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常說「聰明有種,富貴有根」?


中國有句古話:「聰明有種,富貴有根。」這句話意思是我們的智慧遺傳於祖先,我們的財富繼承自先輩遺產。換句話說,我們聰明的腦袋和富貴的生活都是來源於先人,代代傳承。古人為何如此說?

01聰明有種

聰明有種的原因有三。

第一,聰明是可以遺傳的。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聰明人的孩子智商會比普通人的孩子高,這用生物學中的基因理論就可以輕易解釋。

第二,聰明人的教育方式更科學。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蛾嵋共比高。」蘇洵不外出遊學時,就在家讀書考究古今治亂得失,並教授蘇軾、蘇轍讀書,傳道授業解惑,最終教出兩個大文豪。

尋常人家,家長總逼迫孩子苦讀,卻收效甚微,很大原因就是教育方式的問題。好的教育方式可以讓孩子學得更快,最終有所成就,也是聰明的一種體現。

第三,聰明人的圈子裡也是聰明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聰明人與聰明人交流起來更容易,自然而然結交成朋友。因此,他們給子女創造的交際環境也是聰明人的圈子,子女從小耳濡目染,腦袋就比普通人更加靈光。

所以,就算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古人說「聰明有種」也是合情合理的。

02富貴有根

富貴有根的原因也有三點。

第一,財富繼承。雖然我們認為「富不過三代」,卻不能否認,如果一個人富可敵國,子孫又不是敗家子,那他們家的財富傳承幾代人是毫無問題的。

第二,財富增值。父母留下的財富無論多少,對於有生意頭腦的人來說,這些都是本錢。有了本錢,才能在生意場上放開手腳大幹一場,讓錢生錢,保富貴之家。

第三,富貴人家的幫助。與富貴人家時常往來的,一般也是富貴人家。如果一戶富貴人家的後人落難,那與他交好的人家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會很大。因為他們有這個能力,也明白落井下石並沒有好處,還不如賣一個人情,畢竟世事無常,誰能確保自己以後不會倒霉呢?

有了別人的財富與資源支持,那些落魄的人極有可能東山再起,再續富貴。因而,富貴有根也說得通。

雖然「聰明有種,富貴有根」,但三葉草更相信勤能補拙,也更想做富一代。唯有堅定信念,為之奮鬥,努力努力再努力,爭取早日做個聰明的富貴人。


聰明有種,富貴有根。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

寒門再難出貴子。

……

首先我們要從民眾拋出一些人,這種人便是,一輩子只知道跟著走,但是從來不知道為什麼的人。而剩下的一些人,便是被歷代統治者防著的一群人,智民。

農民無所聞變見方則智農無從離其故事,而愚農不智,不好學問。愚農不智,不好學問,則務疾農。智農不離其故事,則草必墾矣。

譯文:農民沒有地方聽到異端學說,那麼有智慧的農民就沒有辦法脫離他們原來從事的農業,而那些愚笨的農民就會無知識,不喜歡學問。愚笨的農民無知識,不喜歡學問,那麼就會積極務農。有智慧的農民不脫離他們原來所從事的農業,那麼荒地就一定能開墾了。

