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老人走了,漢語的世界還有哪些真正的詩人?


北島

北島(1949年8月2日-),原名趙振開,中國當代代詩人,為朦朧詩代表人物之一。他用北島這個筆名是因為他來自北方,而且偏愛孤獨。他先後獲得瑞典筆會文學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金花環獎等多個獎項,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代表作有

《北島詩選》(1986年)

《零度以上的風景線》(1996年)

《開鎖》(1999年)

北島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出版。代表作包括作於1976年文革結束後的《回答》,其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已經成為中國新詩名句。

洛夫

莫洛夫(1928年5月11日-),筆名洛夫野叟,生於中國湖南省衡陽,台灣詩人,退休後移民加拿大。於2016年夏天,返台定居。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現受聘任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華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山西中北大學等大學客座教授。 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歷任總編輯多年。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等文,並收入各種大型詩選,包括《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

代表作有

《靈河》、《石室之死亡》、《外外集》、《無岸之河》、《詩人之鏡》、《時間之傷》、《漂木》、《因為風的緣故》、《魔歌》

洛夫早年為超現實主義詩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詩壇譽為「詩魔」。2004年獲「新詩界首屆國際詩歌獎」。1999年,洛夫詩集《魔歌》被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之一。2001年三千行長詩《漂木》出版,震驚華語詩壇,同年被評選為台灣當代十大詩人之一,名列首位。


感謝邀請。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余光中此人,只是由於因緣聚會,造成這個人的世俗名氣比較大,而若是從詩歌寫作角度來說,他的詩,真的只能算二流的,僅僅在台灣,就有不少遠比他寫得好的人,比如詩人瘂弦 等等,如果單純從文學成就來評價,應該說是遠超余光中這位鄉愁詩人的。至於放眼整個中國詩壇,應該說歷年來詩歌成就超越余光中的還有不少,這裡就簡單介紹幾位。

1、北島

原名趙振開,1949年生於北京,父親是機關工作人員,他從1970年左右開始寫作詩歌,是所謂朦朧詩的代表人物,雖然他自己並不認可這一評價。代表作品《回答》等,粉絲眾多,且對海漢語詩歌的發展影響巨大。近年來,北島的作品以散文為主,行文也常有詩的韻味,吸引了了一大批新生代的粉絲。

2、海子

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於安徽懷寧,15歲考入北大法律系,畢業後在中國政法大學任教,1989年3月底,卧軌自殺。16歲開始發表詩歌,代表作有《亞洲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海子作為1980年代中國詩歌的代表人物,不僅擁有大量讀者——這些人被成為文藝青年——而且他的詩歌語言,對其後的中國詩歌影響巨大。

在海子去世之後,他的影響事實上早已超越了詩歌界,而是成為整個1980年代中國文化崛起的代表人物,成為跨越時代的神話般的存在。

至於其他影響漢語詩歌的人物,還有很多,如多多、芒克、周夢蝶、歐陽江河、于堅、楊小濱、黃燦然等等。


余光中的詩恐怕只能說是入門水準,只是在過去100多年中,白話詩整體上看探索不成功,沒有解決朗朗上口與詩性思維之間的結合,結果是誰有傳播優勢,誰就會被著名,余光中亦不例外,如果從「真正的詩人」角度看,余光中其實是不太合格的。

如果說現存的「真正的詩人」,可以推薦以下幾個人:

首先是北島,他的詩有比較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近似口號化,體現了1949年後教育對詩歌創作的扭曲,後期他刻意剝離,但感覺他反而找不到自己,後期的作品有點模糊,失去了個性,佳作越來越少。

其次是楊煉,楊煉擁有一流的想像力,在朦朧詩派的作家中,他最有國際視野,但他的作品有刻意追求雄壯之病,這也是老乾體審美範式的一種戕害,他後來的詩更多元也更豐富,體現了很強的原創精神。

在朦朧詩派中,北島、楊煉的創作最有大師氣質,顧城不幸早逝,食指特別真誠,作品帶有俄羅斯抒情詩的韻味,只是審美上略顯陳舊。舒婷語言才能非常好,可惜作品的骨太媚,過於陽光和雞湯。

在朦朧詩派後,仍有很多優秀詩人。

廖亦武,他的語言才能是驚人的。

于堅,他的詩非常成熟、大氣,感覺是具有諾獎實力的詩人。

西川,他的詩有書卷氣,是非常成熟的作品。

歐陽江河,作品富哲理,有參差斑駁之美。

王家新,作品非常優美,想像不到他真實的人竟有些。。。

湯養宗,他的詩也很完整。

柏樺,他的詩非常瀟洒,有獨特的韻味

梁小斌、李亞偉是上大學時非常崇拜的詩人,語言才華驚人,可惜後來寫的少了。

總之,「真正的詩人」還有很多,只是得不到市場的獎勵,他們不得不業餘寫作,成名全靠搞怪。上世紀80年代時,許多城市有詩人圈,大家共同舉辦活動,收入足以自養,大家互相切磋,寫作水平越來越高,但近20年來,這些詩人圈基本解體,詩人們只能個人創作,這影響了他們的創作成績。

寫作是孤獨的,但寫作需要社會化的參與,沒有人完全靠創作就能成為「真正的詩人」。

整體看,詩歌氛圍越來越淡,則大眾的欣賞水平也在下降,其實余光中自己也寫過很多試驗性的詩,他自己對《鄉愁》的評價並不高,但他的試驗性的詩大體不成功,整體上看,他對中國白話詩的貢獻不高,說他是真正的詩歌活動家可能更合適。


余光中的詩有他動人的一面,但像郭沫若《女神》那樣反映五四時代精神,具有極強震撼力,詞采壯麗,想像宏富的作品,還沒有出現。像郭的《百花齊放》那樣反怏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精神,以花詠人,以花詠事,詞意活潑,構想奇特的作品,也還沒有出現。當然,賀敬之、李瑛的詩也很耐讀,比余光中的要好。


推薦閱讀:

TAG:香港中文大學 | 台灣大學 | 余光中逝世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