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里記載的伍子胥掘墓鞭屍楚平王的記載是否屬實?


先說一下,《左傳》根本沒有伍子胥鞭屍楚平王的記載。同為傳《春秋》的《公羊傳》也沒有記載。唯一有點相關記載的是《穀梁傳》。

最成系統的記載這個故事的還是《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子胥列傳》不僅是《史記》中最有故事性的章節,而且後世所有史書在故事性上也都沒有能夠超過這篇的。

崑曲《浣紗記●寄子》中伍子胥父子的形象。

《史記●伍子胥列傳》在順序上依照《左傳》中關於伍子胥的記載(《左傳》在昭公二十年、昭公三十年、昭公三十一年、定公四年、哀公元年、哀公十一年中,分六處記載了伍子胥的言行),貫穿了一個悲劇性英雄一生中四個時期:流亡在外,起兵復仇、極言直諫並在最後悲壯的死去,對伍子胥可歌可泣的人生作了簡練的敘述。

在伍子胥的故事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鞭屍」。即伍子胥在攻破郢都之後將殺父仇人楚平王的屍體掘出,痛打了三百鐵鞭。這個故事被當做「烈丈夫」的典型而家喻戶曉。

但是,這個故事也可能只是個傳說。歷史上吳楚之間的戰爭對中原各諸侯動靜有著很大的關係,吳不僅有唐、蔡兩個盟邦,也得到了中原的多數諸侯在明處暗處的支持。孔子於《春秋》之中沒有提到伍子胥的名字,但卻對中原諸侯會盟伐楚做出了關注。《左傳》的文章是對《春秋》的注釋,最早的記載了伍子胥的生平,但也沒有記載「鞭屍」的內容,反而是對伍子胥和申包胥之間的對話進行了詳細的記錄。

到了戰國後期,開始有了伍子胥入郢之後如何復仇的細節描寫。 比如《呂氏春秋》就記載:「(伍子胥)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向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時也。」(注意:這裡說的是鞭打墳墓)但是其他的古籍如《孟子》《商君書》《韓非子》《春秋●公羊傳》等諸多史料中均沒有關於伍子胥掘墓鞭屍的記載。而《呂氏春秋》本身就有很強的寓言性。

到了漢代,由於由於威權社會的確立和封建制度的瓦解,是否要有個性而又有尊嚴的活著已經成了每一個「士」所要面對的問題。所以為此付出了高昂代價的太史公特別偏愛那些命運多舛但始終保持著人格獨立的人物。故在《史記》中伍子胥不僅被塑造成改變歷史洪流的人物,也被描述為一個悲劇性的英雄,寄託著太史公對於古典自由精神的致敬。

但伍子胥的傳說並沒有停留在《史記》之中,此後有繼續衍生出新的版本。到了《吳越春秋》中「鞭屍」變成了今天世人所熟知的情節,悲憤的伍子胥在掘墓鞭屍之後還對楚平王的遺骸 「左足踐腹,右手扶其目,誚之曰『誰使汝用讒諛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並託名與伍子胥同時代的孔子對此事的支持性言論:「 子之復仇,臣之討賊,至誠感天,矯枉過直。乳狗哺虎,不計禍福。大道不誅,誅首惡。子胥笞墓不究也。」

清代伍相國肖像版畫,仍然手持鐵鞭。到了程朱理學的時代,像楚平王這種泯滅天良、放縱人慾的暴君幾乎是人人得而誅之,所以伍子胥伐墓鞭屍的行為被道學家們認為是忠臣孝子的義舉。


話說吳師入郢都是楚昭王時期的事情,準確地說是在楚昭王十年的時候,發生的事情。楚昭王繼位都十年啦,十年啦!那楚平王顯然死了十年啦。十年的時間,楚平王的屍體不會是做了什麼特殊的防腐處理嘛?不然,楚平王怎麼可能有被伍子胥鞭屍?正常的情況,十年屍體應該是不剩什麼了,白骨應該還是在的。

但是伍子胥可能鞭楚平王的骸骨嘛?這事情實在地說,可能性也是很低。《春秋左傳》裡面根本沒寫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屍」這一事情,不是《春秋左傳》里沒有,《國語》、《春秋公羊傳》里都沒有記載「鞭屍」一說,在《春秋梁傳》里只是寫了伍子胥有干「鞭楚平王墳」的事情。「鞭墳」和「鞭屍」是兩個概念的事情,前者是在人家墳頭,敲三百下鞭子,沒有干挖墳掘墓的事情;後者是幹完了挖墳掘墓的事情,鞭打人家的屍體三百下。一字之差,差很多。伍子胥「鞭楚平王之屍」的說法,來自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但是司馬遷在《季布欒布列傳》中說:「夫忌壯士以資敵國,此伍子胥所以鞭荊平王之墓也。」可見,就是在《史記》裡面楚平王也不一定是被「鞭屍三百」。

在《史記》之前的《呂氏春秋》記載是:親射王宮,鞭荊平之墳三百。

跟司馬遷差不多同時代的劉安在《淮南子,泰族訓》:鞭荊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宮。

東漢時期編著額《越絕書》:操鞭捶笞平王之墓而數之。

綜上,你不難發現一個事情,先秦至兩漢,流行說法從來都是伍子胥「鞭墳」,司馬遷自己都沒有毅然決然只記「鞭屍」一說,但是兩漢之後,傳至後世人們忽略了「鞭墳」一說,把「鞭屍」的說法作為主流。其實,「鞭屍」可能性和真實性都很低。

另外,吳師在郢都駐留並不是很長,而且過程中楚人也在反撲。要刨楚王的陵墓,沒足夠的人力、物力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到的。闔閭會不會特地伍子胥人手干這個事情,真是一個問題。因為吳軍入郢都後,吳人前期基本上忙著搶佔楚人的好房,根本沒心管死人的。後期楚人反撲,吳人忙著應對作戰,其實要特地抽出一個部隊干這事情,就為伍子胥報仇,可能性不太大。


應該屬實。除了《左傳》,《史記》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首先,我們從故事的可行性看。這個故事源於伍子胥的復仇。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被誣陷,在楚國被處死,伍子胥為了報仇,從楚國逃離,輾轉到了吳國。在吳國,他幫助吳王闔廬取得了王位,吳王闔廬幫他復仇。這樣就有了吳國對楚國的戰爭。

吳楚之戰中,吳國打敗了楚國。這時候,處死伍子胥父親和哥哥的楚平王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楚昭王即為。楚昭王逃出國,伍子胥沒有逮住他。按伍子胥的性格,如果逮住了楚昭王,一定會父債子還,殺了楚昭王。但是,楚昭王逃了,伍子胥的怒氣出不來,就把楚平王的墓挖開,來了個掘墓鞭屍,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

其次,《左傳》的記事,有些可能是口耳相傳記錄下來的,但往往口耳相傳的故事,是民間的故事,也是真實的故事。《史記》有些也是如此。


推薦閱讀:

TAG:文化 | 伍子胥 | 楚平王 |