃湯圓,多是甜餡兒;到江浙看見肉餡兒,大吃一驚。

北方哥們喜去公共浴室,有搓澡巾;南方人見此多會一驚。

自然還有許多許多吧。

有人會說:北方人剽悍,南方人溫柔:這卻未必是自古而然的。

司馬遷說,他那個時代,北方人多沉穩持重,南方人則剽輕,難與爭鋒。 吳越之地,以前是斷髮文身、血濺五步的地方,剽悍得很。項羽起兵江東,不數年霸有天下,也是真的:他和劉邦,都是楚人。

南方人比北方人溫和的印象,大概是東晉衣冠南渡,六朝金粉才開始有的。在此之前,江浙地區可剽悍了;歷史上,江淮地區多山大王割據:杜伏威、方臘,那都是一時俊傑;朱元璋更是那裡起家的。

話說,南北差異,究竟在哪裡呢?

《三國演義》里,孫權招了劉備做妹夫,跟他勾心鬥角。劉備說一句「北人騎馬,南人駕舟」,孫權疑心劉備嘲笑他不會騎馬,就搶一鞭,在山上江邊賓士一番,顯得南人也會騎馬。

然而這話,確實也有道理:

南方多水,水網縱橫;南方又多丘陵,馬足難行,還是步行或駕船方便。

北方多平原,秋高氣爽,縱馬揚鞭,可以隨心所欲。

武術說南拳北腿,其實也跟地貌有關。北方多平原,地形平坦廣闊,打起來,動作大開大合,飛起一腳走你;南方多丘陵,多河流,常在狹小地帶交手,所以南拳強調馬要穩,動作快而短,故能發揮手的最大優勢。

北方多平野開闊,南方多水澤丘陵,這就有區別了。

《大話西遊》手游最近拿自己遊戲內的玩家們表現,整理出了個南北差異匯總,有一點是這樣的:北方人說話基本各自聽得懂;南方人則彼此聽不懂。

中國的方言分區,法子很多。但大體而言,是這樣的:

——如粵語、吳語、客家話、閩語、湘語,這些話雖都在南方,卻也無法彼此理解。

反過來,華北、東北、西北、湖北大部、四川、重慶、雲南、貴胄、湖南北部、安徽北部和江蘇北部,講的大致能理解,因為是官話區——語調大有不同,細節各有變化,但基本還處於「能用漢字寫出來,能講出來」的地步。

為什麼呢?

以前托勒密說亞歷山大的功業多偉大,「馬蹄能踏到的地方,都講希臘語」。語言這東西,越是開放的地區,越容易統一;反過來,越是相對自成一體的地域,語言越容易各自保留。

北方土地相對開闊,山河阻隔,主要是黃河與太行山。

南方則複雜細碎得多:

廣東在最南方,有南嶺阻隔。福建跟廣東緯度差不多,山地丘陵占土地九成以上。安徽的丘陵、山區與湖沼佔到地形的七成。客家話在粵東北、閩西、贛南與廣西東北,也是四周環山。湖南則是東南西三面山地環繞。

我有一個浙江朋友,這麼說:「浙東那裡,翻一座山,講的話你就聽不懂了!」

曹操統一北方,卻奈何不了南方;歷史上多有類似雄主,統一北方,眼望南方,想法子。

但哪位會問了:南方為什麼很難搞定北方呢?歷史上,南方起家者,除了朱元璋,無一統天下者。

答:因為北方開闊,更容易統一政權與語言。南方則複雜得多。

比如三國,南方是東吳與蜀漢,還是分裂著。此後縱是南北朝宋齊梁陳,也鮮有完全統一南方的。大體上,川中為一派,兩湖荊襄為一派,江浙為一派,更南方兩廣一派:亂世割據時,往往如此。

因為南方的地形,比北方細碎太多了:湖澤、江流、山嶺、叢莽。所以,南方各地的文化,也更複雜細碎。歷史上,南方不易統一,故北伐不易;但北方要征服南方,也很費力。於是,北方官話區,語言比較容易統一起來;南方則容易保留各自的方言區劃:粵語、吳語、閩語,甚至還有山林圍起來的客家話。

除了地貌,自然也有氣候。

歐洲人形容南方,比如西班牙,比如蔚藍海岸,比如義大利,比如希臘,都說他們不思進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但丹納先生認為,地氣養人:接近赤道的地方,天氣溫暖,降雨頻繁,種什麼都容易長。久而久之,義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很容易形成這種思想,「何必要東奔西跑呢?有點火腿烤魚葡萄酒吃吃喝喝,躺著曬太陽,多好?」

傳統中國南方亦如是。我安徽朋友說,他們那裡老人有句農諺,叫做「寧可向南走一千,不肯向北走一天。」因為確實越往南方,同樣的土地,務農相對越容易:水網密布、植物豐茂。所以南方的陸地居民,更容易知足,留守本鄉本土;當然,也和山地多有關:山海阻隔,地氣又暖,南方人也更樂意待在本土了。

