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橋當年到底得的什麼病?


江湖傳言陳天橋因為身體原因激流勇退,但究竟是何原因並沒有一致說法,有人說是患癌,有人說是心臟疾病,不一而足。探討名人的身體問題似乎不是一件很道德的事情,不過,病人的苦痛往往只有當事人最為清楚,病人的需求也只有掌握病理的人才能有效應對。這裡大膽探討病症問題,有多方面的考慮,一是因為重大病症往往與特定行為之間有高度的關聯,分析病徵可以更好的探究一個人的行為動機;二是為許多有相關病徵的人提供一些分析參考;三是為了做一些科普。

近期,美國網路媒體Medium對陳天橋做了一次專訪,其中透漏了很多陳的心聲,以下均為專訪中的部分內容:

  • 「我總是在跟壓力抗爭…我覺得有什麼東西肯定在我內心中積聚著。」

  • 「我想回去,哪怕我明知道不應該回去,這使我心裡矛盾極了。」

  • 「很多人放不下以前的輝煌,他們認為那就是他們的一切。」

  • 「我擁有我想要的一切,包括幸福的家庭。既然如此,我為什麼總是不快樂?為什麼會驚恐發作?為什麼總是不滿足?」

  • 「我們專註於如何解除這種痛苦和折磨。」

  • 「我問精神病學系主任:『你們什麼時候能拍片子?什麼時候能建立抑鬱的生物標誌物?』」

  • 「我坐飛機的時候,我是個非常理性的人,知道這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但我還是害怕。」

……

很多人只看到陳曾經的輝煌,卻忽視了造就這種輝煌的巨大精神壓力——賭上全部身家去企盼不可預知的未來,尤其是背後還載入了天才少年的光環,讓成功成為沒有選擇的必選項,這更增添了強勁的壓力。從專訪的內心陳述中,以及陳的獨特奮鬥經歷,加之陳氏夫婦後期的一系列商業行為,筆者推測陳患上的更有可能是抑鬱症,至於其親口所言的癌症,有可能只是一種掩飾。


為什麼推斷為抑鬱症,這要從抑鬱症的起因說起,下面這張圖可以用來進行粗略的剖析。

這張圖描述的是人體面對矛盾場景時的決策、實踐、反思過程,也是強化學習一種的體現,這其中,情緒是輔助進行快速評判和價值反饋的基礎手段,也是催生個人成熟價值觀的重要機制。在整個處理邏輯當中,有很多的並行路徑,不同的人的思維路徑往往有較大的不同:

比較感性的人思維層次比較淺顯,因此較為容易形成價值判斷和行為決斷;比較理性的人的思維層次比較深入,涉及的關係變數眾多,其關聯結構也更加複雜,因而較不容易形成有效決策,尤其是那些過於理性同時又情緒敏感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敏感是因為有太多的關係要素疊加了消極趨性,這會導致運動皮層很難在複雜交錯的關係網路中匹配出符合本體趨性的有效行為關聯,於是矛盾的焦慮情緒會進一步加重,長此以往最終引發抑鬱癥狀。抑鬱症是機體對自身「不思進取」的一種懲罰,在完全自由的世界,個人可以選擇遠離那些讓自己陷入無盡矛盾的場景中,但是在複雜交錯的現代社會,太多的關係掣肘在制約著人們的選擇,在無可奈何當中持續的接受著機體因自然進化所疊加的懲處,如果不能即時得到排解,就會帶來一些問題。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抑鬱症是心理疾病,卻談不上精神疾病。沒有壓力、思想簡單的人不會有機會得這種病。對於懷疑自己有抑鬱症的人,最重要的一點是,遇事解不開不要自己悶想,而是多跟人溝通,即時卸掉內心的焦慮。很多心理醫生會建議抑鬱症患者多進行運動鍛煉,尤其是團體運動,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運動過程中會有大量豐富的刺激信號傳入大腦,此時牽引行為的不是頭腦中那些複雜抽象的多關聯性模糊特徵,而是隊友和道具的明確運動特徵,它會實時激發人體所習得的各種本能運動反應,這其中少有謹慎理性思考的空間(當然也不排除比賽中個別人因想多或想歪了而發懵的情況出現)。

抑鬱症通常是才人的專屬,古今中外,傲視天才罹患抑鬱症的不在少數。抑鬱症患者容易淪陷于思維漩渦之中而出不來,不過這種癥狀表現極其有利於進行複雜的問題思考,這種深度思考往往成為科學乃至哲學創新的重要推動力。因此,不要把抑鬱症當作洪水猛獸,也不要諱疾忌醫。


有人可能會說,你對抑鬱症的這些解釋根本就不科學,你的那張圖也太抽象,過於形式化。這種說法不能說沒有道理。關於抑鬱症的確切成因,科學上還沒有一致的結論,上文所談只是提供一種新的角度供學者參考。關於如何更好的找出抑鬱症等典型腦疾病的成因和解決手段,陳天橋一直在努力。

在與高校或醫院等研究機構聯合開展腦科學研究的資助人當中,除了陳天橋外,還有一位從不接受媒體採訪的極為低調的女士——陳的妻子雒芊芊,在諸多場合,陳天橋都表示了對其妻子的感恩。雒芊芊的這種共同捐資公開站台的非常理舉動,更像是對其丈夫的一種精神上的巨大支撐與鼓勵,希望與其丈夫一起肩扛身挑,勇敢的去面對病痛的折磨,以便更好的開啟新的征途。

陳天橋先後與近300名科學家約談,在這個過程中,陳天橋對腦科學的理解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不僅看清了神經科學、精神病學的局限性,也看到了腦科學的遠大前景。BBC新進拍攝的一部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引發了學界和網友的關注,這正是陳天橋研究基金的最新成果體現。

陳天橋對陳氏研究院的最大願景,是整合所有與腦相關的專業學科,回答「什麼是意識?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擬?」等等終極問題,羅振宇曾在早期的節目中也表達了類似的心聲:希望用餘生(可能是50年)來搞懂什麼是意識。陳指出,現有的神經科學還無法解答這些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答案將讓許多人受益,陳特別指出了VR帶來精神上的寬慰。

在親力監督下,研究院也出了一些喜人的成果,加之個人長遠的願景,這些又一次激發了陳天橋內心的不平靜,埋藏在心底的鬥志重新被喚醒,陳似乎抓住了再攀新高峰的纖繩。由此,我們也看到了陳氏夫婦在腦科學領域的巨額長期資助計劃。

陳天橋依然還是陳天橋,雖然他後來急流勇退,乃至虛心求佛,但他依然還在繼續打造著他的傳奇。他曾經迷幻了眾多青少年的大腦,這一次,他準備虛幻乃至重構更多人的大腦。在抑鬱症已經成為全球疾病之首的今天,這種虛幻也許正中人們下懷。不過,要實現這一點,中間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筆者曾經的偶像之一,這裡也衷心預祝陳先生能夠再一次大展宏圖,我想這應該是對其心病最好的饋贈。


對陳天橋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患病有家族遺傳的心臟病,再加上創業期辛苦,身體一直不太好。甚至有盛大的前高管對外宣稱,陳天橋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滿了葯。很多人也知道,陳天橋因為心臟不好,從來不坐飛機,只坐火車??。拒絕頻繁出差。。。


推薦閱讀:

TAG:陳天橋 | 盛大文學 | 明星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