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喜歡恭維?
達到完美,唯我獨尊,是人的最高理想境界,也是正常人的夢想。現實中的人非聖賢,誰能無過?但人的虛榮心卻在追求完美,不是說"缺什麼炫耀什麼嗎」而傳統文化講「溫良恭謙讓"雙方見面相互恭維一拍即合,各取所需,又不損失什麼身份,又有面子,各有所得,何樂而不為?
俗話說人非草木,誰能無情」無論是誰都想與人為善,"人之初,性本善"嗎,即然想與人友好往來,也就必須給人留個好印象。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大家都知道忠言逆耳,會引起對方的不滿,那麼勢必:在交往見面時會有所迴避一些過激的,或不適時宜的有些令對方不快的話題,這是人之常情,又有誰願意主動接受批評指責呢?正常人的「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也是有這方面原因…
常人雙方見面都想有一個和諧寬鬆的語境,如果有一方提出了某些忠言,所調對方的不足或過錯,那意謂著什麼呢?遇到通情達理,心胸開闊豁達的還好,若不然遇上小人就會勃然大怒拂袖而去,不歡而散…"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難測,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呢?表面上道藐岸然的內里男盜女娼的還少嗎?光天化日之下人們都在偽裝自已,小心翼翼地為人處事,不想開罪任何人,也不想給誰找麻煩,使雙方尷尬,所以謹言慎行,而恭維不僅有好處,能滿足對方虛榮心增加好感,還不會有什麼直接害處,所以相互恭維就成了習慣,習慣成自然…
肯定一個人的長處的恭維也沒什麼不好,但不應誇大其詞,現代人流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隨機應變,迎合對方,即見什麼人講什麼話,入鄉隨俗,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這就需要閱歷和技巧,勾通交流講話也是一門大學問,活到老,學到老,用到老…
我自已也不大會講話,還得重新學習,從恭維開始…
無欲則剛,我不求他人理解的友好,只求問心不愧就好,也許我的無知無畏開罪了某些人,但我信奉尊重是相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您一丈,我也知道感恩敬畏珍惜。我相信命運,該來的不走,走了的不該來,命里有時終會有,命里無時莫強求。有所得必有所失,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但我不會過份去追求,我己經看淡了自身以外的任何事物,合則來,不合則去。不必免為其難,我本平常人不會有任何非份奢望…
我會儘可能去恭維,以適應環境來生存,隨遇而安,感恩戴德知遇,感恩來過,珍惜現在!
恭維可以提升心情,讓頭腦表現更好。
「恭維」的負作用很明顯,但它既然存在,說明它有「正作用」,只是被忽略而已。
這個「正作用」跟「美食」,「美景」,「美人」,「雲裳」,「天籟」一樣,可以振奮精神,愉悅心情,讓頭腦變的更靈光。
〔圖片來自《宰相劉羅鍋》〕
如同「美食」,「美景」,「美人」,「雲裳」,「天籟」一樣,適度會讓人做出更好成績,如果沉迷,那就壞事了。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謝邀。是虛榮心在作怪。
哈哈哈,因為耳順呀。有個故事,說,從前有個弟子,在山上和師傅學藝十年。學成。準備下山時,師傅問弟子,後以何應世?意思是,回去以後如何應對社會呀?弟子曰,十帽爾。就是十頂高帽。師傅怒曰,恥。十載只此乎?!意思是,羞恥啊,和我學了十年,就學了這些嗎?!弟子答,師學廢忘。只對俗矣。意思是,老師教我的哪裡敢忘,這十頂高帽只是應對俗人罷了。師曰,善。意思是,這還差不多。弟子曰,剩九爾。意思是,弟子轉身出門後說,唉,還沒下山呢,十頂高帽就剩下九頂了。哈哈哈,老相聲段子。(^V^)
人喜歡聽恭維的話,是本性,天性,與生具來。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初始之心,都是善良的,純真的,很美的,所以從新生那一刻,聽到的都是美好的語言讚美,久兒久之,習慣了聽讚美的好話。人生很長,在生長與生活的過程中,總會做錯事。偶爾聽到,批評的,真實的良言,如坐針毯,條件反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