當然凡事一體兩面。北方行旅更多,也因此有老山西人的行商習慣,有「闖關東」、「走西口」的力道;比起川中天府之國,「少不入川,老不出川」,山西人和山東人顯然更多在路上。統一政權多出於北方,也更容易理解:開闊,便利,語言溝通,容易成一體。

當然,上頭這些,都是歷史了。比如我們江浙老人家有的不喜歡安徽,但如果往前推二千年,安徽是淮南地,還會覺得我們這裡是蠻夷呢;北方人還覺得江浙人太剽悍呢……時代都是這樣變遷的。

我家在無錫,屬江蘇省。江蘇省內老人家出了名的愛內鬥,說白了,也就是南北之爭。蘇南人看不起蘇北的,老無錫人總試圖聯合蘇州看不起南京。其實說起來實無趣味。我媽對此看得很透。早年有人恭維她,說地處南北之間,得南北兩地之長,我媽就生氣:

「南方沒暖氣的地方,我們這裡是最靠北的,凍都凍死了,還南北兩地之長呢!!」

所以,為什麼大家還要爭南北呢?

我所見識的,大略是這樣兩種。

——要麼是在南方的南方人與在北方的北方人遠程爭執,各執一詞。說白了,在不壞掉和氣的前提下互相逗樂。類似於擴大版的「廣東人愛吃什麼?福建人瑟瑟發抖」。一种放大了的自豪感。

——更常見的一種,見於日常生活中:南方人與北方人能夠坐在一起交流時,所處地方或南方,或北方,或海外,總之,有一個人已經不在故鄉了。於是,這樣的南北相爭鬥嘴,也多少在圖個樂中,帶了思鄉之情。誇著自己那邊時,多少就能想起許多細節。

說穿了,這依然可以歸為一種情懷:

「我的家鄉真好,哪怕不在,我也要說道兩句;是誇耀,也是懷念,有時簡直是痛惜:在家鄉時,許多好沒覺得;出來了,才覺得,真好……」


感謝邀請,豆腐腦北方人吃鹹的多,從開始吃就是鹹的,反正我沒吃過甜的,不知道啥口味,我也是北方的,南方吃甜的多,這個話題在以前網上就很多人討論這個問題,引爆網路。只能說是南北方的地域飲食習慣問題吧!

有的網友是咸豆腐腦的堅決擁護者,像作家馬伯庸就非常堅定地說「咸豆腐腦茲事體大,正義死節正在今日。」而網友「韓曉晗」回憶了第一次看到甜豆腐腦的情景:「第一次知道豆腐腦有甜味,是在大學時候和朋友吃早飯。看著朋友不加鹵,自己加糖,我竟頓時有種想吐的感覺。至今為止,我都沒敢嘗一口那甜豆腐腦的味道。」

也有網友完全不習慣咸豆腐腦的味道。「yoyo橙」說:大學時在北方第一次吃到鹹的豆腐腦,當時特別詫異!一直在問世上怎麼還有鹹的豆腐腦,嘗了一下一開始覺得怪怪的。網友「Angela很愛的小王子」表示有同感,他說自己到北京十年了,仍然不喜歡吃加鹵的豆腐腦。但是小區里的早點攤上,當地鄰居們看到他吃加白糖的豆腐腦,「都把我當外星人看」。

中國人口味之雜,堪稱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規律可循.有人說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飲食文化的地區差異,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口味於地理環境存在著一定的聯繫。當然,"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只是個籠統而又相對的說法,我國地大物博,飲食習慣差異很大,甚至在局部地區也有許多不同之處,這與各地的經濟發展,民族習俗和個人習性也有重要關係。

然而粽子剛好相反,北方人都喜歡吃甜的粽子,而南方人吃鹹的。不過現在人們的口味隨著全國飲食文化大綜合,什麼味都有,以前沒見過的現在都有了,粽子各種餡,有甜有咸。

想怎麼吃都看個人口味,沒必要計較這個那個。

粽子的由來,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給大家講講!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感謝閱讀!


