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音樂品味停留在《小蘋果》階段?我們的藝術修養何時才能提高?


說實話全世界都一個樣,不管哪個國家,群眾們絕大多數都是喜歡簡單旋律節奏洗腦的歌曲。流行音樂屬於商業產物,是人民大眾音樂口味的直接體現。

音樂有流行和經典的區別。《小蘋果》就屬於「流行類」的範疇,你覺得這首歌的音樂品味低,但不可否認,這首歌幾乎佔據了大街小巷的音響播放器,流行程度可以用「風靡全國」來形容。

《小蘋果》還有此類千千萬萬的「洗腦神曲」,之所以能夠這麼風行,無外乎歌曲直白、旋律簡單、男女皆宜、老少通殺,簡言之就是接地氣兒。

眾所周知,真正讓《小蘋果》走入千家萬戶的原因,是因為「網路歌曲」的崛起。不過最近幾年網路歌曲相對來說已經進入「大蕭條」時代。2005那幾年,堪稱網路歌曲百花齊放的春天,可以說是對傳統的唱片行業形成碾壓之勢。

究其原因,除了歌曲本身「接地氣兒」之外,背後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加工流水線。廣東作為全國網路歌曲的生產大本營,對於把流行音樂向「低俗化」引導,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憑良心講,2005年——2007年,內地的流行音樂產業基本上已經被「網路歌曲」劫持,傳統的唱片產業也在混戰中邁入快餐時代,炒作的概念甚囂塵上。歌手發片之前,製作人和唱片公司首先要能在其中嗅出錢的味道,否則即使再好的作品也會被湮沒。

流行音樂的藝術擔當,則落到了搖滾、民謠這些小眾非主流的細分領域中。

網路歌曲運作成功之後,內地小型唱片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他們擅長投機,藉助網路力量,「生產」出來的歌手只需要一首主打歌就能四處走穴商演,他們積極學習娃哈哈的「農村包圍城市」戰略,準備拓展「農民歌」這個藍海市場。

內地流行樂壇本已在「崩潰」的邊緣掙扎,「網路歌曲」的幕後推手準備推廣「農民歌」的動作終於引起了文化部和統管部門的注意,在政策的授意之下,運營商、各大平台、以及唱片公司合力「剿殺」,終於把「農民歌曲」走向市場的火焰撲滅,所以近幾年能夠成功突圍的口水歌曲也並不多見。

2016年,華語樂壇教父李宗盛在出席金曲國際論壇時,暢談「藝人的自我經營之道」,當他得知在場人士都是產業、媒體行業大佬的時候,李宗盛喊話「各位的審美決定我們這個時代音樂的面貌。」直言現今音樂界門檻低,「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垃圾」,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多「。

早在2011年,李宗盛就說過,「大家焦點不在音樂,先紅再說,利用音樂賺錢,根本沒尊重音樂。」他更大膽比喻:「媒體不要小看自己,聽眾是豬,你喂他什麼飼料,他長什麼樣子,持續喂他便宜的東西,他就變得很便宜。」

音樂這東西本就是可高雅可低俗,發展到最後肯定是各種類型都有。但是腦殘粉之類的行為著實不理智。樂壇被無內涵的娛樂歌曲霸佔更不應該。一言以蔽之,娛樂歌曲可以有,但絕不能太多太過。

當音樂已成為濫觴,試問聽眾的情懷又該何處安放?從聽眾的角度出發,挖掘那些貨真價實的好歌手才是華語音樂的重中之重!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藝術 | 蘋果 | 小蘋果 | 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