蔡紹基 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北洋大學校長

鄧士聰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海軍軍官

容尚謙 廣東香山 10 珠海人,海軍艦長

張康仁廣東香山 14 珠海人,律師

譚耀勛 廣東香山 11 珠海人,早年病逝於美國

蔡錦章 廣東香山 14 鐵路官員

程大器廣東香山 14 教師

歐陽賡 廣東香山 14 外交官

史錦鏞廣東香山 15 商人

鍾俊成廣東香山 14 供職於外國領事館

鍾文耀 廣東香山 13 外交官、鐵路官員

劉家照廣東香山 12 政府官員

陸永泉 廣東香山 14 外交官

潘銘鍾廣東南海 11 早年病逝於美國

何廷梁 廣東順德 13 軍醫

梁敦彥 廣東順德 15 清朝外務尚書

黃仲良 廣東番禺 15 外交官、鐵路官員

陳鉅溶廣東新會 13 病逝于海軍

陳榮貴 廣東新會 14 就職於工礦業

鄺榮光廣東新寧 10 礦業工程師

吳仰曾廣東四會 11 礦業工程師

曾篤恭 廣東海陽 16 報紙編輯

黃開甲 廣東鎮平 13 政府官員

羅國瑞 廣東博羅 12 鐵路工程師

錢文魁 江蘇上海 14 外交官

牛尚周 江蘇嘉定 11 服務於電信業、造船業

曹吉福 江蘇川沙 13 律師

詹天佑 廣東南海 12 鐵路工程師

石錦堂 山東濟寧 14 早年病逝於美國

黃錫寶 福建同安 13 早年病逝於美國

這些人有的現在全國聞名,有的卻是早早離世,但不得不說他們都是在中國歷史上比較頂尖的人,但他們不得不說他們的另一個身份,第一批留美幼童。

當然第一批的留美幼童並不像是現在,比較有實力家庭的配置,因為當時人們仍認為只有讀「四書五經」、由科舉當官才是「正途」,國內的新式學校本只能招收到沒有地位身份的窮人家子弟,出洋留學更被認為是有辱門楣之舉,被所有人恥笑,略有錢財的家庭都不願子弟出洋留學。所以,第一批留學生30名在上海竟然招不滿額。

所以,他們的父母想來也不是什麼王侯將相,對比他們之後的成就。人的智商實際差異應該是沒有的。

但為什麼又有人說這種話呢?不得不說,一個社會出現這種言語,多發生在社會繁盛之時,不僅是因為階級固化的原因,更是在繁榮時期底層對不能不能進入高層,心中自我意識消沉的開始。

有古人文:無以外權爵任與官,則民不貴學問,又不賤農。民不貴學,則愚;愚,則無外交 ;無外交 ,則國安不殆。

譯文:不要因為外國的權勢來給某些人封爵加官,那樣百姓就不會看重學問,也不會輕視農業,百姓不認為有學問尊貴,就會愚笨,百姓愚笨無見識,就不會到外國交 游。百姓不到外國交 游,那國家的安全沒有危險。

這些當然現在沒有了這種愚民政策,但是隨著階級的細分,見識的增多,又怎麼是如同以前看幾本書可以磨平的。而且一肚子理工科化學式的你,難道覺得真的可以看到比自己高几個階層人的見識嗎?

現在空間因為各種交通便的沒有距離,時間因為網路一天得到的信息成千上萬,但階級開始固化後,階級與階級之間的接觸阻斷,孩子從小在這個階級中,沒有了接觸其他生活的可能性時,這才是可怕的。


聰明有種的話可能指代的是聰明的父母生出聰明的小孩兒,我不太確定從生物學的遺傳角度分析是否合理。

那麼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吧,聰明的父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除了天才,所有的普通人性格的養成其實是受周圍的環境影響的。

聰明的父母就會利用這一點去潛移默化孩子,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也就是我們常人眼裡的「聰明」。

至於富貴有根的話。

我認為是富貴的家庭有好的物質基礎讓孩子在起步階段就比別人早,就像一句話說的: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人出生在羅馬。

尤其是在以前的社會裡,寒門的孩子根本不會像現在一樣有那麼多翻身的機會,因為物質基礎已經被上層人物壟斷了。

所以會有聰明有種,富貴有根的說法。

並不是一般理解的遺傳學問題,而是一種社會教育問題。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希望大家好好生活,好好愛人~


「聰明有種,富貴有根」,從字面意思拆解可以理解為聰明就像種子一樣是可以遺傳的,富貴就像樹等的根一樣是可以延續的。有書君認為,人們常說這句話的原因如下:

在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沒錢沒勢的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受剝削,受壓迫,很難翻身。受環境、眼界所限,形成了固化的思維,認為那些有權有勢的人,天生就是聰明的,是高貴的,他們的財富再傳給後代,就會世代聰明、富貴。

而父母沒有給自己一個聰明的頭腦,留下富貴的財富,是自己命不好。所以也就有了「龍生龍、鳳生鳳,生個老鼠會打洞」這樣的認知。很多人甘願做奴隸、做下人,也不去奮鬥爭取。

在現代社會,人們說這句話,是因為短時間看,這句話本身的確有可取之處,只是太絕對。另外,有的人是為自己的不自信,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有的則是一種炫耀。