其實我本人是安徽的,每次吃豆腐都是吃甜的,然而家附近的早餐攤也都是甜味的,打死也找不到鹹的,以及麻辣的或者加辣椒的。

在論壇里看到有人說有人會往豆腐腦裡面加辣椒油。

真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出社會之後,有一次和湖南同事去吃豆腐腦,忽然看到他自己再加醬油,頓時感覺很驚訝!為什麼要吃鹹的呢?不過回頭想想,別人開心就好。

不過有人是這樣評論的,吃甜的吃的是點心,吃鹹的吃的是飯。

下面就說說,粽子。這個為了紀念屈原的一種美食。

粽子葉豆腐腦一樣有咸甜之分,更離譜的是:鹹的包括,蛋黃餡,豬肉餡,牛肉餡等。

然而甜粽子更是過分,包括有,無餡,蜜棗,紅豆。綠豆。八寶,菠蘿,蓮子等,簡直就是腦洞大開嘛。真乃地大物博,千奇百態,自然見怪不怪。


1, 關於南北口味差異--- 如果說食物的口味南北差異的話,最明顯的就是「醬」的區別。北方人吃的比較多的醬一種就是豆瓣醬,那種說不出的棕色,農家醬很稀薄,超市賣的就比較豐富,書上和很多人描述的都是「芳香撲鼻」,黃瓜,生菜,大蔥加上醬,在很多北方口味的人眼中就是真的蠻好吃的。在山東和徐州的話,還要加上煎餅!總體來說就是醬是很咸挺香的(不過我有一次應老媽要求逛超市的時候買到「香其醬」的某一種,超級好吃!不是非常咸,但是非常非常香,很可惜的是以後我就沒有再買到過了)。另外一種是叫做麻醬的東西!其實就是芝麻醬,只能用三個字形容:巨好吃!

南方的醬就比較多,什麼海鮮醬啊,番茄醬啊,肉醬啊,果醬啊,雞蛋醬啊,沙拉醬啊之類的,麻醬在傣妹啊海底撈啊這種地方還是蠻多的,咱們大陸賣的手抓餅裡面也會放上甜辣醬。有的很好吃,但是因為我本人還是稍微偏北方出生,所以對於雞蛋醬和海鮮醬都不大感冒。額,這麼舉例吧,在外面吃飯的話,我喜歡吃雞蛋,不吃雞鴨鵝的(肯麥絕味除外),因為我「感覺」我能聞到雞鴨鵝的羽毛殘留的味道。。。。蛇精病一枚,請無視這一段。

另外一種沒辦法分的就是傳說中的韓國口味的甜辣醬。其實我不知道這個醬到底是南方吃的多還是北方的吃的多,總之它的口味很難以描述,甜?咳咳,白菜白色部分或者是太空椒的那種淡淡的甜;辣? are you kidding me?! 除了和辣椒一樣是紅色的,憑啥還說它是辣的啊······· 總之我討厭甜辣醬。

--- 關於湯北方人普遍喝的湯,很多種湯裡面都會放上一點醬,其實如果像我一樣去的都是路邊小飯館的話,說「一點」都是客氣了的。我第一次去學校食堂吃飯,被炒飯驚呆了。。。。清一色的醬油色!除了揚州炒飯。。。。。然後我就吃了一個星期的麵條,往事不堪回首。南方人喝的湯普遍講究「煲」,熬出來的味道,有時候加一點焦糖(還有一種我不知道叫什麼的硬硬的小小的植物的葉子)神馬的,真心好喝!贊!

2,然後就要說到豆腐腦了。按照我的1, 很容易就明白為什麼北方人普遍喜歡吃鹹的豆腐腦了。至於南方人喜歡吃甜的豆腐腦?我還真不知道。

3, 關於粽子北方的粽子就是咱們傳統意義的粽子,和饅頭一樣,都愛加上紅棗豆沙神馬的,但是粽子就在端午吃。粽子就是粽子,就是過端午吃的知道咩?但是南方人普遍講究吃的精細,各種葉子,荷葉啊蘆葦葉啊這種葉子那種葉子的,當然也和地域導致的植物種類分布更豐富有關。所以餡也就多樣化了,加了火腿啊加了肉啊淡黃啊蓮子啊什麼的都是正常的。南方粽子吃的也比較多,不僅僅是端午,有一些喜慶的場合都有的,是粽子,但是也是點心的存在。

另外他們形狀也不一樣,形容不出來,只能說:北方的多是那種三角形摞起來的,南方的多是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摞起來的。O(∩_∩)O 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我們湖南永州這邊,豆腐腦和粽子有吃甜的也有喜歡吃鹹的,隔一個村胃口都不一樣。就我個人而言,豆腐腦還是比較喜歡吃原味的,偶爾加一點糖,但是絕不吃鹹的。粽子必須要吃鹹的,而且粽子裡面要加裹了芝麻的五花肉,再在裡面放一點老豆角的紅豆子,那感覺很爽。


豆腐腦和粽子都有甜咸之分,在東北,豆腐腦一般都用雞蛋鹵,在河南,豆腐腦一般都用芹菜黃豆和韭花,外帶一些辣椒油,在四川,豆腐腦上會整一些青菜,在漢中叫菜豆腐,甜豆腐腦一般都放糖,全國各地大同小異,在河南還有糊辣湯和豆腐腦兩摻之說,現在全國各地流動人口很多,南北之間的差異會越來越小,在民間小巷裡,可能會吃到當地正宗的小吃,謝謝邀請提問。


推薦閱讀:

TAG:粽子 | 小吃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