1.關於聰明有種

據上海萬豪醫院的一位田姓主任介紹:在一個家庭中,父母親雙方有一方智力低下的,他們所生的子女中智力低下的發生率明顯地高於父母親智力均正常所生的子女;同樣,父母親都是智力低下,他們所生的子女智能低的發生率更高。這說明了要辯證地看待智力與遺傳的關係,既不能誇大遺傳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後天環境的影響。

前不久網上爆出的《學霸夫婦生下學渣,基因強大並無軟用》,還有有書君鄰家的小夥子和他的媽媽都是傻子,他娶了位完全弱智、又瘋又傻的老婆,但生的一兒一女都很聰明的事例,都說明了遺傳基因也是有例外的。

2.關於富貴有根

父輩辛苦打拚創造財富或權勢後,子女自然的就成為了富二代、官二代。他們自然比窮苦人家的孩子有了更高的起點,可以過上更富足、更優渥、更體面的生活。但創業容易守業難,官二代、富二代及他們的子女,因為少嘗了奮鬥的艱辛和辛勤的歷練,很容易走向家道沒落的路。

俗話說,「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從古至今,我們掰著手指頭數數,有多少富貴人家是世代富貴的呢? 所以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不要被「富貴有根」這句話誤導。那些喜歡拼爹的人更要反思。

綜上,雖然聰明人家、富貴人家的孩子可能自帶光環,但是,我們普通人家的孩子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績,甚至走上富貴之路。 李嘉誠、馬雲、俞敏洪、董明珠等這些大伽,他們不都是不向命運低頭,不信命,堅持努力不放棄,最後取得成功的嗎?

但聰明和富貴,無論是天生自帶的,還是通過後天努力得來的,都應該好好的珍惜,不驕縱,不揮霍,踏踏實實的生活與工作,一生都不要放棄努力才是正道。

你認同嗎?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複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這句俗話是很在理的。聰明有種,在種字,就是指家族基因,基本上是指男性,能遺傳祖上基因,顯示出家族的遺傳性質。基因就是密碼,是最穩定的生理特質,不受外來干涉(放射性物質除外)。男性只能保證遺傳結果,而女性卻能將結果轉化為效果。現實生活中,看子女是否聰明,只觀察孩子母親就行。凡成大事者,母親管智商(聰明),父親管情商(社交)。富貴有根,根不是指富貴能傳承,而是指根與生存環境的關係。我們都知道,富貴不過三代。在創新和守業不成時,家業必定衰敗。但是,你的富貴不在時,你的家族富貴還在,他們看在血緣關係上,會扶你一把,讓你獲得新生。其二,你富貴時,生活圈子的朋友也非富即貴。你倒霉時,你圈子的好友,也會有兔死狐悲,惺惺相惜之感。他是會伸出援手,幫助你子女東山再起,這也是根源。深化一步,實際上這句話也說明:每一個圈子是固化的,不可能深層次流動。要向衝破圈子,需付出很大的代價。富貴在根,這個根在社會環境中,是受限的,成固化常態。窮要窮一輩子;富卻能一夜。


「聰明有種,富貴有根」這句老話,相信朋友們都聽說過,意思就是說聰明是有遺傳基因控制的,如果父母聰明,那麼他們生的孩子也聰明;而富貴是可以通過代代先傳方式得以延續下去的。這句話其實並沒有什麼大毛病,因為有些時候事實就是如此的。

根據有書君的了解,我國有些一線城市,小孩讀幼兒園的時候,在家長學歷這一欄就是必須填寫的,絕對不能為空;而也有些學校,會對家長的學歷有一些引性的要求,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聰明有種」是他們所奉行的。其實,這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如果父母雙方中的一方智力表現為低下,那麼他們所生出孩子智力低下的概率就要高於父母雙方智力都正常情況下所生的孩子。

當然,凡事都無絕對,遺傳學角度也只是說了一個概率問題,而並不是全部。比如,有書君的一位同學家小孩去年讀小學一年級了,這個孩子班上有一個小同學,就是這個特例之一,父母都是研究生學歷,但孩子的心智發育卻有些問題,從來都不跟任何同學一起玩兒,看到別的同學有什麼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用搶的方式來解決,要麼就頻繁動手打傷其他的同學,這樣時間一長,就引起了其他家長的公憤,但孩子的父母還是不願意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學校,因為他們覺得那樣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於是其他家長集體約談了那位家長,最先的解決方案是,那個有問題的孩子座位調到最後一排,然後家裡的奶奶或外婆到學校每天陪著他一起上學,這樣經過一段時間後,覺得這孩子有所改變了,家裡人也就不再跟去學校了,結果沒好幾天,那個有問題的孩子又回到了之前的狀態,最後沒辦法,也只能轉學了。這個例子清楚的告訴我們,「聰明有種」雖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還要辯證的看問題。並不是所有好的遺傳基因,都會遺傳到孩子身上,這不就出了問題。

那麼「富貴有根」也是同理可證的。父輩們辛辛苦苦的為家庭創造了財富和權利,那其子女們就順其自然的成為我們口中所說的「富二代」或「官二代」,但是創業易,守業難。多數的富二代、官二代,都只是會揮霍,當然也有不乏像澳門賭王的兒子,何猷君那樣的特例,但何猷君畢竟是少數。就像作家余華的小說《活著》中描寫的,男主人公富貴兒,家裡本來是很富裕的,但由於他染上了賭博,最後連老婆,孩子都一起賭輸掉了;電視劇《大宅門》里的,白敬業也是典型的敗家子兒。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要說了,有書君呀,你說的例子都不夠真實,那都是創作出來的,但是創作也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的,而且像《大宅門》就是我們現如今同仁堂藥店的原型,所以足可以說明問題。也正應了另外一句老話叫「富不過三代」。

其實,像我們知道的馬雲、王健林之類的好多富豪,他們的父輩並沒有給他們留下很多的財富,他們能夠有今天的成就,都是靠自己辛苦打拚的結果。所以富貴是要靠自己奮鬥的,而不是要誰來給你的。

「聰明有種,富貴有根」這句雖說有一定道理,但還是存在唯心的一面,因此要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寒門子弟通過自己的努力既可以金榜題名,也可以富貴加身。咱們國家現在的公務員考試製度,就是魚躍龍門最好的例子,不然也不會每年有數以百萬的人參加公務員考試了。

所以,朋友們一定要對聰明和富貴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不要總是有玩世不恭的心態,想著別人聰明,是應為人家的父母聰明,基因好;別人享富貴,是因為人家有個能掙錢的爹媽。但是,別人的付出你有看到了多少呢?有書君深信只要是付出了勤奮和努力,就必定會得到回報的。因此,擺正自己的心態,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去奮鬥。一定可以成功,跟你的基因,和父母沒有太大的關聯。


「聰明有種,富貴有根」。這是一句古代傳下的俗語,意思是說人們的智商是由自己的老人們一代一代的遺傳下來的,家庭的財富以及仕途是祖業根基傳承與感染下來的。這句俗語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它並非無稽之談。現代心理學家們認為:一個人的智商如果以百分之百計算的話,其中:百分之四十五來自於父母的先天遺傳基因,百分之十五來自於後天的家庭教育與培養,百計之三十來自於後天學校的教育與培養,百分之十來自於後天社會的教育與感染。從這些智商來源的比例中,我們可以看出遺傳的智商佔據了總智商的大部分,也就是說遺傳基因的成分比較高,因此,「聰明有種」並非無依據。而「富貴有根」呢?這裡的「富」是指財富,這裡的「貴」是貴人的貴,是指人的仕途和社會的上層人物等。這個「富貴有根」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某人因為祖業根基殷實,他繼承了這些祖業後,就可以在此基礎上不費力地再發展再壯大。又比如:某人因生於官宦之家,雖官位不可繼襲,但因生長於這樣的家庭環境里,從小就受到為官之道的熏陶和感染,因此,這種官宦人家的後代就會自然而然地向人生的仕途路上奔走,因此,最終他(她)也會求得一官半職,這就是「富貴有根」了。


聰明有種,富貴有根完全正確,為什麼呢?一個人聰明並非你讀多少書,而在閱歷,年輕人經歷少,自然無閱歷,但父輩們有啊,不管是言傳身教,還是潛移默化,聰明人的後人總比一般人聰明,富貴有根,很多人往往歸綹於風水,這是他們不明就裡,為什麼有些家族每朝每代都有富甲一方的人,而自己卻一直是無產階級生活在底房,甚至出現地主資本家的後人仍是有錢人的無奈現實,這就是你可剝奪他的財賦但不能剝奪他這種掙錢的素質(眼光,執行力,意志),在一些人看來好像有根似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出。我家就出現這種情況,每個朝代都有富甲一方的存在。我仍在努力…


為什麼有的人常說「聰明有種,富貴有根」?首先我覺得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但是對這兩句話卻有不同的理解,尤其是對這個種和根,有我自己的見解。

我認為,種和根是不一樣的。不論是什麼植物,還是什麼動物,尤其是人,種都是源,是本,是一切傳承的基礎。每個本體的所有一切遺傳基因都是由這個種來傳承的,種的好賴直接關係到本體的質量。根則不同。根是本體的一部分,本體是靠根來吸收營養的。根的功能狀態的優劣,帶來的是本體成長情形的旺衰,但這與本體的根本無關。就是說,根不是根本,根只是根。種才是根本。

聰明有種,是說人的聰明靠的是遺傳基因,是人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基因,雖然每個人都會有所改變,但大致的方向是差不多的。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只因為人的聰明是人自身上的事兒,所以起主要作用的是種。雖然每個本體後天會有所改變,但大致的範圍是有的。

富貴有根,這個根並不是指祖上傳下的家產,那家產是死的,是身外之物,既不是根,又不是本。享受一下靠它還可以,真正要富貴,還真靠不住。那麼,什麼是富貴的根呢?富貴的根是福業,是人的善行積攢的福業。這才是到處吸收營養,吸收福緣,吸收福氣,結納貴人的根。這一切福和貴是積聚財富的途徑和源泉。所謂的富貴有根的根,,不是遺傳基因,不是遺傳的財產,而是遺傳的福業,善業和與人的恩德。更主要的是自己的善行和福德造下的福業。這才是富貴的根。


「種」就是「根」,「根」即是「種」。常言「聰明有種,富貴有根」,意思是聰明與富貴都一個鬼樣,都是尋常人難以得到的。因為一般人都「沒種」,或者說根底不深。就像畫上的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如同打架的小孩,一邊退走一邊高喊「有種你來啊!」

富貴有根!根在何處?

直面慘淡的人生,不作越世之高談。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之趨利,如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止。

嚮往美好生活,追求大富大貴,沒有問題。問題是:富貴可求嗎?

孔子發表了意見:「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果能求富貴,我老孔不怕吃苦。如果富貴不可求,那就做我老孔喜歡的事吧。言辭溫潤,其意則是富貴不可求。對於這個問題,孔門弟子子夏則說得相當直白:「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其意也是富貴不可求。

為什麼富貴不可求?因為求取富貴,除了自身的奮鬥,還需要外部條件的配合。而外部條件不是人自身能控制的。外部條件往往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配不配合及在多大程度上配合,半點不由人。

人能做的,只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如果你的努力最後取得了成效,那麼,這種努力的精神和實踐,就是「富貴之根」。而你的成功事實,也將成為你的後人的「富貴之根」。

如果你的努力最後是白費力氣,難免就開始找失敗的原因:富貴有根,不幸的是,我沒有這個「根」。這時,「富貴有根」的「根」是指你所缺乏的能增加成功率的因素:家庭環境、成長環境、社交環境等等。一般來說,條件優越的人,富貴之路要平坦得多。因為他們佔有先天的優勢,佔有更多可供利用的資源。

一個好的社會,應盡量公平的給予底層大眾提供上升的管道。讓更多的人擁有「富貴之根」,讓寒門俊士的崛起之路通暢寬廣,這不僅有益於社會各階層的和諧共處,還能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聰明有種!種在哪裡?

「聰明」,似乎比「富貴」更具有遺傳特性。當然,對於「聰明」的遺傳機制,目前尚不明確。

一個人的聰明,表現在他一輩子積累下來的所有記憶,學習到的全部知識,領悟到的各種道理,以及培養成的獨特人格,這些都保存在腦神經細胞及細胞特殊的聯結方式中。而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大腦神經細胞從人一出生開始就基本固定了,不大會再更新。

聰明與富貴

條件優越的人,富貴之樹的根系較為發達,較易成功。但並不表明他堪稱聰明。因為這只是一種假相。是一種從對成功者的崇拜心理中滋生出來的臆想。坦白說,成功的成為富貴者,並不需要有多麼聰明的大腦。而且,還常常有這樣的情形:富貴,往往使愚蠢的人看上去顯得比較聰明。


推薦閱讀:

TAG:唐詩三百首 | 文學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